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的变化
- 共3648题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的力量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8分)
(1)写出该区域中位于我国中部经济地带的两个省区______、______(写简称)。
(2)分析图中省区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______(变大或变小)。试分析其原因。
。
正确答案
(1)湘、赣(2分)
(2)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③户籍制度的改革。 (3分)
(3)变小 原因:①通过区域间合作,环境条件得以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变大;②通过人口迁移或流动,降低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3分)
(1)本题考查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图中位于中部经济地带的有湖南和江西,简称为湘和赣。
(2)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图中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户籍制度的改革。
(3)通过区域间合作,环境条件得以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变大;通过人口迁移或流动,降低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所以该地区的人口承载状况将变小。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美国地理学家W·齐林斯基1971年把人口迁移与现代化联系起来,阐述了人口迁移转折的理论,即随着现代化发展,人口迁移可分为三种类型:开拓式人口迁移(与土地扩张相伴的人口迁移)、城乡间人口迁移和城市间人口迁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1:现代化不同阶段人口迁移模式图。
材料2:我国有学者用数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省市间城乡人口迁移的规律,得出下列经验公式:h=-7214.97+75.791l+0.34p,式中h代表省外移民的响应率,l代表迁入城镇登记就业率,p代表迁入城镇第三产业产值。
(l)材料1中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人日迁移、____人口迁移和____人口迁移,我国目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类型是____人口迁移。(8分)
(2)根据材料2中的公式,迁人城镇第三产业产值与省外移民的响应率呈_____。外来民工最有可能在下列哪些产业部门找到工作(双选)(4分)()
正确答案
(l)城市间 城乡间 开拓式 城乡间(2)正相关 AB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知识和学生对图及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题,由材料中提到的三种人口迁移类型判断.①代表的类型随现代化进程呈增加趋势,为城市间人口迁移,②先增后减为城乡间人口迁移.③与土地扩张相伴为开拓式人口迁移。第(2)题,由公式可知,迁入城镇第三产业产值与省外移民的响应率呈正相关。外来民工多从事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不高的产业。
现代社会,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一般地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出率较高,而经济落后的地区,迁入率较高。
[ ]
正确答案
×
下图为“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7分)
(1)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中,排在第二圈层的省级行政区,除重庆、四川、海南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深圳户籍四川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农村有大量的________________;四川省大规模人口迁移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广西、湖南、江西、福建
(2)剩余劳力 BC
略
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广东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
(1)根据统计表归纳该市迁入的人口特征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迁入人口对该市的主要影响有那些?
(3)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人口迁移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及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正确答案
(1)中青年为主(1分)女性多于男性;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2)有利: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不利: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增大城市生态环境的压力
(3)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农村流向城市 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1)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根据表格显示:中青年为主,女性多于男性。
(2)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造成了人才流失;对迁入地的影响: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能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
(3)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人口迁移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农村流向城市;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 ;
二是 减少和短期流动工人增加。
正确答案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
本题考查考查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变化。根据表格可以回答: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12分)
材料一: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据材料二分析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的影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正确答案
(1)数量大(1分),规模持续增长(1分),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1分)
(2)南部沿海地区(1分)
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任答两点,2分)
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2分)
(3)增多(1分) 国家政策支持(1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1分);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1分)
试题分析:
(1)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持续增长,流动人口数量大,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2)南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迅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需求大,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南部沿海地区。人口大量涌入对南部沿海地区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主要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掘起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带动了劳动转移。
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巴西政府于2007年公布《加强家庭农业国家计划》,目的是加强家庭农业,减缓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的趋势,并起到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效果。
材料二 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三 据2007年6月份出版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透露:中国3/4的村庄已无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为了挖掘劳动力供给的潜力,应加快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的改革,消除各种阻碍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的制度性障碍。
(1) 巴西政府公布《加强家庭农业国家计划》为什么能减缓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的趋势?
(2)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3)简要回答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的迁移特点和迁移方向
(4)材料二、三说明了人口迁移的什么问题?
