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系统;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________持续发展是基础;________持续发展是条件;________持续发展是目的。

(2)在该复合系统中,最核心的因素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社会;生态;经济;社会

(2)人的管理调控;通过人的管理调控,可以使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人类中心论的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经过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三个阶段。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的对象,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视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本题叙述正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A表示      ;B表示       

(2)图中箭头①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         ;箭头②表示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           活动,以             的形式向环境输出。

(3)图中箭头③表示           ,箭头④表示                       

(4)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        

(5)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                 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   物的数量超过了        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正确答案

(1)人类社会 环境

(2)物质和能量 消费 废弃物 物质和能量

(3)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

(4)环境自净能力

(5)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 环境自净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超过环境承载力,则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

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超过环境承载力,则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被打破,而导致生态恶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北京时间2011年6月24日23时55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杭州西湖通过审议表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申遗获得成功。

(1)杭州西湖申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______原则。

(2)龙井茶产于杭州市西湖乡,茶园主要分布于西湖西南的龙井村。请分析龙井茶产地的优势自然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湖湖水容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请分析其主要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持续性;公平性

(2)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水充沛而且季节分配均匀;弱酸性土壤适宜茶树的生长等。

(3)原因:湖水的富营养化现象的出现与茶园中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有关。措施:发展生态农业,使用有机肥,减小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____,A—C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B—C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____时段。

(2)图中A—C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___________ A.旅游业B.耕作农业C.钢铁工业D.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以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①增加环保投入②工业技术进步③产业结构调整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A.①②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__________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正确答案

(1)A以前;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或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B以后

(2)C

(3)B

(4)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近年来,我国国内跨省区人日流动量非常大。结合下列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0年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表

材料二: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和空间转移流向(占总量比重)示意图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及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图简述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①产业转移流向的特征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空间转移流向的特征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移人地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读图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

    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对“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l)特征:主要由中西部省份流向东部沿海省份。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2)①从三大产业看:主要向第二产业转移,其次是第三产业。原因:第二、三产业经济效益相对高,

    农业经济效益相对低;②从转移的空间看:主要是乡镇内部转移;其次是省外;向国外转移最少。原

    因迁移成本较低;同时能兼顾农业生产活动。

(3 )正面影响: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负面影响:交通压力、城市问题

    等。(正面影响答正确其中两点,负面影响答正确其中一点即可)

(4)该模式显示:一个地区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所

    上升;当工农业生产上升,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人口增长趋于缓慢;当人口增长缓慢,资

    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看法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业

    生产水平等相适应,从而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3月20日,“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地产与旅游主题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本届国际旅游论坛的主题是“后金融危机时期旅游文化产业的变革”。“地产与旅游”作为海南未来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为重要的两大产业,也成为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上午9时,来自国内外的政、商、学三界的相关重要人士陆续步入会场,一齐解读海南、把脉海南,共议海南未来发展大计。

材料二:1999年,我国海南省政府作出建设生态省的决策,海南岛应建设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热带海岛生态系统、发达的生态产业、自然与人类和谐的生态文化、一流的生活环境的省份。

材料三:博鳌原为濒临南海的小城镇,它完整地保存了热带水域的原始生态。2001年2月被定为“亚洲论坛”的永久会址,为世人瞩目。200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是“绿色亚洲:在变革中实现共赢”,凸显了亚洲国家和地区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共识。

材料四:下图为海南岛区域简图和博鳌镇景观图。

(1)A省界位于              (海峡),是我国的             (填边缘海或内海)。

(2)B处是             盐场,简述该盐场的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南岛是冬季北京的蔬菜供应基地,冬季影响该岛蔬菜生长的限制性气候因素是____________,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海南建省到提出建设生态省,正是经历了国际上                     思想从提出到完善,到普遍接受乃至广泛认可的全过程。海南岛在开发旅游资源方面,应充分突出              和岛屿以及               特色。海南省的能源优势主要表现在

[     ]

A.水能丰富

B.油气资源丰富

C.太阳能丰富

D.煤炭丰富

(5)海口市突出的农业特色是_____________,说说与我国其他商品性农业基地相比其自然区位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博鳌未来发展的方向是            。试分析博鳌被定为“亚洲论坛”的永久会址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琼州海峡;内海

(2)莺歌海;①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②纬度较低,光照强,蒸发旺盛;③地形平坦开阔;④附近海水盐度较高。(至少答3点)

(3)水分; ①冬季,雨季已结束,降水稀少;②纬度低,光照强,蒸发旺盛;③该地常年都是农作物的生长期,需水量大。(任答2点)

