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的变化
- 共3648题
新西兰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国。面积约26.8万平方公里。首都为惠灵顿,奥克兰是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全国工业、商业和经济贸易中心。2007年奥克兰被评为世界最佳居住城市第五名;奥克兰人口150万,占新西兰全国人口的33﹪。在2006年到2013年间,新西兰人口增加约21.4万人,其中奥克兰地区就增加约11万人,下图为新西兰地图。
(1)根据图分析甲岛的地形特征,并说明判断理由。(6分)
(2)新西兰是世界上畜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据材料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人口四个方面简述新西兰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8分)
(3)假设你是奥克兰市民,你是否赞成奥克兰大量迁入外来人口,并说明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1)西北部为山地、东南部为平原;西北高、东南低;河流大致自西北向东南流(或山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6分)
(2)位于南半球,(1分)农产品生产与供应与北半球具有季节互补性(1分);国土大部分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为多汁牧草生长提供了热量和水分条件;(2分)多山地和丘陵,(2分)地广人稀,天然牧场广布,经营规模大(2分)。
(3)赞成:大量人口迁入为奥克兰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赞成:大量人口迁入为奥克兰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对就业、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可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出现(答案合理可能酌情给分)(观点给2分,理由给6分,结论与理由一致,且要有理由支持,只有结论不给分)
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图中河流的分布与流向分析,河流多自西北流向东南,所以甲岛西北部为山地、东南部为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2)根据图中纬度判断,国土大部分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为多汁牧草生长提供了热量和水分条件。新西兰位于南半球,农产品生产与供应与北半球具有季节互补性。该国境内多山地和丘陵,地广人稀,天然牧场广布,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经营规模大。
(3)开放题,只要言之有理,便可得分。新西兰是发达国家,大量人口迁入为奥克兰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持赞成的观点。
不赞成:大量人口迁入为奥克兰,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对就业、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可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出现,所以不赞成。
(12分)银川平原位于宁夏北部,自秦汉以来,历代凿渠引水,发展灌溉农业,素有“塞上江南”、“西部粮仓”的美誉。读图15,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文资料,分析古代“塞上江南”的成因。(5分)
(2)与银川市相比,概述青铜峡市服务功能的特点。(2分)
宁夏南部以高原、山地为主,气温较低,水源缺乏。人口呈现由南向北、从农村到城镇的迁移趋势。
(3)说出影响宁夏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分)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宁夏人均资源数量相对较低。
(4)指出宁夏环境承载力小的主要原因,并比较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3分)
正确答案
(1)银川平原地形平坦;黄河流经:利于开挖水渠引黄灌溉;河流冲积使地表形成肥沃的土壤;利于农耕。
(2)服务范围小;服务功能弱
(3)经济因素;生态环境因素。
(4)资源总量少;
区别:环境承载力是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
(1)银川平原地形平坦;黄河流经:利于开挖水渠引黄灌溉;河流冲积使地表形成肥沃的土壤;利于农耕。
(2)服务范围小;服务功能弱
(3)经济因素;生态环境因素。
(4)资源总量少;
区别:环境承载力是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
读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关系图(图甲)和20世纪50年代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示意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是三个不同行政区,图中属于人口迁移现象的有( ) (多选)
A.B1→A1 B.A2→C2 C.B1→B2 D.C1→B2
(2)影响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是________因素。
(3)但影响图乙中老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现阶段我国人口迁移规模大、频率高、以自发迁移为主,其原因是________。
正确答案
(1)A﹑B﹑D
(2)经济
(3)气候
(4)农村向城市 内地向沿海
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改革开放的政策、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1)判断人口迁移要符合的条件:一跨越行政区(县级以上);二时间较长(一般一年以上);三是定居地的变更。
(2)追求更高的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故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的因素。
(3)乙图表示美国,东北地区位于五大湖周围气候冷湿,不利于老年人生活,而南部和西部阳光明媚,故气候条件影响了美国老年人由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
(4)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放宽了户籍管理,故经济因素成为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表现为由乡村向城市,由内陆向沿海;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从经济因素分析。
(12分)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省际间的人口迁移流动往往是双向流动,既有迁出,也有迁入,净迁入流动人数是迁入人数与迁出人数之差。净迁入流动人数与迁移流动人数之比称为人口迁移流动强度系数。下图示意2000~2010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流动强度系数与净迁入流动人数。
(1)据图分析,大流量、强迁入的省区主要有北京、 、 、 ,吸引人口大量迁入的最主要因素是 。(8分)
(2)中国人口迁移流动显著的地理空间特点主要是由 地区向 地区聚集。(4分)
正确答案
(1)上海、浙江、广东(每个2分,顺序可对调,共6分。) 经济(2分)
(2)中西部(2分);东部(2分)(或答“内陆”、“沿海”;“经济落后”“经济发达”等亦可)
试题分析:
(1)由图分析可知,大流量、迁入强的省区主要有北京、广东、浙江、上海等,这些地区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且经济发达,吸引人口大量迁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2)中国人口迁移主要是从经济落后地区(或内陆地区或中西部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或沿海地区或东部地区)迁移。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⑴从不同角度,概括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流向。(4分)
⑵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⑶人口流动对流入区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4分)
正确答案
⑴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从乡村流向城市;从内陆流向沿海;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4分,任答一点即得2分)
⑵人口流动式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2分)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2分)
⑶弥补了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2分)提高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2分)
试题分析:
⑴读左图分析,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是自发性人口流动,人口跨省流动方向是从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流沿海向经济发达地区,从乡村流向城市,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⑵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是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口流动目的是为 了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环境。所以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⑶人口流动,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弥补了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增加了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收入,提高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读“80年代下半年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地区是 、 和 地区。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6分)
