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单位成本分析
- 共1623题
某酒厂2008年5月份生产销售散装黄酒400吨,每吨不含税售价3800元。同时该厂生产一种新的粮食白酒2吨,赠送给黄酒客户,作为销售回扣,已知该种白酒无同类产品出厂价,生产成本每吨35000元,成本利润率为10%。该厂当月应缴纳的消费税为( )。(黄酒单位税额每吨240元)
A.88000元
B.98115.20元
C.111625元
D.102766.67元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税法规定,纳税人有偿转让应税消费品所有权的行为属于视同销售,这里的有偿转让具体包括纳税人用应税消费品换取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用应税消费品支付代扣手续费或销售回扣;在销售数量之外另付给购货方或中间人作为奖励和报酬的应税消费品。黄酒采用定额税率,每吨240元。 应纳消费税=400×240+2×35000×(1+10%)÷(1-20%)×20%+2×2000×0.5=98115.00 (元)
企业追求最大利润并不能与价格最高划等号,而应在( )几者的相互关系中确定合适的价格水准。
A.销售额(量)
B.成本
C.替代品
D.利润
E.产品质量
正确答案
A,B,D
解析
[解析] 企业所追求的利润最大化并非单位产品利润最大,而应是长期总体利润最大。过高的价格往往会抑制市场需求,引起代用品进入,导致销售减少,市场份额下降,最终难于保持高价,并会招致公众反感和政府干预。因此,企业追求最大利润并不能与价格最高划等号,而应在销售额(量)、成本、利润三者关系中确定合适的价格水准。
某项目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50万件产品,根据资料分析,估计单位产品价格为100元,单位可变成本为80元,固定成本为300万元,该产品的销售税金及附加的合并税率为5%,用生产能力利用率表示的项目盈亏平衡点为()。
A.20%
D.30%
C.40%
D.50%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单价8元,单位变动成本6元,固定成本2000元,预计产销量为2000件,若想实现利润总额3000元,可采取的措施有( )。
A.固定成本降低1000元
B.单价提高到8.5元
C.单位变动成本降低至5.5元
D.销量提高到2500件
E.销量提高到2400件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暂无解析
某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年固定总成本为10万元,利用新设备生产的产品售价为10元/件,单位产品可变成本为5元/件,按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方法计算其平衡点产量为( )。
A.2万件
B.1万件
C.3万件
D.0.5万件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下列各项属于成本差异中价格差异的是( )。
A.材料消耗量变动的影响
B.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
C.单位产品所耗工时变动的影响
D.每小时工资成本变动的影响
正确答案
B,D
解析
[解析] 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额构成了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形成该差异的基本原因:一是用量偏离标准,二是价格偏离标准。用量偏离标准,属于数量差异,价格偏离标准,属于价格差异。
某企业生产甲产品,去年的有关资料为:销售量为10万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比历史销售量最低年份的销售量多3万件;资金占用总额为300万元,比历史销售量最低年份的资金占用多54万元。甲产品单位售价10元,变动成本率60%,固定成本总额15万元,利息费用5万元,所得税税率33%。计划期预计甲产品的单位售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和利息费用均不变,预计销售量将减少10%。
要求:
(1) 计算该企业计划期息税前利润、净利润以及DOL、DFL、DCL;
(2) 计算计划期销售量下降时的息税前利润变动率;
(3) 采用高低点法预测计划期的资金占用量。
正确答案
(1) 计划期销售量=10×(1-10%)=9(万件)
单位变动成本=10×60%=6(元)
计划期息税前利润=9×(10-6)-15=21(万元)
计划期净利润=(21-5)×(1-33%)=10.72(万元)
去年的边际贡献=10×(10-6)=40(万元)
去年的息税前利润=10×(10-6)-15=25(万元)
DOL=40/25=1.6
DFL=25/(25-5)=1.25
DCL=DOL×DFL=2
(2) 根据经营杠杆系数的定义公式可知:
息税前利润变动率=1.6×销售量变动率=16%
即计划期息税前利润降低16%
(3)b=54÷3=18(元)
d=300-18×10=120(万元)
所以,y=120+18x
计划期资金占用量y=120+18×9=282(万元)
解析
暂无解析
假定两个国家(A和B)目前正生产同样的商品(X和Y),而且并没有进行国际贸易,这两国每单位生产的成本如下页表所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下列哪一种生产模式将会增加,至少是保持两国的财富
A.A国应该生产而且出口产品X。
B.A国应该生产而且出口产品Y。
C.A国应该拒绝与B国贸易。
D.B国应该拒绝与A国贸易。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A.正确。A国在生产产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A国生产X成本仅仅是B国的3倍(30美元÷10美元=3),而生产Y的成本则是B国的3.333倍(20美元÷6美元=3.333)。
