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政治文明发展史,古代的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封诸侯,斑赐宗彝(宗庙礼器),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藵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於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分天下以为36郡,郡置守、尉、监。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巨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东汉)斑固《汉书•诸侯王表》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三种政治制度?(3分)

(2)结合材料一分析,受封者共有几类?这一制度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对比材料一、三,材料反映的两种形式相似的制度在性质上有何不同?(4分)

(4)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材料反映的两种制度建立的原因有何不同?其根本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5)根据材料三分析,作者对材料中反映的制度持何态度?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这一制度后来造成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6分)

正确答案

(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西汉初年:封国制(或郡国并行制)。(3分)

(2)三类:先代贵族、同姓(姬姓)王族和异姓功臣。(2分)

影响:使西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土,但为分裂割据埋下隐患。(2分)

(3)前者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2分)

(4)原因不同:秦朝实行郡县制是因为西周实行分封制,导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汉初实行封国制是因为汉高祖错误地总结秦亡的教训,认为秦是不行分封,“孤立而亡”。(2分)

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1分)

(5)反对。依据:他认为是“矫枉过正”了。(2分)

问题:威胁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或答王国问题)(2分)

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土地;颁布“附益之法”限制藩王活动。(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以材料(36分)

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

——(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12版)

小题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修建道路系统的目的和道路修建的影响。(5分)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2分)

材料二 从1870年到191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铁路发展极为迅速。全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70年的21万公里增加到1913年的110.2万公里,每年平均修建2万公里以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部分投资用于修建铁路,大量钢材用于轧制钢轨。……环世界的铁路网初步形成,大多数国家纳入了世界市场。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小题2:世界铁路在1870到1913年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铁路发展的影响。(6分)

材料三  1876年~1894年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境内修建约400多公里铁路。1894年~1911新建铁路约9000多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帝国主义通过贷款控制的约占39%;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仅占20%左右。

——摘编自《中国动力新时速—新铁百科》

小题3:材料三反映了哪些信息?(4分)1894年起帝国主义各国为什么要在中国抢筑铁路。(4分)

小题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4~1911年中国铁路发展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12分)

小题5:综上,谈谈你对铁路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认识。(3分)

正确答案

小题1:目的:巩固秦朝对全国的统治。(2分)

影响: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3分)。

历史价值:有助于研究秦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治理(2分)

小题2:第二次工业革命。(2分)重工业发展迅速,殖民体系形成,形成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形成,世界贸易发展。(4分)

小题3:1876年~1894年修建很少。1894年~1911发展较快。其中大多为帝国主义修建或控制 。(4分)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和完成,通过铁路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资源和市场的掠夺。(4分)

小题4:原因: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帝国主义凭借特权掀起了对中国资本输出的高潮;清政府支持铁路修建;中国人对铁路修建认识的提高和爱国热情。詹天佑等铁路工程师的努力。(6分)

影响:加速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加强了国内各地区的交流;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有利于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6分)

小题5:要发展经济,应重视修路。(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律里能体现出来.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是从古罗马开始的.欧美确立了资产阶级代改制,并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秦统一后,秦始皇强化法律措施的表现.(4分)

(2)古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什么?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什么?(6分)

(3)列举英、法、美制守的资产阶级宪法或宪法性质的文件.(6分)

(4)列举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两部法律文献.(4分)

正确答案

(1)秦始皇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4分)

(2)《十二铜表法》(3分);《民法大全》或《查士丁尼民法大全》(3分)

(3)英国的《权力法案》;法国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美国的1787年宪法(6分)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领》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法律是统治阶意志的体现,是建构和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准绳。阅读下面中国不同时期的法律内容。(10分)

材料一: 秦律规定:“盗陟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贸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秦律》反映了秦朝封建法制的哪些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秦律》有哪些进步?(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特点?(2分)

(4)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分)

正确答案

(1)秦律的特点:①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为核心;②法律较周密,涉及内容广泛;③体现法家思想,刑罚严酷,轻罪重刑。(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

(2)进步性:强调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否定了君权至高无上、“家天下”和“终身制”,体现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思想。(4分)

(3)宪法的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广泛的群众性。(2分)

(4)规范人们行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巩固国家政权;保障公民权利,促进民主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答出其中2项,即可得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3分)

材料一 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二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四 美国“除了全州性的法律以外,州有时也颁布一些全州性的治安条例。但在一般情况下,是由乡镇当局或乡镇官员会同治安法官,根据当地的需要,规定本地的社会生活细则,公布有关公共卫生、正常秩序和公民道德的守则。”

——引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美国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特点。(4分)其优点是什么?(3分)

正确答案

(1)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分散中央官员权力,削弱地方权利;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每点1分,答对任意4点即可)

(2)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每个朝代2分,共6分)

(3)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6分)

(4)美国重视加强中央集权,但赋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地方可以颁布自己的法律、法规、守则。(4分)既有利于加强中央权力,也有利于发挥地方的自主性。(3分)

