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下列分配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方法中,适用范围最广的是()。

A.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B.约当产量法
C.在产品成本按年初数固定计算
D.在产品成本按其所耗用的原材料费用计算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选项A只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小的情况;选项C只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小,或者各月之间在产品数量变动不大的情况;选项D只适用于原材料费用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且是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的情况;只有选项B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适用,只不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使用别的方法可能会更加简便,故选项B的适用范围是最广的。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某公司只销售一种产品,2004年固定成本总额48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800万元,恰好等于盈亏临界点销售额。2005年该公司将目标利润确定为200万元,预计产品销售数量、销售价格与2004年相同,固定成本比2004年降低80万元,则该公司2005年的变动成本率比2004年降低( )时,才能使目标利润实现。

A.37.5%
B.42.5%
C.57.5%
D.62.5%

正确答案

A

解析

计算2004年变动成本率:800=480÷(1-变动成本率)
变动成本率=40%
计算2005年变动成本率(设为X):200=[800-(480-80)÷(1-X)]×(1-X)
X=25%
计算降低比率:(40%-25%)÷40%=37.5%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下列分配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方法中,适用范围最广的是( )。

A.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B.约当产量法
C.在产品成本按年初数固定计算
D.在产品成本按其所耗用的原材料费用计算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选项A只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小的情况;选项C只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小,或者各月之间在产品数量变动不大的情况;选项D只适用于原材料费用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且是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的情况;只有选项B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适用,只不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使用别的方法可能会更加简便,故选项B的适用范围是最广的。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税务机关检查某消费税应税消费品生产企业纳税情况时,发现该企业在销售应税消费品时,除了收取价款外,还向购货方收取了其他费用,按现行税法规定,下列费用中应并入应税销售额中计税的有( )。

A.购货方违约延期付款而支付的利息
B.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税金
C.因物价上涨,向购买方收取的差价补贴
D.因采用新的包装材料而向购买方收取的包装费
E.将承运部门开具的运费发票转交给购买方而向购买方收取的代垫运费

正确答案

A,C,D

解析

[解析] 纳税人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的计税依据即为销售额,销售额是指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是不包括收取的销项税额。价外费用,是指价外向购买方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延期付款利息)、包装费、包装物租金、储备费、邮政费、运输装卸费、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但下列项目不包括在内:向购买方收取的销项税额,受托加工应征消费税的消费品所代收代缴的消费税;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代垫运费:①承运部门的运费发票开具给购货方的;②纳税人将该项发票转交给购货方的。凡价外费用,无论其会计制度如何核算,均应并入销售额计算应纳税额。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下列关于分摊率计算调整账务处理,说法正确的有( )。

A.原材料借方查出的问题,需要在期末结存材料、期末在产品成本、期末产成品成本和本期销售成本之间分摊
B.原材料贷方查出的问题,需要在期末在产品成本、期末产成品成本和本期销售成本之间分摊
C.生产成本借方查出的问题,与原材料贷方查出的问题处理一致
D.生产成本贷方查出的问题,需要在期末产成品成本和本期销售成本之间分摊
E.生产成本贷方查出的问题,与本期销售成本借方查出问题处理一致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析] 生产成本贷方查出的问题,与本期产成品借方查出问题处理一致。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下列有关建设项目的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单项工程的价格通过编制单项工程综合预算确定
B.一般情况下,单项工程是进行工程成本核算的对象
C.单位工程产品的价格通过编制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来确定
D.分部工程是分项工程的组成部分
E.分项工程是计算工、料及资金消耗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正确答案

A,C,E

解析

[解析] B项应为“一般情况下,单位工程是进行工程成本核算的对象”。D项应为“分部工程是单位工程的组成部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E公司运用标准成本系统计算产品成本,并采用结转本期损益法处理成本差异,有关资料如下:
(1)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6公斤×1.5元/公斤=9元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4小时×4元/小时=16元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4小时×3元/小时=12元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4小时×2元/小时=8元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9+16+12+8=45元
(2)其他情况:
原材料:期初无库存原材料;本期购入3500公斤,单价1.6元/公斤,耗用3250公斤。在产品:原材料为一次投入,期初在产品存货40件,完工程度50%;本月投产450件,完工人库430件;期末在产品60件,完工程度50%。产成品:期初产成品存货30件,本期完工入库430件,本期销售440件。
本期耗用直接人工2100小时,支付工资8820元,支付变动制造费用6480元,支付固定制造费用3900元;生产能量为2000小时。
要求:
按照实际耗用数量和采购数量分别计算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正确答案

