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共9427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25分)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材料三 列强的步步紧逼使曾经统一富强的中国山河破碎,不甘的不仅仅是台湾民众,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血性,然而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却签订了这样的条约内容“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
材料四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10分)
(2)材料二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规定?(6分)
(3)材料三中条约内容出自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简述其恶劣影响。(5分)
(4)材料四中歌曲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要历史事件?面对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该战线的名称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中央集权制度(3分);郡县制;行省制。(4分)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3分)
(2)中日甲午战争(3分);《马关条约》(3分)
(3)《辛丑条约》(2分),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均可)(3分)
(4)抗日战争(2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
试题分析:(1)关键信息: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第一小问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第二小问主要是依据问题中的时间信息判定郡县制与行省制;第三小问则分析秦、元两个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共同作用,即加强中央集权。
(2)本问考查重大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关键信息: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依据关键信息可以分析材料述及的历史事件,即中日甲午战争;再依据教材料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3)本问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及西方列强侵华。关键信息:“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从内容上分析,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恶劣影响”则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是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题干材料是中国国歌,解答需与抗日战争相联系。关键信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义勇军进行曲》”。第一小问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抗日战争;第二小问考查民族统一战争,结合抗日战争这一时间信息,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是抗日民族统一战争。
(24分)古往今来,各地区各民族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我以为《中庸》里边“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十二个字是最能表现出我们民族形成的情形,……最早提出了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
材料二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三 ……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汉民族秦汉形成说”。(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4—19世纪上半期西方各民族怎样实现了“人心的改变”和“政治制度的改变”。(8分)
(3)归纳材料三的观点,并以19、20世纪的史实加以说明。(8分)
正确答案
(1)秦汉时汉民族的四个特征初步具备。
共同语言:书同文,秦始皇以秦国小篆为基础,统一了全国文字。
共同地域: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巩固。
共同的经济生活: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
共同的文化: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分)
(2)人心的改变:先后出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从人文主义走向了理性科学时代。(4分)
政治制度的改变:开展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等,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4分)
(3)观点: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或工业革命)带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2分)
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6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第(1)问,论证“汉民族秦汉形成说”,首先依据材料中斯大林的论述把握民族形成的四个基本特征,然后结合秦汉的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有关史实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证。共同语言方面,秦始皇统一文字,官方字体为小篆;共同地域方面,全国统一,大一统确立;经济生活方面,秦朝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方面,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第(2)问,回答本小题要注意题目要求和分值,要适当展开,不能过于笼统,局限于一个国家。“人心的改变”,即思想方面,先后出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走向理性科学;政治制度的改变,即开展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等,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
第(3)问,观点依据材料适当概括即可,突出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或世界的整体性皆可。可联系所学知识,从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选取史实加以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对官员服饰有明确的规定,据《明史·舆服志》载“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
材料二 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请回答:
(1)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具体制度?(3分)
(2)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有何不同?(2分)这种不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3分)
正确答案
(1)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度(或中央机构)、地方行郡县制度。(3分)
(2)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独享;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文官饰物为飞禽,武官饰物为走兽);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有不同的规定。(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和严格的等级制度。(2分)
(3)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3分)
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度、地方行郡县制度。
(2)注意材料信息“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说明体现了服饰的政治色彩,具体来说就是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3)提取材料信息“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点评:注意题头:“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这是本题的主题思想,意味着回答问题要以此为中心。本题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很多知识点教材没有涉及,因此要紧扣材料,最大限度的利用材料,从材料中提取、组织答案。
(24分)古往今来,各地区各民族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我以为《中庸》里边“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十二个字是最能表现出我们民族形成的情形,……最早提出了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
材料二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三 ……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汉民族秦汉形成说”。(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4—19世纪上半期西方各民族怎样实现了“人心的改变”和“政治制度的改变”。(8分)
(3)归纳材料三的观点,并以19、20世纪的史实加以说明。(8分)
正确答案
(1)秦汉时汉民族的四个特征初步具备。
共同语言:书同文,秦始皇以秦国小篆为基础,统一了全国文字。
共同地域: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巩固。
共同的经济生活: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
共同的文化: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分)
(2)人心的改变:先后出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从人文主义走向了理性科学时代。(4分)
政治制度的改变:开展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等,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4分)
(3)观点: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或工业革命)带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2分)