正确答案
(1) 因为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最经常和主要的因素,而巴西政府的支农政策,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2分)
(2)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4分)
(3)自发流动增加、规模扩大
由欠发达到发达、乡村到城市、西部到东部、山区到平原、内陆到沿海(6分)
(4)①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的因素对人口迁移方向的影响。
②材料三反映了政策因素可以影响人口迁移。(2分)
(1)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巴西政府的支农政策,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2)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造成了人才流失;对迁入地的影响: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能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对农村的影响主要为迁出地的影响。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3)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的迁移特点是自发流动增加、规模扩大。迁移方向是由欠发达到发达、乡村到城市、西部到东部、山区到平原、内陆到沿海。
(4)根据图示: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的因素对人口迁移方向的影响。材料三反映了政策因素可以影响人口迁移。
读下表,回答问题。
1996—1999年广东省的区域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
说明:珠三角指珠江三角洲,两翼指广东省的东、西部地区,山区指广东省东北部、北部和西北部山区。
(1)说出广东省区域人口迁移的特点,简述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2)分析该省人口迁移对本地区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
正确答案
(1)省际的区域人口呈净迁入;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明显,珠三角净迁入人口最大,两翼为次,山区最少。
经济因素对广东的人口迁移起主要作用,该省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发达地区,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宽松的社会政策环境,吸引更多人口从外省迁入,尤其有更多的人口迁入条件更好的珠三角地区,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速度相对较缓慢的山区,迁入人口较少。
(2)人口净迁入为该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丰富的劳动力、人才,以及资金、技术和消费,促进迁入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
(1)根据表中数据,从整体特点和区域差异两方面分析说明。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积极意义”。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对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目前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我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赵白鸽博士在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上表示,我国正面临着全球最大的、最迅速的人口迁移运动。我国广大农村人口缺乏充分的公共服务与保障;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在未来20年将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有序流动和合法权益的保护亟待加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农村老龄化程度超过城市,引发老人照料和子女教育等社会问题,2000万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堪忧。
材料2:我国人口的文化、教育、科技素质亟待提高,难以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女性儿童的辍学已经成为国民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解决出生人口素质问题已迫在眉睫,每年我国约有80万~120万缺陷人口出生,全国累计的残障人口已超过6000万,相当于法国的人口。
(1)下列关于我国未来20年的人口迁移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2)由于大量农村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出现了“留守家庭”“______”等现象,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素质不高提出的基本国策是______、______,其中重点应提高农村人口群体素质。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农村由人口迁移可能引发哪些人口问题。
正确答案
(l)B (2)留守儿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女性
(3)人口迁移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改变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都会导致人口迁移;由于人口迁移可能会出现农村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素质降低等问题。
本题考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征及影响,认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并联系教材知识回答。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亳州市地处皖西北,属淮河流域,人口596万,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药材种植基地,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每年有大量的人员流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
材料二:
(1)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亳州市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4分)
(2)分析亳州药材加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4分)
(3)分析亳州市大量的人员流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给亳州市带来的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气候条件优越;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等。(每个要点1分,答对4个要点得4分。)
(2)原料丰富;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交通便利;接近市场。(4分)
(3)有利影响: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加强了与发达地区的交流和联系。(3分)不利影响:人才流失。(1分)
略
读下图,回答相关问题(15分)。
材料一:
乙 丙
材料二:美国国内曾出现过四次人口迁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人口大规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20世纪70年代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乙图中阴影部分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___ ,分析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4分)
(2)②地所在国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出现了国内人口迁移高潮,分析迁移的主要原因。(3分)
(3)乙图P城所在区域是世界最著名的传统工业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春去春又回”的景象,即早期在丰富的 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后因耗能高、运输量大和污染严重而出现衰落,但现在又“重震雄威”,说出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4分)
(4)丙图中的Ⅰ、Ⅱ两条人口数量变化曲线,能反映乙图P城城市人口变化过程的是 线,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正确答案
(1)商品谷物农业(1分)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等(4分)。
(2)有丰富新资源;新兴工业的兴起;空气清新、气候温暖(阳光地带)(3分)。
(3)煤炭(1分) 调整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美化环境等(答3点得3分)。
(4)Ⅰ(1分) 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地价上升等。(答2点得2分)
略
下表是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分布状况表,读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西汉时人口较多的是 方,主要原因是 。
如下表:
南方
北方
朝代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2)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主要由__________平原向______方的________流域和______流域扩散。
(3)简要分析造成以上迁移的原因。
(4)比较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和新中国建立后的人口迁移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1)北 北方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开发较早,自然条件较好,有利于刀耕火种生产,政治和经济中心在北方
(2)黄河中下游 南 长江 珠江
(3)两晋南北朝时,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大量南迁,唐末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使北方战乱不绝,出现北方人南迁的高潮,使北宋时南方人口大大超过北方。同时,南方人口增多也是由于南方经济发展,物质丰富,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
(4)不同之处列表如下:
时期
古代
新中国建立后
方式
自发
国家有计划组织
流向
北方人南迁,北方草原少数民族内迁
内地迁往西部和边疆
原因
战乱和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支援西部和边疆建设
作用
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文化经济的交流和江南的开发,使经济敢心由移
对于调整全国的人口分布,开发荒地和矿产资源,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建没边疆地区起积极作用
西汉时,我国南方人口2470685户,占全国人口数的19.8%,我国北方人口 9985785户,占全国人口数的80.2%;主要原因是北方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开发比较早,当时政治和经济中心在北方。后来人口频繁地迁移,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南方经济发展,物质丰富,吸引了人口不断迁入。引起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新中国建立后的人口迁移是国家有计划组织各类人员由内地迁往西部和边疆,支援西部和边疆建设。
读“1984年到1996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图”,回答下列问题(共13分):
(1)从1984年到1996年,我国人口流动在数量上呈 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2分)。
(2)从流动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从____________到 ,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地区。
(3)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____________性的,流动和迁移的目的主要是____________(2分)。
(4)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相比较,引起的原因是否相同?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 ______(2分)。
正确答案
(1)逐年增加 国家放松了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限制及城乡、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较大
(2)农村 城市 内地省、自治区 沿海城市和工矿
(3)自发 务工和经商
(4)不相同 历史上人口迁移大多是因为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是被迫的,这次是自发的
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迁移和原因。(1)直接从图示判断,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上升,主要受政策和经济因素的影响。(2)图示反映了我国1980年以后的人口流动情况,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我国的人口主要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向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迁移,从乡村向城市迁移。(3)结合上题分析,受经济因素引起的人口流动以自发性为主,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4)历史时期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受政治因素影响为主,一般为被迫迁移,而该次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以自发性迁移为主。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