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5月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开幕。沙特阿拉伯展馆(图1)定名为“阿拉伯之城”,主题为“生命的活力”,其灵感来自于沙漠中的绿洲,主体建筑像一艘高悬于空中的大船,展馆着重展示在没有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的严酷自然环境下,如何创建美丽的城市、营造美好的生活。

图1

材料二 图2是沙特阿拉伯及其周边地区的示意图。

图2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沙特阿拉伯位于________板块;一百万年后,红海面积将比现在________。

(2)“能源之城”是沙特馆展示的特色之一,这里的“能源”是指________。世博会开幕时,一艘满载该种能源的轮船从波斯湾沿岸出发驶往上海,途经阿拉伯海时将________(顺,逆)水航行。   

(3)为什么沙特阿拉伯没有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沙特阿拉伯人民生活和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印度洋 大 

(2)石油 顺 

(3)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沙漠广布。海水淡化或地下水。

试题分析: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对照板块分布,沙特阿拉伯位于印度洋板块;红海处于生长边界,一百万年后,红海面积将比现在大。

(2)沙特位于西亚,主要“能源”是指石油;世博会开幕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印度洋在西南季风作用下,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轮船从波斯湾沿岸出发驶往上海,途经阿拉伯海时将顺水航行。

(3)沙特阿拉伯没有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原因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沙漠广布。沙特阿拉伯人民生活和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是海水淡化或地下水。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板块构造学说、北印度洋洋流、沙特阿拉伯没有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的原因、主要水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0分)

材料一  东亚某半岛的河流分布图

材料二 日本山脉河流分布图、工业分布图

(1)东亚某半岛地形多山,其地势特点是                                         ,判断依据是                    。该半岛资源丰富,除菱镁矿、铁矿和煤矿等矿产资源外,由于气候和地形的原因,还蕴藏着丰富的                    资源。(6分)

(2)日本的农业地域类型以                       为主,日本九州岛的自然带以                            为主,北海道渔场的成因是                             。(6分)

(3)一般而言,夏季日本太平洋沿岸河流径流量        (大于或小于)日本海沿岸河流,其原因是                                                               (4分)

(4)分析日本的工业带的分布特点及原因。(6分)

(5)日本河流众多,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分析日本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8分)

正确答案

(共30分)

(1)东北高,西南低(或东高西低) (2分)

河流自东北向西南流(或河流自东向西流)(2分)

水能、生物  (2分)

(2)水稻种植业(或季风水田农业)(2分)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分)

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相交汇,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2分)

(3)大于, 因为夏季风会带来丰富的海洋水汽,形成大量地形雨,从而补给地表径流,而夏季日本海一侧处于背风坡,雨水较少(4分)

(4)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小地带。(2分)

日本自然资源贫乏,大量原料、燃料等需要进口;海岸线曲折,多良港,海上交通便利;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海港(任答两点,每点2分,共4分)

(5)河流短;流域面积小;水流急;流量季节变化较明显。(每点2分,共8分)

试题分析:

第(1)题,图示半岛为朝鲜半岛,地形多山,其地势特点东北高,西南低(或东高西低),因为河流自东北向西南流(或河流自东向西流)。该半岛资源丰富,除菱镁矿、铁矿和煤矿等矿产资源外,由于气候和地形的原因,还蕴藏着丰富的水能生物资源。

第(2)题,日本的农业地域类型以水稻种植业为主,日本九州岛纬度较低,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为主,北海道渔场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

第(3)题,一般而言,夏季日本太平洋沿岸河流径流量大于日本海沿岸河流,因为夏季风会带来丰富的海洋水汽,形成大量地形雨,从而补给地表径流,而夏季日本海一侧处于背风坡,雨水较少。

第(4)题,日本的工业带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小地带。因为日本自然资源贫乏,大量原料、燃料等需要进口;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海岸线曲折,多良港,海上交通便利;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海港。