(4)可持续发展;热带风光;少数民族风情;B

(5)热带高效农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更充足;热带生物资源丰富,与其它地方比较有季节差和品种差。  

(6)生态农业和生态观光旅游;①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②博鳌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③地处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1为“我国华北某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图中等高线单位:米),图2为该地区“生态农业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4题:

(1)该地区农业用地分布状况是:200米以上是林地、200米以下是耕地,这反映了人类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时,必须遵循_______________ 原则。

(2)该地种植水稻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你认为,该地区农业生产结构最应该做何调整?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目前,该地正试点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其生产结构如图2所示。发展生态农业对当地的有利影响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因地制宜    

(2)地形平坦、雨热同期、有灌溉水源 、土壤肥沃

(3)减少水田面积;华北地区水源不足  

(4)①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持土壤肥力;②增加农民收入  ③市场适应性强  ④减少农业投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西藏自治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线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西藏自治区湖泊众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 ℃以上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10 ℃积温。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地区≥10 ℃积温为1600 ~3400 ℃,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是西藏自治区最主要的农业区,粮食单产高,其≥10 ℃积温约2000 ℃,年降水量300 ~600 毫米。

(3)分析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气候对种植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出西藏自治区两种重要能源的名称,并选择其一说明主要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明西藏自治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以公路线为主;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部地区,西北地区少;以拉萨为中心的运输网。

(2)高山冰雪融水较多;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有冻土,不易下渗;地表不平,低洼处易积水形成湖泊。

(3)年降水量300~600毫米,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10℃积温约2000℃,适合农作物一年一熟的生长;且农作物种类少(以麦类为主);光照资源充足,气温的昼夜温差大;农产品的产量高、品质好。

(4)地热能、太阳能、水能等 (三选二). 

地热能: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

太阳能: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

水能:河流的落差大;河流的水量较丰富;河流多。

(5)位于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丰富而有特色,发展旅游业。邻国多(陆疆长),发展边境贸易。能源资源丰富,合理开发能源资源。农畜产品较丰富,发展其加工工业。交通不够发达,进一步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后面三项任选二项回答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脆弱。(3)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甲图反映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同社会形态下人口的增长情况,乙图说明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从农业社会开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出现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开始呈现全面的不协调,这是解答第(1)题的关键。第(2)题以人们在江南丘陵修筑梯田为例,分析生态环境的反馈作用。第(3)题则要求对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实质上是由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决定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需要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2009年11月,山东民和牧业有限公司“粪污处理大型沼气发电工程”成功并网发电。每年可处理鸡粪18万吨、生产沼气1095万立方米、生产有机肥25万吨、发电2190万千瓦时,减排温室气体6.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1)结合资料一及图14,写出这种模式可缓解当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什么?它体现了哪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6分)

正确答案

(1)全球变暖 清洁生产 生态农业(6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正确答案

正确

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本题叙述正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评价下列活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

(1)为获粮食高产多施化肥,               ,     理由是                        。(2)渤海湾实行伏季“休渔”政策,        ,理由是                               

(3)天津放飞500万只园林害虫的天敌国氏啮小蜂,除害效果明显,           ,理由是     (4)建立自然保护区,         ,理由是                                      

(5)大力发展私家车,     ,理由是                                          

正确答案

(1)不符合 过多施用化肥易造成土壤板结 

(2)符合 伏季“休渔”可促进鱼类再生 

(3)符合    生物治虫无污染,利于生态平衡 

(4)符合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5)不符合 易导致城市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

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

(1)多施用化肥,容易引起环境污染;故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2)伏季休渔可促进渔业资源的再生,利于保护生物资源,故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3)利用生物的天敌关系防治病虫害,故符合可持续发展。

(4)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惜动植物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5)大力发展私家车,加重了城市交通压力,加大了能源的消耗,不符合可持续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10 分)

小题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             

A 一 B 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                                      

B 一 C 阶段二者的关系是                      。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              阶段。 (4分)

小题2:人类社会处在 A— B 阶段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和           两种类型。(2分)

小题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于 B 点以后发生转变其原因是(      ) (2分)

① 增加环保投人 ② 科学技术进步 ③ 产业结构调整 ④ 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小题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   )(2分)

正确答案

小题1:A之前时段   经济发展过程中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   C之后时段

小题2: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小题3:B

小题4:C

试题分析:

小题1:直接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A阶段以前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低。A~B阶段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B~C阶段由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被迫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环境污染程度逐步降低。

小题2: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种类型。

小题3: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依靠科技并调整产业结构使污染迅速下降,故选①②③项。

小题4: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先污染,再治理”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要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学生通过读图反映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形成的原因分析,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对环境问题的影响。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