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 共8899题
保持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pH<______的雨水称为酸雨;向煤中加入适量的______(填化学式),可以大大减少燃物产物中SO2的量.
正确答案
5.6
CaCO3(或CaO)
解析
解: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和雨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所以正常的雨水常呈微酸性,pH约为5.6;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重要物质,其溶液的pH<5.6,会形成酸雨;向煤中加入适量的CaCO3(或CaO),高温下石灰石分解生成CaO,可与SO2以及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钙,发生的反应为:2CaCO3+2SO2+O22CO2+2CaSO4,可以大大减少燃物产物中SO2的量,
故答案为:5.6;CaCO3(或CaO);
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氢能、核能、太阳能等是清洁能源,可减少污染,使用新型电动汽车,可减少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故A正确;
B.高空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臭氧的强氧化性对于生物组织有破坏作用,加速生物的氧化,所以低空臭氧是污染气体,对人体有危害,故B正确;
C.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的含量,PM2.5值越高,大气污染越严重,故C正确;
D.棉、麻属于纤维素,含有C、H两种元素,完全燃烧只生成CO2和H2O;羊毛属于蛋白质,含有C、H、O、N等元素,完全燃烧除生成CO2和H2O,还有其它物质生成;合成纤维是以小分子的有机化合物为原料,经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合成的线型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中出C、H元素外,还含有其它元素,如N元素等,完全燃烧除生成CO2和H2O,还有其它物质生成,故D错误;
故选D.
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中国的宣传口号是“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酸雨的pH<5.6,大量排放SO2、NO2会导致酸雨;正常雨水的pH=5.6,含有CO2,故CO2不会导致酸雨;故A错误;
B.太阳能、潮汐能、风力发电,可以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碳的排放,以获取清洁能源,故B正确;
C.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在触媒催化下,可以转化为无害气体氮气和二氧化碳,故C正确;
D.燃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时硫生成二氧化硫,在煤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二氧化硫会与生石灰反应生成亚硫酸钙,亚硫酸钙再被氧化生成硫酸钙,从而有效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故D正确;
故选A.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 碘化银可进行人工增雨.故A正确;
B.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是电能等洁净能源,不产生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氮氧化物.故B正确;
C.太阳能、风能和氢能等能源不产生二氧化碳,故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故C正确;
D.海水提取蒸馏水为物理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D.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利用二氧化碳制造全降解塑料,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缓解温室效应,故A正确;
B.电解法可精炼铜,电化学方法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合成氨,故B正确;
C.NaClO、KMnO4等有强氧化性,能使pH试纸褪色,故C正确;
D.乙醇和甲醇的分子式不同,热值不同,故D错误.
故选D.
水体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加剧水资源短缺,而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1)工业废水中含有的酸、碱、盐,会造成水体污染.______;
(2)生活污水中不含工业污染物,因此可以不经处理任意排放.______;
(3)含重金属(Hg、Pb、Cd、Cr等)的水,对人类健康有害.______;
(4)含N、P的大量污水任意排向湖泊和近海,会出现水华、赤潮等水体污染问题.______.
正确答案
对
错
对
对
解析
解:(1)工业废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污水和废液,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和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废水中含有的酸、碱、盐,会造成水体污染,需要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故(1)正确;
故答案为:对.
(2)生活污水中虽不含工业污染物,但废水中污染物成分极其复杂多样,常要几种方法组成处理系统才能达到完全净化的目的,因此可以不经处理任意排放错误,故(2)错误;
故答案为:错.
(3)藻类生长需要大量的N、P元素,如果水体中N、P元素严重超标,会引起藻类疯长,从而导致水中氧气含量降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海水中常称为赤潮,淡水中称为水华,故(3)正确;
故答案为:对.
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pH<5.6,故A错误;
B.煤的气化和煤的液化过程中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3O2═2O3中没有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光导纤维的成分是二氧化硅,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B.
