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的变化
- 共3648题
读图14 “北京市规划市区工业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图中所示高科技园区有 个。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有 (选择填空)。
A. 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高 B. 产品面向市场
C. 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短 D. 研发费用较高
(2)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有 。(选择填空)
A.这里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气候宜人
B.依托北京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
C.邻近航空港,交通便利
D.位于北京与天津之间,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3)当前北京市正在进行工业地域调整,四环路以内将建成工业营销、研发机构及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和对外交往窗口;四环路沿线将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郊区县将建成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其带来的3项好处是 (选择填空)。
A. 节省劳动力和占地空间 B. 降低运费和能耗,提高经济效益
C. 促进了耕作业的发展 D.充分发挥北京市科技人才集中的优势
E.减少了北京市区环境污染 F.分散了北京市的工业污染源
G.改善了北京市居民住房紧张的状况
(4)北京的大城市问题主要表现为 (选择填空)。
A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下降 B 交通拥堵问题较严重
C住房拥挤 D 城市中心区的衰落
(5)要解决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选择填空)
A.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无污染的高技术产业 B. 增加商业网点的数量,扩大其规模
C. 兴建卫星城,分散城市中心人口 D.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美化环境
正确答案
(1)6 ACD
(2)BC
(3)DEF
(4)ABC
(5)ACD
略
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某市(图14)从古城起步,合并周边城镇,新建成东部新加坡工业园和西部高新园两大新城区,发展成为面积130多平方千米,人口达221万的特大型城市。
新加坡工业园区地处旧城东面景色秀丽的的金鸡湖畔。自1994年开始启动开发以来,累计引进合同外资307亿美元,建设了国家级软件园、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中新科技城等,形成一个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和工业地域。
(1)说出影响图示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主要因素,说明该市城市化的特点。(4分)
(2)分别说明图示城市③④四地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有利条件。(8分)
(3)说明新加坡工业园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4分)
(4)分析新加坡工业园的工业地域类型及形成工业集聚的工业联系方式。(4分)
正确答案
(1)交通(2分)城镇并入市区,城市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积聚和增加(2分)。
(2)③高级住宅(别墅)(1分) 风景优美、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技术人才密集(地处高新区科技园和研究院,有需求市场)(4分)
④普通住宅(1分) 位于工业与商业区之间,生产和生活便利(2分)
(3)水陆(吴淞江、高速公路、铁路过境)交通便利(2分),环境好(城市的主导风向两侧,最小风频处)(2分)
(4)新工业区(高新工业园区)(2分) 空间联系(2分)
略
材料一 2010年5月6日19:15至7日3:45,广州市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袭击。全市因洪涝灾害死亡6人。受暴雨影响,全市102个镇(街)受浸,中心城区118处地段出现内涝水浸,其中44处水浸情况较为严重。全市近万个地下停车场中,有35个遭受不同程度的水淹,1409台车辆受淹或受到影响。初步统计全市经济损失约5.438亿元。
材料二 北京城区暴雨径流系数的变化图(a径流系数p降水量)(径流系数是一定汇水面积地面径流量与降雨量的比值)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10分)
(1)以下有关部门解释广州发生此次洪涝的原因,是由广州市近年来城市化发展造成的是 (不定项选择,3分)
①广州市区地势南高北低,中心城区低洼
②本次降雨强度让人难以招架,属特大暴雨
③路面硬化面积增大,雨水下渗能力减弱
④建设项目重地上、轻地下,尤其是排水体系建设滞后
⑤城郊结合部无序开发,违章建设占用河道
(2)根据材料二,归纳北京城区暴雨径流系数变化有什么特点?(2分)并分析原因。(2分)
(3)下列能够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 (不定项选择 ,3分)
①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
②禁止开采地下水
③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
④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⑤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正确答案
⑴ ③④⑤ (每选项1分,共3分)
⑵ 径流量系数不断增加(2分) 城区面积扩大,使不透水路面面积增加(2分)
⑶ ①③④(每选项1分,共3分)
略
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泛珠三角”简称“9+2”,“9” 指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海南。“2”指香港和澳门。2004年6月1日至3日,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香港、澳门、广州三地举行,九省区及港、澳两个特区共同签署了《泛洙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材料二:“泛珠三角”略图
材料三: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例如我国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1)上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我国重要的________(热带经济作物)分布区;图中虚线箭头表示________(哪种能源)的输入方向。
(2)“9+2”可以实施优势互补。香港地区和西南地区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各是什么?
