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 共3047题
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山东省总面积15.78万平方千米,2007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已经接近50%的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山东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286万增加到1870.3万。近年来山东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⑴从材料和图乙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 、 两个方面。(2分)
⑵从图乙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 、 两个方面。(2分)
⑶山东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简要评价城市化对这一地区的水果生产的影响。
正确答案
⑴工业产值增加 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增加(2分)
⑵城市面积增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2分)
⑶有利: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对水果需求增加,带来广阔市场(2分);不利:城市化的进程占用大量土地,使果树的种植面积减少(2分)
略
(10分)读“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所在的 平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它是世界著名的 农业区,该地区代表性植物是 。(3分)
(2)谈谈B地区“房屋的墙比较厚、窗子比较小”的原因。(2分)
(3)长期以来,B地区成为世界大国争夺的热点,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4)图中河流a是 河,它注入 。b、c两河属于大洲分界线的是 (字母)河流。(3分)
正确答案
(1)美索不达米亚(或两河)(1分) 灌溉(1分) 枣椰树(1分)
(2)该地区处于热带沙漠地区,全年炎热,昼夜温差大;为了减小房屋里的温度变化。(2分)
(3)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处,是世界交通要道;也是世界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石油油质好、开采成本低,外运方便,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2分)
(4)底格里斯(1分) 波斯湾(1分) c(1分)
本题以中东地区为背景,考查对该地区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掌握程度。
(14分)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
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3万亩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一起完成。他们引进法国优质葡萄品种、意大利的设备,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生产葡萄酒,现已开始销往欧洲、香港等地区。
(1)2006年3月,河流在P处突然决堤泛滥,其原因是 。(1分)
(2)图示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4分)
(3)Q地区冬季气温比同纬度附近地区的气温 (高、低),这主要是因为
。(3分)
(4)试分析Q地区发展葡萄种植业的主要区位因素。(4分)
(5)如果Q地区过度发展葡萄种植业,可能会引发哪些环境问题?(2分)
正确答案
(1)凌汛(1分)
(2)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全年降水较少(4分)
(3)高 Q地位于贺兰山的背风坡,地形阻挡了冬季风(3分)
(4)Q地温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提高葡萄的品质;黄河提供了灌溉水源;冬季气温适宜葡萄过冬;劳动力廉价;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4分)
(5)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加重下游缺水或断流。(2分,答两条即可)
黄河所处内蒙古和山东境内,常在春初因凌汛而决堤;该地主要为大陆性气候;Q为宁夏平原,受地形阻挡,冬季气温较高;该地发展种植业受气候、水源、劳动力、技术等方面影响。
(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M县城镇和水系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M县处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最高海拔为1254米,最低海拔为24米,森林覆盖率为68.6%,煤炭、铜等矿产资源丰富。
(1)描述M县的地形、地势特征。 。(6分)
(2)比较R1河,R2河水能蕴藏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6分)
(3)图中①—④城镇中哪一个将最有可能发展成较大城市并说明理由。 。(6分)
(4)根据材料提供的自然资源条件,该县可发展的主要工业有(至少3种): 。在倡导“低碳经济”的新形势下,你认为该县优先发展哪一种工业并说明理由。 。(12分)
正确答案
(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势起伏大。(每点2分,满分6分)
(2)R2河的水能蕴藏量比R1河大。(2分)两河落差都大,但R2与R1河流域面积大(集水面积广),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4分)
(3)③(2分)地势较低平,水陆交通便利。(4分)
(4)采掘工业、煤炭工业、有色冶金工业、电力工业、森林 工业等。(每点 3分,满分6分)水电工业。(2分)理由:该地河流众多,流量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水能为可再生能源;水电清洁无污染;水电开发综合效益大。(每答1点得2分,满分4分)
略
水资源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联合国将2003年定为“世界淡水年”。读“江苏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水资源利用情况对比表”,回答:
(1)两省区在水资源利用结构上有哪些差异?