空气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重要资源,为改善空气质量而启动的“蓝天工程”得到了全民支持.下列措施不利于“蓝天工程”建设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硫污染空气,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治SO2污染,有利于“蓝天工程”的建设;故A正确;
B、实施绿化工程,大量植树造林,能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也防治了扬尘的污染,故B正确;
C、机动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污染物,研制开发燃料电池汽车,消除了机动车尾气污染,有利于“蓝天工程”的建设,故C正确;
D、化石燃料的燃烧能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加大石油、煤炭的开采速度,增加化石燃料的供应量,不利于“蓝天工程”建设,故D错误.
故选D.
化学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NO2不是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碳不是大气污染物,故A错误;
B、Na2O2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H2O2中只含共价键,含有的化学键不一样,故B错误;
C、冷的浓硫酸、浓硝酸均能使Al、Fe钝化,故在常温条件下,能用铁罐储运浓硫酸、浓硝酸,故C正确;
D、明矾中的Al3+水解显酸性,加入酚酞试液不变色,故D错误.
故选C.
(1)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①为确保世博会期间空气质量的优良率,有关部门要定时测定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______(填字母)的浓度.
a.氟氯烃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碳
②下列措施不利于改善环境质量的是______(填字母).
A.在燃煤中添加石灰石粉末以减少酸雨的发生
B.为实现“低碳世博”,上海世博会很多展馆采用光电转化装置
C.对所有垃圾通过露天焚烧或深埋的方式进行处理
D.利用二氧化碳等原料合成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代替聚乙烯
③获得洁净安全的饮用水是每个人的正常需要.
对饮用水常使用漂白粉或漂白精片进行杀菌消毒,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______.加入明矾起净水作用,写出Al3+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2)下列做法中,会引起居室空气污染的是______.
①地板油漆、打蜡 ②房间铺上新地毯 ③用胶合板装修房顶和墙面 ④点燃蚊香 ⑤吸烟 ⑥居室种养吊兰等花草⑦喷灭蚊药雾剂 ⑧点燃天然气炉灶⑨油炸食品.
正确答案
解:(1)①二氧化氮是空气污染物,故要测定其浓度,故答案为:b;
②A.在燃煤中添加石灰石粉末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以减少酸雨的发生,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故A正确;
B.为实现“低碳世博”,上海世博会很多展馆采用光电转化装置,属于清洁能源,减少电煤的使用,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故B正确;
C.对所有垃圾通过露天焚烧或深埋的方式进行处理,会产生大量污染性气体,不利于改善环境,故C错误;
D.利用二氧化碳等原料合成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代替聚乙烯,可减少白色污染,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③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Ca(ClO)2,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反应的方程式为Al3++3H2O=Al(OH)3+3H+,
故答案为:Ca(ClO)2;Al3++3H2O=Al(OH)3+3H+.
(2)居室种养吊兰等花草能吸收环境中污染物以及人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会释放出氧气,不会引起居室空气污染.其他项目均会造成居室空气污,
故答案为:①②③④⑤⑦⑧⑨.
解析
解:(1)①二氧化氮是空气污染物,故要测定其浓度,故答案为:b;
②A.在燃煤中添加石灰石粉末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以减少酸雨的发生,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故A正确;
B.为实现“低碳世博”,上海世博会很多展馆采用光电转化装置,属于清洁能源,减少电煤的使用,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故B正确;
C.对所有垃圾通过露天焚烧或深埋的方式进行处理,会产生大量污染性气体,不利于改善环境,故C错误;
D.利用二氧化碳等原料合成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代替聚乙烯,可减少白色污染,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③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Ca(ClO)2,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反应的方程式为Al3++3H2O=Al(OH)3+3H+,
故答案为:Ca(ClO)2;Al3++3H2O=Al(OH)3+3H+.
(2)居室种养吊兰等花草能吸收环境中污染物以及人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会释放出氧气,不会引起居室空气污染.其他项目均会造成居室空气污,
故答案为:①②③④⑤⑦⑧⑨.