(3)从世界地域分布来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工业类型主要有哪些?
(4)区位优势差异是互补合作的基础,请对比分析图示①、②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条件。
(5)“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可以更好地解决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问题。泛珠江三角区域中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省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论述“泛珠三角”与国内其它区域相比突出的区位优势
(7)“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建立对香港这个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而言,最重要的意义是。
正确答案
(1)天然橡胶 水电(或电力)
(2)香港:人多地少,劳动力成本高,土地租金高,资源、能源短缺。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崎岖,交通不便;资金短缺、科技落后;劳动者素质低
(3)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污染严重的工业。
(4)①地区有体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②地区有资源、市场、劳动力等优势。
(5)四川、贵州、云南
(6)最早实行改革开放,具有政策体制优势;紧邻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7)大大扩展了香港的经济腹地
本题考查区域发展的优势、方向和区域合作的原因及意义等。
泛珠三角”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海南、香港和澳门。其中四川、贵州、云南属于西部经济地带,地处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崎岖,交通不便;资金短缺、科技落后;劳动者素质低。“泛珠三角” 紧邻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这是其突出的区位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l)我国的开放地区和开放城市主要沿____、____、____、____分布。
(2)A开放地区大量出口农产品,简答该地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3)从社会经济方面,简要分析甲、乙、丙三城市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的主要差异。
正确答案
(1)海岸 江河 铁路干线 边境
(2)热量丰富、降水充足,雨热同期;地势较为低平,土壤肥沃;河川径流丰富(水源充足);濒临海洋。
(3)(甲城市)哈尔滨:陆上对外交通便捷,靠近能源基地,工业基础好。(乙城市)广州:
海运便利,经济技术实力雄厚,思想观念开放,著名侨乡、毗邻港澳。(丙城市)拉萨:旅游资源独特,民族政策优惠,交通条件显著改善。
(l)直接读图可知,我国的开放地区和开放城市主要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边分布。(2)A为闽南三角地区,是我国以蔬菜、花卉为主的出口商品基地。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考虑。(3)据我国重要城市的空间分布可判断甲为哈尔滨市、乙为广州市、丙为拉萨市;城市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交通、工业基础、技术力量、旅游、政策、人口素质等方面思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1:
材料2:
材料3:
中国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
2000年(灰色)和2050年(白色)
(1)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为
(2)由材料2可知我国人口到2030年将达到约14.5亿,到2050年却约为13.59亿,这是为什么?
(3)根据材料3,请说明我国在本世纪中叶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怎样的特征?这种人口问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4) 中国在20世纪末“未富先老”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1说明可通过哪些措施解决老龄化的影响?
