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 共3047题
甲、乙两国历史渊源悠久,阅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9分)
(1)简析甲国A地区沙漠广布成因 (3分)
(2)①、②两城市分别为甲、乙两国的首都,对比分析其不同的区位条件。 (6分)
(3)乙国B平原水灾频繁。从地形、气候、水文等多方面分析当地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4分)
(4)对比分析流经城市②的河流与锡尔河的水文特征的差异(6分)
正确答案
(1)位于南亚内陆地区,西南季风难以到达,故干燥少雨(1分)。另外,历史上原始森林遭到破坏,也加重干燥程度(1分);冬季受副高控制(1分)
(2)①城市位于高原地区(1分),气候凉爽,交通便利(2分);②城市位于河口三角洲(1分),靠近河流,交通便利,地势平坦,雨热同期(2分)等。
(3)位于西南季风的上风地带,降水较多;(1分)地势低平;(1分)多条大江大河交汇下流地带,河流汛期集中夏季,径流量大(2分)等。
(4)恒河(或布拉马普特拉河)流量大;有汛期,汛期出现在6~9月;河流的补给形式以雨水补给与冰川融水为主;无结冰期;锡尔河:流量小;有汛期,汛期出现在7~8月;河流的补给形式以冰川融水为主;有结冰期。(一条河流3分,侧重具有差异的方面)
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判断,甲国A地区的沙漠为塔尔沙漠,且成因主要从受西南季风影响小,副高影响和历史时期的植被破坏等方面分析。(2)结合图示信息,可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和交通等因素分析影响城市的区位条件,注意比较分析。(3)图示乙国的B平原,地势平坦,排水不畅;从气候条件分析,该地区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夏季多暴雨;从水文环境分析,该地区河网纵横,多条河流交汇,且位于孟加拉湾的顶部,夏季受风暴潮和天文大潮的顶托作用。(4)河流水文特征可从河流的流量、流量的季节变化、冰期、含沙量、流速和水能资源等方面分析,注意流经城市②的是恒河,受热岛季风气候影响,且该地区地势平坦;而锡尔河位于中亚,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注意比较两者水文条件的差异。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能根据图示的 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准确的判断地理位置是解题的关键。并结合区域的地理环境掌握影响城市区位、洪涝灾害和河流水文特征的一般分析思维,注意答题的完整性。
(13分)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气候变化在2009年成为众多国际重要会议的主题词,温室气体减排因涉及各国发展利益,12月7—18日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谈判中成为争论的焦点。
材料二 太平洋中两区域示意图
(1)C、D二城市纬度相近,但气候类型不同,请分析各自的成因。(4分)
(2)下图中能正确示意此日期前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间气压分布与大气环流状况的是( ) (2分)
(3)简述A国工业分布的特点(2分)
(4)A国许多汽车行业的知名企业纷纷到B国投资建厂,是因为B国 ( )(2分)
A.国土辽阔,资源丰富 B.经济发达,汽车市场广阔
C.生产成本低,规模效益大 D.汽车生产技术落后于A国
(5)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措施?(3分)
正确答案
(1)城市C位于东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季风气候。(2分)。城市D位于大陆西岸,在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下形成地中海气候。(2分)
(2)C(2分)
(3)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2分)
(4)B(2分)
(5)减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种草提高植被植覆盖率:提高能源利用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3分)(答出3点即给分)
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国家的比较分析和全球变暖问题。(1)根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判断,C位于日本北部,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D城市位于美国西岸(30°--40°之间),为地中海气候影响,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2)材料反映此时为12月,为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盛行下沉气流,等压面应向上凸;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盛行上升气流,等压面应向下凹。(3)A国为日本,其工业生产的原料、燃料主要来自海外进口,故工业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海运便利。(4)B国为美国,其汽车生产成本和技术都不低于日本,而汽车产业也不是资源型的产业,故日本的汽车产业向美国转移的主导因素是美国经济发达,市场广阔。(5)针对全球变暖的趋势,治理措施主要从节能减排;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国家合作、植树造林等方面分析。
读甲、乙、丙三国轮廓及相关事物分布图,完成以下各题。(10分)
(1)甲国地形特点: ;
乙国人口分布特点: ;
丙国铁路分布特点: 。
(2)关于三国的叙述,正确的是(4分)
E.丙国国土大部分被沙漠覆盖
F.丙国石油资源丰富
(3)如图是三国人口资料图,a是 国, b是 国,c是 国。(3分)
正确答案
(1)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平原,中部为谷地宽广的山地、南部为高原、山地;
地区分布不均匀。东部沿海人口稠密,北部、西部、中部人口稀少;沿河、沿海分布。
(2)CDEF (3)丙 乙 甲(填国名正确给分)
