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也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

——[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欧洲在世界经济中具有优势地位。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优势形成的政治、经济条件。(3分)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11分)(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80字左右。)

正确答案

(1)政治条件: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最终确立。(1分)

经济条件:两次工业革命带来强大经济、军事实力和便利的交通运输。(2分)

(2)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中“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和“19世纪末”的年代信息,欧洲的优势地位政治上源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保证,经济上源于两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物质方面的优势,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世界联系,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促进世界整体发展。在这期间,欧美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他们的对外扩张,一方面使对亚非拉落后地区遭到巨大的破坏,另一方面也传播了先进的制度、思想、生产方式。总之可从世界、欧美发达国家、亚非拉落后地区等角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展开。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 “……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中国在15世纪初决定放弃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新大陆及其银矿资源的发现……该地带急需英国的制造品,特别是棉纺织品以解决非洲奴隶的穿衣问题。

——(美)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产业革命发生的看法。(6分)

材料三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一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论被“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原因。从现代化角度分析“中体西用”论对社会实践的影响。(4分)

材料四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3)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5分)

正确答案

(1)英国崇尚经验的民族文化传统;殖民扩张,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中国放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海外市场的扩大引发了技术革新的热潮。(6分)(其它答案有道理也可)

(2)原因:改革派:有利于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保守派:保留了华夏祖制,维持了封建制度。 (2分)   

影响:一方面,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近代化受挫。(2分)

(3)照搬俄国革命模式,坚持攻打大城市,导致革命力量受损。(2分)(若回答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等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总得分不超过2分)

秋收起义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3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现代化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中外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问题。第(1)问是对材料信息的综合归结能力,考查工业革命发生的因素,要从英国内部和世界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归结。第(2)问考查中体西用思想。第一小问要从分别为两者接收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改革者是为了宣传西学、保守者维护旧制度。第二小问实际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及结局。第(3)问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历程问题。根据所学找出切合材料中观点的论证进行归结。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迸射着铁水的光亮。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材料二: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183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它要求完全的统治权,而它也做到了。

——《恩格斯论资本主义历史过渡性问题》

材料三:毫无疑问,伤寒病持续和蔓延的原因,是人们住得过于拥挤和住房肮脏不堪。工人常住的房子都在偏街陋巷和大院里。从光线、空气、空间、清洁各方面情况看,简直是不完善和不卫生的真正典型,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的耻辱。……这些住房供水不良,厕所更坏,肮脏,不通风,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

——19世纪,一位医生对英国煤铁矿区中心太恩河畔新堡的描述

(1)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4分)

(2)这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是怎样取得“完全统治权”的?据材料二指出其争取“完全统治权”的原因。(4分)

(3)材料三主要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2分)

正确答案

(1)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成为“世界工厂”;带来环境污染。(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2)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2分)

原因:工业革命开展使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2分)

(3)社会问题:工人没有享受到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财富,生活悲惨。(2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对英国所产生的影响。解答此题,要联系所学并结合材料“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从社会生活、环境、城市化及工业产量等方面分析归纳工业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2)本题主要也是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依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引起英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壮大,要求享有相应的政治权利,改变自己在议会中的不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出现了自君主立宪制确立以来最为重要的议会改革运动,即1832年议会改革。

(3)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即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材料“毫无疑问,伤寒病持续和蔓延的原因,是人们住得过于拥挤和住房肮脏不堪。工人常住的房子都在偏街陋巷和大院里。从光线、空气、空间、清洁各方面情况看,简直是不完善和不卫生的真正典型,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的耻辱。……这些住房供水不良,厕所更坏,肮脏,不通风,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正是这一问题的体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 “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 近代中国知识界较早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

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

材料三  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l2月5日至l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什么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在处理类似问题上的异同点。(8分)

正确答案

(1)做法:祭天敬神;调整种植方式。(2分)

原因:科技水平落后;“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为主体。(6分)

(2)原因: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煤、石油等高污染资源的大规模运用。(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同: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干预治理污染;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防治污染。(4分)

异:中国民国时期的治污舆论监督起了重要作用,并且更加注重人伦道德。英国政府治污的法律力度更大,更加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4分)

试题分析:(1)做法:题目问的是“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的做法”根据材料一中的“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等信息可以得出结论。原因:根据题目提供的时间去考虑,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和文化层面分别思考即可得出答案。

(2)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二中的“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和所学知识中的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发展所带来的工业发展,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3)同:根据材料二中的“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取缔市区桐油煎熬”、“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和材料三中的“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等信息可以得出其相同之处。异:可以重新对照材料二和三,能够看出材料二中有“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而材料三中没有;材料三中则有更多的法律规定,以及与生产力进步相关的措施,材料二则没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1分)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尤其是19世纪中期以后,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科技革命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并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材料二

(1) 17~20世纪初,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哪些对人类社会影响深刻的成就?(至少写出三项)(3分)

(2)结合三幅图片,回答这两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变革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 这两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变革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经典力学体系;生物进化论;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对论或量子论;(3分)

