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根据产品质量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产品责任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
B.因产品缺陷造成损害的赔偿请求权,自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最初使用之日起满100年丧失
C.产品只要在明示的安全使用期内造成损害,生产者和销售者都应承担产品责任
D.因产品缺陷造成损害的赔偿请求权,自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之日起满20年丧失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 )要求赔偿。

A.生产者
B.销售者
C.法院
D.工商局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销售者赔偿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销售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其他销售者追偿。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服务者向消费者提供质低价高的服务,是对消费者( )

A.公平交易权的侵犯
B.人格尊严权的侵犯
C.损害求偿权的侵犯
D.选择服务自主权的侵犯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有权

A.获得质量保障的公平交易的条件
B.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C.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D.获得产品各项说明
E.拒绝经营者的搜查要求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和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的保障,这属于消费者的( )。

A.自主选择权
B.公平交易权
C.财产安全权
D.知悉真情权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甲公司于2000年3月为其生产的酸奶注册了“乐乐”商标,该商标经过长期使用,在公众中享有较高声誉。2004年8月,同一地域销售牛奶的乙公司将“乐乐”登记为商号并突出宣传使用,容易使公众产生误认。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乙公司的行为必须实际造成消费者误认,才侵犯甲公司的商标权
B.即使“乐乐”不属于驰名商标,乙公司的行为也侵犯了甲公司的商标权
C.甲公司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该商号登记
D.乙公司的商号已经合法登记,应受法律保护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商标侵权行为
[详解]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1项的规定,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的字号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行为属于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损害的侵权行为,应受到法律的禁止。所以,乙公司的行为侵犯了甲公司的商标权,构成侵权。“容易使公众产生误认”并不要求实际已经造成公众的误认,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商标法实施条例》第53条:“商标所有人认为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可能欺骗公众或者对公众造成误解的,可以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申请撤销该企业名称登记。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应当依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处理。”甲公司可以直接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申请撤销该企业名称登记,不能向法院申请撤销,选项C错误。乙公司的商号虽然已经合法登记,但如果与在先商标权冲突,仍然可以撤销,选项D错误。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一般是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的物价涨幅,这主要因为CPI是根据一国消费者最终消费支出的商品种类和权重编制的价格指数,该指数最直接地影响居民收入的真实购买力。政府从维护居民福利的角度看,没有哪个价格指数比CPI更合适、更体贴民意了。而食品价格波动主导了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波动,这不仅因为食品价格在商品篮子中占超过三成以上的比重,更重要的是食品价格本身波动剧烈,故而关注食品价格波动成为研究中国通货膨胀的重中之重。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说明在中国食品价格为何成为研究通胀问题的焦点 
B.分析控制食品价格波动对中国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 
C.解释食品价格波动如何对消费者价格指数产生影响 
D.强调提高居民的真实购买力应从控制食品价格入手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根据提问可知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文段前两句话介绍了CPI的定义和作用,属于背景铺垫。由关联词“不仅”“更重要的是”“故而”可知,最后一句话的最后一分句是文段的重点,主要说明了,食品价格波动成为中国研究通货膨胀的重中之重的原因,A项最为全面准确。 B项错误,文段只说了关注食品价格波动,并未提及“控制”;C项对食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属于背景铺垫部分,不是重点;D项文中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延伸过度。故正确答案为A。 考点:表面主旨题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王某从某商场购买了空调,在使用中空调突然着火,烧毁价值五万元的财产。经查实是该空调本身存在质量问题。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商场和空调生产厂家应对王某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B.王某只能向空调生产厂家请求赔偿,而不能向商场要求赔偿
C.王某不能向空调生产厂家请求赔偿
D.王某遭受的财产损失属于意外事故

正确答案

A

解析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三十五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销售者赔偿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销售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其他销售者追偿.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二属于销售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新华社报道:昆明某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某将昆明电信公司告上法院,认为电信服务的一项基本功能――来电显示侵犯了他的隐私权,要求判定被告负有侵权责任,自己享有电话号码使用权和支配权,电信公司未经同意不能将电话号码显示给他人。稿件发出后,引起全国众多媒体关注并引发了广泛讨论。受理此案的昆明市盘龙区法院经过审理后认为:原告享有该号码的使用权、支配权;根据《云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不得以任何理由向第三人披露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其中,个人信息即包括联系方式。因此,王某对该电话号码享有隐私权。但法庭认为,我国法律界一般将隐私权归属名誉权,并对侵害名誉权有明确规定,即必须有一定的方式、必须造成一定影响才构成侵权。本案中,原告始终无法提供“来电显示侵权”后果的具体证据;同时,“来电显示”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沟通,符合公共利益需求,对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按照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原则,原告王某状告电信公司侵权的请求法院不予支持。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
(1)运用掌握的法学知识阐释你的观点和理由;
(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达准确;
(3)字数不少于5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
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隐私权的保护在学理上和司法实践上并没有太大分歧。隐私包含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后来把生活安宁也算在隐私权保护范围内。私人电话号码属于私人信息,是隐私问题,一方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如果另一方泄露出去,那就对这一方构成侵害。但是与此相关的是接电话的人的知情权。接电话的人当然希望能显示对方的电话号码使其更好地作出接听与不接听的判断。“两利相衡取其大,两弊相衡取其轻。”个人的隐私权保护与他人的知情权应该很好地协调。法律保护隐私权和知情权,但这种保护都是有边界的。当不同主体的两个权利发生冲突的时候,法律应当衡平其中的利益关系,作出最优的判断。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电信部门不应当未经来电人的同意显示来电人的号码,这其实并不侵害接电话人的知情权,因为接电话的人完全可以选择是否接听这种拒绝显示来电号码的人的电话。对此在实践中的处理办法可以是在办理电话入网的同时,由消费者选择是否显示自己的号码,根据消费者的选择,电信部门提供不同的服务。我国对于隐私权的保护一直不是很重视,鉴于传统的文化和法律的滞后,侵犯隐私权的行为经常发生,而且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障,因此强化隐私权保护意识,加强隐私权保护寸法是非常迫切的。国外有《个人数据保护法》,完全规定的是私人信息的问题。我国也应当制定类似的法律,以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解析

[考点] 隐私权

1
题型:简答题
|
不定项选择

下列哪些说法不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 )。

A.经营者提供服务或出售商品有欺诈行为的,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在消费者起诉后,可根据案情酌情决定,是否按照受害消费者的要求责令经营者加倍赔偿消费者所受损失
B.经营者在任何情况下(不论消费者是否当场知晓所接受的商品或服务有瑕疵),都应当保证消费者在正常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情况下该商品或服务应当具备的质量、性能、用途与有效期限等
C.按照民法意思自治原则,商店里提供某种商品时可以与消费者讨价还价,自由协商而不必明码标价,这是自由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D.经营者为了防止其他同种商品或服务经营者假冒其注册商标和名称,可以不在其商品服务上标明真实名称或标记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参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19、20、22、49条。   经营者以欺诈行为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法院对其制裁不能自由裁量,而是应当根据受害人的要求决定是否责令加害经营者双倍赔偿受害人损失(即:如果受害人不要求双倍赔偿,只要求原价赔偿,则法院只能令经营者原价赔偿)。答案B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如果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前已经知道其存在瑕疵,则经营者可以不对该瑕疵负责。

下一知识点 :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百度题库 > 中级经济师 > 中级经济基础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