第(5)题,由于气候和地形原因,日本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简答描述为河流短;流域面积小;水流急;流量季节变化较明显。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信息的能力,归纳、阐述观点的能力。针对日本,学生还需明确以下知识点:河流水文特点的描述,要结合区域内气候、降水、地形、陆地形状等。航运价值的优劣取决于:气候----流量,落差----水流速度、航行条件;水能价值优劣取决于:水量、落差。两地降水量的多少的原因在于夏季风风向、地形、迎风、背风;水资源丰歉分析要从自然、人为两方面分析,重点阐述人为需求、污染、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水资源紧张;处于地形雨,雨影区一侧的濑户内海沿岸河流大气降水水源补给较少。

【知识小结】日本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

1.日本为海洋性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相对较小,河流径流量较大。

2.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多山地丘陵,河流短小而湍急。

3.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4.日本南部为亚热带,河流无结冰期,北部温带季风气候区,由于海洋的影响,只有较高纬度区域部分河流有结冰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沿南回归线所作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4分)

(1)在六大板块的范围内,图中占了: (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2)不在剖面图上的洋流是:     (  )

A. 巴西暖流     B.加那利寒流

C. 秘鲁寒流     D.马达加斯加暖流

(3)图中的热带沙漠有:         (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4)图中①处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丰富

B.受台风影响,降水丰富

C.常年受西风的影响迎风坡

D.多地形雨;同时还受暖流的影响 

正确答案

(1) C

(2)  B

(3)  C

(4)  D

本题考查世界海陆分布。

(1)从澳大利亚所在的印度洋板块向东经过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5个板块;

(2)加那利寒流位于北半球;

(3)图示该纬度的大陆西岸均为热带沙漠气候;故有3处。

(4)图示①处位于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且沿岸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文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世界某地区地形.降水和城市带分布图”

材料二:①城市带土地的利用方式经历了粗放的放牧业→大田农业→蔬菜、水果、乳酪三个阶段。该地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果、蔬菜基地之一,产品可以运销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市场。

小题1:试分析该地区发育较大河流的有利条件。

小题2:①城市带从粗放的放牧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水果、蔬菜基地,请简要分析该地农业区位变化的影响因素。

小题3:简析城市带①和②形成的共同区位因素。

正确答案

小题1:平原面积广阔(汇水面积大);降水较多

小题1: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小题1:交通方便、地形平坦、气候适宜、经济发展水平高等

小题1:北美洲东西两侧有较大山地,中部广阔平原的地形,有利于形成大型河流。

小题1:①处于西南侧的地中海气候区,在人口较少时期,粗放的放牧业即可满足需求;随着交通发展、市场范围扩大,种植业产品可以向区外大量运出;在市场持续扩大后,本地发挥光照强的优势,引水发展特色灌溉农业,向区外输出特色水果、蔬菜。

小题1:两城市均位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气候适宜,经济发展程度高,促进了城市的大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6分)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下图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小题1: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10分)

小题2:说明该国有利于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13分)

小题3: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13分)

正确答案

小题1:位于南美洲(西)北部,赤道从背部穿过(位于低纬地区或热带地区),西临太平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高峰。

小题2:(地处低纬),雨量较充沛,(地势较高)常年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年温差小。

小题3:通过航空运输,可以方便联系北美、欧洲等花卉消费市场,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廉。政府决策)推动花卉种植和出口。

该题考查考生区域判读、分析、应用等能力。(1)题,从经纬度坐标图中判断该地位于南美洲西北海岸,进而可根据上述总体定位,结合已学区域相关知识进行分析、阐述,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征涵盖地势起伏状况、主要的地形单元等。(2)结合已有定位结果,联系该地气候,点明对花卉种植的有利条件,如:降水、温度等。(3)联系花卉种植业的区位选择因素,着重考虑交通、市场、廉价劳动力,甚至政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2分)

(1)图中沿120°E经线自南向北,气候类型依次是                       和热带沙漠气候。(2分)

(2)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3分)

(3)澳大利亚西北部一月和七月分别盛行西北风、东南风。从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系两个方面说明该地区盛行风向形成的原因及盛行风向对该地区气候干湿状况的影响。(4分)

一月:                                                                    

七月:                                                                    

