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共1581题
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脆弱。(3)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甲图反映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同社会形态下人口的增长情况,乙图说明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从农业社会开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出现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开始呈现全面的不协调,这是解答第(1)题的关键。第(2)题以人们在江南丘陵修筑梯田为例,分析生态环境的反馈作用。第(3)题则要求对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实质上是由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决定的。
人类中心论的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正确答案
对
本题考查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经过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三个阶段。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的对象,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视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本题叙述正确。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A表示 ;B表示 。
(2)图中箭头①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 ;箭头②表示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 活动,以 的形式向环境输出。
(3)图中箭头③表示 ,箭头④表示 。
(4)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 。
(5)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 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 物的数量超过了 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正确答案
(1)人类社会 环境
(2)物质和能量 消费 废弃物 物质和能量
(3)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
(4)环境自净能力
(5)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 环境自净
略
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超过环境承载力,则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
正确答案
对
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超过环境承载力,则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被打破,而导致生态恶化。
区域发展初期阶段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正确答案
正确
试题分析:区域发展初期即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导,但工业刚刚起步,以资源型和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如图12,黄河中游沿岸某城市附近河段河流水质(河水工业污染物浓度及含沙量)季节变化明显。据此回答:(5分)
(1)简述A、B两曲线的含义。(2分)
(2)分析说明该河段河水工业污染物浓度季节变化的原因。(3分)
正确答案
(1)A表示河水工业污染物浓度季节变化(1分)B表示河流含沙量季节变化(1分)
(2)夏秋季节降水量大,(1分)河流流量大,(1分)对污染物稀释作用大,污染物浓度低;(1分)或答:冬春季节降水量小,(1分)河流流量小,(1分)对污染物稀释作用小,污染物浓度高。(1分)
本题考查水污染问题。(1)河水的水量大小与污染物的浓度大小成反比,与含沙量大小成正比。(2)黄河中游夏秋季降水量大,冬春季降水量小,故而影响河流水污染的浓度。
区域发展阶段不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 )
正确答案
正确
试题分析: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域生产活动的差异,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程度有很大差异,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不同区域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 人类从环境中取得A ,B 。
人类通过 活动向环境中
输出C D 。
(2) E、G表示 ,F,H表示环境受到影响以后 ;如果E是适度的,则F环境造福于人类,因而形成 发展,如果G是破坏性德,则H环境给人类以惩罚,因而形成 发展。
(3)该图所示的地理环境是以 为中心,
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 。
正确答案
(1)物质 能量 生活和生产 废弃物
(2)人类影响环境 反作用人类 良性 恶性
(3)人类社会 塑造者
主要考查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图中箭头A、B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C、D表示人类的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箭头E、G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箭头H、F表示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反馈作用,或者将其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如果E是适度的,则F环境造福于人类,因而形成良性发展,如果G是破坏性德,则H环境给人类以惩罚,因而形成恶性发展。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该图所示的地理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中心,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
2011年4月26日,“中国水战略与水安全高层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结合“中国地下水枯竭与水源污染综合指数分布图(局部)”,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说出图示地区地下水枯竭与水源污染综合指数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就保障我国的水安全,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正确答案
(1)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更为严重。 与南方地区比较,北方降水较少,水资源短缺,地下水开发过度;河流径流量较小,自净能力差。(或答:与北方地区比较,南方降水较多,水资源较丰富,地下水开采相对较少;河流径流量较大,自净能力较强。)
(2)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开采地下水;控制、治理水污染;发展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水利建设,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其它答案合理亦可,答出四点即可)
试题分析:(1)直接根据图示的图例信息分析即可。注意原因可从我国的水资源的分布、河流流量特征和用水量等内容分析即可。(2)保障我国的水安全可借鉴能源安全的相关分析,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能抓住图例提取有效信息,并能结合我国的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综合分析,注意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分析。
读材料一、材料二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见图11
材料二: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大省,山西省太原市由于环保方面欠帐太多,群众环保意识较弱,环保知识普及不够,部分干部、群众对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认识不足,处理不当,使得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很严重。
读材料一回答:(1)从污染物来源分析,威胁我国饮用水安全的主要原因
是 和 ?饮用水污染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危害?(4分)
(2)保护饮用水的措施可以有哪些?(2分)
读材料二回答
(3)太原市的污染属于 ?主要污染物是 ?面对严重的污染问题,你认为太原市政府应该怎样做(4分)
正确答案
小题1:生活污染 工业污染 (各1分) ; 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危害居民身体健康(各1分)
