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短暂的春天
- 共239题
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以来的世界与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回答:
(1)读下图、16世纪始,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北大西洋东岸;20世纪初,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北大西洋西岸。
分别说明上述两次“转移”的原因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大西洋与地中海示意图
(2)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关系的调整时有发生。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50年代的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施了社会改革。
试说明上述改革在历史背景、措施手段上的主要共同点。美国的改革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强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试归纳上述两个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等大西洋沿岸国家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迅速崛起,工业跃居世界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开始衰落。美国开始争夺世界霸权。
(2)历史背景:经济严重受损。美国遇到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二战后西欧各国经济及待恢复。措施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影响:为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3)①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入侵,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②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商战和实业救国;③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④政府对兴办实业的政策发生变化。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变迁密切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早期的留学生主要前往欧美,20世纪初兴起留日热潮。为何日本此时成为中国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商品经济发展;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大量出现,如《清明上河图》、宋词、话本等。
(2)明治维新,日本富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推动,留学日本较为便利。(3)“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中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性,在民族危机、学生运动、十月革命影响下,政治上觉醒。新中国成立,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工业化。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假如没有孙中山,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功绩,中国将很难走出推翻皇帝做皇帝,打江山坐江山的历史怪圈。而在辛亥革命以后,尽管通往自由和民主的道路仍然无比艰难,但有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为鉴,任何人想再帝制自为,再让已经被废黜的小皇帝回到北京皇宫,再复辟形形色色的专制制度、专制意识,都注定逃不过人民的唾弃,都注定会失败。
——梁峰《从现代化看辛亥革命》
材料二 资本主义现代化暴露出许多问题,社会主义则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其自身的发展,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钱乘旦《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三 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一个社会将固守于传统系统的政治领导转变为热心于彻底现代化的政治领导的过程。对于新中国而言,“政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才是“中国奇迹”的核心。
——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的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举两例说明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说一说你怎样理解“中国奇迹的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阐述你对现代化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成果: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短暂春天;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改称谓、废跪拜、倡女权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
(2)曲折举例:国内战争时期,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的不满,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建立斯大林体制,但逐渐僵化;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逐步暴露,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继失败,苏联最终解体。
(3)“中国奇迹的核心”指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开辟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4)现代化道路是多元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20世纪开始后,中国开始了艰难的复兴之路。
粱启超认为中华民国前十年的发展“已经可观”,为民族复兴打下了基础。
(1)请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2)1953——1983年这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中间也经历几次波折。请从下列两个问题中任意选择一个作答。
I、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I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Ⅱ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护国运动等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五四运动促进国民觉醒。 经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文化: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2)时期I(1953——1957年) 成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原因:进行三大改造;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的经济援助;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奠定基础;国家实现独立自主提供保障。
时期Ⅱ(1959——1965年) 状况:国民经济发展先经历困难,出现下滑;后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后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