(2)对际格局的影响: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但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3)对中国的影响:(4分)

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企业兴起;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解题时注意“17~20世纪初”“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等关键信息,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在17~20世纪初,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的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成就有经典力学体系;生物进化论;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对论或量子论。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准确理解与认识,图片信息及“国际格局”是解题的关键。题干中的图片分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但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影响的准确理解,解题时需要联系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实际解答,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同时也使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向西方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中国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列强掀起划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同时清政府为了偿付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也出现了诸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救亡图存的运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2年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伦敦举行,加快了伦敦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表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扩展,世界各地城市化进程日益明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为单位)

材料二 工业生产的上升(以1913年为100%)

材料三 在大不列颠,1911至1913年间,25岁以上的人中占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同样,在普鲁士,1911年时,3425人的平均财富为5321400马克,而另外1608050人的平均财富却为23295马克。……相形之下,中产阶级买得起较好的住房和食物,……能使自己的子女受到充分的教育。在社会顶层,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国外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伦敦、纽约、上海三地的城市化进程。三地城市化的进程、程度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纽约、上海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一所反映的状况?(4分)

(3)材料三反映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启示?(4分)

正确答案

(1)差异:伦敦的城市化进程起步早,水平最高。纽约、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均在19世纪晚期以后出现加速趋势;上海的城市化水平最低。

(2)原因:纽约: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增长率超过英国。上海:19世纪晚期起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列强侵略下,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困难重重。

(3)问题:贫富悬殊现象严重。启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关注民生,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试题分析:(1)观察图表,从时间、发展快慢、程度等方面分析各自的不同。(2)结合材料,迁移所学知识,从各国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中国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工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依然很薄弱。(3)结合材料的有效信息说明反映的问题,主要是贫富分化的问题;启示主要从材料三存在的问题角度谈应吸取的历史教训,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城市化是社会史观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包括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和中国的城市化。西方城市化主要是从工业革命时期进行考察。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工厂制度确立,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中国近代在外国侵略的背景下近代的城市出现,但是在半殖民的的中国,近代城市大多是畸形的发展;建国以来很长的一个时期,城市化进展较慢,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腾飞,程式化进程明显加快。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主要内容是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此后,西方各国为促进商品生产和贸易发展,纷纷举办大型博览会。

材料二  从1876年到1984年,这108年的时间,美国举办过14届世博会,14届世博会其实就是完成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其中,1933年,芝加哥举办了世博会。

材料三  1958年,张闻天向中央写报告申请1959年上海办世博。张闻天的建议在当时石沉大海,没有结果。而在2010年,上海即将举办第四十一届世博会,这是中国比较大步与大度地走向世界与邀请世界走向我们。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以古代中国帝王的王冠为造型,其展示的内容将帮助参观者短时间内遍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了解中国主流文化的深厚内涵。                                                  

——以上均根据《凤凰网》整理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51年英国举办世博会的社会背景。(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3年芝加哥举办世博会的经济环境。针对这一背景,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对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6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张闻天的建议在当时没有结果,而举办世博会的愿望能在2010年实现?( 8分)

正确答案

(1)日不落帝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完善。(任意2点4分)

(2)经济大萧条(2分);新政(2分);影响: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福利国家的出现等。(2分)

(3)原因:20世纪50年代:①中国过分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外交上“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②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4分)

70年代以来: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与美、日等西方国家建交,实行多边外交政策;③对外开放;④加入世贸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⑤当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任意2点4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1851年英国举办世博会背景的分析与掌握。回答时要特别注意时间提示“1851年”。结合这一时期英国经济发展特点、政治进程及对外殖民等情况归纳总结。这时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议会进行了改革、殖民势力达到最强时期,具备了政治、经济及外部条件。

(2)本题主要考查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及美国为应付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的掌握。解答时要注意时间“1933年”,正是危机时期。为渡过危机,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二战后,这一政策进一步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到来。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建国以来我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的发展变化。解答时注意时间“1958年”的提示,同时联系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及外部环境分析当时没有举办世博会的原因。联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外交的变化分析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原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时的欧洲,很多人认为世界是一片广阔的陆地,尽头是万丈深渊。虽然……他们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神秘的国度中国,但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交通非常困难,很少有人到过中国,也很少有中国人去过欧洲。

材料二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和用于流动的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给世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博览会主题展馆有:电气馆,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展馆,有电灯、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机械馆,供应世博会的能源,有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机械设备等,是实业家流连忘返的地方;运输馆,汽车堂皇出入……。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80年代前期增加了两倍,其中,80%集中在美、欧、日,只有18%在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跨国公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控制着国际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现在它们越来越重视就地生产和销售,全世界生产和销售有20%是在国内进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地域隔阂的时代背景。(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英国首先爆发工业革命的条件。(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届博览会的展品的特点。(2分)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这种发展趋势的双重性影响。(5分)