目前我国城市大气主要污染物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CO2、N2不是污染物,Cl2,酸雨不是大气主要污染物,故A错误;
B、CO2、雾不是污染物,NH3不是大气主要污染物,NO是大气主要污染物,故B错误;
C、N2不是污染物,HCl不是大气主要污染物,SO2,粉尘是大气主要污染物,故C错误;
D、SO2、NO2、CO、烟尘都是大气主要污染物,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情况可能引起水污染的是( )
①农业生产农药、化肥使用不当;②海上油轮原油的泄漏;
③工业生产中废气、废液、废渣排放;④生活垃圾的任意堆放.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农业生产农药、化肥使用不当,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故①正确;
②海上油轮原油的泄漏,所含的苯和甲苯等有毒化合物进入了海水,造成海水污染,故②正确;
③工业生产中废气、废液、废渣排放,也会通过流入、溶解、沉降等方式造成水污染,故③正确;
④生活垃圾的任意堆放,污染物会随雨水进入河水或地下水中,污染水资源,故④正确;
故选D.
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碳的排放,实施低碳经济是今后经济生活主流方向.
(1)下列措施不利于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是______.
A.植树造林,保护森林,保护植被
B.加大对煤和石油的开采,并鼓励使用石油液化气
C.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使用空调时夏季温度不宜设置过低,冬天不宜过高
D.倡导出行时多步行和骑自行车,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
(2)科学家致力于二氧化碳的“组合转化”技术研究,如将CO2和H2以1:4比例混合通入反应器,适当条件下反应可获得一种能源.完成以下化学方程式:CO2+4H2 ______+2H2O.
(3)CO2合成生产燃料甲醇(CH3OH)是碳减排的新方向.进行如下实验:某温度下在1L的密闭容器中,充2mol CO2和6mol H2,发生:CO2(g)+3H2(g )
CH3OH(g)+H2O(g)能判断该反应已达化学反应限度标志的是______(填字母).
A.CO2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B.容器中H2浓度与CO2浓度之比为3:1
C.容器中混合气体的质量保持不变 D.CO2生成速率与CH3OH生成速率相等
现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1所示.从反应开始到平衡,
氢气的平均反应速率v(H2)=______mol/(L•min).
(4)CO在催化作用下也能生成甲醇:CO(g)+2H2(g)⇌CH3OH(g);已知密闭容器中充有10mol CO与20mol H2,CO的平衡转化率(α)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2所示.
①若A、C两点都表示达到的平衡状态,则自反应开始到达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tA______tC(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②若A、B两点表示在某时刻达到的平衡状态,此时在A点时容器的体积为VAL,则A、B两点时容器中,n(A)总:n(B)总=______.
(5)以KOH为电解质的甲醇燃料电池总反应为:2CH3OH+3O2+4KOH=2K2CO3+6H2O,通入甲醇的电极为燃料电池的负极,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A.植树造林,保护森林,保护植被,能增强光合作用,大量消耗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加大对煤和石油的开采,并鼓励使用石油液化气,能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题意,故B正确;
C.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使用空调时夏季温度不宜设置过低,冬天不宜过高,能减少电的使用,减少煤和石油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倡导出行时多步行和骑自行车,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减少石油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减少废气的排放和节约能源,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B;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可以知道:反应前后的原子数目和种类应该相等,分析题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知道,反应前出现了2个O,1个C,8个H,反应后出现了2个O,4个H,所以在X中含有4个H和1个C,
故答案为:CH4;
(3)A.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CO2百分含量保持不变,说明到达平衡,故A正确;
B.开始投料比,2mol CO2和6mol H2,容器中H2浓度与CO2浓度之比为3:1,所以不能证明达平衡状态,故B错误;
C.容器的体积不变,反应前后都为气体,容器中混合气体的质量始终保持不变,不能说明到达平衡,故C错误;
D.CO2生成速率表示逆反应速率,与CH3OH生成速率表示正反应速率,两者相等,说明到达平衡,故D正确;
由图可知,12min到达平衡时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量为2mol/L-0.5mol/L=1.5mol/L,所以v(CO2)==0.125mol/(L•min),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H2)=3v(CO2)=3×0.125mol/(L•min)=0.375mol/(L•min),
故答案为:AD;0.375;
(4)①C点的温度、压强都高于A点,温度越高、越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最先到达平衡,故则从反应开始至到达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tA>tC,
故答案为:大于;
②A点CO的转化率为0.5,则参加反应的CO为10mol×0.5=5mol,则:
CO(g)+2H2(g)⇌CH3OH(g)气体物质的量减少
1 2
5mol 10mol
故A点平衡时,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10mol+20mol-10mol=20mol,
B点CO的转化率为0.7,则参加反应的CO为10mol×0.7=7mol,则:
CO(g)+2H2(g)⇌CH3OH(g)气体物质的量减少
1 2
7mol 14mol
故B点平衡时,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10mol+20mol-14mol=16mol
故A、B两点时容器内总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n(A):n(B)=20mol:16mol=5:4,
故答案为:5:4;
(5)甲醇-空气燃料电池中燃料在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在碱溶液中生成碳酸盐,氧气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或3O2+6H2O+12e-=12OH-),
故答案为:O2+2H2O+4e-=4OH- (或3O2+6H2O+12e-=12OH-).