试题分析:(1)从图二可以看出皇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图一可以看出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治理的方式。从图二和图三还可以看出皇权不断地加强的趋势。(2)“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其实考查的就是中央官职的表现,联系史实可知,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废丞相,设内阁。(3)英国做到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最主要的是颁布了《权利法案》,用宪法性的文件限制了王权,确保了议会主权。随后,英国建立了责任内阁制,国王退出内阁成为了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4)从材料“除了全州性的法律以外,州有时也颁布一些全州性的治安条例”可以看出美国实行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的原则。地方可以制定一些治安条例。这样既能维护中央的权力,同时也能有效的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具有进步意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 16分)

材料一   右图:秦朝政治结构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                                

——伯利克里 《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摘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四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 N 。佩弗《远东》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秦朝政治制度和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分别是什么? (4分)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分)

(3)比较雅典民主政治和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相同点和本质上的不同点。( 4 分)

(4)材料四“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指什么?(2分)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

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 3分)

正确答案

(1)特点:秦朝:皇权高度集中(或君主专制) (2分) 

雅典: 人民主权(政权掌握在多数人)( 2 分)

(2)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

18 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3分)

(3)相同点:都属于民主政体,政权在大多数人手里(任写出一句即可得2分)

不同点: 雅典的民主制本质上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1分)

近代西方的民主,其民主本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1 分)

(4)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2 分)

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而失败了,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读图一至图四,然后回答问题:

请回答:(1)图一、二分别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哪些中央官制?(4分)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分)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2分)

(3)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2分)其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正确答案

(1)制度:图一:三公九卿制。图二:三省六部制。(4分)

特征: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2分)

(2)变化:丞相制度被废除,权分六部,皇权进一步加强。(2分)

(3)清朝。(2分)

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2分)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 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前就有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正属于“家天下”的事例,主要有两项:一为“皇位世袭制”;二为“皇族特权制”。

皇位世袭制史称“皇统”。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行嫡长子继承制。如西汉有司请于文帝曰:“……子启最长,敦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文帝许之。启为太子,即位为景帝。

“皇族特权制”……秦朝建立,李斯主张“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置诸侯不便”。刘邦……大封其子弟为九国,占去国土的大半。东汉史学家班固论曰: “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诸侯王都处于半独立状态,君国子民,拥有军、政大权。

材料二 自秦朝以来,中央官吏和地方行政不再行世卿世禄制度,而代之以官僚制度,大小官吏都是来自地主阶级和庶人,这与西周时期的宗法贵族世袭分封制度有根本的不同……柳宗元对于这一变化(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十分看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在《封建论》一文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又说:“两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有叛将而无叛州”,证明了郡县制是一种好的制度”。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你给“皇位世袭制”和 “皇族特权制”作简明扼要的定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秦汉开始的选官制度是如何体现“公天下”的。(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代开创中央集权制的积极作用。(4分)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26分)

材料1: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令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2: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暌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袁》

材料3:(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令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巫,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

材料4:(主父)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

——《前汉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采取“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4分)

(3)材料二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该材料二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6分)

(4)根据材料2、3说明汉初分封王国的依据是什么?(4分)

(5)根据所学说明西汉为什么要解决王国问题?材料3、4的解决方法有何不同?产生了什么后果(10分)

正确答案

(1)分封制的废或立问题。(2分)

(2)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2分)

响:秦废分封、设郡县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2分)

(3)原因:是没有采用分封诸侯的办法来拱卫中央。

不正确,因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施暴政,阶级矛盾激化,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6分)

(4)“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天下初定,昆弟少,诸予弱。”(4分)

(5)原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和侯国势力膨胀,权力增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方法:前者主张强行削弱王国特权;后者主张加大分封,分割减少诸侯王的封地。后果:前者容易激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酿成叛乱;后者使诸侯王封地越来越小,势力日渐削弱,无力与中央对抗,从而使中央集权大大加强。(10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篡《续通典》则明确地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因子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摘自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顾炎武明确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又说:“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进行总结:“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用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其发展趋势。(3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3分)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3分)

(4)上述材料给我们今天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哪些启示?(3分)

正确答案

(1) 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唐朝在边境设立藩镇;元朝实行行省制。

趋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分)

(2)汉初错误地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中后期,统治腐败;军事举措失当,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威胁中央集权。(3 分)

(3)弊端:官员迁转太快;中央集权下,地方缺乏独立发展的空间;郡县制不利于实现  国富民强。

举例说明:北宋在地方实行分权,最大限度地将地方的军权、财权等收归中央,造成积贫积弱;元朝吸取宋朝的教训,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相对扩大地方实权。(3分)

(4)地方管理体制要适合国情,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地方管理体制要不断创新;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做到既要维护统一和中央权威,又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为其发展留有空间;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国富民强。(言之有理即可) (3分)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注意言简意赅,切中要点。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抓住材料中“矫秦之枉,徇周之制”“陵迟不救者三代”和“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等信息来回答汉朝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再抓住材料中“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等信息来回答唐朝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第(3)问中的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的“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和“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逐一对照分析概括;第二小问答出北宋和元朝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即可。第(4)问结合材料和郡县制的弊端来分析概括。

下一知识点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