(2)简要分析宁夏的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比江苏多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003年6月20日开始,淮河流域持续降水22天,使安徽、江苏的淮河沿线均超过警戒水位。读图,回答(3)—(4)题:
(3)淮河入海水道主要有两条通道,一条是向东通过苏北灌溉总渠,注入________海;一条是向南借道
________(河流),再流入海洋。
(4)简要分析淮河易产生洪涝的自然原因。
(5)为了减轻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我们应在下游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正确答案
(1)江苏省的生活用水比重比宁夏大,生产用水比重比宁夏小。
(2)自然原因:宁夏的降水量比江苏少得多,而蒸发又比较旺盛。
人为原因:灌溉方式不合理(或灌溉技术落后、或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3)黄 长江。
(4)①降水集中,多暴雨;②中上游支流多,流量大;③下游无天然入海河道,排水不畅。
(5)开挖新的入海河道。
略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国东部地区梅雨期起讫等日期线图和长三角都市圈图
材料2: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现象,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材料3: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其特点是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2010年在中国上海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办世博会。
小题1:说出在多年平均情况下,武汉梅雨起始和终止日期。(2分)
小题2:读图说明我国东部沿海省市梅雨起始日期的早晚、梅雨天气持续天数长短的分布特点。长江流域的梅雨时节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请简单分析其原因。(6分)
小题3:简述长江下游河流的水文特征。(4分)
小题4:请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世博会对上海城市、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8分)
小题5:简要分析影响长三角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8分)
材料4: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它用约占全国1%的土地,5.9%的人口创造了约占全国近五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以上海为经济中心,聚集了江苏和浙江地区的16个地级以上城市。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小题6:长江三角洲打破地域限制,形成功能合理的大都市圈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正确答案
小题1:6月10日,6月29日—7月4日(2分)
小题2:签南到北:起始日期从早到晚,持续时间由长到短。由于夏季风势力强弱或副热带高气压位置决定。(6分)
小题3:流量大,流速慢,有夏汛,无结冰期(4分)
小题4:加快市政基础设施、交通的发展;促进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科技产业和低碳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8分)
小题5:有利:地势平坦;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河网密布,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不利:多旱涝灾害。(8分)
小题6:形成合理的城市等级规模;加强彼此的分工号合作,拓展发展空间,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投资,提高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益,合理配置各城市功能;区域内不同地区间优势互补,提高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8分)
略
读下面两区域图,回答问题。(15分)
(1)指出甲、乙两图所示地区主要自然景观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6分)
(2)简要回答甲、乙两图所示地区发展种植业气候条件的优势。(4分)
(3)一艘海轮从甲图中A港口出发,走最近的海上航线到美国的旧金山,写出沿途经过的主要海域、海峡和运河。(5分)
正确答案
(1)差异:甲地以热带沙漠(荒漠)景观为主(1分); 乙地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为主(1分)。
原因:甲地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信风带)控制,炎热干旱(2分),形成热带荒漠景观; 乙地受季风(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温暖湿润(2分),形成常绿阔叶林景 观。
(2)甲地:光热充足(1分), 昼夜温差大(1分)。 乙地:降水丰富(1分), 雨热同 期(夏季高温多雨)(1分)。
(3)地中海(1分)直布罗陀海峡(1分) 大西洋(1分) 巴拿马运河(1分) 太平洋(1分)
略
(26分)阅读下面两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莱茵河流域图
材料二 欧洲西部年降水量和1月均温0℃等温线分布图
(1)导致材料二中甲处等温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有。(6分)
(2)材料二中50°N附近地区自西向东植被的变化是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6分)
(3)莱茵河为一条重要的国际性河流,航运价值大,请说明其航运价值大的自然原因。 。(8分)
(4)G国发展乳畜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有哪些? 。(6分)
正确答案
(1)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陆势力性质差异,冬季同纬度海洋表面温度高于陆地(6分)
(2)出现由森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到草原(温带草原)的变化(3分)降水自西向东递减(水分条件差异)(3分)
(3)该河流流域大部分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丰沛且全年分配均匀,使河流水量充沛;气候温暖,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欧洲西部地形平坦,水流平稳;森林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小,河床不易淤积;河流出海口地处英吉利海峡附近 ,河海联运。(每点2分,满分8分)
(4)纬度较高,夏温较低,全年湿润多雨,不利谷物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3分)本国及邻近国家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乳、肉需求量大,接近消费市场。(3分)
略