解析
解:(1)A.植树造林,保护森林,保护植被,能增强光合作用,大量消耗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加大对煤和石油的开采,并鼓励使用石油液化气,能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题意,故B正确;
C.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使用空调时夏季温度不宜设置过低,冬天不宜过高,能减少电的使用,减少煤和石油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倡导出行时多步行和骑自行车,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减少石油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减少废气的排放和节约能源,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B;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可以知道:反应前后的原子数目和种类应该相等,分析题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知道,反应前出现了2个O,1个C,8个H,反应后出现了2个O,4个H,所以在X中含有4个H和1个C,
故答案为:CH4;
(3)A.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CO2百分含量保持不变,说明到达平衡,故A正确;
B.开始投料比,2mol CO2和6mol H2,容器中H2浓度与CO2浓度之比为3:1,所以不能证明达平衡状态,故B错误;
C.容器的体积不变,反应前后都为气体,容器中混合气体的质量始终保持不变,不能说明到达平衡,故C错误;
D.CO2生成速率表示逆反应速率,与CH3OH生成速率表示正反应速率,两者相等,说明到达平衡,故D正确;
由图可知,12min到达平衡时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量为2mol/L-0.5mol/L=1.5mol/L,所以v(CO2)==0.125mol/(L•min),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H2)=3v(CO2)=3×0.125mol/(L•min)=0.375mol/(L•min),
故答案为:AD;0.375;
(4)①C点的温度、压强都高于A点,温度越高、越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最先到达平衡,故则从反应开始至到达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tA>tC,
故答案为:大于;
②A点CO的转化率为0.5,则参加反应的CO为10mol×0.5=5mol,则:
CO(g)+2H2(g)⇌CH3OH(g)气体物质的量减少
1 2
5mol 10mol
故A点平衡时,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10mol+20mol-10mol=20mol,
B点CO的转化率为0.7,则参加反应的CO为10mol×0.7=7mol,则:
CO(g)+2H2(g)⇌CH3OH(g)气体物质的量减少
1 2
7mol 14mol
故B点平衡时,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10mol+20mol-14mol=16mol
故A、B两点时容器内总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n(A):n(B)=20mol:16mol=5:4,
故答案为:5:4;
(5)甲醇-空气燃料电池中燃料在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在碱溶液中生成碳酸盐,氧气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或3O2+6H2O+12e-=12OH-),
故答案为:O2+2H2O+4e-=4OH- (或3O2+6H2O+12e-=12OH-).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提出了“预防污染”这一新概念.绿色化学是“预防污染”的根本手段,它的目标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化工生产各个环节中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
(1)下列各项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的是______(填编号).
A.处理废弃物 B.治理污染点 C.减少有毒物 D.杜绝污染源
(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某省为筹建一大型化工基地,征集到下列方案,其中你认为可行的是______(填编号).
A.建在西部干旱区可以脱贫致富
B.应建在水资源丰富和交通方便的远离城市的郊区
C.企业有权自主选择厂址
D.不宜建在人口稠密的居民区
(3)某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Mg2+、Fe3+、Cu2+、Hg2+四种离子.甲、乙、丙三位学生分别设计了从该污水中回收纯净的金属铜的方案.
