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的问题。

材料一 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导致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材料二 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三 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同根相煎”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有利因素: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不利因素:地方士绅的阻挠和反对。

(2)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荣氏企业抢抓机遇,善用促销手段,产品质量好。

(3)国民党发动内战,社会政局动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初“工业建设会”发表成立旨趣:丕(大)焕新猷(计划),自必首重民生,为更始之要义;尤必首重工业,为经(治理)国之宏图……往者忧世之世,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难而无效也,则以专制之政毒未除,障害我工业之发达……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形容众人归向)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

——1912年2月28日《民声日报》

材料二 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南京临时政府颁《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得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教育要遵循的思想是什么?谈谈这一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思潮:“实业救国”。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2)思想:共和。作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各种复辟势力都以失败告终,有利于革命成果的巩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海关统计,1914年至1918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1915年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多海关两减至约3000万两,1919年更减至1600多万两。

——摘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有72个,平均每年24个,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个,平均每年近37个,其中钢铁冶炼厂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1912年为80万吨,1919年增至330万吨。

——摘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据统计,1913年日本在华投资总额为4.9亿日元,1919年增至14亿多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1.6亿日元,1919年增至14.7亿多日元。同期美国对华贸易由1913年0.35亿海关两增至1919年1.08海关两,美国在华商行从136个增至209个,并攫取在华修建1500里铁路等特权。

——据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帐,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据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的现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一和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二中民族工业增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二分析材料四所反映现象出现的内在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进口下降,出口上升,入超的现象大为改善。

(2)辛亥革命的影响;列强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市场需求的刺激。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美加强对华进行经济掠夺。说明力量较弱的民族工业,即使在发展较快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民族工业立即萎缩和萧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抵挡不住列强的经济渗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初开始在上海、无锡等地投资实业的民族资本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被称为“面粉大王”与“纺织巨子”。据统计,至1936年,荣家企业年产面粉1694万袋,约占当时全国(东北地区除外)总产量的27%,拥有粉磨机347台,占全国总数的28%;荣家企拥有纱绽57万枚,织布机5300台,均约占当时全国(东北地区除外)华商棉纺业总数的21%。

——据《荣家企业史料》

材料二 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材料三 1938年2月荣宗敬在香港病逝。有报纸载文称,荣氏兄弟“对于中国经济,已有甚大之贡献;其小则使无锡成为江苏省次于上海之工业区;大则促使内地农产资源之开发。复由其本身经验,深知教育之重要,在无锡本乡创办小学、中学,以至大学,为所办事业及社会培育人材,尤为难能可贵。”数日后该报又称,“荣宗敬兴办实业,历数十年,功效昭著,民生利赖;是次日军侵入淞沪,复能不受威胁,避地远引,志节凛然,尤堪嘉尚。”

——据1938年2月11日、18日《新闻报》

回答:

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荣家企业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荣氏兄弟还有什么其他值得肯定的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基本出发点:发展民族经济,满足人民需要,抵御外国经济侵略。作用:利用中国的农产品发展棉纺业和面粉加工业,发展了民族工业;对抵御外国经侵略有一定的作用;使无锡、上海的地方经济有一定发展。其他值得肯定的方面:兴办教育;民族气节。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3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5,6年殆值千万。其他如锡如水银如锌铅,产额既有增加,价值亦皆骤涨。其尤可惊异者,厥为钨矿。钨之发现,始于民国4年,至6,7年,则江西湖南广东所产达4000余吨,价值1000万元。世界产钨之国,除美国外,殆以吾国为最。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1978——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材料三 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围民族工业之前提》,1941年

(1)依据材料一分析南方金属矿产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后来发展失败的原因又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比例最快的是哪一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激增原因:一战的影响,与军工相关的原材料价格暴涨。失败原因: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用土法开采,工业技术落后;经营者应对无方,改革措施不力。

(2)1990——1995年。原因:国企改革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开放上海浦东;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全球化加速,中国加入APFC。

(3)民族独立:新中国建立;政治清明:建国初期民主制度建立(或“文革”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农村繁荣:土地改革(或包产到户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短暂的春天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