(4)悉尼的季风气候特征不如上海典型,从悉尼季风气候特征不典型的表现和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3分)

表现:                                                                                                                                                 

原因:                                                                              

正确答案

(1)地中海气候(1分);热带稀树草原气候(1分)

(2)南回归线横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1分);西澳大利亚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1分);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了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1分)。

(3)一月:澳大利亚大陆夏季比海洋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1分);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为西北风(1分);来自海洋的西北风比较湿润(1分)。

七月:澳大利亚大陆冬季比海洋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1分);处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1分);从内陆吹来的东南风相对干燥(1分)。

(4)表现:悉尼冬夏气温温差较小(1分);降水的季节分配相对比较均匀(1分)。

原因:澳大利亚大陆相对亚欧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相对较小(1分)

1、图中120°E自南向北穿过的气候类型依次为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2、澳大利亚中部地区的沙漠与副热带高气压带,寒流和地形阻挡有关。

3、一月份南半球为夏季,陆地上气温高,形成低压,此时北半球东北信风带越过赤道向左偏形成西北风,西北风来自低纬海洋,气候湿润。七月份,南半球为冬季,陆地上气温低形成高压,澳大利亚西北部多来自陆地上的东南信风影响,气候干燥。

4、澳大利亚大陆相对于亚洲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季风气候不如上海明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新西兰是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屿国家。面积26.8万平方千米,人口439万。该国资源环境独特,经济发展水平高。根据新西兰概况图,结合所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6小题,共30分) 

(1)当北京时间2013年2月28日20时,新西兰首都的区时是2013年                时。该日新西兰昼夜长短状况是                    。(4分)

(2)据首都气候资料可知,该地气候特点的形成原因是                ;最适合新西兰发展的新能源主要有              等。(6分)

(3)据图分析南北二岛地势特征的差异。(4分)

(4)分析图中甲、乙两地降水的主要差异及原因。(6分)

(5)据研究,太阳紫外线辐射强是导致皮肤癌的原因之一,该国南岛东部地区是世界上皮肤癌高发地区之一,试从大气环境方面分析其原因。(4分)

(6)新西兰是世界上畜牧业生产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重要的羊毛及羊肉输出国。根据位置、气候、地形等要素简要分析其畜牧业生产的有利条件。(6分)

正确答案

(1)2月28日24时或3月1日0时     昼长夜短(每空1分,共4分)

(2)常年受西风控制         风能   地热能(每空2分,共6分)

(3)北岛地势东高西低     南岛地势西高东低 (每点2分,共4分)

(4)差异:甲地降水量远大于乙地;(2分)

原因:甲地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多地形雨;(2分)乙地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2分)

(5)①南岛东部地区处于高大山脉背风坡,云量少光照强烈;(2分)

②靠近南极地区,臭氧层稀薄;太阳紫外线辐射在当地较强。(2分)

(6)①国土大部分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冬暖夏凉,年降水丰富且分配比较均匀,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2分)

②多山地和丘陵,(2分)

③位于南半球,农产品生产与供应与北半球具有季节互补性。(2分)

试题分析:

(1)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位于东12区,和北京东8区相差4个时区,所以区时相差4个小时,所以当北京时间是2月28日20时时,惠灵顿为2月28日24时(或3月1日0时)。因太阳直射南半球,所以新西兰昼长夜短。

(2)首都处在西风带范围内,所以全年盛行西风,受此影响,气候特点表现为,冬季温暖,夏季凉爽,全年降水较多;因受西风影响,所以风能资源丰富,又因处在板块的交界处,所以地热资源丰富。

(3)根据图中两岛屿上的河流分布,可知两岛的地势特征:北岛地势东高西低,南岛地势西高东低。

(4)因此地受西风的影响,从地势起伏分析,甲地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乙地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

(5)紫外线的强弱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和大气中臭氧含量的影响,一方面南岛东部地区处于高大山脉背风坡,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光照强烈,所以紫外线强;另一方面靠近南极地区,臭氧层稀薄,对紫外线吸收少,所以紫外线强。

