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熊猫与传说中的龙一样,具有典型的“中国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熊猫外交和熊猫的国际形象也在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1年,中华民国政府向美国赠送两只大熊猫,对其救济中国难民表示感谢,此举开创了近现代“熊猫外交”的政治性赠送模式。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赠送大熊猫统计表(1957—1982年)

——《新世纪周刊》,2005.5

材料三:2007年,英国的《经济学人》封面刊出的是好莱坞电影《金刚》中金刚爬上帝国大厦的场景,那只大猩猩被换成了熊猫。它以征服世界的严肃姿态出现,投射出欧美精英团体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民国政府推行“熊猫外交”的国内背景和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熊猫外交”的特点,并概要分析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崛起”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世界带来的影响。(10分)

正确答案

(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答出“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亦给2分)

目的:感谢美国;争取美国乃至全世界对中国更多的同情和援助。(任答1点给2分)

(2)特点及原因:

特点一:政治性赠送。(2分)

原因:中国外交形势严峻,迫切需要改善外交环境。(2分,答“大熊猫保护意识不强”“重视与受赠国关系的改善,实行情重礼重的外交风格”等给1分)

特点二:以1972年为界,主要赠送对象由社会主义国家扩大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4分)

原因:前者,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2分,只答“两极格局”“冷战”给1分)。后者,中国与日、美等逐渐实现关系正常化(国际社会出现与中国建交热潮、与西方关系缓和)(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小题总分为12分,每点2分。但考生只答出第二个特点并分析原因,最多只能给8分;如考生归纳“赠送给朝鲜最多熊猫”等其他特点,分析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答“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给1分)。(总分6分,每点2分。考生笼统回答“改革开放”只给2分;只从改革或开放单个方面回答的,最多4分;只从国际环境这一外部有利条件回答的,只给2分。各个方面都有作答,但只简单罗列史实,每点1分,最多4分)

影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增加反霸(社会主义世界)力量;进一步冲击旧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加强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4分,言之有理,每点2分,答“给欧美带来复杂心态”给1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背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1941年”即可归纳出抗日战争;第二小问目的,联系所学知识可概括出感谢美国,争取美国乃至全世界对中国更多的同情和援助。

(2)观察表格里的时间和受赠国家,我们可以看出赠送大熊猫的国家在当时都是与我们关系较为密切或者是关系得到改善的国家,因此可得出特点之一是政治性赠送,原因结合表格时间和所学知识,可归纳出中国外交形势严峻,迫切需要改善外交环境;从表格里的时间和受赠国家还可以看出1972年以前受赠对象主要是苏联、朝鲜社会主义国家,1972年以后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可得出特点之二是以1972年为界,主要赠送对象由社会主义国家扩大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在于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后者,中国与日、美等逐渐实现关系正常化。

(3)第一小问中国崛起的原因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进行分析,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等;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对中国、对世界两个角度思考,如提高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冲击旧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8分)各种灾难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史既是一部灾难史,也是一部与灾难抗争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易》有云:“水火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礼记,王制》:“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食,九年耕必有三年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汉书,食货志》:“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 , 以利农;合贵时减其贾而粜,名日常平仓”。

材料二:黑死病毫无偏倚的把死亡带到每个人面前,全家死光的贵族留下了大量的荒芜土地,由于没有劳动力,薪水不得不提高,农民有了收入来买下闲置的土地,结果他们中有多人成了拥有土地的新贵族,农奴阶层由此瓦解。灾难之后,许多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经济增长,传统的地租形式基本失灵,使商品式的经济得到萌芽,特别是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方面的转换。对“少数群体” 犹太人、穆斯林、外国人、乞丐以及麻风病人的迫害开始出现,这些人被指责为是“造成”瘟疫的祸端。人们由于黑死病的侵袭懂得了许多卫生习惯,这样,欧洲的下水排污系统才得到了彻底的改善,一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为英国伦敦宽敞有如隧道的下水管感叹。除此以外,火葬开始成为最重要的丧葬方式;原本位于房间中央的壁炉被移到了墙边;房间也变得更加坚固,开始采用灰泥或者石头来代替木版。

在宗教方面,经过这次死亡大灾难的洗礼,充分暴露出教会的无能,人们清楚地洞悉了称万能、救世的宗教与教会,在灾难面前竟然同样毫无作为。从而对宗教的传统权威性产了了很深的、合乎情理的怀疑与动摇。人文主义的思想开始复苏,文艺复兴的萌芽开始孕育。艺术家的作品中不再是宗教形象一统天下,悲观和抑郁的情绪,赎罪和死亡的主题成为这个时期的重要题材,以至后来才发展出歌特式的风格。

