- 硫化氢的毒性
- 共18题
脱除天然气中的硫化氢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可回收硫资源.
(1)硫化氢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单质硫,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2)用过量NaOH溶液吸收硫化氢后,以石墨作电极电解该溶液可回收硫,其电解总反应方程式为______(忽略氧的氧化还原);该方法的优点是______.
(3)一定温度下,1mol NH4HS固体在定容真空容器中可部分分解为硫化氢和氨气.①当反应达平衡时p氨气×p硫化氢=a Pa2,则容器中的总压为______ Pa;
②如图是上述反应过程中生成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若t2时增大氨气的浓度且在t3时反应再次达到平衡,请在图上画出t2时刻后氨气、硫化氢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正确答案
解:(1)H2S具有强还原性,Fe3+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以将S2-氧化成S单质,本身被还原成Fe2+,由于H2S是弱电解质,故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写其分子式,即2Fe3++H2S═S↓+2Fe2++2H+,故答案为:2Fe3++H2S═S↓+2Fe2++2H+;
(2)电解硫化钠溶液的电解反应方程式为:Na2S+2H2OS↓+H2↑+2NaOH,根据反应方程式可以得出:产物除硫单质外,还有H2和NaOH生成,所以该过程的优点是
:副产物是氢气,生成的NaOH可循环利用;
(3)①NH4HS=NH3+H2S,由NH4HS分解的反应方程式可知:NH3与H2S的分压相同,故p硫化氢=p氨气=Pa,所以,平衡后的总压为p硫化氢+p氨气=2Pa,故答案为:2 Pa;
②t2时增大氨气的浓度,达到新平衡时,氨的浓度比原平衡的浓度要高,并且产生的氨气和硫化氢的量是相等的,所以NH3与H2S浓度的降低比例是相同的,即图象中的斜率相同,即,故答案为:.
解析
解:(1)H2S具有强还原性,Fe3+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以将S2-氧化成S单质,本身被还原成Fe2+,由于H2S是弱电解质,故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写其分子式,即2Fe3++H2S═S↓+2Fe2++2H+,故答案为:2Fe3++H2S═S↓+2Fe2++2H+;
(2)电解硫化钠溶液的电解反应方程式为:Na2S+2H2OS↓+H2↑+2NaOH,根据反应方程式可以得出:产物除硫单质外,还有H2和NaOH生成,所以该过程的优点是
:副产物是氢气,生成的NaOH可循环利用;
(3)①NH4HS=NH3+H2S,由NH4HS分解的反应方程式可知:NH3与H2S的分压相同,故p硫化氢=p氨气=Pa,所以,平衡后的总压为p硫化氢+p氨气=2Pa,故答案为:2 Pa;
②t2时增大氨气的浓度,达到新平衡时,氨的浓度比原平衡的浓度要高,并且产生的氨气和硫化氢的量是相等的,所以NH3与H2S浓度的降低比例是相同的,即图象中的斜率相同,即,故答案为:.
2006年8月下旬科特迪瓦的“毒垃圾”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些毒垃圾在雨水的浸泡下,散发出类似臭鸡蛋的刺鼻气味,并随雨水流到河流和地下.
(1)据当地科研人员说具有类似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可能就是H2S和溴(化学式为Br2,其性质与氯气相似),如果用CaS表示这些污染物中的硫化物,其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产生的溴可能是酸性环境中溴Br-和BrO3-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3)要消除这些污染物可用______(填试剂的化学式或分子式)溶液来处理.
正确答案
解:(1)硫化钙可以和水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硫化氢气体,反应方程式为:CaS+2H2O=Ca(OH)2+H2S↑,故答案为:CaS+2H2O=Ca(OH)2+H2S↑;
(2)酸性环境中溴Br-和BrO3-发生归中型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得到溴单质,即5Br-+BrO3-+6H+=3H2O+3Br2,故答案为:5Br-+BrO3-+6H+=3H2O+3Br2;
(3)溴单质的水溶液显示酸性,可以和强碱氢氧化钠之间反应生成盐和水,即可用NaOH来消除污染物溴单质,故答案为:NaOH.
解析
解:(1)硫化钙可以和水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硫化氢气体,反应方程式为:CaS+2H2O=Ca(OH)2+H2S↑,故答案为:CaS+2H2O=Ca(OH)2+H2S↑;
(2)酸性环境中溴Br-和BrO3-发生归中型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得到溴单质,即5Br-+BrO3-+6H+=3H2O+3Br2,故答案为:5Br-+BrO3-+6H+=3H2O+3Br2;
(3)溴单质的水溶液显示酸性,可以和强碱氢氧化钠之间反应生成盐和水,即可用NaOH来消除污染物溴单质,故答案为:NaOH.