(6)从位置分析,新西兰位于南半球,和市场广阔的北半球的农产品生产与供应具有季节互补性;从气候分析,国土大部分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冬暖夏凉,年降水丰富且分配比较均匀,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发展畜牧业的饲料丰富;从地形分析,多山地和丘陵,适合发展畜牧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8分)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释苏门答腊岛的形成原因,并据图说明你作出本解释的理由。(8分)

(2)描述甲海峡沿岸地区常见的天气特征,并简析该海峡常年风浪很小的原因。(10分)

(3)巨港是该岛最大河港,简评其区位条件。(10分)

正确答案

(1)(8分)受板块挤压抬升形成(2分);判断依据:岛上有火山(2分),南部海域有海沟、岛弧(2分);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地势起伏大(2分)

(2)(10分)天气特点:一般早晨晴朗,午前炎热,午后下雨,黄昏雨歇,天气稍凉,风力微弱。(4分)

原因: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2分),以上升气流为主(2分);两侧有半岛、岛屿(或陆地)阻挡(2分)

(3)(10分)有利:(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终年不冻,水流平稳,全年可以通航(2分);位于干支流交汇处,可达多个方向(2分);紧靠世界海运主航道,有利于实现江海联运和开展国际贸易(2分);附近农矿资源丰富(2分)

不利:附近地区自然环境较差,人口和城镇少,经济发展水平低(2分)

试题分析:

(1)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从图中可以看到岛上有火山,说明这里地壳结构不稳定,有岩浆涌出。岛的南部海域有海沟、岛弧,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说明是板块挤压过程中,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且对大陆板块有抬升作用,所以该岛的成因是受板块挤压抬升形成。

(2)从图中纬度位置看,甲海峡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区几乎每天都下雨,一秀天气特点是早晨晴朗,午前炎热,午后下雨,黄昏雨歇,天气稍凉,风力微弱。

原因:结合气压带、风带知识,这里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赤道低压带也叫无风带,常年以上升气流为主,风力微弱。海峡两侧有半岛、岛屿(或陆地)阻挡,也使得这里风浪小。

(3)有利:从图中可以看到,巨港位于苏门答腊岛东北部,河流的干支流交汇处,交通便利,可联系多个方向。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河流终年不冻,水流平稳,且季节变化小,全年可以通航,航运价值高。紧靠世界海运主航道—马六甲海峡,有利于实现江海联运和开展国际贸易。根据图例可以看到,附近农矿资源丰富,运量大。

不利:热带雨林地区,气候闷热潮湿,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和城镇少,港口的腹地小。经济发展水平低,开发中不注意保护环境,附近地区自然环境较差,多沼泽分布,影响港口进一步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6分)图1是“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2分别是①②两地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①②两地的多雨季节并分析其成因。(6分)

(2)对比M、P两区域河流(水文、水系)特征主要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8分)

(3)分析M区域主要的农产品类型,评价该区域农业生产自然条件。(12分)

(4)M河中下游部分河段与入海口附近主要的水质问题是含盐度高,分析其含盐度高的不同原因及主要的解决措施。(10分)

正确答案

(36分)

(1)①②两地降水都集中在夏季(2分)。原因:①地夏季受北半球的东北风越过赤道后左偏为西北季风的影响,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为其带来降水(2分)。②地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受东南风影响,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产生降水(2分)。

(2)M处比P处流速慢;流程长;流量小(3分)。原因:P处位于大分水岭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M处相反(2分);P处平原面积狭小,落差大,所以流速快,缺少长河发育的空间,M处相反。(3分)

(3)小麦、羊毛(4分)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温和湿润;有河流流经,水源条件较好;不利:处于大分水岭背风坡,降水少(缺水)。(每个要点2分,合理酌情给分,共8分)

(4)中下游河段含盐度高是由于降水少、蒸发大(2分);水流缓慢,水体更新速度慢(2分)。

解决措施:放水稀释(由附近水库放水加以稀释)。(2分)

入海口附近含盐度高是由于(枯水期)海水倒灌导致(2分)。解决措施:在河口建挡潮闸,防止枯水季节海水入侵。(2分)

试题分析:

