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0 分

33.曹墓之争

  2009年12月,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东汉大墓,一些学者依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此引发了各界热议。

  

  问题:

  (1)此事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墓主人曹操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请你列举两项与曹操有关的史实。

  (2)从材料一来看,质疑者的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信史?

正确答案

(1)答案1:基于历史事实的回答。

赤壁之战、屯田

(2)对史料性质的分析;

答案1:区分了证据的来源或判断证据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

石枕等都不是直接证据,是二手材料

考古上还未找到直接可以确证曹操身份的资料

答案2:基本抄材料。

对考证方法的分析;

答案1:从文献与考古一致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没有达到两重证据的印证

文献记载复杂,与考古地点不吻合

答案2:缺少相互印证或一致性的含义。

文献记载复杂

(3)答案1:完整回答史家“三长”

史学家应具备史材、史实、史识

答案2:回答不完整

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识

史学家应具备科学方法、理论

道德品行层面:答案1:准确写出“史德”这一关键词。

史学工作者应具有职业道德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fierce

An. 表,目录;桌子;手术台,工作台,游戏台;平地层

Bvi. 忘记;忽视

Cvt. 忘记,忘却;忽略,疏忽;遗落;忘掉

Dadj. 凶猛的,残忍的;猛烈的;狂热的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2.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X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利受到制约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11.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契丹、金、北宋、元

B北宋、契丹、  金、元

C北宋、金、契丹、元

D契丹、北宋、金、元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35.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

  (1)按示例填写表格。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

正确答案

(1)

①世卿世禄制;

②推举制;

③考试成绩。

(2)答案1:回答符合史实。    

论据答案1: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  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答案2:单方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或弊。       

组织   答案1:叙述连贯成结构。  答案2;叙述较连贯。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3 分

21.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冶式的“机会均等冶……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正确答案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 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 ;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9.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制度是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之地域于一个中国之统治”这个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36 分

  38.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正确答案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

(3)

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

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

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

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32 分

37.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之所长。有谠(正直)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唐太宗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哪些用人思想?

材料二: 表2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2)表2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至少、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

(3)根据材料三,概述建国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图9、图10所示清华校训和格言蕴含着怎样的人才培养理念?

材料四

  “才能优先原则”一直是美国移民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文化清洗运动道子犹太难民出现时,罗斯福政府积极实行知识移民政策,给予知识难民优先入境的权利。美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一些私人基金会创建外国流亡学者紧急救助委员会,努力援救流亡科学家。到1945年,德奥两国驱逐的约12000名文化精英至少有63.3%被美国接纳,约1400名流亡科学家至少有77%被美国接纳,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等18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在学习欧洲百年之后,美国出乎预料地成了世界科学中心。欧洲的原子物理学派、奥地利精神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纷纷在美国落户生根。美国利用这一巨大的智力资源以及邮他们培养出来的新的科学力量,为美国科技发展服务。今天,美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超过200名,显然与这批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和营造的特殊学术氛围紧密相关。(据胡小芬《罗斯福时代的美国欧洲犹太知识移民政策》等)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罗斯福政府的知识移民政策。

正确答案

(1)扬长避短;虚怀纳谏;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2)

变化:从曹魏到东晋逐渐下降,其后逐步上升,北宋时达到高峰。

原因: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北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3)

第一次:1952年.从综合性大学变为单一的工科大学。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第二次: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文科院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理念:德才兼备、自立自强、注重实践。

(4)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知识移民政策的背景;

第二,知识移民政策的内容及其实施;

第三,知识移民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第四,总体评价。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罗斯福新政
下一知识点 :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