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0年5月1日第41届世界览会将在中上海开幕举行。沙特馆定名为“阿拉伯之城”,主题是“生命的活力”,着重展示在没有河流和湖泊的严酷自然环境下,沙特阿拉伯如何创建美丽的城市、营造美好的生活。四种类型城市构成了沙特馆的展示特色:能源之城、绿洲之城、文化古城和新经济之城。
材料二 下图是沙特拉伯及其边地区的示意图。
(1)“能源之城”是沙特馆展示的特色之一。世博会开幕时,一艘满载该种能源的轮船从波斯湾沿岸出发驶往上海,途经阿拉伯海时将________(顺,逆)水航行。
(2)为什么沙特阿拉伯没有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
(3)试分析沙特阿拉伯发展绿洲农业的自然条件。
正确答案
(1)顺
(2)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沙漠广布。
(3)有利条件: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条件:降水稀少,沙漠广布,水源缺乏。
略
下图所示岛屿,从岛西北的洋浦港到岛西南的莺歌海的沙质海岸平原、河流三角洲及部分沙质台地上,形成一个狭长带状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区。读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图甲 某岛雨季平均降水量(毫米)分布图
图乙 近50年该岛西部沙漠化面积和人为活动因子变化曲线
(1)雨季时,图示岛屿降水虽最多的地区高达____毫米以上。请简述该地降水量丰富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图甲中相关信息,推测该岛年平均气温等值线有何分布特点。(4分)
(3)读图乙,描述近50年图示岛屿西部沙漠化面积的变化特点,并分析该地沙漠化的人为原因。(6分)
(4)对图示岛屿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拟就该岛农业发展方向和前景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他们收集整理出以下的气候资料:
该岛光照充足,夏长冬暖。年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以上,日均温妻10℃,积温达到8400?9200℃。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超过16℃;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5~29℃之间。这样的光热条件使该岛成为著名的热带物种基因库,也为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若你是该小组成员,你认为该岛为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优势,利用其与大陆上的季节差和品种差,在继续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可大力建设哪些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热带高效农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正确答案
(1)2000 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
(2)(由河流流向四周可知地势中高周低,从而得出年均温等值线)呈环状分布,中间低四周高。
(3)①1956年到1975年,沙漠化面积逐渐增加;其原因是人口数量增加、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②1975年后,沙漠化面积逐渐减少。原因: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营造人工林等措施,使森林覆盖率增加。
(4)发展热带水果、冬季瓜菜、热带花卉等。培育(或引进)优良品种;发展无公害水果、蔬菜;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
本题考查海南岛有关知识和读图、析图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由甲图中等降水量线可以直接读出。第(2)题,由河流可推知地形中间高、四周低,根据温度垂直递减率可知温度分布规律。第(3)题,由乙图中有关信息可以直接归纳出正确答案。第(4)题,结合农业生产规律归纳正确答案。
读“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回答下列问题。8分
(1)描述澳大利亚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1分)
(2)从大气环流和下垫面(陆地、海洋)状况两方面,简述形成A、B两地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3)从图中可以看出,降水条件难以满足该地区农牧业发展需要,简述当地人们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3分)
正确答案
小题1:1分 由北、东、南三面向中、西部减少,呈半环状分布。
小题2:4分 大气环流条件:受到东南信风影响,A地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稀少;B地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丰富。
下垫面状况:A地有西澳大利亚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使降水减少;B地西侧有南北走向的山脉,受东南信风的影响,在迎风坡地带形成丰富的地形雨,同时,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使降水增多。
小题3:3分 合理利用墨累—达令河等河流的水源;大力开发大自流盆地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将大分水岭东部丰富的水资源调入墨累—达令盆地。
试题分析:
小题1:直接根据图示的等降水量线分布分析即可。
小题2:图示A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为热带沙漠地区,且附近寒流经过,降温减湿。而B位于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受大分水岭的影响,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丰富,且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
小题3:以澳大利亚著名的混合农业生产为例,墨累达令河流域加强对河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利用;开发地下水;东水西调工程等。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能抓住图示的等值线分布特征,结合影响气候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澳大利亚农牧业生产概况分析。
该图示意某地区1月份日照时数分布。日照时数等值线单位为小时,相邻等值线的差值为20小时。.按等值线分布规律及图示方法写出A、B两条日照时数等值线的数值,并说明理由。(6分)
正确答案
A为140小时 、B为200小时。 该地区(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1月份
盛行东北风。图示地区山峰以南、以西为背风坡。迎风坡多阴雨天气,日照时数低。背风坡少雨,多晴暖天气,日照时数高。(6分)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和等值线的综合分析。根据图示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地位于中南半岛,1月当地盛行东北季风,故图示B位于东北季风的背风坡,故降水少,光照强;
