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 共261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上谕称,“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详加披览,采择施行,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矿山”,要“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材料二 清廷上谕:“马关商约于我华民生计,大有关碍,亟宜设法补救以保利权。…振兴商务,为富强至计,必须讲求工艺,设厂制造,始足以保我利权。”
材料三 盛宣怀于光绪二十二年,向朝廷条陈自强大计, “必兴商务,然后可以扩利源”,同时提出“广制造、兴矿政,以开源也”。清延上谕表示:“自来求治之道,必当因时制宜,况当国事艰难,尤应上下一心,图自强而弭隐患。”
材料四 “卡若栉比(如梳子齿),法若凝脂,一局多卡,一卡多人,只鸡尺布,并计起捐,碎物零星,任意扣罚。”……张謇指出:“各省农工商务诸事创办之始,率以重税困之,虽商民之破家堕业而有所不顾,至令民间动色相戒,视国家兴利之说为陷阱之尤。”
——以上材料引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材料五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近代企业
(1)从材料一看,清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有何变化?从材料五看,这种政策变化有何成效?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3)材料四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所反映的本质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正确答案
(1)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2)直接原因:对日巨额赔款和清政府大借外债,需偿还巨额外债本息,清政府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发展民族工业成为开辟新财源的重要措施。 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大大加深。
(3)清政府在推行发展工商业政策时,加重对工商业征收苛捐杂税,造成工商业发展困难,挫伤了工商业者投资的积极性。本质:清政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结论:清政府为摆脱自身困境,不得不采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清政府的封建腐朽又决定其必然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湾事(指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 使戊戌政变不被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源于哪部著作?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如何?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简述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1)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学说。源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2)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4)不正确。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其实行的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远。……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1)据材料一,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8分)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2)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保守,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激进。(6分)
保守:借助儒家思想;单纯依靠皇帝;不敢反动群众。
近代化一环: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或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
激进: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改良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充分的思想动员。(2分,只能选其中一个方面赋分)
(2)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2分)第一手材料,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2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提取相关信息不难归纳,第二小问,选择一种观点进行作答,做到论从史出,自圆其说即可。保守就从维新变法的局限性去分析,近代化则从政治的民主化角度去作答,激进则从其超越经济基础角度来讲。(2)这两部文献都是事件的当事者所著,难免带有主观色彩,应该仔细的辨别。史学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问题。应该注意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相结合,多方考证。
点评: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上层发动的一场变法运动,是在外国列强侵略不断的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进行的。在维新运动中,维新派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法令,希望能在短期内改造中国,但是并未设立相应的配套措施,急于求成,最终导致矛盾尖锐激化,最终反动势力发动了政变,扼杀了维新变法运动。关于历史研究的问题,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
(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9年3月,我国西藏地区上层反动势力发动武装叛乱。为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中央人民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决定“彻底平息叛乱,充分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取得了平息武装叛乱的全面胜利,为西藏民主改革铺平了道路。
材料二 当时的民主改革把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结合起来,这一措施得到了西藏各阶层人民,首先是贫困农奴和奴隶的欢迎,也受到很多的上层人士的理解和合作,保证了西藏民主改革顺利进行。……第二步是进行土地改革。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全部财产、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采取没收政策,时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政府把这些公有财产、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全部分给了农奴和奴隶。
(1)依据材料一,分析西藏民主改革的背景。(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西藏民主改革方式的特点,分析其历史作用。(9分)
正确答案
(1)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确立;西藏叛乱被平息;西藏人民要求民主改革。(6分)
(2)特点:自下而上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相结合;没收和赎买相结合;对农奴主区别对待。(6分)
作用:减少了民主改革的阻力,推动了民主改革的迅速开展,使西藏通过民主改革直接步入社会主义阶段。(3分)
试题分析:
(1)经过三大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1959年平定西藏地区上层反动势力发动武装叛乱,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中央人民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决定“彻底平息叛乱,充分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
(2)当时的民主改革把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结合起来,这一措施得到了西藏各阶层人民的欢迎;土地改革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全部财产、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采取没收政策,时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对奴隶主区别对待;农奴和奴隶获得生产资料。改革的作用,对奴隶主区别对待减少了民主改革的阻力,推动了民主改革的迅速开展,使西藏通过民主改革直接步入社会主义阶段,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然则革命者之言民权自立,不过因人心之所乐而因以饵之,以鼓动大众,树立徒党耳!假令革命果成,则其魁长且自为君主,而改行压制之术矣。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
材料二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的理由有哪些?(8分)
(2)你怎么理解材料二中“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7分)
正确答案
(1)立宪是循序渐进的;立宪会使国家安定;立宪会得到民权自由;立宪不会被野心家所利用。(8分)
(2)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7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直接归纳出康有为反对革命的理由,即立宪是循序渐进的;立宪会使国家安定;立宪会得到民权自由;立宪不会被野心家所利用。(2)结合材料二中文字“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说明作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并未完全失败,尤其是指思想启蒙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其对后世的思想启蒙作用表现在: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