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和实质。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七条 参议院以各省都督府所派之参议员组织之。第八条 参议员每省以三人为限,其派遣方法,由各省都督府自定之。第十二条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第十三条 人民依法律有纳税之义务。第十四条 人民依法律有服兵之义务。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是如何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分析《临时约法》昙花一现命运的原因。

                                                                                                                                                                 

材料四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包括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和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4)与材料四比较,材料三有哪些局限性?依据材料四概括1954年宪法有什么特点?

                                                                                                                                                                 

材料五 第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第十一条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5)依据材料五分析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6)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现代政治历程的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1 )变化: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国”。态度: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2 )特点:皇权高于法律(或法自君出、法律代表君主的意志);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礼法并用。实质:君主专制;人治。

(3 )《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是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将国家视为个人私产、君国一体观念的否定;强调国民一律平等,这是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否定;用法律形式赋予国民广泛的民主权利,促进国人公民意识的觉醒,这是对传统臣(小)民观念的否定;依据三权分立原则确立现代民主政治体制,强调依法行政,这是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人治”观念的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封建势力力量强大。

(4 )局限性:《临时约法》对实现人民的基本权利缺乏确实的保障;(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即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直接民权)特点:人民主权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5 )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宪法、法律的保障。

(6 )趋势:专制——民主资产阶级民主转向社会主义民主。宪法由一纸空文无法实施到落实和逐步完善。近代民主制在渐进中成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广大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上出现的重大政治斗争,学校拟举办以“中外政治制度的发展及特点”为主题的展览活动,现在邀请你参与展览活动的解说工作。

展览一:交相辉映的东西方文明

        以下是展览开始语: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奥林匹克的故乡,欧洲对外贸易的发源地,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

——吴邦国:《在中希经贸合作论坛中的演讲》

(1)请向参观者介绍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各创立了什么重要的政治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览二:美国总统的演说  

        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乔治布什总统演说(2004年7月)

(2)请你向参观者概要解释:乔治布什总统为什么说他是“站在笼子里”讲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览三: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开始

        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期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请根据结束语和所学历史知识向参观者说明“新纪元”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览四:新年的梦想

        以下是展览的部分内容:1933年《东方杂志》开展了“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活动征文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动向

(4)请向参观者概述当时知识分子提出了哪些近代化梦想? 这些梦想后来是怎样实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民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站在笼子里”的原因: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掌握行政权,其权力受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对宪法负责

(3)含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4)梦想:政治上:希望国家独立统一、民主法治。经济上:国家富强,民生幸福。  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诞生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文明的交流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我们应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 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很快就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一条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征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文章说:“中国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本主义民主。”                                

——《中国新闻网》

(1)据材料一中“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说明以“中国古代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分别是什么?并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英、法、美、德的政体概括说明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模仿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三、四分析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成就: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古希腊:民主政治。合理性:中国: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文明延续,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古;希腊:极大地发挥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雅典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繁荣

(2)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或一元制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法国: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德国:半君主制的君主立宪制(或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专制主义传统深厚,教育水平低下,民主意识淡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4)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记》卷五十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史记》卷一百零七《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 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请回答:

(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材料一反映出的丞相的政治地位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是怎样看待丞相的作用的?他又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帝”指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三则材料反映出的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中,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助理万机”。位高权重。

(2)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做法:由宰相等官员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3)明朝。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明太祖朱元璋。

(4)相权逐渐遭到削弱,君权逐步得到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班历史课围绕“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方法:问题讨论

(1)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整理了有关“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特点”的内容。请补齐空缺部分。

①皇帝独尊,如:皇帝自称“朕”。

②____如:____。

③____如:____。

(3)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皇帝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方式与作用: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

(2)皇位世袭;预立太子。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军国大权。

(3)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皇帝是专制的象征,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不利于社会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秦朝时期开始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秦朝中央设置三公九卿,三公各自的职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武帝时期为了限制相权在制度方面有所创新,指的是什么?清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其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两个矛盾,分别是什么?元与明两个朝代在解决这两个矛盾方面分别有什么重大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2)中外朝制度(内朝、外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3)两个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措施: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高度集中了皇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述的《全球通史》中写道“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第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大革命”指的是什么,就其“百代都行秦政制”而言,这次革命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影响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之前,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振兴之路上的主要实践有哪些?这次革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为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或建立中国历史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推行郡县制(或推行县制)

(2)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民主共和(或倡导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或创建中华民国),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或实行责任内阁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前两点为必答,后四点任答两点即可)

(3)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是衡量时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是否健康的关键所在,是良好的社会制度规范与政治环境的保障,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也是民主与法制建立、发展、完善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一位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

(1)古希腊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设对后世的借鉴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古罗马《民法大全》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十二铜表法》

(2)材料二反映出罗马法的哪些特点?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法获得重大发展,请指出其发展的政治和经济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观察下面三幅图

(3)说说每一幅图反映当时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国家机关组织系统示意图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是什么?你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欧美代议制有什么本质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权在民;任期制;选举制;代表按比例分配。

(2)特点:注重证据;重视法律程序;可操作性。政治根源:罗马长期的对外扩张;经济根源: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展。

(3)图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图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图三:人民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

(4)原则:民主集中制。区别:经济基础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大制度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由全国人民行使权力;欧美代议制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由资产阶级行使权力,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来抹杀”,而是“利泽长久”。并请分析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试图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改造中国却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1832年,议会下院中土地利益的代表489人次,而工业、商业和金融业利益的代表248人次,工业企业家的代表只有44人次。1852年,下院中土地所有者和工矿主双方代表各为442人次和122人次。

——沈汉《英国近代国家是怎样形成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议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反映了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对美国《独立宣言》的介绍,在辛亥革命时期外国史的介绍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期间,《独立宣言》曾五次全文发表,在国内广为流传。1901年5月10日,刊发《美国独立檄文》,这是在中国最早全文介绍美国《独立宣言》……1911年11月21日,《民国报》创刊号刊发了《美利坚民主国独立文》……

——摘自《北方论丛》

(3)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和《独立宣言》在二十世纪早期的中国引起强烈反响的原因。并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理由: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利于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客观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等。

(2)变化: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责任内阁制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参政权和选举权。

趋势:代议制度形成并不断发展(政治民主化发展趋势)。

(3)原因:①国情相似:近代中国曾经受到西方列强殖民压迫;②任务相似:面临着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相同任务。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对中国民族解放运动起了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③《独立宣言》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因,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效仿的榜样。

认识:政治制度在借鉴中发展;实现政治民主化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民主政治的实行应该从本国国情出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英国著名政治家评价1787年宪法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的最美妙的杰作”

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中“最美妙的杰作”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没有反应广大人民的意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西方不同的制度下,政治决策系统有显著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3)分别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古代民主制下的雅典,鸦片战前的英国及一战前的德国,决策者或决策机构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三权分立,相互制约或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等。

(2)同意。立法程序脱离民意,导致出现忽视甚至损害人民权利的结果。如没有提及人民的基本权利;承认黑人奴隶制。不同意。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如确立联邦制原则,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经济发展;确立民主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共和政体,防止了独裁和暴政。

(3)皇帝、公民大会、议会、皇帝。

下一知识点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