B.不正确,A国相对来说生产X更好,不是Y。
C.不正确,根据生产的相对成本,A更应该生产X,如果A生产X并且出口到B国,而B国生产Y出口到A国,这样会更有利。
D.不正确,尽管B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在生产Y产品方面相对而言更有优势。如果贸易照此进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由于生产的更有效配置B国的财富也将增加。
X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材料发出按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价,期末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该公司所购甲原材料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消费税税率为10%,无其他税费,用于生产应税消费品。该公司2007年12月份“原材料”账户的月初借方余额为379992元,数量1000只;“材料采购”账户的月初借方余额为552000元(系11月份采购的甲原材料);“存货跌价准备”账户中属于原材料的月初贷方余额为20000元。
12月份,该公司原材料收入业务如下:
(1)3日,收到上月采购的甲原材料1500只,已验收入库。
(2)15日,从外地Y公司采购甲原材料一批共计1300只,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材料价款为520000元,增值税额为88400元,Y公司代垫的运杂费共计13840元,其中代垫的铁路运费为12000元,款项及运杂费已通过银行支付,材料已验收入库,运费可按7%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12月份,该公司原材料发出业务如下:
(1)发出原材料500只,与Z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换人机器设备一台。该批原材料的公允价值(计税价格)为185000元,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000元,X公司按计税价格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1张给Z公司,并收取5000元的补价。该台机器没备原价200000元,已提折旧20000元,未计提减值准备。X公司将换人的机器设备作为固定资产管理,Z公司将换人的材料作为原材料管理。
(2)生产领用甲原材料3000只。月末,该公司甲原材料预计单位可变现净值为 365元。
该公司产品的生产需要经过两道工序,工时定额为40小时,其中第一道工序为30小时,第二道工序为10小时。12月初在产品为300只,材料费用为112080元;本月完工产品为3100只,第一道工序在产品为120只,第二道工序在产品为80只。甲原材料在开工时一次投入。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该公司2007年12月15日采购的甲原材料的单位成本为( )元。
A.363.2
B.363.85
C.370
D.370.65
正确答案
C
解析
采购的甲材料中所含的消费税520000×10%=52000元可以抵扣;铁路运费中所含的税金12000×7%=840元可以抵扣。
(2)采购的甲材料的总成本=520000-52000+13840-840=481000(元)
单位成本=481000÷1300=370(元/只)
简述降低报纸成本的途径。
正确答案
降低报社印刷厂成本的途径有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种。成本的事前控制指事先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对印刷厂的设备、机械、纸张、油墨等各种资源消耗和各项费用开支规定数量界限,作为衡量生产费用实际支出的依据。成本的事前控制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产品投产前对影响成品的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出一套适应企业具体情况的各种成本控制制度。另一种是在产品投产前,通过对成本与功能关系的分析研究,开展价值工程活动,选择最佳方案,制定目标成本。
成本事中控制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产品成本形成的当时或在成本形成之后进行的控制。
成本事后控制是产品成本形成之后的综合分析与考核活动,它是成本控制的考核阶段,目的在于将实际执行的结果与标准或定额成本进行比较,将发生的差异加以分析,及时查明原因,考核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的业绩;同时制定相应措施,消除不利差异。因此,成本的事后控制应着眼于未来工作的改进,堵塞不合理支出和损失浪费重新发生。成本的事后控制是事中控制的延续,事中控制是事后控制的前提。事中控制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只限于一时、一地、一事的单项成本控制。因此,对于一个时期、一个单位、一种产品的综合成本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考核,则有待于成本的事后控制。全面有效的成本控制工作,必须通过成本的事后控制才能最后完成。
从提高工人的技能以及更新改造机械设备着手,是降低报纸成本的根本途径。
解析
暂无解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