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共1581题
C.【选修6——环境保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几十年来,大气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图11示意某地两起大气污染事件的形成过程。
(1)说出图11所反映的大气污染事件,并描述图中有毒烟雾的形成过程。(6分)
(2)结合图11,谈谈如何防治大气污染?(9分)
正确答案
(1)光化学烟雾(2分),酸雨(2分) 汽车尾气中的碳化氢和一氧化氮在阳光(紫
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烟雾。(2分)
(2)①减少汽车尾气排放;②提倡清洁生产,减少工厂的废气(二氧化硫)排放;③
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加强大气环境污染监测;⑤加强政府执法力度;⑥提高排污费的征收标
准(每点3分,答出3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环境保护。
(1)图示由于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光化学反映,而形成有毒烟雾;造成光化学烟雾污染;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中还含有大量酸性气体,故容易造成酸雨危害
(2)防治大气污染主要通过对污染源的治理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如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安装汽车尾气净化装置,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等等。
(10分)【环境保护】
被誉为“高原明珠” 的洱海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湖泊,面积250km2,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
近些年来,洱海污染日益严重。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洱海的主要超标污染物是总磷和汞,其中总磷污染最为严重。l996年和1998年,洱海两次爆发全湖性的“蓝藻”危机,水体透明度由3~5m下降到0.4~1.5m。 洱海1992~2001年保持在中营养水平,现正处于中营养向富营养湖泊的过渡阶段。洱海在1993~2000年间,总硬度和总氮上升趋势明显。
洱海流域的水环境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环境质量下降;洱海湖滨湿地破坏严重;入湖河流水质状况恶化;湖泊富营养化加重;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不协调。
请你找找洱海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你认为治理洱海水污染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正确答案
主要污染源:含氮磷钾的城市生活污水、含重金属、高分子化合物等的工业废水、含化肥、农药的农业退水等等。(任答两点得4分)
措施:建设和恢复洱海湖滨生态环境;
关闭、搬迁重污染企业,严禁超标排放;
发展新型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减少农业退水和农药污染;
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杜绝生产生活污水排放;
加强综合管理法制建设,依法治海、管海。
加大环保方面的科技投入;
全民、全社会参与治理和保护洱海。 (任答三点得6分)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分析,洱海的主要污染源包括含氮磷钾的城市生活污水,含重金属、高分子化合物等的工业废水,含化肥、农药的农业退水等。
根据材料,洱海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严重,根据污染物的来源,治理洱海的污染,需要建设和恢复洱海湖滨生态环境。关闭、搬迁重污染企业,严禁污染超标排放。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杜绝生产生活污水排放。洱海适宜发展新型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减少农业退水和农药污染。加强综合管理法制建设,依法治海、管海。加大环保方面的科技投入,全民、全社会参与治理和保护洱海。
(10分)【环境保护】读“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示意图",回答问题。
(1)污染物排放量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之间有何关系?(2分)
(2)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污染工业由城市向乡镇转移,是否合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8分)
正确答案
(1)污染物排放量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之间呈反相关关系(或污染物排放量越小,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越高,反之越低)。(2分)
(2)不合理。(2分)①地区之间的有关环保法规、治污费用、对污染物治理的要求差别很大;(2分)②乡村地区治污费用低,治理要求低;(2分)③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润,将污染企业转移到乡村。(2分)
试题分析:
(1)读图分析,箭头方向表示量在增大,费用在增加。所以污染物排放量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之间呈反相关关系,即污染物排放量越小,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越高,反之越低。
(2)不合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这种作法是不合理的。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是在地区之间的有关环保法规、治污费用、对污染物治理的要求差别很大。二是乡村地区治污费用低,治理要求低,环保法规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三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润,将污染企业转移到乡村。
(10分)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达莫德尔区(如图12)是印度重要的重工业区。1948年,达莫德尔谷计划开始发展该区,目标是:
一、发展谷内的动力资源;完整、扩展灌溉耕地的面积;三、防洪,保护河谷下游地区。
(1)推行这项计划会对区内环境带来哪些不良的影响?(4分)
(2)针对该地区开发可能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6分)
正确答案
(1)防洪筑坝有可能引起水文、生态的变化,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发展工业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或工业三废)。(4分)
(2)注意生态的保护;三废的治理与综合利用;注意合理用水;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等。(6分,3点即可)
略
(10分)【环境保护】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排出数量也在快速增长。人们在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在遭受城市垃圾所带来的烦恼,其中建筑垃圾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约占垃圾总量的30﹪—40﹪。因此如何处理和利用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建筑垃圾处理单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分析城市建筑垃圾对水环境的污染过程。
正确答案
建筑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遇到降水,产生大量污水;(2分)垃圾在运输过程中散落在堆放场附近的水渠、水沟中,造成污染;(2分)污水在地表漫流,注入地表水体中;(2分)污水在土层中会渗到附近的水体中;(2分)污水渗入含水层,受垃圾污染的河湖坑渠渗入含水层,造成深度污染。(2分)
