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共1581题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未能再循环的工业严重侵蚀着环境和人类的健康。我们现在产生的CO2、家庭污水和其他“有毒”废物的速度已经超过了自然循环过程吸收他们的速度。我们正在越来越大量地排放着有毒的(经常是不能由生物过程降解的)废物,他们正积聚在土壤、空气和水种。其后果是我们正在破坏着自然环境(例如森林被酸雨和烟雾破坏),我们的农业系统(例如,收成被土壤退化及空气和水的污染所毁掉)和人类自身的健康(例如食物种残留的农药、人工合成聚合物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室外的烟雾、被污染的饮用水以及家庭和地下的有毒垃圾堆)。在未来一些年里,污染导致的流行病很可能会受到更大的重视。
(1)文中关于污染与环境的自净能力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 ]
A、环境污染速度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B、环境污染速度低于环境自净能力
C、环境污染速度与环境自净能力大致相当
D、环境污染速度与环境自净能力无关
(2)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导致_______________,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气候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提到环境污染的后果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三方面。
(4)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可以用下图中的哪一组曲线表示
[ ]
(a表示经济发展,b表示环境质量)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1)A
(2)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被淹没;气温上升,空气湿度增加
(3)污染农业系统;破坏自然环境;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D
【地理—环境保护】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1:杭州市总面积为16883.73平方公里,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936.1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7.3%。研究小组把杭州市划分四块区域对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研究,有关情况如图所示。
注:I区——东北部平原农田区; Ⅱ区——中部、南部低丘河谷风景资源区:
Ⅲ区——西北部中低山水源涵养区; Ⅳ区——西南千岛湖水源涵养区;
材料2:杭州市2001~2010年水土流失治理状况,如下表。
(l)比较四个地区,说明Ⅰ区水土流失所占比重低的原因,并分析其它三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6分)
(2)结合资料,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可行性建议。(4分)
正确答案
(1)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平坦,不易发生水土流失(2分)。
自然原因:地势起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2分);
人为原因:坡地耕作与疏林地过度砍伐,导致植被破坏严重(2分)。
(2)坡耕地退耕还林,缓坡地修建梯田(2分);疏林地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调整农业结构)(2分)。
试题分析:此题不难,解题关键是能调用课本相关知识分析,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可以参加教材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案例分析进行回答,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和答题的针对性。
(1)比较四个地区,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平坦,不易发生水土流失,其它三区为中部、南部低丘河谷风景资源区;西北部中低山水源涵养区和西南千岛湖水源涵养区,这三个区地势起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坡地耕作与疏林地过度砍伐,被破坏严重,因而水土流失严重。
(2)结合资料,可知坡耕地和疏林地水土流失严重,因而治理水土流失因而从坡耕地和疏林地入手,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缓坡地修建梯田,减少水土流失,疏林地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进入2012年3月,那些原本怀着度过“一年中最美季节”的市民大失所望:连绵不断的阴霾天气加上仍在入侵的冷空气,让人感觉阴冷而又呼吸艰难。据统计,每个人每天平均要吸入约1万升的空气,进入肺泡的微尘不经过肝脏解毒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同时还会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丧失血液。当大量有毒物质浓度急剧增加时,产生急性毒害作用,若空气污染物浓度低,在长期的作用下也会使人体产生慢性中毒。
材料二
(1)PM2.5来源广泛,有自然来源,也有人为排放。根据材料说明城市中PM2.5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北非的农牧过渡地带也是PM2.5浓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造成该现象的人为原因是_____ _____。(2分)
(3)近年来PM2.5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___。 (2分)
(4)针对机动车大量增加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3分)
正确答案
(10分)
(1)日常发电 工业生产 汽车尾气(3分)
(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任答三点得2分)
(3)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严重的还会引起中毒(2分)
(4)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缓解交通拥堵;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环保出行,近距离可步行、骑自行车等。 (答对其中3点给满分3分) 答案合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知PM2.5的主要来源有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等。
第(2)题,北非的农牧过渡地带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
第(3)题,本题考查PM2.5的危害。从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等方面分析。
第(4)题,机动车大量增加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措施可从发展公共交通,使用清洁能源,合理规划交通网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了学生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明确以下几点:(1)PM2.5是指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属于大气污染,故主要从城市主要大气污染来源角度分析。(2)北非的农牧业过渡带PM2.5浓度高主要反映荒漠化加剧,故其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从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原因角度分析。(3)PM2.5受到人们关注主要从其危害严重角度分析。(4)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主要从减少废气的排放角度分析。
读下图,分析回答问题。(9分)
(1)从图中判读世界人口发展呈_________趋势,人均粮食拥有量呈_________趋势,人均工业产值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__,环境污染状况呈_________趋势。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知环境问题总是伴随着_________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的。
正确答案
(1)上升 先升后降 上升 加重
(2)滥采滥用自然资源 任意排放有害物质
(3)人口 密切联系 相互作用
(1)从图中判读世界人口发展呈上升趋势,人均粮食拥有量呈先升后降趋势,人均工业产值的变化趋势为上升,环境污染状况呈加重趋势。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
(3)从图中可知环境问题总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
