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的空间变化
- 共1191题
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在产业和空间转移的流向(占总量比重),读图和表格,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据图甲和图乙,分析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4分)
(2)椐表分析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主要原因。(4分)
(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迁入地产生什么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从三大产业看:主要向第二产业迁移;其次是第三产业(或主要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内部转移最少(2分);
从转移的空间看:主要是乡镇内部转移;其次是向省外转移;向国外转移最少(2分);
(2)主要由中西部省份流向东部沿海省份(2分)。经济原因: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市)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市);从内陆省(市)流向沿海省(市)。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2分)
(3)对迁入地:缓减劳动力的压力;城市化水平提高(繁荣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任答2点,4分).交通压力、城市环境问题加剧等负面影响(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图甲分析,从三大产业部门看,劳动力主要向第二产业迁移,约占40﹪.其次是餐饮业和其它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内部转移最少。 从转移的空间看,劳动力主要是乡镇内部转移,占45.9﹪.其次是向省外转移,向国外转移最少。
(2)从空间变化看,人口流动主要由中西部省份流向东部沿海省份,四川流出人口最多,广东流入人口最多。这是因为中西部地区是内陆省市,经济欠发达的省市,收入低,生活水平低,就业机会少。东部沿海是经济发达的省市,人口流入沿海省市,是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
(3)大量的劳动力迁入,可以缓减当地劳动力的压力,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繁荣城市经济。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不利影响是加重了城市的交通压力,导致城市环境问题加剧等。
(8分)读“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和“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949年以来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 2001年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图
(1)据图判断,1949年至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入省区主要有辽宁、吉林、青海、海南、__ ________自治区、____________自治区、___________自治区、_____________等。(4分)
(2)据图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方向是怎样的?(2分)
(3)从国家政策、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新疆维吾尔、西藏、内蒙古、黑龙江(每空1分,共4分,前三空不分先后顺序) (2)从内地到沿海(或从西向东)(2分);从农村到城市(2分) (3)国家政策允许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异(答两点得4分)
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迁移。
(1)结合图示反映1949年至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从中东部向东北、西北、西南迁移;
(2)80年代以来,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为经济因素,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故具体表现为从中西部向东部,从乡村向城市;
(3)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的规模扩大,从政策上来看,主要是我国对人口管理政策的放宽;从经济上来看主要是我国东西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较大。
读图,回答以下各题。(9分)
(1)上图中人口迁移,是________历史上和________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2分)
(2)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对人口迁移而言,属于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因素是_________。(填字母) (2分)
(3)对于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移缓解了当地________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农业________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________有积极作用。(3分)
(4)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既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_______发展,同时也给城市的________造成巨大的压力。(2分)
正确答案
(1)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2分)
(2)CDE(2分)
(3) 人地(人多地少);土地;自然环境(3分)
(4)社会经济;环境(2分)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1)图示反映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故为历史时期发达国家的人口迁移和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2)城市化的拉力作用即城市的有利因素。(3)本题考查城市化的作用,农村人口迁出,故能缓解农村的人地关系,从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利于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4)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也可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既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美国国内曾出现过四次人口迁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人口大规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美国国内第二次和第四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正确答案
(1)第二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使人口大规模从乡村迁入城市。
第四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东北部老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土地租金高;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环境有更高要求;南部和西部气候温暖,环境清洁,有“阳光地带”之称。
(2)回流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后,通过对城市环境的治理和老工业区的改造,城市环境得到改善,老工业区经济重现活力,出现了人口向城市和老工业区回流的现象。
美国人口第二次迁移是人口由乡村流入城市,所以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带动,第四次人口迁移时间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初,人口迁往南部和西部,正是美国南部、西部工业发展阶段,70年代后人口又向东北部回流,说明东北部经过改造,又吸引人口重新迁入。
(10分) 读“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年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地区是 , 、 和 。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5分)
(2)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2分)
(3)四川、广西、湖南等省区人口大量外迁对当地产生的积极影响是(3分)
正确答案
(1)广东 上海 京津 受经济条件影响,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2)开发大西北,经济布局的改变,需求大量劳动者。
(3)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经济发展。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增加财政收入。
