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 共387题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下面是自《世界经济200年》、《世界千年经济史》等著作中摘编的一组资料,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澳门略记》记载:“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络绎不绝前来广州做生意,使广州成为商品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呈现出对外贸易一片繁盛的景象。……《早期澳门史》记载:“中国各地的产品,在这里(广州)都可以找到;来自全国各省的商人和代理人,在这里做着兴旺的、有利可图的生意。”
材料二:“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4%,居世界各国的第一位……中国在世界经济史上是占着首要地位的,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在16——19世纪初叶成为商品贸易全球化中心市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4%;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出哪些特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
1930年,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38年国际贸易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世界贸易)增长了将近100倍,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正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邓宁教授所讲的,“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世贸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也曾经指出:“如果有人认为全球化是可以阻止的,那么他必须告诉大家,他有没有设想过阻止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后果。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
(4)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出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300年来贸易发展史,谈谈你对约翰·邓宁和鲁杰罗的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农业和手工业发达,是世界的经济中心;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为紧密的整体,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交通便利;明清时期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桥头堡,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只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清朝时期在广州设”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征: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欧洲的机器纺织品取代了手工业纺织品,殖民地农产品取代了传统的茶叶和香料;英国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首先成为工业化国家,西方领先于东方;新交通工具(蒸汽机车、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抢占殖民地,19世纪中期以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特征:国际贸易几乎停滞,国际贸易的增长落后于工业生产的增长;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原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实行贸易保护;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促各国政府加强贸易保护。
(4)①二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和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空前扩大;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和各种国际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也使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逐步确立起来;③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教材原话)的迅猛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
(5)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阻止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世界经济衰退和自身的落后;每个国家只有顺应全球化的潮流,才能促进自身和世界市场里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进步。
“什么是 世界史?”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人们却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主要记述希波战争希腊人的胜利,但涉及地中海及以外广大地区,这是希腊人已知的世界史。司马迁所著《史记》,主体是中国,但涉及范围几乎是欧亚大陆的一半,这是中国人已知的世界史。
——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世界史”的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从十八世纪启蒙时代起,(世界)历史研究注重国别史(将世界 各国历史汇编成世界史),而不注重人类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世纪以来的世界史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世界)历史自身是复杂众多的统一整体,它的各部分互相联系着,互相依靠着,互相制约着”。“我们不能把国别史之和看成世界史。”
(3)材料三反映了何种史观?请结合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情况论述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国别史之和看成世界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材料三的观点,分析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以本国(地区、文明)为中心;都是局部世界(已知世界)。
(2)发展:范围更广。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启蒙思想影响;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
(3)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政治:国际政治制度化、法制化(国际政治组织),联系更紧密(交往频繁)。经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集团化)。科技:交通、通讯、互联网技术进步,联系加强。
(4)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
问题:
(1)写出图上A、B两处所代表的古代文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1500年起,人类开始走出分散状态,到20世纪初世界已连成一体。叙述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两河流域或美索不达米亚,B——美洲印第安文明或玛雅文明。
(2)15——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了新航路,进行早期海外殖民扩张,人类社会开始从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转折。17——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美相继爆发政治革命,工业革命标志着工业社会的来临。政治与经济革命巩固并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其他地区;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合理即可)
阅读村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夏尔尼使团前往中斟,井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采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圆圆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水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培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采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责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足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而,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台所学知识,说明马夏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不同之处:
两广总督译文: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与天朝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
英方信函:增进邦交,扩大贸易。
原因: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两广总督上
呈的译文是出于这种心态。
(2)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目标。
(3)乾隆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维护了领土主权,盲目自大,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二
材料三 英国、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
材料四 电灯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 照明。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量贵重金属的涌入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该时期的英国殖民政策有何显著区别?这种变化对殖民地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影响:引发了“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含义:西、葡掠夺的贵重金属为英、荷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本原始积累。
(2)将海外殖民地作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影响: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加速了旧的经济体制的解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趋势:经济发展缓慢,失去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原因:没有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美、德等国的迅速崛起与竞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