(2)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2分)
(3)四川省人口大量外迁对当地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4分)
(4)农民工问题已成为当今重要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安定,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措施有: 。(4分)
正确答案
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经济发达、就业就会多、社会保障完善、交通便利等(6分)
⑵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西部大开发(2分)
⑶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异,促进农村城镇化,为农村发展带回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等(2分)
⑷重视农民工的安置问题,关爱农民工,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加强农民工的培训和再教育,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等。(4分)
(1)29世纪80年代以后人口迁移主要有农村到城市,有内地到沿海。原因从经济,就业,交通,社会保障等方面分析。
(2)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从西部开发的政策,新疆的矿产开发等方面分析。
(3)人口大量外迁对当地产生的积极影响从加强交流联系,增加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方面分析。
(4)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措施从增加农民工的知识技能,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农民工的安置问题,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分析。
材料三 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2/3,这种差距是多年来吸引千百万山东人“闯关东”的基本原因。可到了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出现了“雁南飞”的局面,由此导致人口迁移方向在两者之间完全相反。
材料四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时空发展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人口迁移方向变化的原因。(12分)
(4)结合材料四分析1985年以来山东农民纯收入大大超过黑龙江农民的原因。(8分)
正确答案
(3)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经常起作用的,经济越发展,地区间的人口迁移受经济影响越明显;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影响人口迁移。(12分)
(4)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地带,区位优势多(交通便利,海洋资源丰富,光热资源充足等);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下首先得益;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快。(8分)
略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14分)
材料一:三亚市部分人口资料。
材料二: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从1991年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2.12倍,而城市化水平仅仅增长了0.89倍,土地扩张速率是人口城镇化速率的2.38倍,城市土地扩张与城市人口密度相背离。有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过度发展房地产,有些地方出现了农民“上楼吃饭,下地干活”的现象;另外我国人口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脱离的人口有两亿多。
材料三: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很高,但城市中存在很多贫民窟,这些贫民没有正式工作,只能以乞讨、捡垃圾为生。
⑴三亚流动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属于 因素。(2分)
⑵三亚流动人口 素质较低,推测三亚的产业结构可能以 指向型工业或者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为主。(2分)
⑶城市化过程中最本质的变化是从以 为主到 为主的变化。(4分)
⑷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我国新型城镇化(目前可以理解为城市化)过程中应重点加强的措施。(6分)
正确答案
⑴务工经商 经济(每空1分)
⑵文化 廉价劳动力(每空1分)
⑶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每空2分.如果用农业、工业、服务业代替可以得分,第二空只答其中一种不得分)
⑷集约化(合理)利用土地资源;(2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二、三产业),促进进城农民工就业;(2分)调整户籍政策,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2分)(采分点不能增加,意思接近的说法可以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每一点总分)
试题分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一“三亚市部分人口资料”可知三亚流动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务工经商,其比重占51.8%,属于经济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
第(2)题,由“三亚市常住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比例情况表”可知三亚流动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其产业结构可能以廉价指向型工业或者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为主。
第(3)题,城市化的本质是人的改变,由农村人转化为了城市人,因此城市化过程中最本质的变化是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到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变化。
第(4)题,城镇化过程应该注意城镇化过程后出现的问题。因此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重点加强的措施主要体现在集约化(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二、三产业),促进进城农民工就业;调整户籍政策,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等方面。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需明确:(1)自古以来,经济因素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2)掌握城市化的实质、城市化过程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10分)世界上两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俄罗斯都存在外来人口迁移现象。不同的是美国是外来移民及其后裔的大汇集,而俄罗斯现在受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困,鼓励吸收外来移民。
(1)试分析人口迁移对美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4分)
(2)简述俄罗斯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主要意义。(4分)
正确答案
(1)经过世界各地移民的长期开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联系;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发展;存进种族.民族的融合。(4分)(任答两点)
(2)缓解劳动力短缺状况;有利于资源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经济的差距。(4分)
略
(14分)读美国本土地形图和人口分布图,回答问题。
(1)分析美国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6分)
(2)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人口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有人说经济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从不同年龄段分析该说法是否正确。(8分)
正确答案
(1)地形特征:西侧是高大的山地,东侧是低缓的山地和高原,中间是面积广阔、地势平坦的平原。(2分)