第(1)题,由①②两地气候资料图可知:①②两地降水都集中在夏季。因为①地夏季受北半球的东北风越过赤道后左偏为西北季风的影响,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为其带来降水。②地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受东南风影响,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产生降水。

第(2)题,M、P两区域河流(水文、水系)特征主要差异可以从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来分析。P处位于大分水岭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M处相反,因此M处比P处流速慢;流程长;流量小。另外受地形地势影响,P处平原面积狭小,落差大,所以流速快,缺少长河发育的空间,M处相反。

第(3)题,M区域地处墨累达令盆地,为澳大利亚主要的混合农业区,主要的农产品类型为小麦、羊毛,墨累达令盆地发展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可从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4)题,莫累河中下游河段含盐度高要从降水少、蒸发大分析;入海口附近含盐度高要从枯水期海水倒灌分析,然后根据原因分别确定解决措施。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前提是熟练掌握澳大利亚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成因。另外本题还需明确:(1)澳大利亚墨累河中下游部分河段盐度高的原因是:大自流盆地地下水埋藏深度大,地下水含盐分高。如果过度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河流水盐度就高。(2)入海口附近盐度高的原因是:枯水期河流注入海洋的水量少,海水倒灌使河水盐度升高。

解决的措施:跨流域调水,从大分水岭以东地区调水到墨累河流域,补充枯水期水量;不要用地下水灌溉农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东南亚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现状,以及中国与东南亚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南亚部分区域图

(1)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有_______ 和     ______ 。(4分)

(2)该地区旅游业发达,试分析其原因。(8分)

(3)该区域是泥石流多发区,试分析其原因。(8分)

正确答案

(1)水稻种植业 种植园农业

(2)1该地区热带岛屿、热带雨林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结合,旅游资源丰富;2位于连接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交通便利;3距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近,市场广阔,4旅游服务业发达;5各国都重视旅游业的发展

(3)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岩层破碎;以山地为主,地表崎岖;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多,热带雨林破坏,地表失去植被保护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日本河流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日本河流众多,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位于太平洋沿岸的山区年降水量多迭3000毫米,而面临日本海的地区与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年降水量较少。

材料二:日本专门设有河流水资源开发机构。该机构负责河流管理与流域综合开发,主要工作是:①用水权的管理与水权费的征收等;②河流设备设施的维护;③……

(1)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日本河流的主要特征。

(4分)

(2)简述日本工业分布特点,及原因。(4分)

(3)一般而言,夏季日本太平洋沿岸河流径流量大于日本海沿岸河流,其原因是什么?而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水资源却显得较为紧张,原因又是什么?(4分)

(4)濑户内海沿岸地区河流在冬、夏季节的降水补给均比较少,解释其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日本河流短;流域面积小;水流急;流量季节变化较明显。

(2)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还沿岸

(3)因为夏季风会带来丰富的海洋水汽,形成大量地形雨,从而补给地表径流;而夏季日本海一侧处于背风坡,雨水较少。

因为日本太平洋沿岸属世界著名工业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工业与生活用谁需求量大。

(4)在濑户内海沿海岸地区,冬季有北部的山脉阻挡西北季风带来的日本海水汽,夏季有南部的山脉阻挡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

试题分析:

(1)日本河流的主要特征:日本河流短(山地丘陵为主);流域面积小(地形的阻挡);水流急(落差大);流量季节变化较明显(季风气候)。

(2)日本工业分布特点是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还沿岸。原因是日本是岛屿国家,海运便利。

(3)夏季日本太平洋沿岸河流径流量大于日本海沿岸河流,其原因是夏季风会带来丰富的海洋水汽,形成大量地形雨,从而补给地表径流;而夏季日本海一侧处于背风坡,雨水较少。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水资源却显得较为紧张,原因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属世界著名工业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工业与生活用谁需求量大。

(4)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濑户内海沿岸地区河流在冬、夏季节的降水补给均比较少的原因是在濑户内海沿海岸地区,冬季有北部的山脉阻挡西北季风带来的日本海水汽,夏季有南部的山脉阻挡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日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读我国某河流(河段)流域示意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该河段流域面积约13万平方千米,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为375.3毫米/年。历史上这里曾经水草丰美、牲畜兴旺,现在该地不仅为重要的农业区,同时矿产也得到进一步开发。近20年来,该河流多次出现断流现象。