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迁移。(1)图示反映我国人口迁入最多的地区集中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2)新疆由于资源丰富,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吸引大量人口迁入。(3)四川、广西和湖南等省区均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迁出利于环境当地的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增加经济收入等影响。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的力量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8分)
(1)写出该区域中位于我国中部经济地带的两个省区______、______(写简称)。
(2)分析图中省区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______(变大或变小)。试分析其原因。
。
正确答案
(1)湘、赣(2分)
(2)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③户籍制度的改革。 (3分)
(3)变小 原因:①通过区域间合作,环境条件得以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变大;②通过人口迁移或流动,降低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3分)
(1)本题考查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图中位于中部经济地带的有湖南和江西,简称为湘和赣。
(2)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图中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户籍制度的改革。
(3)通过区域间合作,环境条件得以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变大;通过人口迁移或流动,降低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所以该地区的人口承载状况将变小。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美国地理学家W·齐林斯基1971年把人口迁移与现代化联系起来,阐述了人口迁移转折的理论,即随着现代化发展,人口迁移可分为三种类型:开拓式人口迁移(与土地扩张相伴的人口迁移)、城乡间人口迁移和城市间人口迁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1:现代化不同阶段人口迁移模式图。
材料2:我国有学者用数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省市间城乡人口迁移的规律,得出下列经验公式:h=-7214.97+75.791l+0.34p,式中h代表省外移民的响应率,l代表迁入城镇登记就业率,p代表迁入城镇第三产业产值。
(l)材料1中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人日迁移、____人口迁移和____人口迁移,我国目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类型是____人口迁移。(8分)
(2)根据材料2中的公式,迁人城镇第三产业产值与省外移民的响应率呈_____。外来民工最有可能在下列哪些产业部门找到工作(双选)(4分)()
正确答案
(l)城市间 城乡间 开拓式 城乡间(2)正相关 AB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知识和学生对图及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题,由材料中提到的三种人口迁移类型判断.①代表的类型随现代化进程呈增加趋势,为城市间人口迁移,②先增后减为城乡间人口迁移.③与土地扩张相伴为开拓式人口迁移。第(2)题,由公式可知,迁入城镇第三产业产值与省外移民的响应率呈正相关。外来民工多从事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不高的产业。
现代社会,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一般地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出率较高,而经济落后的地区,迁入率较高。
[ ]
正确答案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12分)
材料一: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据材料二分析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的影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正确答案
(1)数量大(1分),规模持续增长(1分),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1分)
(2)南部沿海地区(1分)
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任答两点,2分)
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2分)
(3)增多(1分) 国家政策支持(1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1分);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1分)
试题分析:
(1)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持续增长,流动人口数量大,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2)南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迅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需求大,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南部沿海地区。人口大量涌入对南部沿海地区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主要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掘起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带动了劳动转移。
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巴西政府于2007年公布《加强家庭农业国家计划》,目的是加强家庭农业,减缓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的趋势,并起到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效果。
材料二 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三 据2007年6月份出版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透露:中国3/4的村庄已无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为了挖掘劳动力供给的潜力,应加快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的改革,消除各种阻碍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的制度性障碍。
(1) 巴西政府公布《加强家庭农业国家计划》为什么能减缓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的趋势?
(2)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3)简要回答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的迁移特点和迁移方向
(4)材料二、三说明了人口迁移的什么问题?
正确答案
(1) 因为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最经常和主要的因素,而巴西政府的支农政策,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2分)
(2)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4分)
(3)自发流动增加、规模扩大
由欠发达到发达、乡村到城市、西部到东部、山区到平原、内陆到沿海(6分)
(4)①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的因素对人口迁移方向的影响。
②材料三反映了政策因素可以影响人口迁移。(2分)
(1)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巴西政府的支农政策,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2)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造成了人才流失;对迁入地的影响: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能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对农村的影响主要为迁出地的影响。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3)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的迁移特点是自发流动增加、规模扩大。迁移方向是由欠发达到发达、乡村到城市、西部到东部、山区到平原、内陆到沿海。
(4)根据图示: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的因素对人口迁移方向的影响。材料三反映了政策因素可以影响人口迁移。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