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流补给形式及特点
- 共54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水循环的类型,按其发生的领域,属于_______循环。
(2)甲河主要靠_______补给,乙河主要靠_______ (填“降水”或“地下水”)补给。
(3)甲、乙两河中,水量较大的是_______河,含沙量较大的是_______河,径流量变化较小的是_______河。
(4)B处地质构造为______________。
(5)如果该地区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海陆间
(2)大气降水地下水
(3)甲;甲;乙
(4)断层
(5)滑坡、泥石流或山崩(写出两个合理的答案即可)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山脉的走向是___________,铁路线名称是___________。
(2)甲河河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_________,甲河汛期在__________(1,7)月。
(3)上世纪末,甲河下游曾经出现断流,简要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图中城镇分布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冬春季节,该地城镇大气污染严重,简要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西北—东南;兰新铁路
(2)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7
(3)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旺盛);沿途用水量大;沿途河水下渗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答对3点即可)
(4)沿铁路分布;沿河流分布。
(5)居民取暖用煤量大,向大气排放粉尘多;多大风天气,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多;地处河谷地带,污染物不易扩散。
某考察队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发现了湖泊与高大沙山共存的奇观。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周边环境示意图
材料二:
该地全年盛行西北风、西风,年降水量小于80mm,蒸发量大于3500mm,广泛分布着平均高达200~300mm的沙山。沙区总面积中,湖泊群约占10%;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有5个,严冬也不结冰。
材料三:
考察队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经测定年龄在4000年以上,同时发现沙山内部含水量较高。
材料四:
经测定,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相近,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
(1)该地沙山是固定的还是流动的?说明判断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湖泊冬季不结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该地补给水的各种可能来源,并给出主要来源及其判断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是固定的。判断依据: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且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
(2)有来自(深层断裂带)温度较高的地下水补给。
(3)各种可能来源:①(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②周边地表水;③本地降水。
主要来源: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
判断依据:本地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相近,且与补给水水温较高相吻合,说明深
层断裂带的地下水是主要补给来源。(本地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排除周边地表
水是主要补给来源;本地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排除降水补给是主要补给来源)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指出图中①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图中A处湿地的形成原因,并指出湿地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图示地区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雨水、积雪融水、沼泽水等。
(2)形成原因: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难以下渗。作用:调节气候(或调节河湖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或保护生态系统)。
(3)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增大(1分);生物多样性减少;岩石裸露,风化加快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一般认为气温在1℃以下时就可以产生霜冻,下图是“我国1996年三个冬季日霜区分布图”。
材料二:我国有三大柑橘优势产区,分别是四川省南部和重庆市、赣南湘南和桂北、浙南闽西等地。
(1)图示三日中成都有霜冻的日期是_________。云南1月13日比2月6日的霜区面积_________(大或小)。
(2)据图分析四川省南部和重庆市柑橘生长的气候优势及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湖泊为___________湖,该季节湖水与长江水的补给关系是_________。
(4)分析A湖面积日渐萎缩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996年2月6日;大
(2)热量充足、无霜期长、生长期长;柑橘生长受冻害较少 ;四川盆地北部有高大的山脉,阻挡冬季寒潮入侵;盆地地形使热量不易散失
(3)洞庭湖 ;湖水补给长江水
(4)围湖造田;山区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