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住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卜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4分)

(2)近代史上,西方各国逐步建立起了代议制民主制度。因国情差异,各斩政治制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试指出英、美两国代议制民主的不同形式,并概括两种不同形式各自的特点。(4分)

材料二:俞可平在《人民至上——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文中指出:“新中国60年民主攻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成就说明“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2分)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文本   选举村级委员会

(4)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新时删吣主政治建设的哪些特点。(2分)

正确答案

(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任答2点,即得2分)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省八部制也可2分)

(2)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关国总统制共和制。特点:英国是议会至上,君主统而不治;美国是分权与制衡。(4分)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山其中两项即可2分)

(4)法律体系的形成;民主政治建设日趋制度化、法律化;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2分。答山其中两项即可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6分)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以上材料选自薛金星主编《中学教材全解》

回答:

据材料一说明,宰相的职责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自秦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后在中央存在着什么问题?(2分)

后来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个问题?(2分)

正确答案

(1)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2分)

(2)相权过重,威及皇权。(意思相近即可得分)(2分)废丞相分权于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下表内容,回答问题

《封建王朝兴亡表》(部分)

有人据表内容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王朝更替是简单的重复,而有人则认为是螺旋式上升。评关于王朝更替的某一种观点(请结合唐宋有关史实评价)。(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一:我认为王朝更替只是简单的重复,下面就以唐宋更替为例加以说明:政治上,都延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思想上,仍然是传统的儒家、佛教、道教思想流行。

参考答案二:我认为王朝更替是螺旋式上升,下面就以唐宋更替为例加以说明:政治上,宋代成功地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大的分裂割据时期;经济上,商品经济得以较快发展,如城市中打破了市坊界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等;思想上,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形成了新儒学——理学。

试题分析: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进行总体的评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提起长城,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伟大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在地球上留下叹为观止的人工建筑遗存。它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凝聚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如今,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运用了约三十万的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全国男劳力的十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人死于这个沉重的徭役。“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住!”这首吟咏长城的秦朝民歌,揭示了秦始皇的暴政。唐朝人柳宗元分析秦朝骤亡的原因时,认为是“咎在人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出其中的观点?(6分)

(2)想一想,人们对长城的看法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修长城的看法?(8分)

正确答案

(1)观点:1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3分)

2修长城给当时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这是导致秦亡的原因之一。(3分)

(注:每段至少有一个观点,只要答到两点即可得6分)

(2)1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2分)

2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2分)

(3)看法:1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2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3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4修建长城给当时的人民确实造成沉重的徭役和苦难,这也是文明演进所付出的代价。(8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概括其中的观点。第一段:长城凝聚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第二段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运用了约三十万的劳动力,导致秦暴政而亡。

(2)由于看待问题的阶级立场和角度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导致了人们对长城的看法存在如此大的反差。

(3)综合两段材料的观点,谈谈对修长城的看法:一方面,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非凡智慧,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另一方面,修长城给当时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这是导致秦暴政而亡的重要原因。

点评: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关于是否有必要修筑长城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一方面有不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主张大修长城,以满足某种特定的政治和军事需要;另一方面,又有包括了皇帝在内的许多人激烈反对和批评修筑长城。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反映出广大劳动人民对修筑长城所带来的沉重徭役的痛恨。同样,对于长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于长城的文化象征意义,人们的认识也始终没有统一起来。誉之者认为长城是一座伟大的历史丰碑,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力量的象征。贬之者的意见主要是反对统治者役民暴政,主张治边要以仁德。他们不赞成以暴虐的手段,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长期构筑这道永备的军事防御建筑,指出应以修仁德服敌和以众志成城御敌为根本。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示意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图2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实行分权和1787年美国“三权分立”实行分权的不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正确答案

示例一:信息:“三公”是分相权,三公各自相互掣肘,互相制约便于皇帝专制集权。美国的“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近代民主共和制的运行方式,分权是避免集权专制。说明:秦朝是农耕经济、主导政治的是法家思想;美国是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主导政治的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6分)