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6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第(1)问,论证“汉民族秦汉形成说”,首先依据材料中斯大林的论述把握民族形成的四个基本特征,然后结合秦汉的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有关史实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证。共同语言方面,秦始皇统一文字,官方字体为小篆;共同地域方面,全国统一,大一统确立;经济生活方面,秦朝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方面,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第(2)问,回答本小题要注意题目要求和分值,要适当展开,不能过于笼统,局限于一个国家。“人心的改变”,即思想方面,先后出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走向理性科学;政治制度的改变,即开展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等,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
第(3)问,观点依据材料适当概括即可,突出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或世界的整体性皆可。可联系所学知识,从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选取史实加以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1)图一制度的建立者是谁?(2分)
(2)观察图二指出这一制度的名称,并说明其体现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什么基本特征?(4分)
(3)与图二相比,图三所反映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4)图四机构的设立有何重要影响?(2分)
(5)综合上述图一到图四所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正确答案
(1)秦始皇。(2分)
(2)三省六部制(2分);特征:皇权高度集中(2分)
(3)明朝废除丞相制度。(2分)
(4)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2分)
(5)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2分)
试题分析:(1)图一显示的是秦朝的中央机构,有秦始皇建立。(2)根据图片信息可以看出,图二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相权被分割,从而加强了皇权;(3)图三中已经没有了相权,说明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4)图四是反映的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奏笔录,军机处的设立是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5)从图一到图四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皇权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和皇权不断地加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内容需要掌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到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请回答:
(1)古代中西方形成了哪些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500年到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试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概括其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为亚洲“病夫”,中国和土耳其独立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文明模式;雅典的民主制度;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原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大河文明、海洋文明);社会经济形态不同(自然经济、商品经济)。
(2)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了多元经济(近代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政治上:被迫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戊戌变法)。思想上: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学器物、学制度以及先进思想传播)。
(3)主要原因:国情不同;领袖的重要作用。
(4)认识:文明具有多样性;文明相互影响(碰撞);国情决定文明的选择。
(14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太仆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朱子语类》
料三:“(明)太宗皇帝入继大统,首擢翰林编修, 初建内阁于奉天门,简任翰林之臣七入其中,所职代言,属时更新……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赵翼《薝曝杂记》
请根据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1)秦朝、隋唐、明朝、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各是什么?(4分)
(2)中枢权力机构的发展演变有什么规律?(2分)
(3)材料一的制度有什么特点?(2分)
(4)材料四中的机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2分)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2分)
正确答案
(1)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4分)
(2)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被废除;皇权日益加强(2分)
(3)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2分)
(4)职能:迅速将笔录的皇帝的旨意传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1分)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1分)时代特征:反映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2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秦朝、隋唐、明朝、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别是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和内阁与军机处。(2)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特点是相权不断的被削弱,皇权不断地加强,唐朝相权一分为三,到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3)材料一说的是秦朝的中枢权力机构,三公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分工明确,保证了皇权的大权独揽。(4)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上传下达,跪奏笔录,保证皇帝的旨意快速的下达到地方。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但是也提高了效率。
点评: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的主要内容有秦朝设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的军机处等。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发展趋势:皇权在不断地加强,相权在不断地削弱以至于到了明代废除丞相制度。与此类似的知识点如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如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元代实行行省制等也是考试的重点。
(20分)读图一至图四,
(1)图1、图2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4分)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1分)
(2)与图2相比,图3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2分)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3分)
(3)图4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8分)
正确答案
(1)制度: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特征:皇权高度集中。(5分)
(2)变化: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2分)解决措施: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另一对矛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3分)
(3)清朝。(1分)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情况,需要结合图片内容来回答。第(1)问结合图一中出现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郡县乡”可知是秦朝实行的三公九卿制;结合图二中出现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可知是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这两种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体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第(2)问结合图片中的文字提示可以发现,皇帝下面直接是六部而没有了丞相一级的机构设置,因此可以判断此图反映的是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的状况。第(3)问结合文字提示可以知道此图是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当时的办公处所。第(4)问结合四部图片中中央机构官职的变化,反映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通过丞相权力不断削弱,到最后被废除,说明皇权不断增加的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速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3)依据材料三,概括归纳列宁心目中的无产阶级政权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2)完美:不流血、妥协。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3)实行议会制;立法与行政统一;议员没有特权。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