本题考查世界主要的国家。(1)甲为德国,结合图示的海拔分布归纳其地形特征,需指出主要的地形类型和地势高低分布;乙国为巴西受地形和气候等因素影响,人口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丙国为埃及,受热带沙漠气候影响,故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河和沿海地区,故影响铁路分布。(2)A项甲国为德国,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北部平原过于温和湿润,不利于粮食作物的成熟,故种植业主要分布于该国南部的山间盆地;错误;B项甲国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冬季无冰期。(3)根据三国的人口增长特征和总人口数判断,a国的人口增长特征为“高—低--高”模式,总人口7403万,判断为埃及;b国的人口增长特征为“高—低—高”模式,总人口超过1亿,判断为巴西;c国的人口增长特征:低—低—低,故判断为德国。
湄公河是一条国际河流。2008年3月3日,围绕加强资源、能源合理利用,扩大贸易市场等问题,湄公河流域有关国家领导人召开了第三次经济合作会议。(10分)
(1)湄公河在图上的数码是___,它在中国境内被称为____江,最终流入___海。
(2)该流域所在半岛的地形特征是________分布,这种地形分布特征是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强烈挤压抬升和流水的______作用下形成的。
(3)我国下列各省区中,与湄公河流域开发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单项选择)
A.贵州省 B.云南省 c.青海省 D.西藏自治区
(4)图中甲、乙、丙、丁、戊代表的国家中,水能资源最丰富国家的代码是____,甲国与____合建管道以利于更快从中东进口石油,湄公河河口位置位于_____国家。
(5)我国与流域内其他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是: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③;澜沧;南(2)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侵蚀(切割) (3)B
(4)甲;乙;戊(5)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流域内各国国际大通道的建设;有利于流域内各国资源优势互补与市场共享;有利于流域内各国经济共同发展与繁荣。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1)湄公河发源于我国,上游为澜沧江,注入南海。(2)图示半岛受我国横断山脉延伸的影响,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征。(3)图示湄公河的上游澜沧江主要流经我国云南省。(4)图示各国中,甲表示中国,为世界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目前,我国与缅甸(乙国)合作,通过管道进口中东地区的石油。图示湄公河河口为越南。(5)主要考查区域合作的意义,主要从资源的开发,优势互补等方面分析。
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9月,中缅油气管道正式开工,预计2013年6月建成,届时这条长约2380公里的中缅油气管道将每天向中国输送40万桶来自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原油,以及大量产自缅甸近海的天然气。中缅油气管道也成为继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之后,中国第三条主要油气进口通道。起点在马德岛,东侧有深水航道,30万级的油轮可以进入。
材料二 中国西南通向南亚陆上交通示意图与皎漂港位置图
(1)翡翠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一种玉石。目前市场上商业品级的翡翠玉石95%以上来自缅甸,因而翡翠又称为缅甸玉。翡翠的成因目前有4种观点,第一种为岩浆岩,第二种为变质岩,第三种为……
试用所学知识用第一、第二种观点解释密支那成为翡翠玉石重要产地的原因。(6分)
(2)马德岛的面积约有_____, 试分析油气管道起点设在马德岛的区位条件,对当地经济影响。(12分)
正确答案
(1)密支那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岩层破碎,地壳活跃,地下岩浆活动频繁(2分)。第一种观点为岩浆沿岩层缝隙侵入后,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翡翠) (2分);第二种观点为侵入的岩浆使与之相邻的岩石变质形成变质岩(翡翠) (2分)。(2)10km2(2分)来自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原油经油轮运输到这里,改为管道运输进行转运(2分)。马德岛外围有半岛与岛屿包围,受风浪的影响小(2分),有深水航道,油轮进出安全方便(2分)。马德岛成为石油的转运点,岛上要修建码头、港口及与之配套的设施(2分)。工程建设给当地流入资金,带来较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建筑、交通、酒店等行业发展,提高经济收入,加快发展速度(2分)。
试题分析:
(1)岩浆岩的形成需要岩浆活动,变质岩的形成需要高温高压,接近岩浆处具有高温高压的条件,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岩浆活动频繁。密支那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岩层破碎,地壳活跃,地下岩浆活动频繁。第一种观点为岩浆沿岩层缝隙侵入后,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翡翠);第二种观点为侵入的岩浆使与之相邻的岩石变质形成变质岩(翡翠)。
(2)根据图上比例尺进行计算,马德岛的面积约有10平方千米。根据图上信息,油气管道起点设在马德岛的区位条件及影响有来自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原油经油轮运输到这里,改为管道运输进行转运。马德岛外围有半岛与岛屿包围,受风浪的影响小,有深水航道,油轮进出安全方便。马德岛成为石油的转运点,岛上要修建码头、港口及与之配套的设施。工程建设给当地流入资金,带来较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建筑、交通、酒店等行业发展,提高经济收入,加快发展速度。
点评:根据比例尺计算应注意单位的换算;区位条件的分析应尽量全面。
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巴西人口约1.94亿(2011年),90%以上的巴西人居住在东部的沿海地带。近年来,巴西人口正在向内地和中小城市迁移。这些市镇辖区的经济正在向农业、商业、石油以及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转型。下图为巴西地形图。
(1)A处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是巴西干旱地区之一。试分析A处年降水量较少的原因。(6分)
