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国语·晋语九》载:“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与叔鱼以求直(按:使自己在争讼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材料表明了( )

A贵族之间争田的现象逐渐多起来

B奴隶制土地国有制渐遭破坏

C战国时期的政治日趋腐败

D统治阶级制定严酷的法律来保护其阶级利益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元丰年间,河北发生水灾,宋神宗召集司马光、王安石等人议政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

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石: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神宗:朕意与光同,然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对上述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A王安石主张节流

B神宗态度模棱两可

C司马光主张开源

D神宗支持王安石的看法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西晋陆云《答车茂安书》写道“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庾信《归田诗》有“穿渠移水碓,烧棘起山田”之句,徐陵的诗中也有“烧田云色暗”、“野燎村田黑”。这些文字都表明,到南朝晚期

A火耕肥田仍是江南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B北方的精耕细作农业传到了南方

C南方经常出现森林失火

D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河北大冶铜绿山战国铜矿遗址出土的采掘工具共14件,其中铁制工具13件(即铁斧4件,铁锤2件,六角形铁锄2件,钁1件,铁钻3件,铁耙1件),另一件是木槌。这说明当时

A青铜时代已经结束

B牛耕得到较快推广

C农业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D铁器的使用更加普遍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漕渠

C都江堰

D白渠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牛郎织女的传说反映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小本经营

B分工明确

C铁犁牛耕

D男耕女织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就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考古发现的反映春秋时期牛耕的文物

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和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牛郎织女神话的钟爱

C人们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

D中国古代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是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人们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从节日的起源看,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

A宗教习俗

B农业生产

C祭祀祖先

D纪念庆典

正确答案

B
下一知识点 :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发达的古代农业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