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其正式名称应该叫钓鱼岛列岛,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位于123°E-124°E、25°N- 26°N,距我国台湾基隆约102海里,距日本那霸约230海里,其海域为沉积盆地,富藏石油。

材料二:我国东海部分地区海底地形图

材料三:日本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根据材料二图中等深线判断,甲地的海底地形为             ,图中乙岛屿是我国的钓鱼岛,从海底地形说明是我国的领土。(3分)

(2)根据材料三,若图中等温线表示1月份0℃等温线,指出A、B两处气候类型,并从大气环流、下垫面等方面解释A地气候的成因。(8分)

(3)请解释日本多地震的原因。(3分)

正确答案

(1)(3分)海沟(1分);乙岛屿位于我国大陆架上(1分);是我国大陆向海洋延伸的部分(1分)。

(2)(8分)类型:A处为亚热带季风气候(1分);B处为温带季风气候(1分);    

原因:该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1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1分);

为季风气候。A处为岛国(1分);受海洋性影响较大(1分);

A处受 暖流影响,增温增湿(1分),所以为亚热带季风气候(1分)。

(3)(3分)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1分),(碰撞挤压)消亡边界(1分);地壳活跃,多地震(1分)。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的综合分析。(1)图示甲地等深线密集,故坡度大,表示大陆坡。从图示的等深线分布来看乙岛屿水深低于200米,位于我国沿海大陆架海域。(2)A冬季气温在0°以上,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乙地冬季气温在0°C以下,判断为温带季风气候,东亚季风的成因主要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分析,注意结合海陆位置、冬季风的影响等方面分析。(3)日本多地震主要从板块位置和地壳运动角度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分析尼罗河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

(2)请说明s地区气候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8分)

(3)若PQ为昏线,此时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双项选择)。(2分)

(4)甲、乙两区域的主要石油工业类型分别是什么?为什么?(8分)

正确答案

(1)河流泥沙含量大(2分);人海口地区地势平缓,流速减慢(2分);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2分);流水沉积作用形成(2分)。

(2)s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2分);影响:河流稀少,流量小;荒漠植被;沙漠广布。(6分)

(3)BC(2分)

(4)甲区域主要发展原油开采,(原油大量出口国际市场,石油加工工业不发达)(2分)。原因是该区域石油资源储量丰富,开采条件较好,但工业不发达(2分)。乙区域石油化工(加工)工业发达(2分)。原因是该区域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科技力量雄厚;市场需求量大(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1年7月9日,南苏丹共和国与当地时间7月9日0时宣布正式独立,成为非洲第55个、全 球第193个国家。由于长期战乱,基础设施缺乏,人民普遍贫困,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但 该国自然资源丰富,石油储量较大,土地肥沃,河流纵横,农林渔牧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材料二

南苏丹共和国及其周边区域示意图。

(1) 从半球中的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南苏丹的位置特征。(4分)

(2) 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国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10分)

正确答案

1)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内陆国(或距海较近)(4分)

(2)地处低纬度,热量充足,距海近,降水丰富,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水热资源丰富;河流纵横,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利于第一产业的发展。(任答两点得4分)该国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农林资源丰富,有尼罗河纵横,对外联系方便,利于第二产业的发展。(3分)地处东非大裂谷附近和典型的热带草原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3分)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1)考查地理位置的描述,根据要求描述即可。(2)考查经济区位,主要从自然方面:位置、地形、气候、土壤、自然资源等方面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东北亚局部图

材料二: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依靠太阳能电池组件将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2009年8月28日上午9时,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奠基仪式在甘肃省敦煌市太阳能工业园区举行。作为国内首个大型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其奠基标志着国内大型光伏并网发电站建设正式启动。

材料三:中国2005年至2007年综 合 能 源 平 衡 表(单位:万吨标准煤)

(1)甲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2分)

(2)比较A、B两地冬季降水量的差异及原因。(6分)

(3)读材料二,简述敦煌发展光伏并网发电的优势条件。(4分)

(4)读材料三,我国内能源供应        (大于或小于)需求。今后,我国将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这个矛盾? (4分)

正确答案

(1)石油(自然资源)(2分)

(2)差异:A地降水量小于B地(或B地降水量大于A地)(2分)