更重要的是,由于黑死病肆虐,大学宣布停课,政府不准人们离家远行。正是这个时期,使一位名叫伊萨克牛顿的年轻人在此期间由无穷等比级数的解法创立出一门很重要的数学学科一一微积分。

一一据维基百科整理

材料三:1 9 2 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里氏7. 9级地震,接着又引发了了火灾、海啸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东京地区有超过14万人死亡。这是日本历史上造成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史史称关东大地震。一战时日本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但战后发展经济的各种有利条件消失,经济发展减慢。关东大地震引发了震灾经济危机,自此日本经济长期陷入危机和慢性萧条状态。在政治上,关东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加大了对对社会主义运动、工人运动的打击力度;与此同时,日本国内极端民族主义的倾向进一步增强。

一张经纬《对20世纪3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危机的再认识》

材料四: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

一一据梅雪芹《历史学与环境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结中国古代对付灾荒的思想和举措。(3分)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其他重要举措。(3分)

(2)依据材料二评价黑死病对欧洲的影响。(9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对日本而言,“战后不利条件”有哪些?(4分)日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和对世界的影响。(4分)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列举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因素。(4分)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08年12月上海市普陀区高三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1929年2月,南京《时事月报》刊出《惊心动魂之日本满蒙积极政策──田中义一上日皇之奏章》的爆炸性新闻,透露了不为人知的《田中奏折》。奏折宣称:“欲征服支那(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中国东北);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注: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奏折”,均源于张学良秘书王家桢,通过台湾富商蔡智堪秘密潜入日本皇家书库的手抄本。

材料二:1930年,日本外务省向中国政府抗议,称《田中奏折》是伪造。日本学者也质疑:“奏折”写法不符合日本格式;“奏折”日文原件未被发现;“奏折”有许多史实性错误:如,田中欧美旅行归途中在上海遭遇刺客。事实上田中上海遭刺是从马尼拉的归途中。如:关于铺设吉海铁道问题。吉海铁道开设是昭和4年5月,上奏是昭和2年,显然存在时间上的矛盾。                     ——(日)秦郁彦《追踪昭和历史的秘密》

材料三:在远东国际法庭上,美国籍辩护律师提出:(奏折)“文章的记述矛盾点多”;盟军在日本档案中从未发现文件存在。法庭裁定“奏折”作为“日本图谋世界征服的证据不足”。中国学者断定这是出于美国最高利益考虑纵容日本战犯—黄鹤逸:《东京大审判》

材料四:认为“奏折”真实性的学者推测:一、“奏折”原件可能毁于战火:1945年的美军东京大空袭将皇宫作为重要轰炸目标,文书典章损失惨重。二、日本当局故意销毁罪状:日本1945年8月15日投降,美军8月30日东京登陆,半个月内日本各级政府拼命烧毁文件,政府大厦顶上一直浓烟滚滚。三、侵略行动与“奏折”基本一致:1929年后日本的侵华行动与“奏折”如出一辙。——《田中奏折探隐集》(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1)《田中奏折》“曝光”后,日本对“满蒙”、“支那”或“世界”先后采取了哪些重大的“征服”行动?(4分)

(2)80年前的媒体“曝料”引起世界哗然!根据上述材料,80年来就《田中奏折》这一“现象”,曾经有过哪三种不同的“结论性”判断?(6分)

(3)依据上述材料,请提出你对这些“结论性”判断的评述。(20分)

正确答案

(1)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回答出上述3点中任意2点即可得4分)

(2)大致有三种不同“判断”:

第一种:日本政府和日本学者认为田中奏折是伪造的(或者根本不存在)。

第二种:远东国际法庭认为该奏折的存在值得怀疑,证据不足。

第三种:中国政府和中国学者认为该奏折是真实存在的。

(3)关于田中奏折是否真实存在,中、日两国政府和学术界从各自的立场和研究角度出发,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而远东国际法庭以则以“矛盾点多”为由,认为证据不足。(此段可答可不答)

关于“奏折”伪造说:材料二中日本政府断然否定“奏折”的存在,并没有直接的证据,也不排除其隐瞒发动战争之嫌。而日本学者则从“奏折”的格式、“奏折”原版没有发现,以及诸多“史实性”错误中,提出质疑并否定“奏折”的存在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日本学者的说法不能排除他们为日本天皇开脱战争罪行主观意图;而以“奏折”的格式、“奏折”原版没有发现,以及“史实性”错误为由否定其存在,尽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仍然不能作为直接证据。(5分)

