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 共3047题
图甲是“沿32°N局部地区地形剖面图”,图乙、图丙分别是“气温降水玫瑰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①是 ,(海洋名称)③是 。(湖泊名称)目前③海海平面每年下降1米左右,试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2)从地质结构的角度分析,③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3)图乙、图丙中反映该区域气候类型的是图 ,(填代号)另一图所表示的气候特点与本区域气候特点的最大差异是什么?其所属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
(4)目前,图甲区域最主要的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素是什么?简述其成因。(至少答出三条)
正确答案
(1)地中海 死海(2分) 原因:①自然因素:气候干燥、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小;(2分)②人文因素:生产生活引水增多,注入死海的径流量减少。(2分)
(2)地壳运动引起岩层断裂下降,积水成湖(2分)
(3)乙 图丙表示区域雨热同期 水稻种植业(6分)
(4)巴以冲突(2分) 耶路撒冷问题、领土争端、宗教矛盾、民族纠纷、水源问题等(3分)
试题分析:
(1)读图分析,沿32°N,③地海拔在海平面以下超过400米(图片显示不太清,看上去接近500米,我们所知道的陆地最低点是海平面以下400多米),可以判断是死海。①地位于死海以西100km处,可以想到是地中海。
原因:①自然因素:死海所在地区是沙漠,气候干燥,夏季炎热干燥,蒸发旺盛,冬季温和,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死海水面下降。②人文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生产生活引水增多,注入死海的径流量减少。
(2)死海位于约旦河谷的最南端,构造上是东非大裂谷的延续部分。是地壳运动引起岩层断裂下降,后来积水形成湖泊。
(3)读图乙的气温降水曲线,可以看到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降水较多 ,但总的降水量很小。与该区气候类型的特征相似。
图丙表示区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所以雨热同期是丙与该区的最大差异。
图丙的气候特征反映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所以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
(4)图甲所示区域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地区,所以最主要的地区性冲突是巴以冲突。
巴以冲突的主要原因是:耶路撒冷问题、领土争端、宗教矛盾、民族纠纷、水源问题等。
读我国东北某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1)图中A、B两区域划分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东北某流域本身表示________。(提示:自然区域还是经济区域)
(3)东北某流域,又可以分成A、B两个区域,这种划分说明在同一类型的区域内,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东北某流域作为大区域,按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原则分析,东北某流域的区域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A、B两个区域作为次级区域,按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原则分析,其区域特征分别是:A__________,B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地形差异 (2)自然区域
(3)可以划分下一级区域 (4)都位于同一流域
(5)都是平原 都是山地
略
36.读图,回答问题:(36分)
Ⅰ图 Ⅱ图
(1)A山脉是 (名称),它是我国重要地理界线,请列举两项(6分)。
(2)Ⅰ图中E处灌溉农业发达,但近些年来荒漠化问题日趋严重,试简述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具体防治措施。(10分)
(3)Ⅱ图中M、N两地≥10℃积温值范围各为多少度?请说明判断理由。(8分)
(4)M、N地区为湿润地区,但M地区在7、8月份常出现旱情;N地区全年干旱频发。简要分析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5)简要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图中M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主要迁移方向。(6分)
正确答案
(1)贺兰山(2分) 内流区与外流区 ;荒漠与草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等 (4分)
(2) 原因 : 降水稀少 ,气候干旱; 多大风 ;地表是疏松沙质沉积物;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6 分 ) 防治措施 :生物固沙; 沙 地飞播造林种草;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造林(植树种草);提高农业灌溉技术等 (4 分〉
(3) M地 5 500~6 000℃; N地 4 000~4 500℃。 M地为四川盆地,海拔低;N地为云贵高原.海拔高。(8分)
(4)M地(四川盆地)地形封闭,有利于储热;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温高,蒸发量大;(4分) N地虽降水丰沛,但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地下暗河(漏斗)等,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2分)
(5) 主要原因:使农村劳动生产力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地区间的收入差别;三峡水库的建设等。(3分)主要迁移方向:农村流向城市;流向沿海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库区居民就近后靠和外迁等。(3分)
(1)图示经纬定位可知为我国西北,贺兰山,他是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 ;荒漠与草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等分界线。
(2)在干旱地区主要是人类的一些过激行为,和水资源的利用不当,造成的荒漠化严重。主要智利措施可针对地表进行改造,例如植树种草,生物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3)等值线的判读,注意看数值的演变规律。
(4)区域定位,M为四川盆地,从地形入手分析原因,N是云贵高原从喀斯特地貌入手分析原因。
(5)人口迁移问题主要存在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会出现,例如从农村到城市,有发展中地区到发达地区等问题,还有就是这个区域的特征,会有三峡移民问题。
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十年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利用结构变动表
材料二:“中国沿海耕地、水资源对比图”(图a)、“中国沿海地区水土协调度面积图”( 图b)。
注:水土协调度=(本区水资源量/全区水资源量)/(本区耕地规模/全区耕地规模)