小题2:(2分,写出两点,合理即可) ①划定水源保护区;②提高公众保护饮用水源的意识 ; ③建立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④加强供水体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⑤加强监督管理和执法。
小题3:大气污染(1分) 烟尘、SO2、氮氧化物等(1分);
政府该做的(2分,写出两点,合理即可)①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②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③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提高自身净化能力 ④提高太原市人民的环保意识
试卷分析:
小题1: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污染和生活废水等。饮用水污染影响生活和身体健康。小题2:保护措施主要针对原因,从水源地保护、建污染处理系统、加强管理和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
小题3:太原市大量使用煤炭,故大气污染严重,燃煤主要产生烟尘和酸性气体污染。措施主要从原因分析,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加强管理、改善绿化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环境问题的主要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的一般分析。
【选修6——环境保护】
读山东省地形简图,回答问题。
(1)说出甲、乙两地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及其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6分)
(2)请你针对其中一种环境问题,提出解决对策。(9分)
正确答案
(1)甲地:平原地区不合理灌溉(1分),造成土壤盐碱化(2分);
乙地:低山丘陵地区植被破坏(1分),产生水土流失(2分)
(2)土壤盐碱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喷灌、滴灌);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推广耐盐耐旱优良品种。
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措施保持水土;禁止滥垦乱伐;发展经济林,提高经济效益等(答出3点即可得9分)
本题考查环境保护。
(1)甲地为平原地区,故可能因不合理灌溉到导致土壤盐碱化;而乙位于低山丘陵地区,故可能因为不合理的开垦导致植被的破坏而导致水土流失加重;
(2)对盐碱化:主要采取合理治水的措施,加强对盐碱地的改良;对水土流失主要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保持水土。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11分)
(1)人类从环境取得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人类向环境排出___________,人类对环境资源合理利用、保护产生______(恶性或良性)循环,环境造福于人类;人类对环境资源不合理开发、破坏资源产生________(恶性或良性)循环,环境给人类以惩罚。
(2)人类要协调与环境的关系,必须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包括资源,能源的_________能力和环境对废弃物的_________能力,走____________的道路。
(3)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我国许多省区,2010年曾出现野狼伤人、野狼进城的事件,野狼破坏农作物更是比比皆是。为控制野狼数量,有些地区已展开适量猎杀活动(野狼为国家一般性保护动物,县级发文即可适量猎杀)。试分析近年来野狼大增的原因。(3分)
正确答案
(1)物质,能量,废弃物,良性,恶性
(2)再生,自净,可持续发展
(3) 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改善,生存空间增大,野狼数量增加。(3分)
(1)本题考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同时向环境排放各种废弃物。
(2)本题考查人地协调发展的关系。
(3)野狼增加什么生态环境的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
图21 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 分)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 、 。(4 分)
(2) 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2 分)
(3) 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 、 (填图中代号)。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6 分)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8 分)
正确答案
(1)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 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 植被破坏严重(任二点可得4分)
(2)风力作用 (3)③ ⑤ 土地荒漠化(4)①地形起伏小,气候干旱;④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
本题考查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1)结合已学知识,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即地形落差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2)我国西部由于气候相对干旱,外力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侵蚀;(3)对河流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是河流中下游防御洪涝灾害的重要措施;①工程所在区域降水较少,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地区;(4)①、④建设防护林的 条件分别表现为气候较干旱,地形起伏相对较小(植树造林防治荒漠化)、地形起伏较大,降水较充足(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1)图中甲乙分别反映的环境问题按照环境问题的性质分类,它们都属于 类型的环境问题(1分)
(2)图中伞表示的是 ,它主要分布在大气层的 层,该层破坏后,到达地面的 增多,不仅使人患皮肤癌的机会增多,还会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3分)
(3)导致甲问题出现的人为原因有
(2分)
正确答案
(1)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1分)
(2)臭氧层 平流层 太阳紫外线(3分)
(3)一是因为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因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使得大气的温度不断上升;二是与人类大面积毁坏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有关。(2分)
本题组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甲图反映了全球变暖问题,乙图反映臭氧层空洞问题。
(1)考查环境问题的分类:按性质,环境问题可分为:环境污染、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生态破坏和部分资源枯竭。
(2)考查臭氧空洞问题。臭氧分布主要集中在平流层,臭氧层的作用:能吸收部分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3)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一是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二是大面积毁林,是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
读“某城市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垂直方向等温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工厂和炉灶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硫SO2,它们分别造成什么环境问题?(4分)
(2)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于90%,几乎“逢雨必酸”。说说长沙降酸雨的原因。(2分)
(3)图中①②③处,出现逆温层的是?说说逆温现象危害。(4分)
正确答案
(1)二氧化碳CO2会造成全球变暖或海平面上升;(2分) 二氧化硫SO2会形成酸雨或酸雾(2分)
(2)冶炼有色金属,排放二氧化硫。(2分)
(3)②处(2分) 大气对流减弱,并非常稳定,污染物不能扩散,而大量聚集在对流层底部,加大气污染的程度,危及人们的健康。(2分)
试题分析:
(1)二氧化碳CO2会造成全球变暖或海平面上升;二氧化硫SO2会形成酸雨或酸雾。
(2)长沙降酸雨的原因冶炼有色金属(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排放二氧化硫。
(3)逆温层指的是指对流层中随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的现象,符合的是②处;逆温现象危害:大气对流减弱,并非常稳定,污染物不能扩散,而大量聚集在对流层底部,加大气污染的程度,危及人们的健康。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工厂和炉灶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造成的环境问题、长沙降酸雨的原因及逆温现象危害。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