原因:A地受来自亚欧大陆寒冷干燥的西北季风影响,降水稀少;B地同样受西北季风影响,但该季风经过日本海时会增温增湿,加上又位于山地迎风坡,故降水较多。(4分,每点2分)

(3)敦煌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云量和雨量极少,大气透明度高,光照强;夏季日照时间长;荒漠面积大。(4分,一点2分,任答两点给4分)

(4) 小于 (1分)

措施:①加强勘探工作,开发我国西部油气资源; ②实施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加强同中亚、非洲、俄罗斯等国家地区的合作,进口该地石油;③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④加大对替代性能源的开发力度;⑤将节约能源和降低能耗放在能源战略的首要地位,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3分,一点1分,任答三点给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中,图甲和图乙分别为世界和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甲、乙两区域在石油工业发展现状上存在的明显差异是什么?为什么?(6分) 

(2)分别说明图中两条运河的名称及地理意义。(4分)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分析澳大利亚大陆在西北部与西南部降水的季节差异及其形成原因。(8分)

(2)墨累一达令河流域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解决的措施?(6分)

正确答案

(1)西北部降水以夏雨为主,主要夏季是受来自于海洋上的西北季风影响,水汽充足,降水较多。西南部降水以冬雨为主,冬季西风带北移对该地区影响大,多锋面和气旋活动。(8分)

(2) ① 调整产业结构,压缩农业用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② 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③ 防止水污染; ④ 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 ⑤ 实施跨流域调水以有余补不足;⑥ 种植耐旱作物等。(6分 四点既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4分)

小题1:图中沿经线自南向北,气候类型依次是___ ____、_______和热带沙漠气候。

小题2: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小题3:澳大利亚西北部一月和七月分别盛行西北风、东南风。从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系两个方面说明该地区盛行风向形成的原因及盛行风向对该地区气候干湿状况的影响。

一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悉尼的季风气候特征不如上海典型,从悉尼季风气候特征不典型的表现和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小题1:地中海气候(1分);热带稀树草原气候(1分)

小题2:南回归线横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1分);西澳大利亚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1分);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了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1分)。

小题3:一月:澳大利亚大陆夏季比海洋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1分);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为西北风(1分);来自海洋的西北风比较湿润(1分)。

七月:澳大利亚大陆冬季比海洋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1分);处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1分);从内陆吹来的东南风相对干燥(1分)。

小题4:表现:悉尼冬夏气温温差较小(1分);降水的季节分配相对比较均匀(1分)。

原因:澳大利亚大陆相对亚欧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相对较小(1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世界局部地区图(图a)和瓦伦西亚、华沙两城市气候统计图(图b),完成下列问题。(9分)

小题1:图b所示甲图和乙图中,表示华沙的是____图。分析瓦伦西亚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3分)

小题2:B海峡的重要地理意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分)

小题3:图a中河流③ 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它是西欧航道网的主干,试分析该河流发展航运的有利条件。(4分)

正确答案

小题1:乙 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终年温和湿润。

小题2: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和欧洲分界线

小题3:自然条件:莱茵河水量大,水位变化小;终年不冻,水流平稳;通航里程长,与许多河流之间有运河连接,形成了庞大的内河航道网。社会经济条件:莱茵河流经国家多,流经地区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

小题1:欧洲西部气候由西部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瓦伦西亚位于西部,深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了如甲图所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华沙位于东部,大陆性增强,如乙图所示。

小题2:①是波罗的海,②是地中海,纬度位置、降水等形成了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差异。

小题3:A海峡是直布罗陀海峡,形成了密度流,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B海峡是土耳其海峡。第(4)题,③是莱茵河,航运发达的有利条件,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Y市所在地每一月盛行____________风,该盛行风对当地气候的形成有何影响?

(2)M河三角洲地区易发生洪涝。请据图简述两条直接原因。

(3)图所示棉花产地都具有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请据图说明两地具备这些条件的共同原因。S市由制造业中心向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4)S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如何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的?