正确答案
(1)现代型(2分)
(2)人口出生率进一步降低,老龄人口增加等因素导致人口呈负增长。(2分)
(3)年龄结构特征:青少年儿童比重降低,(2分)老龄人口比重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2分)
带来的问题:劳动力不足,(2分)国防兵力不足,(2分)
青壮年社会养老负担加重。(2分)
(4)原因:实行计划生育政策。(2分)
措施: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健全社会养老福利体系;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的家庭养老模式;适当延长老年人退休年龄等。(答出一点即给2分)
试题分析:
(1)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属于现代型。
(2)由材料二可知,我国2030年将达到约14.5亿(峰值),到2050年却约为13.59亿,因为人口出生率进一步降低,老龄人口增加等因素导致人口呈负增长。
(3)由材料三可以判断,我国在本世纪中叶人口年龄结构中青少年儿童比重降低,老龄人口比重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这种人口结构带来的问题: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力不足,青壮年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4)中国在20世纪末“未富先老”的原因是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结合材料一,解决该问题的措施是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健全社会养老福利体系;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的家庭养老模式;适当延长老年人退休年龄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未来我国人口的变化、本世纪中叶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中国在20世纪末“未富先老”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
读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共29分)
(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说明最可能的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5分)
(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3)乙、丙两个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分别有哪些?(8分)
(4)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交通发生了哪些变化?(5分)
(5)分析城市工业用地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主要原因。(4分)
(6)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环境?(3分)
正确答案
(1)变化:由水稻种植业为主(1分)变为城郊农业为主(1分)。
原因:甲地变成了城市近郊,城市的市场需求起主要作用(1分);生产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的利润更高(1分);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运输更为便捷(1分)。
(2)工业结构:传统工业数量减少(1分),出现新兴电子工业(1分)。
工业布局:传统工业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移动、集中(1分),电子工业在西北方向的高校密集区聚集(1分)。
(3)乙:位于城区河流下游(1分)和垂直于盛行风向的远郊(1分),有河流作隔离带,对城区污染小(1分);交通便利(1分);工业用水方便(1分)。
丙:靠近高等院校,科技发达(1分);接近高速公路并与机场相连(1分);位于城区河流上游,环境优美(1分)。
(4)交通运输方式增加(1分),交通运输线路更密集(1分),交通布局更合理(1分),铁路移出城区(1分),出现环城公路(1分)。
(5)向城市外缘移动(1分),沿交通线集中分布(1分)。原因:地价相对低,降低成本(1分),改善城区环境(1分)。
(6)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1分),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1分),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1分)。
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珠三角九市分别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
材料二:
2000-2007珠三角九市出口总额增长 单位:(%)
请回答:请描述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
正确答案
(1)材料1说明珠三角的产业结构明显落后于经济水平相近的其他国家水平。珠三角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没有充分发挥第三产业作为吸纳就业人员主渠道的职能,对社会的贡献能力发挥不足。
材料2说明2000年以来,广东珠三角九市出口增长,从2000年21.3%趋势上升致2003年最高,达28.8%,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至2007年为22.6%,2008年前三季度增长仅为13.4%,出口的下降也导致经济增长的下滑。说明近年出口减速,出口对经济拉动力减弱。
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展开山东地图,齐鲁大地宛如一只雄鹰:东西绵延700余千米,构成雄鹰的“躯体”,南北展开420千米,鲁北、鲁南就像雄鹰的“两翼”。雄鹰背依广阔腹地,面向浩瀚海洋,振翅欲飞。根据这一版图,山东省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一体”就是从东部沿海沿胶济铁路向西到省会济南周围,这一带聚集了山东省主要城市,构成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部分;“两翼”即北翼和南翼,北翼指黄河三角洲及周边,南翼指鲁南经济带。
“一体两翼”示意图
图5一26
材料二 鲁西南与胶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省委省政府提出“突破菏泽”战略,“东西结合、互利双赢”成为一大发展亮点,青岛啤酒、鲁花花生油、齐鲁石化等一大批工业项目落户到菏泽。
(1)根据材料一,山东半岛地处“一体”前沿,已形成半岛城市群,试分析半岛城市群形成的主要原因。
(2)鲁西南地区农业人口多,农业欠发达,每年有大量民工赴半岛地区务工。这种人口流动对山东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3)根据所学地理知识,简要分析东部企业到西部建厂的原因。
正确答案
(1)工业化基础较好,经济发达,区域内经济联系紧密,城市化水平提高快,形成城市群。
(2)①对鲁西南地区:缓解人地矛盾,提高经济收入。②对半岛地区:促进第二、三产业发展,活跃市场经济。
(3)西部地区劳动力、土地成本低,市场广阔。
山东半岛经济发达,区域联系紧密,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半岛城市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可以缓解迁出区人地矛盾,带来经济收入,活跃半岛地区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西部地区土地成本较低,劳动力丰富廉价,市场广阔,东部企业在成本高的情况下转移产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阅读下面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05年1月6日我国第13亿个小公民于6日零时2分诞生于北京妇产医院,运用经济、教育、法律、行政等手段综合治理人口问题,使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33.43‰下降到2003年的12.41‰,自然增长率从25.83‰下降到6.01‰。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二十世纪末把中国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的目标推迟四年到来。
材料二:
2004年7月10日在武汉纪念“世界人口日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我国人口发展正在快速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在上海、大连等大都市出现了“未富先老” 现象,在中西部小城镇和农村出现“留守小孩”、“留守家庭”等现象,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压力和传统工业调整催生出大量再就业人口,另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却在闹“民工荒”。
材料三:
上海市连续10年来人口呈负增长,2004年调整了部分计划生育政策,有计划地安排部分夫妻生育第二胎,且取消了两胎的生育间隔,同时对终生不愿生育的夫妻不再奖励。
