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世界的本质
- 共5178题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过去,我们在发展问题上之所以出现一些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运用不够,有时甚至违背规律,搞“一刀切’’和“想当然”。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1)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运用不够以及违背规律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是为什么?(8分)
(2)说明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的意义。(8分)
正确答案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所以,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运用不够以及违背规律就会出现一些问题。(8分)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只有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我们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8分)
略
材料一: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旱魃肆虐。旱灾呈现持续时间长、干旱面积大、影响程度重的特点,部分地区遭受了六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困难,也给春耕备耕带来不利影响。
材料二:据统计,截至2010年3月10日,云南、四川、贵州、广西、重庆五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达7935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86%;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达1371万人,占全国的75%。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对五省区市抗旱救灾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各受灾省区市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一场万众一心降伏旱魃的战役,在西南大地上打响。
(1)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有关哲学知识,说明如何正确抗旱保民生、促春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旱灾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体现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各地积极抗旱,体现了人的能动性。②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旱灾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③人们可以利用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趋利避害,造福人类。通过多种方式抗旱保民生、促春耕,体现了这一点。
(2)①必须承认自然的客观性,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必须面对现实,正视自然,从实际出发。面对旱情抓春耕时机,制定正确的方案措施,是正视自然,从实际出发的表现。②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抗旱中既要保障居民饮水,又要保春耕,各地应共同努力。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抗旱保民生、促春耕,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做到持续发展。④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必须按规律办事。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必须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材料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材料二:人均拥有水资源及每万元GDP耗水量比较 (单位:平方米)
(1)根据上述材料,某中学高三(4)班同学决定围绕“水资源的节约使用”这一课题展开探究学习。假如你是该班学生,请你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确定这一研究课题的依据。(4分)
(2)通过调查,同学们发现,该市许多企业都是科技含量不高的加工型企业,耗水量大。有的企业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且管理不善,浪费严重。有的企业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到河里,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另外,据该市市政公用局的有关人员反映,该市水价多年来未作调整,这不仅影响了自来水公司设备的更新,也使一些人节约用水的意识淡薄。
请你针对上述情况,从经济学角度,就如何节约水资源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三条合理化建议。(6分)
(3)节约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请你就制定“家庭节约用水计划”提两项措施,并分析说明这些措施的哲学依据。(6分)
正确答案
(1)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拥有量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用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每万元GDP耗水量不仅高于发达国家,而且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节约水资源是落实“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措施。(4分)
(2)①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②遵循价值规律,适当调整水价,运用经济手段调控水资源的使用。③完善节约使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④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6分)(答出其中三条即可。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也可酌情给分。)
(3)①增强全体家庭成员的节水意识。其哲学依据是:实践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正确的意识对人们的实践具有推动作用。②更换节水设备和器具(如使用节水龙头、节水洁具等),减少水的浪费。其哲学依据是:要重视量的积累。③实施水的循环利用(如用淘米水洗菜等),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其哲学依据是,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整体优化.(6分)
略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南部海域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已经造成至少357人丧生,160多人失踪,3.5万多人无家可归。
辨题: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正确答案
(1)自然界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面对自然灾害如飓风、火山爆发和地震等,人们是无法抗拒的。(5分)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只要我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运动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就能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5分)
(3)辨题的观点是片面的。(1分)
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1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数据显示,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1%,这一数字也创下28个月来最大升幅,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了11.7%,拉动CPI上涨3.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74%。另据专家分析由于近两年我国连续增加货币投放量、市场投机、国际经济环境等也是造成物价较大增长的重要原因。
材料二:2009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果断决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市政策,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针对物价上涨过快,通胀压力进一步增大的客观现实,2010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将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为了继续拉动经济发展,使之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幅度,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决定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目前物价上涨的可能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中央调整宏观调控政策所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价值决定价格。从国内来看,食品类商品的生产成本上升,导致其价格不断上涨,推动相关商品价格的上升。②供求影响价格。由于部分商品在市场上的供应量减少,再加上因连续增加货币投放量,导致市场需求增大,从而拉动了物价上涨。③市场具有自发性。少数经营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借机囤积商品,哄抬价格,进一步加剧了物价上涨。④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增强,国际市场部分商品价格上涨传导到国内,引起物价上涨。
(2)①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就要求我们做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央调整宏观调控政策正是这一方法论原则的体现。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我们的决策和行动也要随之变化。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正确把握了变化发展的实际。中央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在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做到了对实际的全面把握。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中央认真研究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作出决策,正确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做到了求真务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一五”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
注:2005年,我国政府宣布“十一五”时期将在当年基础上,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2010年这一指标有望完成同期我国经济保持了适度快速增长。
注:据有关资料,同期我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40%—50%之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维持在35%—45%之间;而世界各国的这两个指标则分别一般维持在20%—30%和60%—70%之间。
材料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1)结合表一、表二,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说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做到的“五个坚持”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我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政治学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表一反映了“十一五”时期我国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单位GDP能耗不断降低,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表二反映了我国投资与消费增长不协调,投资快于消费,与世界一般水平相比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过大。②依靠科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③投资和消费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我们不仅要发挥投资、更要发挥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2)①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道理。②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体现了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的道理。③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利益而奋斗的道理。④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体现了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⑤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体现了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⑥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做到“五个坚持”,体现了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道理。
(3)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具有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③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目标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④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实践其宗旨的体现,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调动人民群众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性,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暄;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林。”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 ]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③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④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正确答案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暄;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林。”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 ]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③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④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正确答案
“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
[ ]
正确答案
北京时间1月13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2月27日,距海地千里之遥的智利发生8.8级特大地震。有人从汶川大地震、海地大地震、智利大地震的发生日期中发现了一个“恐怖矩阵”:将“512”、“112”、“227,无论横读竖读都一样。据此互联网上有人预测,这是世界大灾难的征兆。这些人的预测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
[ ]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
③整体统率着部分
④规律具有客观性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