(2)为什么说亚马孙河干流水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南岸支流?(6分)
(3)试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8分)
(4)近年来,巴西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什么?简析这种变化形成的原因。(8分)
正确答案
(1)A处位于高原河谷,(2分)1月处在西北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2分)7月处在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2分)
(2)亚马孙河南岸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2分)干流及南岸支流均位于赤道以南,(2分)故干流水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南岸支流。(2分)
(3)气温升高,降水减少且变率大(暴雨增多);(2分)陆地径流减少且不稳定,水旱灾害增多;(2分)水土流失、荒漠化加剧,土壤肥力下降;(2分)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减少)。(2分)
(4)特点: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地和中小城市迁移。(2分)
原因:内地环境污染较轻(环境优美),房价较低;(2分)加强内地资源开发,劳动力需求增多;(2分)中小城市产业转型,吸引外地人口迁入。(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A所处位置,位于河谷,1月和7月都为背风坡。A处位于高原河谷, 1月处在西北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7月处在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2)主要和流域面积的大小有关。亚马孙河南岸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干流及南岸支流均位于赤道以南,故干流水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南岸支流。
(3)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气温升高,降水减少且变率大(暴雨增多);陆地径流减少且不稳定,水旱灾害增多;水土流失、荒漠化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减少)。
(4)东南沿海人口密度大,环境污染严重。所以人口迁移的特点是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地和中小城市迁移。原因:内地环境污染较轻(环境优美),房价较低;加强内地资源开发,劳动力需求增多;中小城市产业转型,吸引外地人口迁入。
点评:影响降水的因素有气压带风带、地形等,人口迁移的因素要从迁出地和迁入地两个方面的推力和拉力进行分析。
如图为欧洲西部图,读图回答问题。(8分)
(1)绵延于欧洲南部的高大山系是___________,欧洲西部地形特征是___________。
(2)图中0°C等温线走向大致呈______________方向,请简要说明原因。
(3)A河航运发达,主要原因有
(4)欧洲西部是世界上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是
正确答案
(1)阿尔卑斯山脉 地势低平;平原为主,主要在中部;山地分列南北(2分)
(2)南北 受西风带控制; 北大西洋暖流流经西部沿海; 欧洲海岸线曲折(2分)
(3)流经平原区,水流平稳;降水丰富,流量大;无结冰期;流经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2分)
(4)工业化起步早;水路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2分)
本题考查世界地理。(1)了解欧洲的地形分布,南部为阿尔卑斯山脉。地形特征需要指出其主要的地形类型和地势分布特征。(2)结合图示0°C几乎与海岸线平行,反映主要受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3)A河流为莱茵河,其航运发达主要从河流流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河流落差和沿岸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4)从影响工业发展的原因:交通、科技、劳动力和历史基础等几方面分析。
读世界某区域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及气温降水图,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B、C两图中与A图中甲地(阴影部分)气候类型相匹配的是______图,这种气候的成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分)
(2)简要分析甲地农业生产的主要优势。(3分)
(3)简要说明乙地农业生产的特点。(3分)
(4)乙地农业生产的最大障碍是_____________,乙地主要的农作物是__________。(2分)
正确答案
(1)C 受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或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
制)
(2)①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保持土壤肥力,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②忙闲错开,便于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③可以更具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决定种植与放牧规模,经济收入稳定。
(3)农业单产高;生产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
(4)洪涝灾害频繁 水稻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
(1)根据甲地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甲地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B图最低月温
在0°C以上,降水集中在夏季,为亚热带季风气候;C图雨热不同期判断为地中海气候。
(2)甲地的农业生产为混合农业(小麦—牧羊);发展混合农业生产的优势,主要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合理安排农业、利于适应市场变化等方面分析。