(10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生态持续发展,“消除贫困”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中的( ) (1分)
A.社会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不属于任何一方
(2)A、B两图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其中A图建立自然保护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原则和 原则。B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 原则。(3分)
(3)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但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势必出现的后果是 。(2分)
(4)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哪些?作为公众一员,你在日常生活中应采取哪些行动,来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4分)
正确答案
略
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开始主动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
正确答案
对
本题考查人地关系的发展。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生产劳动改变局部的自然环境而发展农业生产,体现了改造自然的人地关系。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A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获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
B表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 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表示_______________。 要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要走_______________的道路。
正确答案
(1) 物质和能量 (2分) 废弃物(2分)
(2)人类社会作用于环境 (2分) 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2分)
(3)可持续发展(2分)
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进入2012年3月,那些原本怀着度过“一年中最美季节”的市民大失所望:连绵不断的阴霾天气加上仍在入侵的冷空气,让人感觉阴冷而又呼吸艰难。据统计,每个人每天平均要吸入约1万升的空气,进入肺泡的微尘不经过肝脏解毒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同时还会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丧失血液。当大量有毒物质浓度急剧增加时,产生急性毒害作用,若空气污染物浓度低,在长期的作用下也会使人体产生慢性中毒。
材料二
(1)PM2.5 来源广泛,有自然来源,也有人为排放。根据材料说明城市中PM2.5的主要来源是 、 、 。
(2)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北非的农牧过渡地带也是PM2.5浓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造成该现象的人为原因是 。
(3)近年来PM2.5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的主要原因是?
(4)针对机动车大量增加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正确答案
(1)日常发电 工业生产 汽车尾气(3分)
(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2分)
(3)污染空气 ;危害人体健康,严重的还会引起中毒(2分)
(4)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缓解交通拥堵;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环保出行,近距离可步行、骑自行车等。(答正确其中3点给满分3分) 答案合理,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环境保护。(1)PM2.5是指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属于大气污染,故主要从城市主要大气污染来源角度分析。(2)北非的农牧业过渡带PM2.5浓度高主要反映荒漠化加剧,故其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从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原因角度分析。(3)PM2.5受到人们关注主要从其危害严重角度分析。(4)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主要从减少废气的排放角度分析。
科学发展观符合“谋求人地协调”的人地关系思想。
正确答案
对
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故符合人地协调发展。
该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人口、生活能源、荒漠化关联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有关内容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中,使关联图成立。
①耕地生产力下降 ②草场退化 ③平均收入减少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为缓解该地区生活能源不足的问题,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该地区可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针对图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请你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正确答案
(1)A-③ B-② C-①
(2)太阳能 风能
(3)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提高农业生产技术;③退耕还林还草;④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⑤人工种草,制定合理的载畜量;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管理;⑦消除贫困,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
本题考查区域的人地关系。
(1)注意人地关系的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
(2)由于位于西部地区,故光照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冬季风强劲,故风能资源丰富。
(3)针对人口增加,采取的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针对过度使用煤炭、秸秆、薪柴等,调整能源利用结构;针对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等错误。
(10分)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10分)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根据表,概括森林的生态效益。(10分)
正确答案
增加固碳能力,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耕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任意答一点,给一分,全答对10分)
本题考查环境保护。结合材料森林“吸收二氧化碳”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体现森林调节气候的生态效益;“吸收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吸附飘尘”体现其净化空气的功能;对土壤的保护体现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体现其维护生物多样性。
【环境保护】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PM 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是被忽视的致命“杀手”。PM2.5指数已经成为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数。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12年3月图中A城长江段刀鱼产量明显少于往年同期水平,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2)2012年4月20日在图中B湖也发现了大量活化石江豚死亡,保护江豚、刀鱼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3)2014年青奥会将在图中A城举行,但A城目前PM2.5超标严重,那么,PM2.5主要来源于 、 。
(4)图中C城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了地面沉降和水质恶化,如何才能防止地面沉降?