材料三: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预测表
(1)、材料一,近十几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中,比重上升的非农用地是 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 。(4分)
(2)、分析图a,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4分)
(3)、分析图b,东部沿海省市区中,上海市以北地区水土协调度_______- (高、低),请简要分析其成因。结合所给材料,说明我国北方水土协调度<1.00的省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水土协调度。(8分)
(4)、根据材料三说明我国粮食中长期消费的趋势及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8分)
(5)、试从我国的气候、地形两方面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利条件。(4分)
正确答案
(1)城镇居民点及工矿(1分) 交通 (1分)
沿海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促进交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2分)
(2)我国东部沿海水资源南多北少,耕地资源北多南少,水土配合不协调(4分)
(3)低 (1分) 降水少,且平原面积广大,耕地比重大(3分)
跨流域调水、修筑水库、调整农业结构(种植耐旱作物)、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技术(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开源节流(答对每一方面1分,最高给4分)
(4)粮食总消费量和人均粮食需求量都呈上升趋势。(4分)
人口增加,粮食直接消费总量上升,(2分)
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人均粮食间接需求量上升(2分)
(5)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1分)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1分)
山区多,平原少,耕地比重小(2分)
略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图中AB是我国在南极洲的两个科考站,则A是______站,A站在B站的______方向,考察站的门窗应注意避开的方向是______
(2)图中数码所处的大洲或大洋: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3)如果图中阴影部分是黑夜,则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晨线的经度为________
(4)如果图中阴影部分是2月28日,则图中其他部分的日期是________,这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
(5)图中属于“北方”范围的国家中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
(6)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出现在南极的____季,对此人类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长城 西北 东南
(2)南美洲 非洲 印度洋 太平洋
(3)赤道 0°
(4)2004年2月29日 2月29日8点
(5)澳大利亚
(6)春 减少并逐步氟氯烃的排放;研制新型制冷系统;进行国际保护臭氧层的合作
(1)第三空考察站门窗应注意避开的方向,主要考察南极地区处于极地东风带,盛行东南风。
(2)所处的大洲或大洋,主要根据大洲轮廓来确定。
(3)从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得到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根据海陆分布确定其在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确定0°经线为晨线。
(4)从阴影部分是2004年2月28日(从图中大陆轮廓确定这一部分是西经度,因此另一部分是东经,时间上比阴影部分要早一天,同时考虑到2004年是闰年,故这时北京时间为2004年2月29日,因为0°和180°经线是日期的分界线。
(5)需要明确“北方”是指发达国家,南半球只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属于发达国家,澳大利亚面积最大。
(6)应明确,南极臭氧层空洞只出现在南极的春季。
(十七)中南半岛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展。读图,回答问题。(14分)
阐述中南半岛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该区域水稻主产区、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有利影响。(14分)
正确答案
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10度到20度之间,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气温较高,有明显旱、雨季之分。
该区的高山均由北向南延伸,大河由北向南流动,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格局。沿河分布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由于热量充足、雨热同期的气候,平坦的平原三角洲地形,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水稻种植,使得中南半岛成为世界著名的稻米产区,且水稻主产区主要分布于各大河流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由于沿河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农业生产,人口多聚居于此,城市也多沿河分布,且主要分布于河口三角洲地区。
试题分析:从气候特征分析,中南半岛的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其特征为终年气温较高,有明显旱、雨季之分。
从地形特征分析,图示该区地形类型主要为山地,高山均由北向南延伸,大河由北向南流动,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格局,地势北高南低。平原面积狭小,主要为沿河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从土壤分析,该区在平原地区长期种植水稻,形成肥沃的水稻土。
热量充足、雨热同期气候,适合种植水稻,又因该半岛以山地为主,而沿河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所以该区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水稻产区,且主要主要分布在各大河流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从人口和城市分布分析,因该半岛地势起伏大,而沿河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是农业生产的主产区,所以人口在此集聚,城市也多沿河分布,且主要分布于河口三角洲地区。
读图10“中国部分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A所在地区代表性的两种经济作物名称 ; A附近干流河段洪患严重,试列举治理措施 。
(2)比较C、D工业基地区位优势条件有什么异同?
