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的实质
- 共235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TMD(他妈的)”“7456(气死我了)”“偶(我)”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⑤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
为了纪念道德楷模雷锋逝世50周年,弘扬雷锋精神,近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学雷锋热潮。教育部要求全国的大中小学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并决定将学雷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雷锋精神也成为近来社会热议的话题。某中学生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理由如下:
(1)雷锋是50年前的道德楷模,而今天时代发展了,道德要求也会随之发生根本变化。
(2)当代有许多学生熟悉的道德楷模,如被誉为当代活雷锋的郭明义、奉献科学的袁隆平等,提倡向当代道德楷模学习更加有现实意义。
运用“发展及其两种状态”的原理,分析和评价该中学生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指事物的前进行上升性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是量变和质变。量变是渐近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的变化发展常常呈现出阶段性。
该中学生所述理由是“雷锋精神”在今天的时代有别于雷锋生活的时代,道德楷模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强调了不同时代道德要求有一定的发展性,他看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他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该中学生混淆了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即量变和质变的界限,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道德要求的量的变化夸大成质的变化。
当今时代,弘扬雷锋精神本质上是要继承雷锋精神的基本内容,又要结合时代特征,为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弘扬雷锋精神,就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和内涵,因此,雷锋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本质是具有稳定性的。
因此,该中学生的理由不能充分支持其观点。
2009年10月1日,我们迎来新中国六十华诞。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60年前,毛泽东把执掌政权比作“进京赶考”,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推动民族复兴大业不断前进;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成功推向21世纪;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路。60年来,“赶考”路上变化巨大,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了一份高分答卷。
(1)中国共产党60年的“赶考”路 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新中国六十年的辉煌历程,是一段上下探索、自我革新的历史。六十年中,我们走过弯路、绕过远路,有过“大跃进”的急于求成,有过“十年内乱”的惨痛教训,但最终我们党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摸索出正确的航线。六十年的艰辛奋斗,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展现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2)结合材料谈谈,新中国六十年的辉煌历程是如何体现发展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2)①新中国六十年的历程,是自我革新的历史,这体现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②六十年走过弯路、绕过远路,但最终我们党在实践中摸索出正确的航线,这体现了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③通过六十年的艰辛奋斗,我们党、国家、人民一步步走向了成熟,这体现了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④六十年辉煌成就的取得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体现了在发展中抓住了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回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
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国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将安排103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农村税费改革;鼓励、支持金融组织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继续对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进行调控;继续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运用经济常识归纳材料中国家采取的宏观经济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对材料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财政措施。通过税费减免和增加财政支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科技和农村教育的发展。②金融措施。通过增加信贷投放,为增加农业投入和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③价格措施。通过提高部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部分农用生产资料的销售价格,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④土地经营管理措施。长期稳定,并不断充实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农民增加对土地等方面的投入。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2)①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指导实践,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农业的自我发展是内在根据,国家的扶持政策是重要条件,对其发展起推动作用。③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持土地经营权30年不变,体现了国家对土地经营政策的稳定性,有利于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④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土地规模经营必须循序渐进,坚持适度原则。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