正确答案

(1)偏西(西南;西);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形成了丰富的降水;气流源自海洋,使当地增温。(2)地势低洼,易积水成涝;夏季降水多,并多飓风,多暴雨和风暴潮(M河支流多,汛期上游来水量大)。(3)两地纬度位置都较低(两地都地处亚热带地区),太阳辐射较强;两地都位于河流三角洲,排灌方便,土质好(两地都位于河流冲积平原,土质好;两地河网密度都较大,排灌方便)。长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量该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人多地少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生产效益较低(4)S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使某些制造业向周边转移,促进了周边地区工业的发展;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

本题考查世界地理。(1)图示Y位于尼罗河河口,为地中海气候,1月为当地的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温暖湿润。(2)图示M地位于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势平原,且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降水集中,故多洪涝灾害。(3)影响光热充足的原因主要从纬度位置分析;影响水源丰富的原因主要从河流的影响分析;从两地的地形都为河口三角洲,土层深厚,土质较好。乙地区为我国长三角地区,由于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占用大量农业用地,且城郊农业的生产规模扩大,故使粮棉作物的种植面积缩小。(4)S市是我国的上海市,该市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某些制造业向周边转移,促进了周边地区工业的发展;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0分)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诱发了海啸,大船渡市的海啸浪高达到23.6米。

(1)简析海啸对大船渡市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6分)

表:2009年中、日部分数据比较

核电站主要用铀-235裂变产生的能量来发电,它不排放CO2,产生的核废料也绝对封存。核电站运行需要大量冷却水。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需要铀燃料30~40吨,而相同功率的火电站需要耗煤300~400万吨。

(2)说明日本大力发展核电的主要原因,指出核电站适宜布局的地区。(12分)

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导致核泄漏,放射性物质一部分随大气扩散,一部分随水流出。

(3)某同学说:“至少4月之前,日本的核泄漏不会影响中国。”请分析其判断的依据。(4分)

近年来多家日本公司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中、日在产业链环节和产品周期上的分工情况如图13所示。大地震加速了日本制造业向境外转移。

(4)从产业链环节和产品周期阶段概括日本向中国转移的产业特点,说明产业转移对日本区域发展的影响。(8分)

正确答案

(1)震级高、距离震中近,引发的海啸强度大;(2分)地处海湾;(2分)居民区集中分布在沿海峡谷中的低地。(2分)

(2)日本能源消费量大,(2分)石油(常规能源)等能源自给率低,对外依赖程度和运输压力大;(2分)核电站所需原料少,发电量大,(2分)清洁。(2分)

核电站适宜布局在靠近水源或沿海,(2分)常规能源不足,但能源需求量大的地区。(2分)

(3)此时段亚洲东部盛行西北季风,中国位于西北季风的上风向。(2分)

流经日本沿岸的洋流流向主要为自南向北,中国位于其上游方向。(2分)

(4) 向中国转移的产业主要是辅助部件生产和组装等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业,(2分)其产品处于销售额下降的成熟期和衰退期。(2分)

国内就业机会减少;环境压力减轻;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2 分)

(1)丙地区自然带为      带,其成因主要是     。

(2)南美洲西海岸,从甲处到丁处自然带分布特征是      ,其  形成因素主要有    、       。

(3)在甲、丁两处东侧山地,海拔相似,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其主要表现有      、     、        等方面,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正确答案

(1)热带荒漠(1分)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东南信风背风坡;寒流影响(2分)

(2)自然带南北(经线)方向延伸 南北(经线)方向更替(2分) 热量 地形(2分)

(3)山麓自然带不同 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 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雪线)高度不同 纬度位置(4分)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10分)读世界区域图,依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乙             ;丙            ;丁              

(2)写出数字②、③所在区域(黑块)发展农业生产的共同区位是                

(3)数字①所在区域(黑块)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4)数字②所示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                  地区。

(5)2010年,全球粮食价格继续上涨,试从全球变暖、能源紧张、城市化等方面分析上涨原因。

正确答案

(1)甲:水稻种植业(1分)  乙: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或种植园农业)(1分) 丙:乳畜业(1分)

丁:大牧场放牧业(1分)

(2)地广人稀(1分)   (3)水源不足;(1分)  (4)东北(1分)

(5)全球变暖,自然灾害增多,粮食减产;(1分)能源紧张,石油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或一些国家植物能源开发,消耗了部分粮食);(1分) 城市发展,大量占用耕地,土地供给不足,粮食生产减少。(1分)

