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8分)人类社会在流动中不断地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人才流动

据统计,从秦武王(秦孝公之孙)到秦王赢政,秦国先后任命21人为丞相。其中来自秦国的1人,来自楚国的7人,来自魏国的3人,来自齐国、赵国、燕国的各1人,另有7人不明国籍。

(1)根据的材料,概括秦国丞相构成的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和条件。(8分)

主题二:城乡流动

15世纪晚期,英国失地农民纷纷涌入城市。1563年,英国议会制定法律,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在没有书面许可的情况下离开其住地,否则将被逮捕和遣送。1795年,英国颁布《贫民迁移法》,允许居民在规定的教区内迁移。1846年,英国修改《贫民迁移法》,禁止对在某一教区居住5年以上者遣返原籍。至此,限制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的政策名存实亡。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15世纪晚期英国失地农民纷纷涌入城市的事件。(1分)并分析18世纪晚期以来英国逐步放宽对人口流动限制的原因及影响。(4分)

主题三:思想流动

嗟予小子无学,顽陋不足以言革命独立之大义。兢兢业业,谨模拟美国革命独立之义,约为数事,再拜顿首,献于我最敬最亲爱之皇汉人种四万万同胞前,以备采行焉如下:

一、各人不可夺之权利,皆由天授

二、生命,自由,及一切利益之事,皆属天赋之权利。

三、不得侵人自由,如言论、思想、出版等事。

四、各人权利必要保护。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而各假以权,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

五、无论何时,政府所为,有干犯人民权利之事,人民即可革命,推倒旧日政府,而求遂其安全康乐之心。迨其既得安全康乐之后,经承公认,整顿权利,更立新政府,亦为人民应有之权利。

——邹容《革命军》

(3)主题三中材料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主张?(4分)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主题四:资金流动

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

(4)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与前一个阶段相比,1958—1962年和1963—1965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流动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正确答案

(1)特点:以外国人为主。(1分)

原因: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秦国文化落后,为富国强兵并统一中国而求贤若渴;商鞅自魏来秦,通过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这让秦国统治者看到了引进国外人才的好处。(4分)

条件:战国时期,学术繁荣,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秦国君主权利集中,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为引进外国人才创造了条件。(4分)

(2)事件:圈地运动。(1分)

原因:工业革命开始后,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工厂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2分)

影响:大量人口涌入工厂和城市,促使了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2分)

(3)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人权。(4分)

影响:鼓舞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国的知识分子把两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分)

(4)1958—1962年变化:流入重工业和农业的资金都增加了。(2分)

原因:“大跃进”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2分)

1963—1965年变化: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增加。(2分)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三年经济困难,党和政府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比例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对重工业的投资,加强发展农业。(2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中主要涉及秦国丞相的国籍,根据统计可以发现,主要的都是秦以外的国家,得出外国人为主的特点。分析原因时要结合秦国的商鞅变法,一方面是因为战国时期的秦国考生在学习时学习了该知识,另一方面是材料在提到秦武王时特意用括号标注此人为“秦孝公之孙”,意在暗示考生从商鞅变法这一角度切入。商鞅变法前,秦国贫弱,缺乏人才。孝公重视人才,山东各国遍发告示,求贤若渴;商鞅变法后,秦国强大,越来越多的人才被秦国吸引,如张仪、李斯等。而人才之所以能在七国间流动跟士阶层活跃,百家争鸣的背景相关。大量人才愿意前往秦国,跟商鞅变法、秦国强大不无关系。(2)英国农民失去土地的原因是“圈地运动”,也叫“羊吃人”运动,是英国特有的一种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方式。18世纪晚期正是英国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期,因此第二问的答案围绕工业革命回答即可。(3)作为开放性试题,本题没有设置标准答案,注解中所谓的思维层次,实际上就是考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概括能力。材料一共分成了三小层。第一层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第二层是讲社会进化论以及不同人对他的评价;第三层是将进化论在中国的发展。考生从这三个层次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最后,应对三个层次的论述进行总结,形成分—总的形式结构。(4)题目要求分“1958—1962年”和“1963—1965年”两个阶段分析资金变化及其原因。第一个阶段正好处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第二个阶段则是我国刚刚经历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表中资金流动情况,其实是由当时的国家经济政策决定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 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面对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西欧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过程。

材料三:

材料四 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指出1640—1870年间英国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政治、经济条件。(3分)

(2)据材料二,指出欧洲一体化的背景。(3分)

(3)据材料三,谈谈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3分)

(4)据材料四,指出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变化。(2分)

(5)利用材料五中克林顿和卡斯特罗的观点,以“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写一篇短文。(4分)

要求:①必须包括以下关键词:“潮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策”。②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正确答案

(1)理由:葡、西最早支持开辟新航路。

条件:政治上,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确立;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2)背景:实现欧洲安全的需要,避免沦为大国附庸;战后西欧各国生产力的发展,联系密切;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下降,需要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3分)

