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世界的本质
- 共5178题
材料一 钱塘江大潮,以其“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壮观景象,吸引着无数人前往观看,是世界著名的两大涌潮之一。但是,涌潮也确实给沿江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浩浩钱江水,滴滴灾民泪”,“飓风拔木浪如山,振荡乾坤顷刻间。临海人家千万户,漂流不见一人还。”这便是当时遭潮灾的写照。专家指出,人们对涌潮成因和规律的无知是造成悲剧的一个原因,其实,潮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涨潮的时间是可以推算的。同时,安全意识淡薄也是出现悲剧的主要原因,人类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更不能忘记它的威力。
(1)请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简要分析钱塘江大潮造成悲剧的原因。
材料二 为了预防和减少钱塘江潮汐引发的人员伤亡事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杭州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了《钱塘江防潮安全管理办法》。他们将建立钱塘江防潮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发布钱塘江防潮安全管理的决定、命令,负责制定防潮安全应急预案;组织钱塘江防潮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向社会公告辖区内容易引发潮水伤人的危险区域、地点,组织在危险区域、地点设置警示标志、安全防护设施等,同时呼吁市民、外地来杭人员等增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遵守防潮安全管理规定,自觉接受钱塘江防潮安全教育,服从巡查预警人员的管理,不进入危险区域、地点,主动防避潮汐风险。
(2)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请说明为了预防和减少钱塘江潮汐引发人员伤亡事件,杭州市政府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
正确答案
(1)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未能认识钱塘江潮汐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所以带来了伤害。②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所以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人们对钱塘江潮汐的规律缺乏的认知,是钱塘江潮汐带来危害的原因之一。③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人们缺乏安全意识,所以遭受了钱塘江大潮的伤害。
(2)①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时的精神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杭州市政府建立防潮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发布防潮安全管理的决定、命令,制定预案;组织宣传工作;向社会公告辖区内容易引发潮水伤人的危险区域、地点,组织在危险区域、地点设置警示标志、安全防护设施等。②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杭州市结合本市实际,探索钱塘江潮汐的本质与规律,积极应对以减少大潮的危害。③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把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杭州市政府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制定推行防潮安全管理办法,既有革命的热情又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要求回答钱塘江大潮造成悲剧事故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回答本题,关键是从材料中把握和获取关键信息。钱塘江大潮是自然界的客观现象, 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人们缺乏对该现象的认识以及安全意识不强也是主要原因。所以考生可以从自然界的物质性、规律的客观性、意识的能动作用等方面加以分析。
(2)本题考查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旨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识记能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不断的解放思想,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材料中杭州市政府建立安全长效机制并探索钱塘江大潮的本质与规律,都是切实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表现。本题难度不大。
请你说明“废水不废”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正确答案
4(1)“废水不废”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 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采取适当措施,就能变废为宝。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比较简洁,知识点也较明确。废和不废是矛盾的双方,由废转为不废是矛盾双方的转化,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以此作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审准设问很关键,然后熟记课本知识即可做好本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村地处西北边境,沙漠化严重,经济发展缓慢,全村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村委会调动群众积极性,根据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的实际,决定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因地制宜种植果树、中药材,人工饲养牛、羊、家兔等。几年的努力,天变蓝了,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人民生活更富裕了,到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成为“小康示范村”。
该村从“贫困村”到“小康示范村”的发展过程是如何做到按规律办事的?(12分)
正确答案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该地区山场面积大、沙漠化严重的实际,就地发展相关产业,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4分)②尊重规律客观性。该村退耕还林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4分)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该村积极调动农民积极性,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做到尊重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4分)
试题分析:考查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沙漠化扩大,到因地制宜的退耕还草,种植果树,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又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要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007年10月24日及2010年10月1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及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与“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被成功送入太空。
“嫦娥一号、二号”的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
(1)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航天人是如何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4分)
我国首次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探月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2)我国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反映了实践决定认识的哪些道理?(8分)
正确答案
(1)①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做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2分)②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航天人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2分)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2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2分)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证明了我国探月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2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探月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探索新的生存空间,找到人类未来要生活的星球。(2分)
略
北京时间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许,长征二号F遥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顺利点火起飞,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随后,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宣布,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已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与美、俄等航天强国相比,中国是航天领域的后来者,中国航天人清楚,要跨越自己,赶上发达国家的航天技术,常常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有过失误和挫折,中国航天人发明了“归零”原则,把失误归零,战胜了征途中的一次次坎坷,创造了一次次的腾飞奇迹;“勇于探索,不畏风险”,就是中国航天人面对困难和风险的态度。中国航天人也因此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从物质观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12分)
正确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 航天与美、俄等航天强国相比要落后,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体现了这一道理
②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中国航天人发明了“归零”原则,发扬“勇于探索,不畏风险”的精神体现了这一道理。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这就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可以在认识规律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利用规律中国航天取得一次次的胜利,是中国航天人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
④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为了赶上国外航天技术,航天人的不懈努力,通过最终实现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体现了这一点。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唯物论,体现类试题,答题模式一般是哲学原理+材料,角度是物质观,即唯物论知识点,考生根据材料可以选择相对应的知识点进行作答,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规律具有客观性,这就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等。注意结合材料进行作答。
当前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要求我们深刻把握经济发展运行规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经济形势,要着眼当前,谋划长远。”
请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8分)
正确答案
(1)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必须把握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落实科学发展观。(4分)
(2)人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我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从而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4分)
试题分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变遍的又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样,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在建设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但规律又是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答案的组织应围绕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水”、“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简要比较这两种世界观的异同。
正确答案
(1)两者都属于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3分
(2)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世界本原的问题上,把物质的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2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物质”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因而更加科学、深刻(2分)。前者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后者属于辩证唯物主义。(1分)
略
人们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范围,为人类谋福利。
正确答案
对
略
美国有一本被誉为“思考之父的颠峰之作,人生励志的丰碑硕果”的畅销书,书名叫《只要敢想你就行》。
高二年级的秦奋同学看了《只要敢想你就行》后,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决定挑战自我,搞好自己的学习,于是他每天三更睡,五更起,每天睡眠只有2、3个小时,他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请用所学《生活与哲学》中有关规律的知识谈谈你对这种学习方式的看法。(15分)
正确答案
规律具有客观性,(2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分)规律具有普遍性,(2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变化发展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1分)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分)在规律面前,人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2分)
人的思维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违背。秦奋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学习也需要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只凭借主观愿望蛮干,不仅不能成功,还会招致更大的失败。(3分)
这种学习方式违背了学习的规律。(1分)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规律的有关知识,很显然材料中该同学的做法不可取,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从反面告诉我们必须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目的。
西部某地政府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到东部地区招商引资,但满以为可以引来金凤凰,结果却一无所获。该地领导通过深刻反思和广泛调查,决定调整思路:根据本地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大力治理环境;引导农民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中草药种植,并加强技术服务;还聘请高新技术人员,办起了高新制药厂;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电信和服务业。三年下来,不仅使农民迅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甩掉了贫困帽子,实现了小康,而且也使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结合材料说明该地政府思路的调整的必要性。(20分)
正确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从实际出发。该地政府开始时从主观愿望出发制定的招商引资政策的失败,说明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后来调整政策,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10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政策属于主观的东西,最初的招商引资政策不符合客观实际,以失败而告终。调整后的政策正确地反映了本地的客观实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10分)
试题分析:“为什么型”主观题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设问是回答该地政府思路的调整的必要性,我们要结合材料,选准角度,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从实际出发,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等知识点来展开。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