(3)乙地的农业生产为水稻种植业;生产特点主要从生产规模、单产、商品率、机械化、科技等;
(4)由于乙地位于季风区,故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故洪涝灾害多发;主要农作物:水稻。
读非洲某国略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简述该国的地势特征,并说出判断的理由。(4分)
(2)简述M市成为该国石油化工基地的有利条件。(4分)
(3)从气候角度简析该国北部地区土壤肥力低的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地形;北高南低。理由:河流由北向南流。(4分)
(2)靠近石油产地,原料丰富;地处沿海,海运便利。(4分)
(3)该地终年高温多雨(2分),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土壤肥力较低。(2分)
试题分析:
(1)地势是指某区域内地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在没有等高线地图上,可以根据河流的流向来判断地势特征。图示区域河流基本由北向南流,说明地势北高南低。
(2)从原料市场交通等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图中有铁路、油田、M市位于沿海等,所以M市成为该国石油化工基地的有利条件有靠近石油产地,原料丰富、地处沿海、海运便利。
(3)土壤的肥力主要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有关,而土壤有机质的多少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大,从该国的地理位置可以分析出,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很少,土壤肥力较低。
(16分)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所示主要国家以山地、高原为主,号称“高原之国”,岩浆活动活跃,形成多种金属矿产,有“白银之国”的美誉。
材料二 该国首都气候资料统计图
(1)简要分析该国金属矿产分布特点及成因。(6分)
(2)依据材料归纳其气候特征。(6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8分)
正确答案
(1)金属矿产呈带状分布(1分),该国位于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活跃地区呈带状分布(2分);岩浆中含有多种金属元素。(2分)
(2)热带草原气候(1分);有明显的干湿两季(2分)
(3)夏季因海拔高,降水量大,阴雨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气温不高(4分);冬季,因纬度低,晴天多,太阳辐射较强,气温不低(4分)
试题分析:
(1)读图可以看到,该国的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山区,沿山脉走向,呈带状分布。
原因:该国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岩浆活动活跃地区呈带状分布。由材料一可知,岩浆中含有多种金属元素。所以金属矿呈带状分布。
(2)根据材料二表格,分析该国的气候特征,气温全年都较高,属于热带地区。降水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根据图示的海陆轮廓,该国位于北美洲,所以不会是热带季风气候,只能是热带草原气候。
特征: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3)读表格可以看到,该国气温不高,因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高,降水量大,阴雨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所以夏季气温不高。冬季,该国气温不低,是因为纬度低,晴天多,太阳辐射较强,所以冬季气温不低。
下图表示某公司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发展过程,a、b两国为发展中国家,c、d为发达国家。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在Ⅰ阶段,该企业向a国进行产业转移,其主要原因是利用a国的 _______ 。
(2)在Ⅱ阶段,该企业向b、c、d三国也进行了产业转移,其主要因素是 ________ 。
(3)该公司进行产业转移的形式有 ________________ 。
(4)在该公司进行产业转移的同时,推动了世界经济联系的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廉价劳动力
(2)接近产品消费市场
(3)合资、新建、收购、兼并
(4)全球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及知识的迁移、变通能力。在阶段I,该公司首先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而原料由发达国家输入,产品又销往b、c两国和本国,所以此时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利用a国廉价的劳动力;在II阶段,该公司不仅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也向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并且产品主要是在生产所在国销售。此时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是接近市场;从图中提供信息可知该公司进行产业转移的形式有合资、新建、收购、兼并等;该公司进行产业转移,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同地域的国家联系在一起,促进了经济联系的全球化。
(10分)联合国确定2012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粮食安全”。阅读下面“世界某区域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A、B两地降水的异同点。(3分)
(2)图中甲河流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指出该流域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提出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措施。(4分)
(3)概述过度灌溉对甲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3分)
正确答案