下列关于硫化氢或氢硫酸的描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氢硫酸因含-2价的硫,所以有还原性,氢元素是+1价,所以也具有弱氧化性,所以不是只有还原性,故A错误;
B、硫酸亚铁溶液中通入硫化氢气体不发生反应,FeS可溶于硫酸,无沉淀产生,故B错误;
C、强酸制弱酸,硫化氢具有还原性,而浓硫酸或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所以实验室制取硫酸氢时,可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但不用浓硫酸或硝酸,故C正确;
D、Mg+H2S(水溶液)═MgS+H2↑,即氢硫酸溶液中加入镁粉会有氢气产生,故D正确;
故选CD.
含硫化氢的工业废气要经过治理方能排放,既回收硫单质又防止大气污染.请根据如下治理方法回答相关问题.
(1)电解法治理硫化氢的工艺流程如下:
①FeCl3溶液吸收H2S的生成物是______
②用惰性电极电解滤液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电解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2)富玛克斯法治理硫化氢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a.用2%〜3%的Na2CO3溶液吸收含H2S的废气,反应生成2种酸式盐;
b.向上述反应所得溶液中加入液体R-NO(R表示一种芳香烃基),发生如下反应:R-NO+NaHS+H2O→R-NHOH+NaOH+S↓
C.步骤b生成的NaOH在溶液中与另一种酸式盐反应生成正盐;
d.R-NHOH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得到R-NO.
①写出上述a、c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
②在上述治理硫化氢的全过程中,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若某工厂每天需要处理含H2S 10%的废气1800m3,在步骤d中理论上消耗空气______m3(空气中O2的体积百分含量以20%计算,所有气体体积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得).
(3)上述两种治理方法的共同优点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①三价铁具有氧化性,硫化氢具有还原性,二者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FeCl3+H2S=2FeCl2+2HCl+S↓,故答案为:FeCl2、HCl和S(或答氯化亚铁、盐酸和硫单质);
②电解氯化亚铁时,阴极发生氢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2H++2e-═H 2↑,阳极亚铁离子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2Fe2+═2Fe3++2e-,根据两极反应可写总的电解反应为:2Fe2++2H+2Fe3++H 2↑,故答案为:2H++2e-═H 2↑;2Fe2++2H+2Fe3++H 2↑;
(2)①碳酸钠和硫化氢发生的反应为:CO32-+H2S═HS-+HCO3-,碳酸氢钠和强碱NaOH反应得到碳酸钠,
即HCO3-+OH-═CO32-+H 2O,故答案为:CO32-+H2S═HS-+HCO3-;HCO3-+OH-═CO32-+H 2O;
②硫化氢可以被氧气氧化为单质硫,根据硫化氢和氧气的量的关系2H 2S~O 2,消耗氧气的量10%×1800m3×0.5=90m3,氧气站空气含量的20%,所以理论上消耗空气的体积=90m3×5=450m3,故答案为:450;
(3)两种方法中氯化铁和碳酸钠可以循环使用,故答案为:吸收剂可循环使用.
解析
解:(1)①三价铁具有氧化性,硫化氢具有还原性,二者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FeCl3+H2S=2FeCl2+2HCl+S↓,故答案为:FeCl2、HCl和S(或答氯化亚铁、盐酸和硫单质);
②电解氯化亚铁时,阴极发生氢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2H++2e-═H 2↑,阳极亚铁离子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2Fe2+═2Fe3++2e-,根据两极反应可写总的电解反应为:2Fe2++2H+2Fe3++H 2↑,故答案为:2H++2e-═H 2↑;2Fe2++2H+2Fe3++H 2↑;
(2)①碳酸钠和硫化氢发生的反应为:CO32-+H2S═HS-+HCO3-,碳酸氢钠和强碱NaOH反应得到碳酸钠,
即HCO3-+OH-═CO32-+H 2O,故答案为:CO32-+H2S═HS-+HCO3-;HCO3-+OH-═CO32-+H 2O;
②硫化氢可以被氧气氧化为单质硫,根据硫化氢和氧气的量的关系2H 2S~O 2,消耗氧气的量10%×1800m3×0.5=90m3,氧气站空气含量的20%,所以理论上消耗空气的体积=90m3×5=450m3,故答案为:450;
(3)两种方法中氯化铁和碳酸钠可以循环使用,故答案为:吸收剂可循环使用.
如图是某研究小组采用电解法处理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大量H2S废气的工艺流程.该方法对H2S的吸收率达99%以上,并可制取H2和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图中的流程图可知,FeCl3与H2S反应生成S和Fe2+,离子方程式正确,得失电子数是守恒的,故A正确;
B、电解的是氯化亚铁和盐酸溶液,阳极发生的应该是氧化反应,所得滤液中含有Fe2+、H+和Cl-,由于还原性Fe2+>Cl-(或根据图示循环),电解时阳极反应式为Fe2+-e-═Fe3+,故B错误;
C、该过程中吸收的H2S最后转化为H2和S,因此体现绿色化学,故C正确;
D、由于H2S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3O2═2SO2+2H2O,生成的SO2也是一种有毒气体,故D错误.
故选:A、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