关于“奏折”存在值得怀疑,证据不足说:其合理之处在于材料一中媒体发布的新闻并非第一手资料;根据材料三,美国籍辩护律师以“矛盾点多”和“未发现文件存在”为由,致使法庭裁定“奏折”证据不足,看起来也是比较公允的。但是,这种判断也值得质疑。二战后,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不排除其袒护日本的政治倾向。特别是美国对日本进行符合美国利益的民主改造时,力图保留天皇,如果承认奏折的真实性的话,势必要追究天皇的战争罪行。而且就材料而言,美国律师也仅仅是提出“文章的记述矛盾点多”,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来否认奏折的真实性。因此,中国学者认为这是出于美国最高利益考虑纵容日本战犯是有一定道理的。(5分)

关于“奏折”存在说:根据材料四,中国学者提出从东京大轰炸和日本政府故意销毁罪状出发,得出“奏折”完全有可能已经被毁灭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从后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征服满蒙”,发动七七事变“征服支那”和发动太平洋战争“征服世界”的侵略步骤来看,与1929年公布的侵略计划如出一辙,则从史实的角度反证了“奏折”存在。但是,从材料一“奏折”来源看属于转手材料,而非“文本”原件;材料四所举事实尽管是真实的,但仅仅是一种推测,也不排除民族情感等主观判断,更不能作为第一手资料的出准确结论。(5分)

总之,围绕“奏折”问题的争论,上述三种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与不足。就历史研究而言,对历史真相的探究,最重要的是要占有足够的原始材料(一手材料)。然而,历史记载与历史事实之间往往很难达到完全一致,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研究者所处的时代和立场的影响,难免会带有某种程度的主观判断。就历史事实而言,日本的确发动了对华的侵略战争,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这场战争是否是在天皇的批准下发动的,目前尚没有较为可信的第一手资料的证明。这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的探究和发现。对某一历史真相的探究,是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现有的观点并非是最后的定论。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会不断发生改变。(5分)

(可引用材料,结合所学史实展开论证,结论具有开放性,允许逻辑上兼容几个不同的解答)

注:1.引用材料,可以是部分引用,也可以是归纳概括式的引用,但不可以照抄,必须自己重新进行组织

2.浮动的分值,可以视“组织”情况而进行赋分。(组织包括语言是否通顺流畅,逻辑是否合理,结构是否清晰等要素)。

关于田中奏折的问题,史学家从研究的不同角度分析其真实性,主要应该尊重历史。当然在分析时应该考虑其阶级立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近来,钓鱼岛事件影响持续发酵,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不禁让人回想起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的曲曲折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先生曾于1972年撰写了一部专著,题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的历史解析》。他在书中指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经过查阅历史文献而断定: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而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

(1)材料一的诗写于哪一年?(2分)日本是在哪次战争后,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4分)“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分)

材料三: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①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②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③反人道罪,即在战争或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

(2)根据材料三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哪几条罪行,并各举一例说明。(6分)

材料四: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其重大意义。(8分)

正确答案

(1)1896年。(2分)甲午战争(2分) 《马关条约》(2分)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2分);(2)反和平罪:发动全面侵华战争;(2分)常规战争罪:南京大屠杀;(2分)反人道罪:细菌战、毒气战。(2分);(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2分)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或者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2分);(4)①是中国人民在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②极大地提高了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或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或答中国收回了台湾,或答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任答出两点即得4分)

试题分析:(1)注意材料一中“去年今日割台湾”,联系史实,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日本在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割占台湾,由此可回答前两小问。从“四百万人同一哭”等可体会其悲愤和爱国情感。(2)结合材料三所列罪行,对照日本在中国的行径,三种罪行日本都犯了,可联系史实举例。如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等。(3)回答原因要注意全面看问题,既看到中国人民的巨大作用,也要看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作用。回答其重大意义要把这次胜利放到整个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史中衡量,从而全面阐述其意义,如它是中国人民在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等。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学生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解答时要注意全面看问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长征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宝贵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一一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材料三 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新长征的步伐.让我们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为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

一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①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中国的革命中心地区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5分)

②材料二中的“万里长征”是指什么?七届二中全会是怎样加强党风建设的?(5分)

③材料三中“新长征”指什么? “新长征”路上“新”的指导思想有哪些?(4分)

正确答案

①困难:恶劣的自然条件;国民党围追堵截;党内“左”倾错误。南方转移到北方。②“万里长征”指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告诫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③“新长征”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任两点即可给满分)

①从长征过程中的自然环境和国民党当时对共产党的态度及长征之初党内的思想错误分析克服的困难。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从而中国革命中心从南方的江西转移到了北方的陕西。

②1949年5月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时候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结束,由此应得知材料二中的“万里长征”应指中国革命和革命胜利后的建设问题。七届二中全会讨论了现在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问题,那么党风建设的内容可以从我党进入城市后面临的问题去分析。③从材料三的内容的出处可知这是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时期,这时期开始强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可知这里的“新长征”应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指导思想应从当时乃至现在以来这段时期里面我国出现的一些重要理论中选择。

下一知识点 : 七七事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九·一八事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