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共9427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隋书·杨尚希传》
材料二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巳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员。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包拯奏报》
材料三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巳增加一倍,为1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911。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上述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官民之比畸形发展,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
(2)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
(3)危害: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影响收支平衡;官场人浮于事,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败现象。教训: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官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统一。
(2)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影响: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评价:汉初错误地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分封王侯是历史的倒退。
(3)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宣慰司。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特征: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中央集权制 马未都先生在《历史的启示》里曾谈及:“任何社会制度都有本民族文化的基因和特点,任何社会制度都有各自的优劣。我不认为美国的政治制度是无懈可击的,我也不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一无是处的。中国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具有强大的文化认可,所以,我们的社会制度一定要在文化下运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农业社会里,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与之相应的制度特点是专制。但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这是中国制度建设的独特之处。……秦朝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体制形式中最关键的步骤。“县”是“悬”的古字,“悬”者,垂直也。……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跟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中央集权制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华文明的沿承延绵的意义不可忽视。
——陶涛《关于“中央集权制”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制宪者们有两个需要同时实现的目标:首先是立国,惟有将邦联条例下13个松散的独立州凝聚起来,建立一个可以行使足够权力的联邦政府来取代邦联,合众国才成其为一个国家。其次是限权,约束权力是宪政的根本,这个联邦政府的权力必须恰当,而且从创建伊始就要将限制自身权力的机制设置其中。
——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变迁》
材料三:联邦可以造成健康的强有力的政治局面,维护美国的和平与安全。一个有效率的全国政府与和谐的联邦是对付外来侵略的有效手段,它可以把全国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集中起来,用于任何方面的目的。
——顾素《自由主义基本理念》
材料四:前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多昏蔽,是致民情不达,寻至大乱,深可为戒。
——余汝楫《礼部志稿》
材料五:资本主义萌芽从明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前夕,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是明朝统治者用于钳制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
——郑宝琦《中国古代通史》
1. 材料一所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实施的原因及特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美国是如何“从创建伊始就要将限制自身权力的机制设置其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20世纪30、40年代的历史,解读材料三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评述中央集权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权力集中于中央(或皇帝总揽全国大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或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2.《1787年宪法》。运用三权分立原则,实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3.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签订《联合国家宣言》,组建反法西斯国家联盟,打败法西斯国家等。
4.“略”(言之有理即可)。
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为秦的统一提供了哪些条件?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创新之举。
正确答案
条件: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法家思想为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创新之举: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书同文。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使得各民族间、各地区的联系加强,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使得生产力的提高,法家的“法”、“术”、“势”有利于大一统。
传新之举: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驰道、文字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发展。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暴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益多安。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图1、2、3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材料四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则,不变更其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点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鄂县橱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4)表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国已为县矣。
——《日知录》卷二十二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元行省辖区广袤,权力空前,但我们较少看到双方发生矛盾冲突的材料,元灭亡也并非亡于地方的分裂割据……(行省)“不得承制署置属吏…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官员的任用上实行种族交参的原则,这样就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在地方区域设置上,这一制度人为的使自然区域隔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材料三 下图是富兰克林在独立战争时期画的一幅卡通画,流传很广,并在不同时期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要么联合,要么死亡。
材料四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哪些重要信息?据材料二分析元朝行省制度没有导致地方割据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体现了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关系如何?为此,1787年宪法作出怎样的明确规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具有中国特色。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它们的主要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材料,对我国当代加强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已设立郡县;早期的县高于郡。原因:元朝中央掌控行省人事任免权、财政权、司法权;行省内部相互牵制;行省区划打破自然限制。
(2)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中央政府,各州保留很大的独立性和一些重要的主权性权力。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3)目的不同:民族区域自治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设立特别行政区是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的自治程度要高于民族区域自治。
(4)启示:地方行政制度应适应本国国情并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和改革;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应坚持创新与继承的统一;增强地方行政制度的活力,调动地方发展的积极性,等等。
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
图一 秦朝疆域图
图二 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公路分布图(局部)
材料二 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抗战生命线,由汉、彝、白、傣、回等十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各族人民为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每公里就有4——6名工人献出生命。
请回答:
(1)据图一回答,秦朝在西南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二和材料二,说明抗战全面爆发后我国公路分布的变化及新建公路在抗战中的主要作用。在滇缅公路修建中,各族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措施:设郡县;修驰道。意义: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
(2)变化:抗战前集中在东部地区,抗战爆发后新修公路主要集中在西南(西部)地区。主要作用;保证了抗战时期物资的运输。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若有不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1)阅读图一,说明分封制对当时的周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简要分析这一制度最终走向崩溃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三表明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行政制度?有何深远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图二和图三,分析西汉和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反复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影响: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原因:根本:经济基础变化(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的发展);直接:诸侯国实力出现变化,出现弱国兼并强国的局面,周天子权威受到挑战。
(2)制度:郡县制度。影响: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或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3)同:郡县制;异:西汉同时实行分封制。
(4)说明: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总会有一过程,一种新的制度的确立总不会一帆风顺。
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一直千差万别。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承认这种差异,并且制定相应的制度,才可能维持各民族的统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元史》记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时人柳贯认为行省“外廷之谋议,庶府之秉承,兵民之号令,财赋之简稽”。元人程锯夫说“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钱粮羡溢,而百端欺隐……把握兵权,伸缩由己”。
材料3:元朝行省的划界打破了以往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的原则,犬牙交错原则更加突出。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有广东;……清朝储大文总结说:“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1)结合图1、2和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在地方管理措施方面有何相同点?据此概括两者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
(2)元朝行省权力比秦朝郡县长官的权力要大得多,依据材料1、2,概括其具体表现。
(3)依据材料3,分析行省制与郡县制相比更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正确答案
(1)相同点:郡县和行省长官均由中央任命,不得世袭,他们行使权力时遵守中央统一制度,受到中央节制。影响: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权力逐渐集中到中央,使地方自主性和能动性容易受到压抑。
(2)表现:①行省辖区面积较大;②权力较重,涉及行政、军事、财政和司法,尤其是财权和军权较大。
(3)①郡县与行省划界原则不同。前者以自然地理为区划原则,行省人为地打破自然区域之间的山川之险,实行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②行省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使所有山川之险完全消解,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也就不容易产生分裂局面,从而更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元史》
材料三(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这两种意见的最主要分歧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争执?其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行分封,还是行郡县。哪一个更有利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或实现国家长久稳定)。
(2)旧俗与汉法之争。文明(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3)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
(4)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