试题分析:
建筑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遇到降水,产生大量污水。垃圾在堆放、运输过程中散落在堆放场附近的水渠、水沟中,造成水体污染。污水在地表漫流,直接注入地表水体中,或者污水在土层中会渗到附近的水体中。污水渗入含水层,受垃圾污染的河湖坑渠中的水渗入含水层,造成对地下水体的深度污染。
树轮指数(每一树轮宽度/常态期望值宽度)是研究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读“我国寒暖变化的趋势图”和“人地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在左边“人地关系模式图”中,A表示 ,B表示 ,2 表示 。
(2)树轮宽度与气温、降水等要素相关。仅从气温考虑,由右图可知,
1949年我国气候处于 (寒冷,温暖)期;
1850一1950年我国气候变化的特点是 。
(3)下面三幅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甲 ,乙 ,丙
(4)环境管理就是对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类活动施加影响,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有
。
正确答案
(1)人类社会 地理环境 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3分)
(2)寒冷(1分) 寒暖波动(冷暖交替)(1分) (3) 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
酸雨(3分) (4)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任2点,2分)
试题分析:(1)图示表示人地关系系统,故人类社会属于环境之中,故A表示人类社会,B表示地理环境;2箭头由人类社会指向环境,应表示人类的生产生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2)在判读了“我国寒暖变化的趋势图”基础上进行描述即可。(3)直接根据图示判断:甲图反映的是全球变暖导致的北极地区冰川融化,丙反映的是臭氧层破坏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丁反映的是酸雨腐蚀文物和建筑。(4)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主要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等。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基础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危害分析即可。对于此类基础性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10分)【环境保护】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6月25日,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团队长期研究成果《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数字版出版,首次证实癌症高发与水污染的直接关系。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2)简述水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原因: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居民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农业生产中的污水;固体废弃物污染。(每点2分,答对两个得4分)
措施:加强立法,严格管理,提高技术,做到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建立水污染预警、预报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舆论监督。(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
试题分析:
水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来源有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居民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进入土壤形成的污水等。
要治理水污染,要加强立法,严格管理,提高技术,做到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建立水污染预警、预报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舆论监督等。
(10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规模化畜禽养殖的迅速发展,畜禽粪便污染越来越严重。 2007年我国畜禽粪便排放量超过40亿吨,是工业有机污染物的4.1倍,且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环境带来极大威胁。
材料二 我国某地区畜禽粪尿生态工程处理模式图。
(1)指出畜禽粪便污染对环境造成的主要危害。(4分)
(2)简述畜禽粪尿生态工程处理模式的主要优点。(6分)
正确答案
(1)污染空气、水质和地面;传播疾病,危害健康。(4分)
(2)减轻环境污染;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改善土壤质地,有效提高土壤肥力。(6分)
试题分析:
(1)畜禽粪便不经处理排放,不仅污染空气、水质和地面,更可能传播疾病,危害健康。
(2)读材料二图,该模式对液体进行处理,不仅能减轻环境污染,还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固体还田施肥,改善土壤质地,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良性循环。
【环境保护】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危害程度的相关统计资料(“△”越多,代表危害越严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甲、乙、丙、丁所示的主要环境问题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试分析乙类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简述防治丁类问题的措施。
正确答案
(1)森林锐减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酸雨危害(4分)
(2)土质疏松;降水丰富,暴雨集中;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方式)(3分)
(3)减少矿物能源使用量,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量;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酸性气体进行综合利用(答正确其中3点,得满分3分)
试题分析:
(1)根据表格数据甲类环境问题在云南严重,其次为广东,云南位于我国西南林区范围,所以主要的环境问题可能是森林锐减;乙类环境问题在山西省最为严重,其次为云南省和广东省,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丙类问题在新疆最为严重,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丁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最为严重,广东省经济发达,酸性气体排放多,可能为酸雨危害。
(2)乙类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成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为土质疏松;降水丰富,暴雨集中;而人为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开矿等导致植被破坏。
(3)丁类环境问题为酸雨,防治酸雨危害的关键是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可以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考虑。
2010年4月24日下午甘肃省民勤县发生大风沙尘暴天气,最大风速达8级,瞬间极大风速达10级,最小能见度0米。读民勤地区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问。