对气候影响:西侧高大山地阻挡了来自太平洋水汽的深入,使得山地西侧降水较多,向内陆急剧减少;东侧低缓的高原和山地对来自大西洋的水汽的阻挡作用相对较小,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中央大平原横贯南北,使得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和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都可以长驱直入,使得年温差较大。(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2)对于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来说,该说法正确。(1分) 由于该时间段美国东北部经济增长乏力,环境污染严重,地价上涨。(2分)而南部和西部又开发了新能源、发展了新工业,(1分)因而大量劳动力人口从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
对于老年人口来说,该说法片面(错误)(1分) 由于东北部纬度较高,东部又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夏季气温较低,北美洲地形南北敞开,北方冷空气可长驱南下,东北部地区冬季严寒(因而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较严重,地价上涨,(2分)而南部和西部又阳光充足、空气清新,促使老年人口从东北部老工业区的“冷冻地带”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1分)
试题分析:
(1)读图分析,美国西侧是高大的山地,东侧是低缓的山地和高原,中间是面积广阔、地势平坦的平原。这种地形特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是:在西侧,高大山地阻挡了来自太平洋水汽的深入,使得山地西侧降水较多,向内陆急剧减少。在东侧,低缓的高原、山地对来自大西洋的水汽的阻挡作用相对较小,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纵贯南北,使得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和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都可以长驱直入,导致气温年较差较大。
(2)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由于该时间段美国东北部经济增长乏力,环境污染严重,地价上涨。而南部和西部又开发了新能源、发展了新工业,因而大量劳动力人口从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这些劳动力主要是青壮年人口,所以美国人口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对于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来说,经济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该说法正确。
美国东北部纬度较高,东部沿海又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夏季气温较低,北美洲地形南北方向敞开,冬季北方冷空气可长驱南下,东北部地区冬季严寒,阳光不够充足,因而被称为“冷冻地带”。由于重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较严重,城市规模扩大,地价上涨。而南部和西部地区,阳光充足,传统工业少,空气清新,这一因素是促使老年人口从东北部老工业区的“冷冻地带”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的原因。所以对于老年人口来说,经济因素是决定因素,该说法是片面的。
读1985年7月—1990年6月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结构,完成下列问题。
(注:性别比是指平均每100个女性所相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如大于100,表明男性人数多于女性;若小于100,则说明男性人数少于女性)
(1)表中所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中,经济因素占迁移人口的比重是___________。其中又以___________人员比例最高,且该时期的人口流动与以前主要受___________影响不同,主要是___________。
(2)表中人口迁移的其他原因还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3)在所有经济性人口迁移中,就性别而言,___________性人口数超过___________性人口数;在家族人口迁移中,___________性人口数超过___________性人口数。这是由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___________不同造成的。
正确答案
(1)56.2% 务工经商 国家政策 自发迁移
(2)生态环境变化 国家政策
(3)男 女 女 男 社会分工
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对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进行归纳分析,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表现为自发地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其他原因是生态移民、国家政策。
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经济收入是人口移动的主要拉力因素。
[ ]
正确答案
√
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会时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读图回答问题。
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
图甲 我国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示意图。口(单位:万人2000年)
图乙 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相互关系模式
(1)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人量最大的是_______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______地区。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_______地区与_______地区。
(2)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_______地区与_______地区向_______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人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读图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对“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正确答案
(1)东部中部 中部 东北
(2)西部中部 东部 流人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二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
(3)该模式显示:一个地区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所上升;当工农业生产上升、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时,人口增长趋于平缓;当人口增长缓慢,资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与该地!K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相适应,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开源节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与生态;发展绿色农业,储备足够粮食;发展节能型、环保型工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等)
第(l)题,只要认真分析图示不同区域间人口迁移的数据就可以顺利作答。第(2)题.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即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流入区和流出区的分析。后面问的是迁入区怎样的产业结构特,点吸引其他地区的人口迁入该地区,是时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考查,作答不难,但必须注意答题语言的规范性。第(3)题,该模式图有一定综合性,阅读该图作答必须观察细致、分析透彻.真正弄懂人口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这种变化体现在模式图上是一种曲线的陡缓、升降变化。分析人口曲线的变化必须注意和资源储量、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注意人口曲线变化和工业产值、粮食产量变化的关系。在时几种曲线对应关系中.总结出“协调人口与环境关系”的措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很多人从汶川迁出,这说明自然灾害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之一。
[ ]
正确答案
√
读“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图",分析回答问题。(5分)
(1)图中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是 和 ,
原因是 。
(2)按人口迁移的方向,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由 到 。
正确答案
(1)A1------B1 C1------A2 超越了行政界限
(2)农村 城市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1)属于人口迁移要符合三大条件:一是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县级以上);二是时间较长(一般一年以上);三是定居地的变更。
(2)人口迁移的方向分为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城市到城市,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过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