在能制得铜的方案中,哪一步操作会导致环境污染?______,应增加哪些措施防止污染?______.
(4)CO2的含量增多时会造成“温室效应”,那么______等气体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常见气体.请在如图所示的方框中设计实验并用图示表示某一气体造成“温室效应”.
正确答案
解:(1)A、处理废弃物是污染治理措施,污染已经产生,不是从源头消除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A错误;
B、治理污染点,污染已经产生,也不是从源头消除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B错误;
C、减少有毒物并没有根除有毒物质,也不是从源头消除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C错误;
D、杜绝污染源是从源头消除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D正确;
故选D.
(2)A、建在干旱山区缺乏水分不利于化工企业的运作,故A错误;
B、大型化工企业必须水源充足,交通方便,故B正确;
C、不能乱选择基地,必须保证水源充足,交通方便,不能污染居民,故C错误;
D、由于大型化工企业具有污染性,不能建在居民区附近,故D正确;
故选BD.
(3)丙方案中:由于铁的活动性比铜和汞都强,所以污水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后得滤渣的成分主要是铜、汞和剩余的铁,滤渣中铜汞不能与与盐酸反应,而铁能反应,此时滤渣就变成了铜与汞的混合物,加热汞转化成汞蒸气挥发出来,铜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氧化铜采用氢气还原可得纯净的铜;从该过程可以看出该步骤中③是汞的污染环节,要想防止汞污染的产生就得需要对汞蒸气进行处理,以防止汞蒸气挥发到空气中导致污染,
故答案为:丙方案的第③步;增加冷凝回收装置;
(4)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此外,还有甲烷、臭氧、氟利昂等;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现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利用图示装置左侧温度升高得快,压强增大,导致红墨水柱左低右高,可以表示CO2气体造成“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CH4等烃类化合物、氟氯烃;
解析
解:(1)A、处理废弃物是污染治理措施,污染已经产生,不是从源头消除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A错误;
B、治理污染点,污染已经产生,也不是从源头消除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B错误;
C、减少有毒物并没有根除有毒物质,也不是从源头消除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C错误;
D、杜绝污染源是从源头消除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D正确;
故选D.
(2)A、建在干旱山区缺乏水分不利于化工企业的运作,故A错误;
B、大型化工企业必须水源充足,交通方便,故B正确;
C、不能乱选择基地,必须保证水源充足,交通方便,不能污染居民,故C错误;
D、由于大型化工企业具有污染性,不能建在居民区附近,故D正确;
故选BD.
(3)丙方案中:由于铁的活动性比铜和汞都强,所以污水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后得滤渣的成分主要是铜、汞和剩余的铁,滤渣中铜汞不能与与盐酸反应,而铁能反应,此时滤渣就变成了铜与汞的混合物,加热汞转化成汞蒸气挥发出来,铜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氧化铜采用氢气还原可得纯净的铜;从该过程可以看出该步骤中③是汞的污染环节,要想防止汞污染的产生就得需要对汞蒸气进行处理,以防止汞蒸气挥发到空气中导致污染,
故答案为:丙方案的第③步;增加冷凝回收装置;
(4)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此外,还有甲烷、臭氧、氟利昂等;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现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利用图示装置左侧温度升高得快,压强增大,导致红墨水柱左低右高,可以表示CO2气体造成“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CH4等烃类化合物、氟氯烃;
现有以下几种措施:①对燃烧煤时产生的尾气进行除硫处理,②少用原煤做燃料,③燃煤时鼓入足量空气,④开发清洁能源.其中能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所以只要减少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生成就能减少酸雨的产生.
①对燃烧煤时产生的尾气进行除硫处理,就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所以可以减少酸雨的产生;
②原煤中含有硫、氮元素,少用原煤做燃料,就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所以可以减少酸雨的产生;
③燃煤时鼓入足量空气,只能使燃料燃烧的充分,而不能减少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所以不能减少酸雨的产生;
④开发清洁能源,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所以可以减少酸雨的产生;
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