(1)请分析民勤地区沙尘暴强烈的主要自然原因。(4分)
(2)为保护民勤绿洲,可以采取哪些措施?(6分)
正确答案
(1)(4分)地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靠近沙漠,沙源丰富;风力较大;植被覆盖率低。(每点1分,共4分)
(2)( 6分)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关闭高耗水工业部门;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兴修水利工程,保护水源地;加强节水和环保宣传,加强相关法制建设。(答三点得6分)
略
【环境保护】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下列问题。(10 分)
⑴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_____ 、_____ 。(2 分)
a. 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 气温年较差大
c. 降水集中
d. 植被破坏严重
⑵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 。(1 分)
⑶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_____ 、_____ (填图中代号)。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 。(3 分)
⑷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 (4 分)
正确答案
(1)c d
(2)风力作用
(3)③ ⑤ 土地荒漠化
(4)①地形起伏小,气候干旱;④地形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
试题分析:
(1)结合已学知识,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即地形落差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不属于共同原因,b不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 我国西部由于气候相对干旱,外力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侵蚀;所以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
(3)防御洪涝灾害在河流中下游主要措施为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③和⑤,①工程所在区域位于西北的河西走廊,气候干旱,该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4)①工程所在区域降水较少,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地区;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分别表现为气候较干旱,地形起伏相对较小(植树造林防治荒漠化)、地形起伏较大,降水较充足(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10分)环境保护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屋顶绿化,即人们根据建筑屋顶的荷载、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条件,通过一定的施工手段,在建筑机部种植生长习性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植物,以营建绿色景观。从17世纪开始,城市逐渐发展壮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城市绿地逐渐兴起,屋顶绿化也开始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目前,发达国家屋顶绿化程度已很高,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很晚。
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城市中屋顶绿化有哪些功能?
正确答案
城市屋顶绿化主要功能: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质量;截留利用雨水,在暴雨期能有效减少城市地形径流,防止和减轻城市内涝;制造氧气,吸附二氧化碳和空气中的颗粒物,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减弱噪声污染;可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新兴农业;延长屋顶建材的使用寿命;预防火灾。(任答五点即可,每点2分,共10分)
试题分析:
葱绿色植物的生态环境效益联想即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缓解温室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局部地区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环境保护:(10分)
党的十八届三生全会精神要求倡导生态文明,弘扬环境文化。请回答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
生产污染类: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和塑料薄膜污染土壤水体和农产品;乡镇企业和工厂迁移造成的污染下乡;饲养禽畜造成水体和空气(粪便)污染。生活污染类:生活废水和垃圾的无序化处理。农村建设的城市垃圾掩埋场等。(其余合理说法均可,答出4条即可得10分)
试题分析: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于生产和生活。生产污染主要是农药化肥的使用及工厂造成的污染;生活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的堆放。
(10分)【环境保护】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该湖流域河流众多、草场广布、雪山环抱、环境优美,然而,20世纪80年代由于农牧业的过度发展使该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材料一:青海湖2001至2009年4月与9月份水体面积变化曲线。
材料二:2001至2009年青海湖周边四个观察点气候参数变化值。
(1)依据上述材料,推测2000至2009年青海湖面积年际变化总趋势。(2分)
(2)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出现此趋势的可能原因。(8分)
正确答案
(1)总体上看,青海湖水体面积在不断扩大( 2 分)。( 2) 2000 年后,青海湖流域降水量不断增加,降水补充湖泊水导致湖面面积增大;平均气温不断升高,导致冰雪融水增加,补充湖泊水导致湖面面积增大;该地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科学放牧等,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8 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一,青海湖2001至2009年4月与9月份水体面积变化曲线。青海湖水体面积总体上在不断扩大(2分)。
(2) 湖泊面积的扩大,主要是入湖水量增加所致,青海湖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依据材料二,2001年——2009年,青海湖周边年降水量变化值升高,说明该流域降水补充湖泊量增加,导致湖面面积增大;该流域平均气温不断升高,导致冰雪融水增加,补充湖泊水导致湖面面积增大;再加上该地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科学放牧等,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是现代环境问题重要原因。
正确答案
正确
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改变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不能片面的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而应该更注重质量的提高,实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本题叙述正确。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