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漳州建成更加宜居宜业、更具魅力活力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漳州市正式出台《漳州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要运用生态经济、环境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与持续发展,着力推动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生态市建设机制,至2015年将我市建设成为创业创新、又富又美的国家级生态市。

运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评述漳州生态市建设规划。(12分)

正确答案

(1)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漳州市建设生态市必须遵循生态经济、环境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律。(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漳州市只有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才能建设好生态市。(3)漳州建设生态市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评述型的解答题,考生在解答时,首先要明确的是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其次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再次是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这里要强调的是要注意吧理论与材料有机的结合起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诡辩论的观点。

正确答案

正确

试题分析: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诡辩论的观点。本题正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提高创新能力,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

当今时代,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其经济功能明显增强,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

结合材料,请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2分)

正确答案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面对文化与经济交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提出来的。(3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到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能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分)

(3)规律是客观的,按客观规律办事。推进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要把握好文化发展的规律,认识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明确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优势。(3分)

(4)规律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要不断创新,提高创新能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3分)

试题分析:该题以我国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做法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对所学哲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原理的大致范围固定,学生需要对所学原理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并能根据对材料内容的解读对应回答。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反作用、规律是客观的等方面回答,按照原理、方法论、联系材料的步骤组织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今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2013年我国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材料二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总的原则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材料中中央决策的正确性。

正确答案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国际形势确定工作重点、原则做到了从实际出发。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央的分析决策是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体现。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制定政策的总原则体现了中央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相结合,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此题首先注意答题的角度为辩证唯物论;其次需明白辩证唯物论包括的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再次需了解材料中的内容,通过材料内容筛选辩证唯物论方面的内容;最后注意以“正确性”为切入点将筛选出的内容与材料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论述。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环境专家指出,人类活动,诸如在沿海地带建造度假胜地,破坏自然环境保护设施,是这次印度洋海啸灾难空前的一个原因——人类不该占据我们不该占据的地方。50多年前,世界多数海岸线上并没有大的城市、大的旅游设施。但如今海岸线上宾馆林立,人群浮动,近海浅水处则到处都是满足食客用的海鲜养殖场,本来可以防御海啸的许多海洋树林和植物、珊瑚礁石,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逐步退化或消失。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印度洋海啸带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正确答案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如果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结果,必须会给工作和社会生活带来危害。

③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印度洋海啸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忽视了自然的结果。因此,印度洋海啸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2008年10月5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坚决抵制各种弄虚作假行为,把好数据质量关,维护统计的严肃性;坚持以提高统计质量和效率为核心,加强数据的深度研究和科学分析,增强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哲理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③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正确答案

B

本题关键在于审题。题干中要求选择体现的辩证唯物论哲理,②④属于辩证法,因而不可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连年超载放牧,草原草本植物由20世纪80年代前的130多种减少到30种;草场植被覆盖率30年间降低了50%~80%;每亩平均生物量不足20公斤,草场载畜量下降了46%。

材料二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存在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械轰鸣田野,卫星邀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应该和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上述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8分)

(2)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分析,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哪些哲理?(16分)

正确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牧区存在着无视自然界的客观性的现象。(4分)材料二说明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人们逐步认识到要尊重自然界客观性,按自然规律办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分)

(2)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5分)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6分)③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5分)

第(1)问比较简单,只需考生把握材料主旨即可说明其现象;第(2)问为限制型问答题,要求在哲学的辩证唯物论范围内回答。材料设置了从古代到现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由古代对自然的顶礼膜拜,到近代人主宰自然,再到现代人认为人和自然应和谐相处,这些启示人们要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碰撞激荡的多元文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的有关知识说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依据。

正确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5分)

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5分)

试题分析:为了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题目要求运用“探索世界”的有关知识说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依据,我们要结合材料,选准角度,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等方面分析说明。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上世纪80年代,广东零售业最先开始向顾客附赠塑料购物袋,此后迅速普及大江南北。当年的媒体曾热情讴歌这一“便民举措”,认为这开启了消费史上的新篇章。但研究表明,以石油或煤炭为原料的塑料袋自然腐烂需要200年以上。掩埋,占用土地,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污染地下水。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损害人体健康。英国《卫报》把塑料袋评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为从源头上治理塑料购物袋造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今后各地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自6月1日起,在所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结合以上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回答:

小题1:我们为什么要禁止免费使用塑料袋?

小题2:“禁塑”以来社会上滥用塑料袋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请例举三条措施,并分析其哲学道理。

正确答案

小题1:①世界是物质性的,自然界是物质性的,“禁塑”有利于顺应自然,保护自然;②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禁塑”有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使用塑料袋弊大于利,“禁塑”势在必行;④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在实践基础上我们对塑料袋的认识不断深化,“禁塑”是我们在对事物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正确价值选择。(答出3点即可。)

小题2:①加强环保宣传,树立环保意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②及时开发环保替代派品。坚持联系的观点。(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③从源头上治理塑料购物袋,严格依法禁止生产、销售超薄塑料购物袋。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抓住主要矛盾,抓重点。(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得分。)

解析见答案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十一五规划”提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人类为什么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正确答案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环境既是指自然环境也是指社会环境,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本题的设问指向是解答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用第一框题的知识去解答。

下一知识点 : 把握思维的奥妙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探究世界的本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