按照实际耗用数量计算的直接材料价格差异=(1.6-1.5)×3250=325(元)
按照采购数量计算的材料价格差异=(1.6-1.5)×3500=350(元)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B公司2月份生产甲产品1000件,销售800件,其成本资料详见下表。
单位:元

假设:为简化起见,假定这里的变动非生产成本均为变动销售费用,其总额随销售量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
要求:
(1)分别采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确定期间成本和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2)假设期末没有在产品存货,期初没有产成品存货,采用两种成本计算方法计算期末产成品存货成本。
(3)假设该公司1月份生产甲产品1000件,同时也销售出1000件;2月份生产甲产品 1000件,只销售出800件;3月份生产甲产品1000件,销售出1200件。甲产品每件销售单价为80元。其单位变动成本资料和固定成本资料不变,并假设1月初没有产成品存货,各月月初、月末均无在产品存货。分别采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确定各月的损益。

正确答案

(1)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下确定的期间成本和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分别见下表。
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单位:元

期间成本  单位:元

(2)期末产成品存货成本  单位:元

(3)各月的损益计算表  单位:元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ABC公司的一种新型产品原有信用政策N/30,每天平均销量为20个,每个售价为75元,平均收账天数40天;公司销售人员提出了新的政策,以便促销产品,新的政策包括改变信用政策:“2/10,N/50”,同时以每个60元的价格销售,预计改变政策后每天能多售出 60个,估计80%的客户会享受折扣,预计平均收账天数为45天。企业资本成本率为10%,存货单位变动年储存成本是9元,每次订货成本为225元,该新型产品的每个购买价格为50元。
要求:
(1)计算公司该产品改变政策前后的经济订货量和最佳订货次数;
(2)若单位缺货成本为5元,存货正常交货期为10天,延迟交货1天的概率为0.2,延迟交货2天的概率为0.1,不延迟交货的概率为0.7,计算合理的保险储备和再订货点;
(3)按照上面确定的经济订货量和再订货点进行采购,综合判断应否改变政策。

正确答案

(1)原政策:
年销量=20×360=7 200(个)
经济订货量=(2×7 200×225/9)1/2=600(个)
订货次数=7 200/600=12(次)
新政策:
年销量=80×360=28 800(个)
经济订货量=(2×28 800×225/9)1/2=1 200(个)
订货次数=28 800/1 200=24(次)
(2)改变政策前:
每天需要量20个,正常交货期内需要量=10×20=200(个)
若延期交货1天,则交货期内的需要量=11×20=220 (个)
若延期交货2天,则交货期内的需要量=12×20=240(个)
不设保险储备(即B=0)时:
再订货点=200+0=200(个)
缺货量S=(220-200)×0.2+(240-200)×0.1=8(个)
相关成本TC(S,B)=5×8×12=480(元)
保险储备为20个(即B=20)时:
再订货点=200+20=220(个)
缺货量S=(240-220)×0.1=2(个)
相关成本TC(S,B)×5×2×12+20×9=300(元)
保险储备为40个(即B=40)时:
再订货点=200+40=240(个)
缺货量S=0
相关成本TC(S,B)=40×9=360(元)
所以合理保险储备为20个,再订货点为220个。
改变政策后:
每天需要量80个,正常交货期内需要量=10×80=800(个)
若延期交货1天,则交货期内的需要量=11×80=880(个)
若延期交货2天,则交货期内的需要量=12×80=960(个)
设保险储备(即B=0)时:
再订货点×800+0=800(个)
缺货量S=(880-800)×0.2+(960-800)×0.1=32(个)
相关成本TC(S,B)=5×32×24=3 840(元)
保险储备为80个(即B=80)时:
再订货点=800+80=880(个)
缺货量S=(960-800)×0.1=16(个)
相关成本TC(S,B)=5×16×24+80×9=2 640(元)
保险储备为160个(即B=160)时:
再订货点=800+160=960(个)
缺货量S=0
相关成本TC(S,B)=160×9=1 440(元)
所以合理保险储备为160个,再订货点为960个。
(3)
单位:元
原政策 新政策
销售收入 7 200×75=540 000 28 800×60=1 728 000
销售成本 7 000×50=360 000 28 800×50=1 440 000
销售毛利 180 000 288 000
日销售额 75×20=1 500 80×60=4 800
应收账款的应计利息 1 500×40×(50÷75)×10%=4 000 4 800×45×(50/60)×10%=18 000
变动储存成本 (600/2+20)=2 700 (1 200×÷2+160)×9=6 840
变动订货成本 12×225=2 700 24×225=5 400
折扣成本 0 1 728 000×80%×2%=27 648
缺货成本 5×2×12=120 0
税前收益 170 300 230 112
所以,应该改变政策。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按照交易成本理论,金融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降低( )的过程。