正确答案

(1)背景:①陆路交通不畅;②造船业和航海技术落后;③地理知识贫乏(6分)

(2)条件:①海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展;②流动资本和商业利润提供了充足资金;③行会瓦解和圈占农田确保了劳动力资源;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4分)

(3)特点:主要展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2分)

(4)趋势:经济全球化(1分)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5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第一问,材料中的“中世纪时的欧洲,很多人认为世界是一片广阔的陆地,尽头是万丈深渊”表明当时人们的地理知识不正确,彼此不了解,再加上当时的交通不发达,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界的征服,所以才导致了各地之间的彼此隔绝的现象出现。

(2)第二问,英国首先爆发工业革命的条件需要从政治前提、市场、资本、资源、劳动力、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早在17世纪上半期英国就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具备了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因此也拥有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圈地运动造成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3)第三问,解决本题首先需要依据材料内容的时间来分析,然后再依据材料的相关内容来逐一分析归纳。材料中的1904年表明此时已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再结合材料内容“有电灯、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机械馆,供应世博会的能源,有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机械设备等”来分析即可。

(4)第四问,有关于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的问题,可以依据材料内容分析,也可以依据教材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的表述来分析归纳。有关于分析这种发展趋势的双重性影响的问题,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是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所以依据这个原则来分析其影响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的日益成熟,网购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消费的一个主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3、14世纪世界贸易商品的主要流向, (2分)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4分)

材料二: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2)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

材料三:“(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 ,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3)材料三中的“旧工业”指什么?(2分)在此时的世界贸易中,中国居何种地位? (2分)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思考中国工业与世界经济是怎样一种关系? (4分)

材料五: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4)材料五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2分)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4分)

正确答案

(1)流向:由亚洲流向欧洲。(2分)原因:欧洲的经济远没有亚洲发达;亚洲有其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国家富裕,手工业发达,丝织业、制瓷业发达,印度的棉纺织业发达;旧的商路畅通。(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6分)

(3)“旧工业”指:传统手工业。(2分)地位: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分)关系:从材料四可以看出,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中国民族工业在中国特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下产生并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比始终处于劣势,已经被迫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分)(答出关键词“附庸”“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融入”或表述出材料的信息“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即可。)

(4)原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2分,答出两个方面的原因即可。)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可知当时世界贸易商品的主要流向是亚洲流向欧洲;其原因可从13—14世纪亚洲和欧洲的经济实力、手工业水平、旧的陆上和海上丝路等角度进行对比后回答。

(2)抓住关键信息“16世纪”、“美洲……传入欧洲”、“西班牙胡椒”、“17世纪”、“荷兰人的功劳”可综合判断为新航路开辟以来,西班牙、荷兰等国的早期海外殖民扩张。考查的重点是新航路开辟及其后续历史事件。

(3)注意重要信息“清末”、“旧工业衰落”、“日常所服用者……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可知这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情况下,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等传统手工业衰落。据此不难得出当时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扮演的地位;至于“关系”,可从半殖半封环境下中国民族工业的经济实力及其被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角度回答。

(4)中国产品从很难进入到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其原因可综合20世纪五六十代和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中国的经济实力状况、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特点特角度思考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汤申家族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16世纪初,该家族出租了16个牧羊场。……汤申家族还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营活动。1516年,该家族养羊数量达1.8万只,从中得到了丰厚的收入。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什么经济运动有关?汤申家族属于哪个社会阶层?(4分)

材料二

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

下表是对1660年和1760年英国东部粮食产量的一种估算。

——摘编自《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

(2)材料二中的“四区轮作制”能推行,需以什么样的土地关系为前提?指出英国农业技术革命所产生的结果。(4分)

(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土地关系和农业生产的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6分)这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2分)

正确答案

(1)圈地运动。新贵族。

(2)大土地所有制。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3)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资金;大农场的形成有利于农业技术革命;农业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农业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更能适应现代化需要。

(1)此问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解读信息能力以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圈地运动相关内

容的理解和掌握。从材料所给出的时间16世纪,以及汤申家族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可知对应

的运动应该是圈地运动。再结合所学知识,在当时的英国,农村进行圈地运动的主要是新贵族,他们虽有

贵族的头衔,但按照资本主义的方式从事经营活动。

【考点定位】圈地运动。

(2)此问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解读信息能力以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资本主义大农业

的积极作用的认知。从材料中“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四年里轮流更换”等信息可知只有在大农场

才能实现所谓的“四区轮作制”。再从材料“不让任何地块休闲……保持地力”以及所给出的表格可知,英

国从1660年到1760年受农业技术发展的影响,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大农业的积极作用。

(3)此问的难度明显比前两问增加了,重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表达对现实问题的见解。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圈地运动作用的掌握以及对中国现今农业存在的问题的理解。依据材料可知圈地运动形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场,从而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命以及农业生产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的资金,推动了英国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奠定了基础。再结合现今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小农经济)存在的问题即可得出规模化经营更适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考点定位】圈地运动的作用、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第二次工业革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