(3)京广线是南北方运输的大动脉,请用“ ”在图中准确画出京广线。
(4)科学家夏培肃院士早年漂洋过海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她后来在回忆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时说:“我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看到房东的小女儿
在读一本地理教科书,上面有一节介绍中国。我好奇地拿过来看了起来。上面写着:……中国人吃猪肉,是因为没地方放羊,只好围个圈养猪……”。试结合所学知识,从气候和饲料条件分析中国东部季风区与英国发展畜牧业条件的差异。
正确答案
(1) 棉花 油菜;裁弯取直、修分洪蓄洪工程、 修建和加固河堤等
(2) 相同点:科技力量雄厚,交通便利
不同点:c地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D地水源充足,农业基础好(2分)
(3) 略
(4)英国:温带海洋性气候;光照少而多汁牧草丰富,为牧业提供饲料。
中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发展种植业,大量农作物秸秆为畜牧业提供饲料。
略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三角地区(图一)和伊朗附近地区(图二)地形图
材料二、中国上海、哈密(新疆地区)、伊朗亚兹德三地多年来的平均气候资料表格
上海﹝图一A地﹞气候资料
气象站位置: 北纬 31.2 度, 东经 121.4 度, 海拔 3 米
亚兹德﹝图二B地﹞气候资料
气象站位置: 北纬 31.9 度, 东经 54.4 度, 海拔 1230 米
哈密气候资料
哈密气象站位置: 北纬 42.8 度, 东经 93.5 度, 海拔 737 米
(1)分析形成亚兹德和哈密降水特征的成因。
(2)比较亚兹德和哈密气温年较差的差异并原因解析。
(3)亚兹德和上海基本位于同一纬度,但降水量很大,试分析产生的原因。
(4)请用地质作用的原理来解析图二中亚兹德(B地)所在地形区的地形特征。
正确答案
(1)这两地降水都很稀少。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于到达;四周都是高山环绕,水汽更难于进入,降水更为稀少。
(2)哈密的年较差更大。哈密纬度更高,白昼的年变化更大;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更强、海拔又比亚兹德低,所以年较差更大。
(3)亚兹德的年降水量在60mm左右,而上海年降水量在1000以上,上海远大于亚兹德。亚兹德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远离海洋,四周又是高山环绕,水汽难于进入;而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从海洋上带来水汽形成降水,上海又是沿海,地势低平,水汽很快深入而形成大量降水。
(4)亚兹德位于伊朗高原上,这里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挤压隆起而形成一个海拔较高的四周高中间稍低的高原,外力作用时间比较短,所以地表崎岖不平。
略
读“中国东北部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图17)和“美国本土气温年较差分布图”(图18),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洛杉矶沿岸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是 。(2分)
(2)北京与底特律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2分)
(3)两图气温年较差分布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8中D地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______(大或小),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4分)
(4)我国C地区与美国E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其类型是 。试分析两地发展该农业生产的共同区位条件。 (3分)
(5)图17中A、B、C三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3分)
A B C
正确答案
(1)降温减湿(2分)
(2)温带季风气候(1分) 温带大陆性气候(1分)
(3)由南向北递减(2分) 小(1分) 湖泊对气温的调节作用(1分)
(4)商品谷物农业(1分) 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1分); 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任答一点,1分)
(5)A森林锐减(1分) B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1分) C湿地破坏(1分)
略
图18为我国某区域的水系分布示意图。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图18中的M地进行实地考察,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近三十年来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图19为M地的等高线分布图,表1为M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1)图18所示区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M地的地形地势特征是 ________ ,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____________- 。(4分)
(3)根据材料分析说明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原因及其对R河水文特征的影响。(4分)
(4)从气候角度分析M地农业发展的不利自然条件。(4分)
正确答案
(1水稻种植业 (2分)。
(2)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东、南、西高,北部较低(2分)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2分)
(3)林地、草地面积增加,水土流失减轻。(2分) 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河流含沙量减小。(2分)
(4)台风、干旱、洪涝灾害、寒潮。(任答2点,4分)
略
在人类社会近现代发展史上,出现过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的转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一艘海轮于2006年1月5日上午8时(当地区时)从B国港口城市②起航,经过28天13小时到达A国港口城市①,到达时当地区时为:______月______日______时。该海轮起航时,阳光洒满海面,海轮的影子朝向________方向。
(2)为节省燃料,海轮一路上尽可能顺洋流沿最短航线航行,在B国沿海航行时助航的洋流名称是:__________。假定海轮旗帜的飘向只受盛行风向影响,则整个航程中旗帜飘向的变化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右图中阴影区所示城市带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正确答案
(1)2月3日5时 西北
(2)加利福尼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 偏东(东北)→西南→偏东(东北)
(3)沿海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条件优越(降水适度,气温适中);完善发达的(海、陆、空)交通运输(港口优良,海运发达;有铁路、公路与东、中部地区联系;航空运输发达);科技水平高;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
(1)根据图中两地的经度,可知两天所处时区。
(2)考查世界洋流分布和世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3)分析一个地区城市形成要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图中阴影区位美国西南部沿海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比较好。
(28分)读东北地区简图(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完成(1)~(4)题。
(1)图中M是_______(山脉),N是_______(河流),Q是_______(国家)。(6分)