正确答案
(1)水污染严重 过度捕捞 气温较常年偏低 2分
(2)建立自然保护区 治理污染达标排放 加大科研资金投入 禁止乱捕乱杀 加大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3分
(3)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汽车尾气的任意排放 工交建设的扬尘和农民燃烧秸秆产生的烟雾 2分
(4)人工回灌 限制地下水的开采 加大资金的投入 加强监测和预报 3分
试题分析:
(1)2012年3月图中A城长江段刀鱼产量明显少于往年同期水平主要是因为气温较常年偏低、水污染严重、过度捕捞造成的。
(2)B湖为洞庭湖,面对刀鱼产量减少、大量活化石江豚死亡的问题,保护江豚、刀鱼可采取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治理污染达标排放;加大科研资金投入;禁止乱捕乱杀;加大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等。
(3)A城为南京,2014年举行青奥会,PM 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主要来自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汽车尾气的任意排放、工交建设的扬尘和农民燃烧秸秆产生的烟雾。
(4)C城为上海,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了地面沉降和水质恶化,解决的措施:人工回灌、限制地下水的开采、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监测和预报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长江流域图和PM 2.5的定义为材料考查了学生对刀鱼、江豚死亡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可入肺颗粒物的成因、防止地面沉降的措施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10分)【环境保护】
噪声污染按噪声源性质的不同,大致分为交通噪声污染、工业噪声污染、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四大类型。适合人类生存的最佳声音环境为15至45分贝,而60分贝以上的声音就会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读我国重点城市各类功能区噪声监测(声环境质量达标率)的统计表,回答问题。
(1)据表概述重点城市功能区2010年较2009年的声环境质量达标率的变化特点。(6分)
(2)简要说明增加城市声环境质量监测点的必要性。(4分)
正确答案
(1)除工业区昼间声环境质量达标率略有下降外(2分),其他各类功能区昼与夜的声环境质量达标率均有提高(2分),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夜间的声环境质量达标率仍偏低。(2分)
(2)监测数据更为客观全面(2分),为城市声环境综合定量考核提供依据。(2分)
试题分析:
(1)读表格数据分析,声环境质量达标率的变化特点,除工业区昼间声环境质量达标率略有下降外,其他各类功能区昼与夜的声环境质量达标率均有提高。但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夜间的声环境质量达标率仍偏低。
(2)增加城市声环境质量监测点,可以使监测数据更为客观全面,为城市声环境综合定量考核提供依据,以便于改善城市的声环境质量。
(10分)
图为我国洞庭湖沿岸某地的195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该湖区1950年-2010年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4分)
(2)简述该地土地利用变化对湖泊及周围地区产生的环境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湖泊面积减少;居住用地增加;农业用地增多。(答出两点即可,4分)
(2)湖泊对河流的调蓄能力下降;工业废水的排放,水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答出三点即可,6分)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湖泊面积明显减少;居住用地增加;农业用地增多。湖泊面积明显减少导致对河流的调蓄能力下降,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水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下表是我国某区域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占用与增补耕地分布的差异,并推断增补耕地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2)简述该区域保护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正确答案
(1)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区域;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区域。
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2)加强教育与宣传,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格限制坡度大区域开垦。
(1)增补耕地的坡度较大,海拔较高,植被破坏后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进而使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2)保护耕地需加强宣传,要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的基本建设;要保护好坡度较大区域的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