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 共387题
历史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国家间权利的转换作出了解释。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见下图)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样的历史转变进程。
问题:
(1)康德拉捷夫周期②和周期⑤的经济增长波峰分别凸显了“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康德拉捷夫周期表的提示,叙述“英国世纪”转换成“美国世纪”的历史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英国世纪:工业革命,或“世界工厂”,或伦敦成为世界金融贸易中心;美国世纪:“金元帝国”的形成,或信息技术革命的发源地。
(2)史实方面:19世纪英国是世界一流强国,一战前的扩军备战影响到英国经济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造成了冲击;“日不落帝国”逐渐走向衰落: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成为头号经济强国;垄断组织托拉斯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罗斯福新政挽救了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新战争,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后美元成为联台国的常任理事围;(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国成为“金元帝国”,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移到美国;二战后美国成为信息技术革命的发源地;通过冷战,美国将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势力深入到欧洲等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而且反抗资本主义的力量很脆弱。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这乃是两种政府哲学之间的一场斗争。我们的对手们……现在提出,要进行变革和实行所谓的新政,那将会摧毁美国制度的基础。……你若将政府控制权扩及人民的日常生活,那就不可能不在某些方面使它也成为人民的灵魂和思想的控制者。”
——1932年末,胡佛的最后一次竞选演说
材料三 这本书《道德情操论》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他(亚当·斯密)有两次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里提到看不见的手,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市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道德。
——温家宝2009年2月1日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的谈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为世界经济的龙头,当时西欧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哪些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史实,为胡佛的担忧提供一个现实的例证。为直接解决材料一所述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类似问题,胡佛的竞选对手们实施了怎样的“变革”和“新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指出温家宝总理强调道德的国际背景及道德的具体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存在问题:弱势群体生活缺乏必要保障;缺乏适当的政治诉求渠道。不利影响:劳动人民购买力下降,影响供求平衡。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分化严重。
(2)德日法西斯体制或斯大林模式。规定最高工时与最低工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重申工人权利,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举办公共工程帮助人民就业,进行大规模救济。
(3)国际背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具体内涵:各国应增强合作意识与责任意识。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 “……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中国在15世纪初决定放弃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新大陆及其银矿资源的发现……该地带急需英国的制造品,特别是棉纺织品以解决非洲奴隶的穿衣问题。
——(美)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产业革命发生的看法。(6分)
材料三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一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论被“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原因。从现代化角度分析“中体西用”论对社会实践的影响。(4分)
材料四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3)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5分)
正确答案
(1)英国崇尚经验的民族文化传统;殖民扩张,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中国放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海外市场的扩大引发了技术革新的热潮。(6分)(其它答案有道理也可)
(2)原因:改革派:有利于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保守派:保留了华夏祖制,维持了封建制度。 (2分)
影响:一方面,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近代化受挫。(2分)
(3)照搬俄国革命模式,坚持攻打大城市,导致革命力量受损。(2分)(若回答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等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总得分不超过2分)
秋收起义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3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现代化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中外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问题。第(1)问是对材料信息的综合归结能力,考查工业革命发生的因素,要从英国内部和世界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归结。第(2)问考查中体西用思想。第一小问要从分别为两者接收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改革者是为了宣传西学、保守者维护旧制度。第二小问实际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及结局。第(3)问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历程问题。根据所学找出切合材料中观点的论证进行归结。
(11分)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尤其是19世纪中期以后,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科技革命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并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材料二
(1) 17~20世纪初,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哪些对人类社会影响深刻的成就?(至少写出三项)(3分)
(2)结合三幅图片,回答这两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变革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 这两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变革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经典力学体系;生物进化论;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对论或量子论;(3分)
(2)对际格局的影响: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但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3)对中国的影响:(4分)
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企业兴起;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解题时注意“17~20世纪初”“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等关键信息,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在17~20世纪初,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的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成就有经典力学体系;生物进化论;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对论或量子论。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准确理解与认识,图片信息及“国际格局”是解题的关键。题干中的图片分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但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影响的准确理解,解题时需要联系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实际解答,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同时也使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向西方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中国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列强掀起划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同时清政府为了偿付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也出现了诸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救亡图存的运动。
2012年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伦敦举行,加快了伦敦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表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扩展,世界各地城市化进程日益明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为单位)
材料二 工业生产的上升(以1913年为100%)
材料三 在大不列颠,1911至1913年间,25岁以上的人中占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同样,在普鲁士,1911年时,3425人的平均财富为5321400马克,而另外1608050人的平均财富却为23295马克。……相形之下,中产阶级买得起较好的住房和食物,……能使自己的子女受到充分的教育。在社会顶层,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国外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伦敦、纽约、上海三地的城市化进程。三地城市化的进程、程度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纽约、上海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一所反映的状况?(4分)
(3)材料三反映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启示?(4分)
正确答案
(1)差异:伦敦的城市化进程起步早,水平最高。纽约、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均在19世纪晚期以后出现加速趋势;上海的城市化水平最低。
(2)原因:纽约: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增长率超过英国。上海:19世纪晚期起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列强侵略下,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困难重重。
(3)问题:贫富悬殊现象严重。启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关注民生,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试题分析:(1)观察图表,从时间、发展快慢、程度等方面分析各自的不同。(2)结合材料,迁移所学知识,从各国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中国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工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依然很薄弱。(3)结合材料的有效信息说明反映的问题,主要是贫富分化的问题;启示主要从材料三存在的问题角度谈应吸取的历史教训,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城市化是社会史观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包括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和中国的城市化。西方城市化主要是从工业革命时期进行考察。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工厂制度确立,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中国近代在外国侵略的背景下近代的城市出现,但是在半殖民的的中国,近代城市大多是畸形的发展;建国以来很长的一个时期,城市化进展较慢,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腾飞,程式化进程明显加快。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