此题主要考查有关农业地域类型及区位分析等知识,难度不大。从世界区域图可知甲为中国,乙为巴西,丙为欧洲西部地区,丁为中亚的哈萨克斯坦;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生产实际可推测各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甲: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乙: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或种植园农业),丙:乳畜业,丁:大牧场放牧业。②为美国中央大平原,③为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发展农业的共同区位因素有地势平坦、地广人稀。①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水资源短缺。②为美国中部的玉米带,中国的玉米带集中在东北地区。粮食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全球变暖,自然灾害增多,导致粮食减产;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或一些国家乙醇汽油等新能源开发,消耗了部分粮食; 城市发展,占用耕地,粮食生产减少。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10分)读下面的“某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阴影代表的自然带名称是___ ___           ____________,对应的气候类型

是__  ___________ _,其气候特点是____ ___________ ___   ______,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F处因为          ___ ___   _____________           的原因,形成世界著名的                渔场。

(3)当H海域洋流流动方向为顺时针时,北半球为____________(冬、夏)季,南亚地区盛行

_________风。此时控制北太平洋的气压中心是_     __________,南非开普敦河流水位是_________(升高、降低)。

正确答案

(1)热带雨林带(1分) 热带雨林气候(1分)  终年高温多雨(1分)

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1分)    

(2)有上升补偿流(1分)  秘鲁(1分)

(3)夏(1分)    西南季(1分)     夏威夷高压(1分)   升高(1分)

本题主要考察气候类型及其分布、风带气压带分布以及洋流。

(1)      阴影部分位于赤道两侧,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

(2)      F地位于南美洲地区,本地区著名的渔场是秘鲁渔场,成因是上升补偿流为鱼类提供了大量丰富的饵料。

(3)      H为印度洋海域。北印度洋洋流按成因属于风海流。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等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风,北印度洋海区在盛行风的作用下,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冬季盛行东北风,北印度洋海区在盛行风的作用下,海水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因此此时北半球为夏季,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控制北太平洋的气压中心是夏威夷高压,南非位于南半球,为冬季,属于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显著特征为全年温和湿润,多冬雨,因此此时开普敦的河流水位升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1:地球表面是由众多大陆、岛屿与海洋组成的,世界上海陆面积比例是三分陆七分海,全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

材料2:各大陆的面积与平均海拔高度关系示意图(图甲)。

材料3:某海域海底地形剖面图(图乙)。材料4:部分岛屿轮廓图(图丙)。

(1)图甲中X大陆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图乙中代号E相应的海底地形名称是________。(2分)

(3)图丙中①所对应的国家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当北京地区坐北朝南的房屋内,正午阳光照射面积最大时,太阳光直射      半球,图丙中各岛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_。(4分)

正确答案

(1)南极大陆 (2分)

(2)大陆架 (2分)

(3)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2分)

(4) 南半球    ②③④①(4分)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

(1)根据X为海拔最高的大陆判断:X表示南极大陆。

(2)图乙中E表示沿海浅海水域,为大陆架。

(3)图丙中①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判断,①表示日本,日本主要的农业生产为水稻种植;(4)当北京地区坐北朝南的房屋内,正午阳光照射面积最大时为冬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故可根据四地的纬度位置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①表示40°N;②表示20°S;③位于7°S;④位于20°N。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意大利当地时间2009年4月6日凌晨,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拉奎拉市(图中A点附近)发生里氏6.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33千米,属浅源地震。地震造成数万人无家可归,至少150人死亡,1500人受伤;灾区大约10000至15000多座建筑物倒塌或损坏,包括教堂、历史性建筑、公共设施和民房。拉奎拉市的电力、燃气供应和通信等设施受到严重影响。

材料二:2009年11月9~10日,浙江大部分地区遭遇罕见的大范围、强对流的雷暴天气,短时风力达到10级,一些山区3个小时降雨量就超过50毫米,杭州市区1小时就下了20毫米,由此引发了城市道路大面积积水,交通严重堵塞等事故,许多人行道树木被连根拔起。

(1)依据材料一,请分析此次地震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地震灾情严重的原因。

(2)暴雨洪水是我国洪水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试列举形成暴雨的气象条件。

(3)洪水灾害中的救助与地震灾害中的救助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

(1)地震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地壳运动活跃(2分)灾情严重的原因:震源较浅;地质条件复杂;古老建筑多,抗震能力弱;地震发生在凌晨,很多居民尚在睡梦之中(任答3点即可,共3分)

(2)快行冷锋、强对流天气、台风(3分)

(3)地震灾害中的救助主要发生在震后;洪水中的救助主要在洪水发生过程中进行,其中互救为重(2分)

下一知识点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