A.交易成本
B.金融管制力度
C.交易风险
D.金融制度成本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交易成本是作用于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需求会产生对不同类型金融工具的要求,交易成本高低使微观主体对需求的预期发生变化。而交易成本逐渐降低的趋势,使货币向更为高级的形式演变和发展,从而产生新的交易媒介、新的金融工具、新的服务方式,等等。所以说,金融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有两幢科研楼和一幢综合楼,其设计方案对此项目如下:
A楼方案:结构方案为大柱网框架轻墙体系,采用预应力大跨度叠合楼板,墙体材料采用多孔砖及移动式可拆装式分室隔墙,窗户采用单框双玻璃钢塑窗,面积利用系数为93%,单方造价为1438元/平方米;
B楼方案:结构方案同A楼方案,墙体采用内浇外砌,窗户采用单框双玻璃空腹钢窗,面积利用系数为87%,单方造价为1108元/平方米。
C楼方案:结构方案采用砖混结构体系,采用多孔预应力板,墙体材料采用标准黏土砖,窗户采用单玻璃窗腹钢窗,面积利用系数为79%,单方造价为1082元/平方米。
方案各功能的权重及各方案的功能得分见表b。

方案功能 功能权重 方案功能得分
A楼 B楼 C楼
结构体系 0.25 10 10 8
模板类型 0.05 10 10 9
墙体材料 0.25 8 9 7
面积系数 0.35 9 8 7
窗户类型 0.10 9 7 8
[问题]

正确答案

分别计算各方案的功能指数、成本指数和价值指数如表f,并根据价值指数选择最优方案。

方案功能 功能权重 方案功能加权得分
A楼 B楼 C楼
结构体系 0.25 10×0.25=2.50 10×0.25=2.50 8×0.25=2.00
模板类型 0.05 10×0.05=0.50 10×0.05=0.50 9×0.05=0.45
墙体材料 0.25 8×0.25=2.00 9×0.25=2.25 7×0.25=1.75
方案功能 功能权重 方案功能加权得分
A楼 B楼 C楼
面积系数 0.35 9×0.35=3.15 8×0.35=2.80 7×0.35=2.45
窗户类型 0.10 9×0.10=0.90 7×0.10=0.70 8×0.10=0.80
合计 9.05 8.75 7.45
功能指数 9.05/22.25=0.358 8.75/25.25=0.347 7.45/22.25=0.295
注:表中各方案功能加权得分之和为:9.05+8.75+7.45=25.25
方案 A楼 B楼 C楼 合计
单方造价(元/平方米) 1438 1108 1082 3628
成本指数 0.396 0.305 0.298 0.999

方案 A楼 B楼 C楼
功能指数 0.358 0.347 0.295
成本指数 0.396 0.305 0.298
价值指数 0.904 1.138 0.990
由上表的计算结果可知,B楼方案的价值指数最高,为最优方案。 2.根据表b所列数据,分别计算桩基围护工程、地下室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和装饰工程的功能指数、成本指数和价值指数;再根据给定的总目标成本额,计算各工程内容的目标成本额,从而确定其成本降低额度。具体计算结果汇总如表i。
功能项目 功能评分 功能指数 目前成本(万元) 成本指数 价值指数 目标成本(万元) 成本降低额(万元)
桩基围护工程 10 0.1064 1520 0.1186 0.8971 1295 225
地下室工程 11 0.1170 1482 0.1157 1.0112 1424 58
主体结构工程 35 0.3723 4705 0.3672 1.0139 4531 174
装饰工程 38 0.4043 5105 0.3985 1.0146 4920 185
合计 94 1.0000 12812 1.000 12170 642
由表i的计算结果可知,桩基围护工程、地下室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和装饰工程均应通过适当方式降低成本。根据成本降低额的大小,功能改进顺序依次为:桩基围护工程、装饰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地下室工程。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建设项目计算期10年,其中建设期2年。项目建设投资(不含建设期贷款利息)1200万元,第1年投入500万元,全部为投资方自有资金;第2年投入700万元,其中500万元为银行贷款,贷款年利率6%。贷款偿还方式为:第3年不还本付息,以第3年末的本息和为基准,从第4年开始,分4年等额还本,当年还清当年利息。
项目流动资金投资400万元,在第3年和第4年等额投入,其中仅第3年投入的100万元为投资方自有资金,其余均为银行贷款,贷款年利率8%,贷款本金在计算期最后一年偿还,当年还清当年利息。
项目第3年的总成本费用(含贷款利息偿还)为900万元,第4年至第10年的总成本费用均为1500万元,其中,第3年至第10年的折旧费均为100万元。
计算结果除表4-7保留3位小数外,其余均保留2位小数。