示例二:信息:同样是分权,服务的对象和效果是不一样的。说明:秦朝是君主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权力是皇帝赋予的,一切权力由皇帝制约;美国是资本主义共和制,权力是公民赋予的,一切权利受宪法制约。(6分)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学生的能力非常高,首先要审对、审好题目要求,然后是对比材料内容提取相关信息,最后通是整理成文。此题可以从两种分权的形式入手提取信息,也可以从两者的影响与实质内容入手来分析。主要点要回答出二者在政体上的不同及分权的实质的本质区别。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教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伯利克里说,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雅典政治制度对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唐代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伯利克里在这段话中提到的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材料三与材料二揭示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4分)

正确答案

(1)秦朝: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雅典: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一些民主的运作方式,为近代民主政治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4分)

(3)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3分)

正确答案

(9分)  (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2分)

(2)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4分)

(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3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秦朝政治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很明显要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汉朝政治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很明显要答郡国并存制,唐朝政治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很明显要答三省六部制,此题属于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很可惜这种难度的题目在高考试卷中很难出现。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的趋势是君主权力在加强,宰相的权力在削弱。

(2)首先一定要知道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是什么?然后才能回答出变化的原因,“大变动”是指权利收归中央,变化的原因是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另外,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也可以作为答案要点。宋朝大兴文治,缺乏武力人才也可以作为答案要点。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3)首先一定要明确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是正确的,具体的事实可以列举: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这些实事也是很容易想到的答案。明清时期的政府,完全就是一个独裁的政府,皇帝的权利才达到登峰造极,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演变也到达了终点站。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而到明清时期才能谈得上是独裁,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辛许。”始皇下议其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材料二: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三: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王绾主张实行什么制度?李斯又主张实行什么制度?(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3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评价此种选拔人才的制度?(6分)

正确答案

(1)分封制;郡县制(4分)

(2)察举制(2分)

(3)科举制  隋(3分)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世族手里集中到了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4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王绾认为“诸侯初破,燕,齐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辛许。”主张分封诸皇子为诸侯;李斯认为“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主张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材料二中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要求地方郡国每年向中央举荐两名人才,由朝廷授予官职,这种选官制度被称为察举制。

(3)材料三中的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反映的是科举制度。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联系教材知识,对科举制度作出正确评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唐初每事先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四 辽宁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份很多学者都未见过的“廷寄”。“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的密信,系用牛皮纸封制,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书写在信封两侧:“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

回答:

(1)请依据以上材料,填充表格空白。(12分,每空1分)

  

(2)概括以上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2分)

(3)根据表格要求和所填内容,为表格设计一个标题。(2分。要求:标题尽可能简约、准确,反映中心问题)

正确答案

(2)趋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中央机构分化相权,强化皇(王)权。(2分)

(3)标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简表。(2分。或: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对比一览表,中国古代中央、地方主要政治制度(机构)简表。若只答中央集权、只答中央或地方一个侧面者、概括不准确者均不得分)

(1)根据所学知识和四则材料提供的信息,确定四则材料的所描述的是哪个朝代,那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些朝代的主要的制度或机构就比较清楚,而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历史影响也就比较明朗。

(2)地反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可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而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军机处的设立就是则是相权不断遭到分化,皇权的不断得到强化。

(3)表格主要围绕制度或机构展开的,而且都是属于政治方面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分)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近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三: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

——钱满素《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概括“天下变局”是指什么?秦始皇为实现“一统之局”实行了哪项具体制度?(6分)

(2)结合史实概述“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可从革命性质、政体、国民权利、法治等角度概括)。(4分)

(3)材料三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的?(6分)

正确答案

(1)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4分)郡县制。(2分)

(2)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4分)

(3)实质:权力制衡。(2分)

措施:①美国总统经选民投票选举产生,向选民负责,实行任期制;

②总统是权力中心,虽掌握行政、外交、军事等重大权力;

③但必须执行国会通过的各种法案,并接受国会和司法部门的监督。(每点2分,满分6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试题分析:

(1)由材料中“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到“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可以总结出“天下变局”是指统治者由世袭贵族到出身布衣,国家体制方面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2) 注意题目要求,从革命性质、政体、国民权利、法治等角度概括,如革命性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体(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国民权利(规定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法治(制定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结合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体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再具体阐述即可。

点评:政治文明不断演进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关于古代中国专制中央集权制、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斗争以及现代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的试题量和分值明显增加,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区域,突出中国政治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下一知识点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