材料二: A城市水文站的径流统计表

(1)图示河段流域的地势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该河段流域范围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2分)

(2)该河段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自东向西具有过渡性特征:其气候方面主要表现为从__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_过渡,地形方面主要表现为从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过渡。(4分)

(3)根据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河上游来水量的变化趋势以及该趋势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该河段断流现象的延续将会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请针对该流域在农业生产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6分)

正确答案

(1)地势西高东低 地形(2分)

(2)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暖温带向中温带过渡)平原 高原(4分)      

(3)上游来水逐年减少(1分),甚至出现多年无径流状况(1分)  上游地区城市众多,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2分)

(4)土地荒漠化(或水资源短缺)(1分) 调整农业结构,实行退耕还草、还牧;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施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利设施(5分) 

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1)地势分布特征直接从图示的等高线分布判断。河流的流域面积主要受地形因素因素,水往低处流分析。(2)结合经纬度位置判断该河流位于东北平原的西部,故为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度,地形上看以东为东北平原,以西为内蒙古高原。(3)材料反映上游来水量不断减少,故断流出现逐渐增多,主要由于上游地区的生产生活大量用水。(4)结合图示的沙丘分布,判断由于上游来水减少,故河流下游水量减少,而导致荒漠化扩展,解决措施主要从对河流流域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减少上游的用水等方面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图,完成问题。(14分)

(1)AC分别为世界陆地海拔最低点和最高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其成因。

(2)B、D两地纬度相当,但气候差异明显,请说出两地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正确答案

(1)A处是由于板块张裂、断裂下陷形成的;C处是由于板块碰撞、隆起上升形成的。

(2)B地全年炎热干燥,D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B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控制,D地受季风影响显著。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1)A为世界海拔最低点,即死海,其成因为断层下陷而形成的构造湖;C为世界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其成因为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隆起而形成。(2)B位于西亚内陆,终年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少雨。而D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面两著名海峡图,回答问题。

(1)简述甲乙两海峡附近区域的气候特征。

(2)甲、乙两海峡沿岸地区主要的农产品分别有哪些?

(3)1月,一艘由甲海峡开往乙海峡的轮船,经过甲海峡时风高浪急,而经过乙海峡时则风平浪静,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甲地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乙地终年高温多雨。

(2)甲图所示区域主要生产花卉、蔬菜、水果等,乙图所示区域盛产天然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

(3)甲海峡冬季受西风影响;乙海峡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由材料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甲为直布罗陀海峡;乙为马六甲海峡。(1)甲直布罗陀海峡位于地中海沿岸,受地中海气候影响;乙位于赤道附近,受热带雨林气候影响。(2)甲地沿岸受地中海气候影响,雨热不同期,故适宜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的生产。而乙受热带雨林气候影响,适宜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3)甲海峡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风浪大,而乙海峡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无风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该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说出图中铁路建设的自然障碍因素以及该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5分)

(2)简述B位置东西两侧雪线的高低及原因。(2分)

(3)描述40°以南地区东西海岸线的差异,并分析原因。(3分)

正确答案

(1)穿越安第斯山脉,地表起伏大,建设难度大(1分);西部位于板块边界,多地质灾害(1分) 促进两国经济文化的交流(1分);横贯大陆,缩短大西洋沿岸到太平洋沿岸的行程(1分);促进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1分)。

(2)东高西低(1分);西部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1分)

(3)西部曲折,东部平直(1分)西部受侵蚀作用更强(1分)西部位于板块消亡边界(1分)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1)图示影响铁路建设的自然因素主要从地形地质条件和气候方面分析;修建铁路的意义主要从缩短距离、改善交通、促进经济和交流等方面分析。(2)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3)40°附近主要受盛行西风影响,故西部受风力和海浪的侵蚀严重,而东侧则海岸线较平直。

下一知识点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