下图为东南亚部分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小题1:简要概括苏门答腊岛的自然地理特征并填入下表中。(6分)
地形地势
气候特征
植被类型
小题2:根据图中信息概括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主要原因。(2分)
小题3: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在施工上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2分)
小题4:2007年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厘岛发布了“巴厘岛路线图草案”,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0%~40%。“巴厘岛路线图草案”所指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1分)
正确答案
小题1:
地形地势
西(南)部为山地,东(北)部为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气候特征
全年高温多雨
植被类型
热带雨林
小题2:特点:西部沿海分布,(中)东部沿河流分布
主要原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小题3:有利因素:地形平坦;不利因素:沿途多沼泽,并需要跨越多条河流。
小题4:全球变暖
小题1:本题考查苏门答腊岛的自然地理特征。从地形,气候,水源等方面分析。
小题2: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西部沿海分布和(中)东部沿河流分布。原因从地形,所以,交通等方面分析。
小题3:本题考查铁路的区位因素分析,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有利于不利条件。
小题4: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变暖。
(15分)读所给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甲中①河流与图乙中②河流补给的差异是:①河流 ,②河流 。与①河流域相比,②河流域农业气候资源条件的明显优势是 。(4分)
(2)图甲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简述130°经线以东地区气温分布的显著特点,并运用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甲地等温线沿虚线方向弯曲的原因。(5分)
(3)分析图甲中乙地的湿地形成原因,并指出湿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4分)
(4)七月,当你乘坐热气球在图乙中的丙地上空遨游时,请把可以俯瞰到的主要自然景观描述出来。(2分)
正确答案
(1)(4分) 差异:①河流夏季以雨水补给为主(1分),②河流夏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1分)。 优势:光照充足(或太阳辐射强)(1分),气温日较差大(1分)。
(2)(5分)
气温分布特点:气温由东南向西北(或由南向北)递减(1分),单位距离气温差沿海大于内陆(或东南部大于西北部)(1分),低温中心位于图示区域的东北角(1分)。
等温线弯曲的原因: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下沉(或背风坡)增温(1分)。甲地气温高于同纬度两侧(1分),致使等温线向北弯曲。
(3)(4分)
形成原因: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1分);地势低平,排水不畅(1分);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1分)。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3选2)
作用:调节气候(或调节河、湖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或保护生态系统)(2分)。
(4)(2分)(3选2)
平原广阔,地形坦荡(1分);河流纵横,沼泽广布(1分);亚寒带针叶林绵延不断(或狐、熊穿行)(1分)。
试题分析:根据两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左图为我国东北及以北地区;右图为中亚地区。(1)图示①河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故河流以夏季降水补给;②位于中亚地区,气候干旱,河流水源补给主要为高山冰川融水补给。①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而②位于中亚,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气候干旱,农业生产的主要优势气候资源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2)根据图中等温线数值的变化,可以看出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可以看出单位距离气温差沿海大于内陆,根据闭合等温线的位置,可以看出,低温中心位于图示区域的东北角。等温线之所以发生弯曲是因为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下沉增温,使得甲地气温高于同纬度两侧,致使等温线向北(高纬)弯曲。 (3)乙地为三江平原,有我国最大的沼泽区。由于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加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致使地面长期有积水。湿地是“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作用。 (4)丙地地处亚欧大陆内部,由于纬度较高,多沼泽,且地势平坦,分布有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 (5)丙地的河流属于外流河,因此参与了海陆间大循环,包括海洋水的蒸发、大气的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环节。
点评:本题结合读图分析和区域定位为背景,解题的关键是理清河流补给的主要类型、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湿地形成的一般规律分析规律和自然环境描述的一般规律等方法。
图8为甲、乙两岛略图,其中甲岛地势低平。完成下列要求。
(1)按东、西半球划分,甲岛位于( )半球。甲岛周围的水域属于( )洋,乙岛周围的水域属于( )洋。
(2)乙岛主要是由( )(内或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以( )为主,地势特点是( )。
(3)甲、乙两岛中,公路密度较低的是( )岛,导致该岛公路密度较低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正确答案
(1)西 太平 印度 (2)内 山地(丘陵) 中间高,四周低(高差大,坡度陡)(3)乙 地形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和地图分析。(1)地理空间定位。甲岛位于西经170°附近,应在西半球;有经纬度可知,甲岛屿在太平洋,乙岛屿在印度洋。(2)乙岛位于南印度洋中,属于火山岛,故内力作用为其主导作用;该岛河流由中间向四周,可知该岛中间高,四周低,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3)结合图示的比例尺判断乙岛面积较大、起伏较大,故公路密度低,主要影响自然因素为地形。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