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单位成本分析
- 共1623题
根据本量利分析原理,如果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与单价上升的金额相同,其他因素不变,则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
A.不变
B.上升
C.下降
D.不确定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根据公式II=(P-V)*X-F可知,如果产品的单价与单位变动成本上升的金额相同,不会影响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
某生产性建设项目,生产某单一产品,年固定成本为1200万元,每件产品的变动成本(含单位产品税金等)为600元、销售价格为1600元,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16000件。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在进行盈亏平衡分析时,需假定一定时期内( )都保持一个确定的量值。
A.固定成本
B.单位产品的销售价格
C.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
D.生产产品的需求量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解析] 盈亏平衡分析可以判断投资方案抗风险能力的大小。这种方法常用于进行生产性建设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分析。产量的盈亏平衡分析是假定在一定时期内,固定成本、单位产品的销售、价格和变动成本都保持一个确定的量值条件下所进行的分析。
某企业甲产品单位工时标准为4小时/件,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为8元/小时,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为12元/小时。本月预算产量为15000件,实际产量为18000件,实际工时为73800小时,实际变动制造费用与固定制造费用分别为627300元和848700元。
要求计算下列指标:
(1)单位产品的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2)单位产品的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3)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4)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5)两差异法下的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6)三差异法下的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和效率差异。
正确答案
(1)单位产品的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4×8=32(元)
(2)单位产品的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4×12=48(元)
(3)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73800-18000×4)×8=14400(元)
(4)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627300÷73800-8)×73800=36900(元)
(5)两差异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848700-18000×4×12=-15300(元)
(6)三差异法下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15000×4-73800)×12=-165600(元)
三差异法下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73800-18000×4)×12=21600(元)
解析
暂无解析
某企业销售甲产品的单价为200元/台,单位变动成本为80元,固定成本240000元,甲产品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为( )。
A.3000台
B.2500台
C.2000台
D.2200台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本量利分析。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固定成本/(产品单价-单位变动成本),结合题目,甲企业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240000/(200-80)=2000台。
下列关于企业“经营杠杆”的表述,正确的有()。
A.保持较高的销售量和维持市场占有率是经营杠杆较高的行业成功的关键
B.经营杠杆越高,销售量对营业利润的影响就越大
C.固定资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越大,经营杠杆越高
D.通常情况下,高经营杠杆代表着高风险
E.在经济增长、销售上升时,低经营杠杆行业的增长速度要比高经营杠杆行业的增长速度缓慢
正确答案
A, B, C, D, E
解析
“经营杠杆”是指根据成本性态,在一定产销量范围内,产销量的增减一般不会影响固定成本总额。但会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随着产销量的变化成正比例变化,并使利润变化率大于产销量的变化率。
下列不可以表达盈亏平衡点的是( )。
A.产量
B.质量
C.产品售价
D.单位可变成本和年固定成本等绝对量
正确答案
B
解析
盈亏平衡点的表达形式有多种,可以用产量、产品售价、单位可变成本和年总固定成本等绝对量表示,也可以用某些相对值表示。投资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中最常用的是以产量和生产能力利用率表示的盈亏平衡点。
( )对营业风险的影响最为综合。
A.投资决策
B.财务报告
C.营业杠杆
D.资本成本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影响营业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产品需求的变动、产品售价的变动、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变动、营业杠杆变动等。营业杠杆对营业风险的影响最为综合。
某制造厂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
(1)甲、乙两种产品2007年1月份的有关成本资料如下表所示:
单位:元
产品名称 产量(件) 单位产品机器小时 直接材料单位成本 直接人工单位成本
甲 100 2 50 40
乙 200 4 80 30
(2)该厂每月制造费用总额为50 000元,与制造费用相关的作业有4个,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
作业名称 成本动因 作业成本(元) 甲耗用作业量 乙耗用作业量
质量检验 检验次数 4 000 5 15
订单处理 生产订单份数 4 000 30 10
机器运行 机器小时数 40 000 200 800
设备调整准备 调整准备次数 2 000 6 4
要求:
(1)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甲、乙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2)以机器小时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甲、乙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3)假设决策者计划让单位售价高于单位成本10元,根据第(2)问的结果确定甲和乙的销售单价,试分析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正确答案
(1)质量检验的成本动因分配率=4 000/(5+15)=200(元/次)
订单处理的成本动因分配率=4 000/(10+30)=100(元/份)
机器运行的成本动因分配率=40 000/(200+800)=40(元/小时)
调整准备的成本动因分配率=2000/ (6+4)=200(元/次)
甲产品分配的作业成本;
200×5+100×30+40×200+200×6=13 200(元)
单位作业成本:13 200/100=132(元/件)
单位成本:50+40+132=222(元/件)
乙产品分配的作业成本:
200×15+100×10+40×800+200×4=36 800(元)
单位作业成本:36 800/200=184(元/件)
单位成本:80+30+184=294(元/件)
(2)制造费用分配率:50 000/(200+800)=50(元/小时)
甲产品分配成本:50×200=10 000(元)
单位制造费用:10 000/100=100(元/件)
单位成本:50+40+100=190(元/件)
乙产品分配成本:50×800=40 000(元)
单位制造费用:40 000/200=200(元/件)
单位成本:80+30+200=310(元/件)
(3)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改变了以生产工时或人工成本等单一分配基础进行间接成本分配的做法,根据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作业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作业为分配基础。这种方法,进一步强调因果关系原则,划小了成本分析范围,增加了分配率的数量,可以较好地解决成本分配中的不合理现象,提供符合实际的成本信息,大大提高了成本信息在产销决策与价格决策中的有用性,从而可以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减少或避免决策失误。
以本题为例:甲产品的真实单位成本应该是222元,而决策者制定的单位售价为200元,如果与传统的单位成本比较,好像是有利可图,结果实际上是在畅销的同时,每销售一件产品,就要亏损22元,如果按照作业成本法计算,则会避免这个决策失误;对于乙产品而言,真实单位成本应该是294元,显然320元的定价偏高,会对销量产生负面影响,给企业造成损失。而如果按照作业成本法计算,把单位售价降低一些,则会避免这个损失的发生。
解析
暂无解析
一种新产品的销售价格是每单位40美元。变动成本是每单位24美元,固定成本是每年50000美元。公司期望下1年销售50000单位产品。产品的单位边际贡献是()。
A.15美元
B.16美元
C.24美元
D.40美元
正确答案
B
解析
边际贡献是售价(40美元)减去变动成本(24美元),即16美元。选项(a)不正确,因为减去了固定成本。选项(c)不正确,因为这是变动成本。选项(d)不正确,因为这是售价。
某工业项目年设计能力为生产某种产品3万件,单位产品售价为3000元,总成本费用为7800万元,其中固定成本为3000万元,在不考虑销售税金及附加时,则以产量、生产能力利用率、单位产品变动成本表示的盈亏平衡点分别是( )。
A.2.14万件,71.33%,1600元
B.2.14万件,71.33%,2000元
C.2万件,60%,1600元
D.2万件,60%,2000元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Q=年固定总成本/(单位产品销售价格-单位产品可变成本),本题的年固定总成本为3000万元,单位产品可变成本=(7800-3000)/3=1600(元/件),单位产品销售价为3000元,则QBEP=3000/(3000-1600)=2.14(万件),生产能力利用率=2.14/3=71.33%,单位产品变动成本VBEP=(3000×3-3000)/3=2000(元)。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