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共100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阅读下列材料: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破天荒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洲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而且的确也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的进程中的最后一步。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请叫答:
材料中说“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其结构性的变化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俄罗斯取代了苏联的地位,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盟成立;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界积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日本也生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整个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时政评说》:“‘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请回答:
(1)“冷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冷战”结束后暂时出现了什么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为什么说“多极化格的局形成尚需待以时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l)苏联解体。“一超多强。
(2)经济力量多极化决定政治力量的多极化(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国际政治民主化趋势日益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世界新的中心力量的崛起和相互间力最的消长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2)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柏林危机,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战争和朝鲜的分裂等。
(3)冷战造成欧洲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分裂或危机,影响了国际格局的发展,双方都想在全球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剧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依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大陆的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在150——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香港中评社2009年1月17日发表文章指出:可以预料,奥巴马执政之初,将主要延续小布什第二任期的对台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是,以保持台湾局势的相对和平为直接目标,以反对两岸“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为措施,实现维护美国对两岸关系的介入和影响。
材料三 2009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20周年。总长169.5公里的柏林墙,建于1961年8月13日,15道防线隔离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二战以来德国分裂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89年是二战以来世界局势最动荡的一年,形势的迅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但直到1989年1月19日,东德领导人昂纳克仍坚持“柏林墙还能存在50年,甚至100年”。谁也不知道,丧钟即将为柏林墙敲响。同年11月9日,柏林墙在东、西德人民的欢呼声中倒塌。11个月后,德国实现了统一,德国历史上痛苦的一章宣告结束。
——新华网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的那一历史性瞬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现阶段的对台政策及其主要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说明柏林墙建立及其倒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两岸关系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两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互补;台湾与美国经济联系的逐渐减弱。(答出三点即可)
(2)政策:维持现状(或不独不统);依据: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
(3)建立的原因;“冷战”和德国分裂。倒塌的原因:世界局势的动荡(或东欧剧变),人民渴望统一(或民心所向)。
(4)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认同感;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