(3)小农经济开始瓦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或近代民族工业出现)(1分)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或交通工具的更新)(1分)

(4)变化: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2分)

(5)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一种潮流,是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占据优势,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对策应该是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4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及其评价。第(1)问,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葡萄牙和西班牙最先开辟新航路;英国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和进行工业革命,为其对外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第(2)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过程”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3)问,解答本问的关键是对图片信息的全面解读,图一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对中国小农经济的影响,图二反映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图三反映的是中国交通工具的更新,由此分析归纳即可。第(4)问,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记忆及知识迁移能力,解题时需要注意“二战后”“经济体系”,回顾已学知识可得出变化为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第(5)问,考查学生评价分析观点、整理归纳及联系实际的能力,材料主要体现了人们对全球化的不同看法,解题时需要注意全面客观第分析其理由,并指出中国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全球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工业文明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1分)“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4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深入发展。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的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2分)

(4)结合材料三中克林顿和卡斯特罗的观点,你如何“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 (3分)

正确答案

(1)因素: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1分)

途径: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活动(扩张、掠夺)。(2分)

(2)现象: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经典力学等科技进步。(4分)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1分)

(4)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在全球化过程中,因为不合理经济秩序的存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拉大。但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必然趋势。(3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可以看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是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这是通过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造成的。(2)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工业革命在英国最先进行的条件,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条件。(3)实际上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与梳理结合课本内容即可回答,西方普遍的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中国则是发展市场经济。(4)材料体现了人们对全球化的不同看法,注意全面客观的分析其理由,并指出中国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全球化。

点评:英国最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越来越富裕。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西方列强加快了侵略战争的步伐。中国等古老的国家的大门被打开,世界经济开始链接为一个更加紧密的政体。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化不断的加快。在这一过程中,对发展中国家即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让全球化能为各国服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7年,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登上了英国王位,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进取,并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感到骄傲和自豪。维多利亚决定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万国博览会,通过展示各种新奇产品来祝贺工业革命的伟大胜利,并炫耀她治下的国度在世界舞台上的绝对实力与出色风采。……1851年5月1日上午9点,伦敦世博会成功举办。

━━━━━ 《世界知识》2009年第17期

材料二 世博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为近现代工业化服务。1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几乎都在世博会上出现过。如果没有世博会,爱迪生的发明也许不能迅速得到普及;如果没有世博会,电话机与电报机也许不能很快受到青睐;如果没有世博会,拉链、魔方和萨克斯也许不能如此风靡世界。

━━━━━ 《世界知识》2009年第17期

材料三  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发行了债券,其中有一身穿长袍马褂的清朝人,说明清朝也是当时世博会的参展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运用史实说明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绝对实力与出色风采。(8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世博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3分)

(3)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大清国”展区会展出什么展品,并谈谈你的认识。(3分)

正确答案

(1)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扩大了英国在世界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议会改革,具有英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蒸汽机在火车和轮船上的使用,使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更为便捷等。

(2)促进了科技发明的传播与普及;丰富了人们的社会娱乐生活;促进了人类的交流与信息传播。

(3)①展品大多会是中国传统的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

②认识: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更好地顺应当时科学技术革命的潮流,实现民族振兴。

试题分析:(1)实际考察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角度多方位展开阐述,如政治上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议会改革,具有英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经济上英国的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的中心;国际关系上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扩大了英国在世界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世界工厂。

(2)注意提取信息并进行概括,“世博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为近现代工业化服务”“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几乎都在世博会上出现过”“爱迪生的发明也许不能迅速得到普及”“电话机与电报机也许不能很快受到青睐”“拉链、魔方和萨克斯也许不能如此风靡世界。”

(3)结合时代背景,此时清政府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化程度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仍然是传统经济积极占主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富强。

点评:材料题答案表述:观点正确、层次清楚、多角度分点表达

1、观点正确

答案所表述观点与材料解析题所提供的材料观点要一致(除非设问要求表述反向观点);其次答案所表述观点不得违背教材知识点及有关的历史知识。答题要尽可能用课本语言和观点,史实准确,言简意赅。切忌不能把课本内容整段照抄,空话连篇。答案表述时一定要写出答题的提示语,表明所答问题的指向。每一小问的回答都必须写。例如:影响是…… 目的是……

2、层次清楚

组织答案,需要把设问进行分解,分化为不同的层次,将“大题”转化为“小题”,给出的答案应该是:每层的答案一个自然段,留给评价者一目了然的感觉。

3、多角度分点表达

表述答案时,要弄清楚设问预设的角度,做到答案不遗漏设问要求的任何角度。答案的表述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常识,或按时间先后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性质归类、或按影响归类、或按历史事件自身的发展顺序等等。并且在每一个要点前要标明序号,使答案条理清楚。

材料解析题是初中历史考试的必考题型之一,解答好这类题型对学生学习有着现实的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此类题型的处理上显得力不从心,主要原因应该就在于方法与技巧的缺失。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训练,训练其掌握熟练的方法与技巧。

下一知识点 :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