(1)从中国人口金字塔中看出,我国人口增长有三个明显的低谷,其中B低谷的出现的产生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提及到“后人口转变时期”和我国“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这里的“后人
口转变时期”是指_______(人口再生产类型),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了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 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出现“留守小孩”、“留守家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未富先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70年代初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
(2)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传统型向接近现代型和现代型的
转变
(3)大量民工和家庭青壮年外出务工和经商
(4)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劳动力素质低下,老年人口比例大,社
会负担重,福利开支大;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和精神孤寂等问题出现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口增长模式随时间变化图
材料二:部分国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表
(1)图中斜线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其计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
________型人口增长模式。
(3)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处于低增长阶段的是哪两阶段_________(填字母)。它们的主要区别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照表中的数据,韩国、尼加拉瓜、中国分别处于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阶段。
正确答案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2)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原始
(3)A、E;A阶段自然增长率低是由于死亡率高造成的,E阶段自然增长率低是由于出生率低造成的
(4)E;C;D
下表是2000年中国、日本、埃及三国的人口统计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国家在2000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中国________,日本________,埃及________。
(2)三个国家中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__,最慢的是__________。
(3)三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最少的是__________,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定区域内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快慢,一方面,受到________________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到
从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领域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正确答案
(1)0.76%;0.12%;1.85%
(2)埃及;日本
(3)中国;日本;中国的人口绝对数量大(人口基数大)
(4)生物学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读历史上的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A为__________时代,B为__________时代,C为__________时代。
(2)从图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增长总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进入了__________
社会后,人口增长速度更快。
(3)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水平。这是因为,由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
的________________变化,决定了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4)工业社会以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分为_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和_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两类,
进入工业社会后,出现了______________的人口增长过渡模式。
(5)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步入了_______________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表现出两大特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新石器;铜器;铁器
(2)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工业社会
(3)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自然、社会和经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4)原始;传统;高——低——高
(5)低——低——低;一是“三低” 特征,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二是人口自然增长
率仍然保持下降的趋势,不少国家甚至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
(8分)全国人口普查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研究历次人口普查结果还可以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以及社会发生的变化。读我国四次人口普查金字塔图,回答问题。
(1)2010年与2000年人口相比,0~4岁婴幼儿人口下降了大约 %。(1分)
(2)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1.91%。 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1分)
(3)2000年10~14岁人口比例明显偏高, 2010年 20~24岁人口比例也明显偏高,这说明 年到 年我国曾出现过一次生育高峰。(2分)
(4)分别读1953年、1982年人口金字塔图,说明O~4岁与5~9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比例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1953年: 。(2分)
1982年: 。(2分)
正确答案
(1)1
(2)2010
(3)1986;1990
(4)1953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高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医疗保健状况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982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低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有效的控制。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
(1)从图示底部0—4岁的人口比重从7%降低6%;
(2)计算2000年的老龄人口比重低于7%,说明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进入老龄化。(3)按照时间计算即可;
(4)结合图示1953年的0—4岁人口比重较5—9岁人口比重高,说明人口出生率上升;原因是主要从建国初,经济的恢复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分析;
而1982年0—4岁人口比重较5—9岁的人口比重低,说明人口出生率下降,主要从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实施分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