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的实质
- 共235题
材料一 王守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结合上述材料,用所学的知识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自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 (4分)
(2)简要辨析上述观点。(6分)
正确答案
(1)材料一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4分)
(2)①材料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它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是错误的。(3分)②材料二看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不科学的。(3分)
略
(3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发展绿色现代农业是大势所趋。山东寿光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在发展绿色现代农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上世纪80年代,寿光率先试验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使蔬菜深冬生产成为现实,“寿光蔬菜”随之迅速发展。90年代,寿光周边地区的蔬菜需求日趋饱和,面对挑战,寿光加强批发市场建设,促进蔬菜外销。市场打开了,交通运输却成了新问题,寿光扩大投资修建公路,努力克服这一困难。“中国蔬菜之乡”的日益兴盛,离不开寿光人的勤劳智慧,也离不开当地政府各种惠农、扶农政策的大力支持。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12分)
从1999年起,寿光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中国(寿光)蔬菜博览会”。“菜博会”不仅是经贸往来的平台,而且是集中展示蔬菜文化的舞台。从最初在场馆内展示蔬菜瓜果,到举办新闻发布会,再到建设专用网站,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领略到寿光蔬菜文化的魅力。
(3)结合材料,分析大众传媒在蔬菜文化传播中的作用。(4分)
种业发展事关重大,社会上对此有不同的认识。
观点一:“洋种子”在抗病性及产量上多优于国产种子,而且在种质资源、技术、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较大优势,因此,我国只需继续大量引进“洋种子”。
观点二:“洋种子”在控制市场后,大幅提高价格,农民生产成本上升,而且“洋种子”已向玉米等大宗粮油作物渗透,我国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国产种业。
(4)结合材料,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进行评价。(6分)
正确答案
(1)①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分)寿光一直用发展的眼光引领自己向现代绿色农业发展。(1分)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分)在蔬菜业发展的过程中,寿光人正视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 推动寿光农业的发展。(2分) ③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分)寿光农业是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1分) 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分)寿光农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寿光人充满信心,战胜困难,促进了寿光农业的发展。(2分)
(2)
(3)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以其强大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功能,成为蔬菜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4分)
(4)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各国成本不同,应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进行生产,通过对外贸易从中获利。(2分)该学说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但其局限性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能否带来好处,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2分)观点一只看到了“有利取重”,观点二看到了参与国际分工要注意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2分)
试题分析:(1)本题属于依据类材料分析题,此类题型的特点是要求同学们运用给定的特定原理,分析阐明材料中的实际问题,不需要同学们分析其内含的哲学依据。在解这类题时,应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回顾原理内容,理清这一原理的内涵及方法论要求;第二,仔细阅读材料,理清题意,审好题,答出原理的具体内容;第三,把原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原理(一般道理)分析实际问题(具体),说明理论的正确性;第四,综合回答,首尾呼应,得出结论,表明态度。本题要求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进行分析,解答时要注意原理所属的范围,从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等方面作答。
(2)此题属于归纳型体现类试题,解答的具体步骤:①审读设问明确知识范围;②阅读材料提炼信息;③链接范围内知识点;④梳理与组织答案。本题比较简单,只需要结合相应的经济生活知识点,不难总结出相应的经济学道理。
提供一定的材料作为背景,在具体的背景下设置问题,这是文化生活试题命制的一种常用策略。试题给出的背景材料中,往往蕴含着回答试题所需要的丰富信息。我们在答题过程中有必要对材料高度重视,进行仔细阅读、甚至逐句分析,充分提取出材料中每一个有效信息点。本题要求分析大众传媒在蔬菜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只需要结合文化生活相应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归纳、提炼,便不难组织起完整的答案了。
解题时,首先必须明确评析题的一般解题技巧与方法:第一 ,“辨”要简明准确,判断划层次、找辨点、作判断;第二,“析”要全面完整,针对结论正确、合理或错误、不合理的观点,要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论依据,并运用有关知识和原理分析说明正确的观点为什么正确,错误的观点为什么错误,以及怎样才是正确的;第三,“结”要顺理成章,结论在辨别分析的基础上做结论,合乎逻辑。
天津滨海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天津滨海新区位于环勃海地区的中心位置,内陆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增长潜力巨大,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窗口。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并从天津滨海新区的实际出发,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主要靠天津自身的力量和加强区域合作,国务院有关部门也采取有力措施给予支持和帮助,简述其中的哲学依据。
正确答案
(1)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构成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必须依靠提高自主开发与创新能力实现更大发展。(4分)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离不开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3分)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必须把国家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结合起来,有力促进新区实现飞跃发展。(3分)
本题以天津滨海新区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哲学知识的理解。结合材料可以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三个方面回答。
2010年4月22日,国土资源部等单位以“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隆重纪念第41个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倡议: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珍惜每一寸土地,珍惜每一份资源,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节省一张纸,节约一滴水,把节约资源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中,使其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让低碳生活成为社会风尚。
请运用量变与质变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0分)
正确答案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珍惜每一寸土地,珍惜每一份资源,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节省一张纸,节约一滴水,把节约资源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中,使其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让低碳生活成为社会风尚。”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学生若只答①给6分;学生若只答②给6分。总分不超过10分)
试题分析:该题以国土资源部珍惜资源的倡议为材料,考查学生对量变和质变关系的识记和理解。回顾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前提,要重视量的积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从这两个层面结合材料中的倡议具体分析。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识记和理解,属课本基础原理的考核,要求学生对原理的表述要准确、全面,并结合材料中国土资源部的倡议内容进行解读。对学生概述和引用材料的能力有一点体现,难度不大。
创立于1998年11月的腾讯公司,曾经举步维艰。马化腾带领他的团队四处寻求出路。公司紧盯市场,通过革新技术,让QQ登陆手机等无线即时通讯设备,拓展QQ的生存空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腾讯公司抓住“高交会”的机遇,公司市值突破400亿美元,成为市值全球排名第三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公司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形成了政府、企业、消费者多赢的局面。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10分))
正确答案
(1)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腾讯公司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3分)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勇于走曲折的道路。腾讯公司在举步维艰的困境中积极寻找出路,为“小企鹅”插上了腾飞的翅膀。(4分)
(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做好量变的准备,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腾讯公司从创立到抓住“高交会”的机遇,促进自身成长壮大,由一个举步维艰的小公司成为市值全球排名第三的互联网公司,实现了质的飞跃。(4分)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体现类主观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发展观的理解。发展观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途径和状态。将相关理论与材料中心对照,确定恰当的理论要点,组织答案即可,注意做到观点统帅材料。
点评:“体现”类设问往往以“体现”、“反映”、“蕴含”等词语为题眼,要求学生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有关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道理。其设问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指材料)是如何体现××(指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道理)的”,二是“××(指材料)体现了哪些××(指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道理)”。“体现”类设问实现了背景材料和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既能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求学生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