(2)东北地区降水量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示丹东港附近地区较其它地区年降水量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简要分析P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并说明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10分)
(4)说明丹东港发展的条件。(8分)
正确答案
(1)大兴安岭松花江朝鲜。(共6分)
(2)自东南向西北递减(2分);位于山脉的东部,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2分)(共4分)
(3)位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内外流区和半湿润、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2分);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开发林地和草地,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2分)。合理调整农、林、牧业的结构,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2分);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2分);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分);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农民的素质(2分);保护耕地,合理规划森林和草场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2分)。(任答三个观点得6分,共10分。)
(4)有利条件:建港土地面积广,港宽水深,风浪小(2分);有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港联系区内主要的城市,经济腹地广(2分);区内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货物来源充足(2分);水陆空交通便利,是联系东北亚地区最近的出口通道(2分)。(任答三点得6分)
不利条件:冬季气温低,港区航道有时有封冻现象(2分);城市级别低,服务半径小(2分)。(任答一点得2分,共8分。)
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区位分布判断,M山脉是大兴安岭,N河是松花江,Q邻国是朝鲜。
(2)读图,根据图中等降水量线的数值判断,东北地区降水量变化特点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丹东位于山脉的东部,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所以降水丰富。
(3)读图,P区域位于大兴安岭南面,500mm等降水量线以西,属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内外流区和半湿润、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开发林地和草地,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生态环境脆弱。该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合理调整农、林、牧业的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农民的素质。保护耕地,合理规划森林和草场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4)读右图丹东港放大图分析,丹东港建港土地面积广,港宽水深,风浪小。有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港联系区内主要的城市,经济腹地广。区内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货物来源充足。水陆空交通便利,是联系东北亚地区最近的出口通道。这是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丹东港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港区航道有时有封冻现象。城市级别低,服务半径小。不利于港口的进一步发展。
读“世界上两个国家的示意图”(图6—4),完成下列要求。
(1)甲、乙两幅图比较,比例尺较大的是 图,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2)图中A、B、C、D四个城市分别是 。6月22日这一天,这四个城市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关系可以表示为 。
(3)甲图中的E河流是 ,列举出该河流突出的地理特征。
(4)乙图中的F河流是 ,写出该河流域内主要的农作物。(写出三种即可)
(5)说出甲、乙两国地理位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正确答案
(1)乙 甲、乙两幅图的图幅大小相似,但乙图经纬线之间的间距比甲图小,实地距离短,所以比例尺大(3分)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盂买、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孟买>里约热内卢>圣保罗或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孟买<加尔各答
(3)亚马孙河 是世界上流量最丰富;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流域内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等
(4)恒河、水稻、黄麻、小麦等
(5)地理位置相同点:领土多位于热带地区(低纬地区);都是临海的国家等
不同点:甲国家位于西半球,乙国家位于东半球;甲国家领土主要位于南半球,乙国家位于北半球;南回归线穿过甲国领土,北回归线穿过乙国家领土等(合理即可)
略
高原区和平原区属于均质区
正确答案
A
试题分析:均质区是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可以按照某一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自然区域,如高原区与平原区,也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人文区域,如方言区,城市经济区等。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均质区与功能区的区别。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示地区降水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2)N地沼泽广布,试分析其原因。
(3)M处是山脉,该山脉起伏和缓,试分析其成因。
(4)与②工业区相比,①工业区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5)图示区域内,受金融风暴冲击最大的工业部门是什么?为什么?
正确答案
(1)特点:降水由西向东减少。原因:该地区地处西风带,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自西向东逐渐减少。
(2)有河流流经,水量丰富;河流有凌汛现象,导致河水泛滥;地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平坦,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小;冻土广布,不利于地表水下渗。
(3)乌拉尔该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形成时间较早,长期经受风化、侵蚀(流水和冰川侵蚀)等外力作用影响,所以起伏和缓。
(4)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劳动力充足、工业基础好。
(5)石油工业。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下降幅度很大,因而,俄罗斯的石油工业成为受冲击最大的工业部门。
(1)根据经纬度确定图示区域位于俄罗斯西部地区,受西风带影响,降水由西向东递减。
(2)由于气候、地形、河流和土壤等方面的原因,地表水排泄不畅,长期滞留地表,形成了大片沼泽地。
(3)俄罗斯境内东经60°经线上南北分布着著名的乌拉尔山脉,受外力作用的地质年代很长,故起伏和缓。
(4)图中①工业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交通发达(多条铁路交会),市场广阔(全国最大城市),科技发达(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聚集);②工业区矿产资源丰富。
(5)石油是俄罗斯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上的油价降幅较大,石油工业的损失也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