项目的投资额、单位产品价格和年经营成本的初始值的基础上分别变动±10%时对应的财务净现值的计算结果见表4-6。根据该表的数据列式计算各因素的敏感系数,并对3个因素的敏感性进行排序。

正确答案

投资额:(1190-1300)÷1300÷10%=-0.85
单位产品价格:(320-1300)÷1300÷(-10%)=7.54
年经营成本:(550-1300)÷1300÷10%=-5.77
敏感性排序为:单位产品价格,年经营成本,投资额。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某企业生产甲产品,已知该产品的单价为1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4元,销售量为500件,固定成本总额为1000元,则边际贡献率和安全边际率分别为()。

A.60%和66.67%
B.60%和33.33%
C.40%和66.67%
D.40%和33.33%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安全边际率和边际贡献率的计算。
[*]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某化工建设项目设计年生产能力5万t,预计年固定总成本800万元,产品销售价格1500元/t,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为销售收入的10%,产品变动成本1150元/t,则该项目用牛产能力利用率表示的盈亏平衡点是()。

A.100%
B.40%
C.80%
D.55%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核的是生产能力利用率盈亏平衡分析的计算方法。本题计算过程如下:用生产能力利用率表示的盈亏平衡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工厂是一个生产某种汽车零件的专业工厂,产品成本计算采用标准成本计算系统,有关资料如下:
(1)成本计算账户设置。
设置“原材料”、“产成品”、“生产成本”等存货账户,均按标准成本计价。成本差异账户设置8个:材料价格差异、材料数量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2)费用分配和差异结转方法。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在产品直接材料成本约当产成品的系数为1,除直接材料外的其他费用陆续发生,其在产品约当产成品的系数为0.5。
成本差异采用“结转本期损益法”,在每月末结转“主营业务成本”账户。
(3)本月生产及销售情况 (4)有关成本计算的业务数据:
①本月购入原材料:30000千克,实际成本88500元(已用支票支付);
②本月生产领用原材料25500千克;
③实际耗用工时9750小时;
④应付生产工人工资40000元;
⑤实际发生变动制造费用15000元;
⑥实际发生固定制造费用10000元。
要求:编制以下业务的会计分录:
(1)购入原材料。
(2)领用原材料。
(3)将生产工人工资记入有关成本计算账户。
(4)结转本期变动制造费用。
(5)结转本期固定制造费用。
(6)完工产品入库。
(7)期末结转本期产品成本差异。

正确答案

(1)购入原材料。 借:原材料 90000
  贷:材料价格差异 1500
    银行存款 88500
(2)领用原材料。 借:生产成本 75000
  材料数量差异 1500
  贷:原材料 76500
(3)直接人工。
本月实际完成约当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本月完工产成品数量-月初在产品约当产量=700×0.5+2400-600×0.5=2450(件) 其中: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9750小时-2450件×4小时/件)×4元/小时=-200(元)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40000/9750-4元/小时)×9750小时=1000(元)
借:生产成本 39200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1000
  贷:应付工资 40000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200
(4)变动制造费用。 其中: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9750时-2450件×4时/件)×1.5元/时=-75(元)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15000/9750-1.5)×9750时=375(元)
借:生产成本 14700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375
  贷:变动制造费用 15000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75
(5)固定制造费用。 其中: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10000元-1元/小时×11000小时=-1000(元)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1元/小时×11000小时-1元/小时×2450件×4小时/件=1200(元)
借:生产成本 9800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 1200
贷:固定制造费用 10000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1000
(6)完工产品标准成本:
2400件×56元/件=134400(元)
借:产成品 134400
贷:生产成本 134400
(7)期末结转本期产品成本差异
借:主营业务成本 1300
材料价格差异 1500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200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75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1000
贷:材料数量差异 1500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1000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375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 1200

解析

暂无解析

下一知识点 : 管理会计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