(1)相同点:降水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1分) 不同点:A地降水总量少于B地;(1分)A地冬季多雨,B地夏季多雨。(1分)
(2)混合农业(1分) 水资源短缺(1分) 开源(跨流域调水或“东水西调”,引河水灌溉,抽取地下水);(任答1个要点,1分) 节流(发展节水农业,研发推广节水技术)。(任答1个要点,1分)
(3)地下水位上升,引发土壤次生盐渍化;(1分) 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1分) 在极干旱时,易出现海水倒灌现象。(1分)
试题分析:此题难度较大,解答此题关键是进行空间定位确定是澳大利亚,从而图中甲河流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混合农业。
(1)对比A、B两地的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可知A、B两地降水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A地降水总量少于B地,A地冬季多雨,B地夏季多雨。
(2)根据经纬读可以确定,该地区位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地区,图中甲河流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混合农业,由于该流域为大分水岭的西侧,处于背风坡,降水量少,所以水资源短缺是该流域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解决缺水问题的主要措施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来回答。
(3)甲河流域地势较低,降水量少,过度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发土壤次生盐渍化,上游灌溉用水过多,还会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在极干旱时,易出现海水倒灌现象。
(10分)国际奥委会于2009年10月2日在丹麦哥本哈根投票选出2016年第31届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城市,9月初国际奥委会公布四个候选城市是芝加哥、马德里、里约热内卢、东京。最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获得举办权,这也是奥运会首次登陆南美大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图分析里约热内卢在四个城市中地理位置的独特性。
(2)里约热内卢所在国拥有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该河流水量大的原因是什么?
(3)从图中可以看出里约热内卢是巴西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试分析原因。
(4)常以“三月如冰九月如烘”来形容马德里季节分明的气候特点。分析其成因。
正确答案
(1)位于南半球;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临大西洋。
(2)该河流流域主要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流域面积广,地表水从北、西、南三面汇入该河。
(3)该地区气候条件优越,温暖湿润;临海交通便利;欧洲殖民者最先到达的地区,发展的历史比较悠久。
(4)马德里地形闭塞,气候的大陆性显著,气温年较差大。
本题考查世界地理。
(1)地理位置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周边位置等方面分析。
(2)该河流指亚马逊河,其流量大主要从气候类型和河流特征分析。
(3)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从地形、气候、交通和历史条件等方面分析。
(4)马德里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故气候的大陆性强,则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10分)
材料一:南美洲部分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东亚部分区域示
(1)亚马孙河流量大,水流平稳,但航运价值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流域内
①___ _;②___ _。(4分)
(2)日本和巴西工业分布的相同特点是___ ____ ,形成该分布特点的不同原因分别是____ ___ __和___ ___ _。(6分)
正确答案
(1)①人口稀少(2分) ②经济欠发达(2分)
(2)临海分布(2分)
日本:资源贫乏(原料、燃料绝大部分依赖进口),产品大量出口(2分)
巴西:东南沿海地区矿产资源丰富(2分)
略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春季我国西南旱灾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据报道,此次我国西南五省区市(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因旱受灾超过5000万人,饮水困难人数达1609万,而此时的湄公河流域也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情。由于湄公河处于中国西南某河流的下游,于是该流域一些国家的民众、媒体和学者,有意或无意把矛头指向中国,声称中国在上游已建或在建的11座水坝断流截水,才造成他们河水干涸。有些组织还计划向中国驻泰国使馆递交请愿信,要中国负责。但中国专家和该流域国家的官方机构都表示,湄公河干流水位下降是泰国北部和老挝干旱所致,跟中国建水坝毫无关系。
(1) 湄公河在图上的数码是 ,它在中国境内称为 江。
(2) 结合你所学知识,判断一下说法正确的是( )(多项选择题)
(3)面对如此巨大的旱情,从实际出发,简单分析我们可以采取哪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缓解西南的旱情?(4分)
正确答案
(1)③ 澜沧江 (4分) (2)ACD (2分)
(3)①进行人工增雨;②开采地下水;③推广节水农业;④种植耐旱作物;⑤积极宣传节约用水等。(4分,答对其中四点或者其他有理皆可得适当分)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1)湄公河为中南半岛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上游为我国的澜沧江。(2)干旱属于环境问题;但该地区位于季风区,为湿润地区,故B错误。(3)缓解旱灾主要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分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