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明理学
- 共100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本。及其长也,不进之大学,则无察其义理,措之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 ——朱熹《大学或问》
材料四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顾炎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朱熹在修养论上的主张。(4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顾炎武在治学上的主张。(4分)
正确答案
(1)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培养众多人才。(4分)
(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分)
(3)区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4分)
(4)经世致用,注重实学。(4分)
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注意材料信息“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体现了大一统思想;“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体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3)朱熹依据古代的教育经验,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其中8~15岁为小学教育段,即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他认为这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则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朱熹特别重视蒙养阶段的基础教育作用,他认为如果儿童在幼时“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
(4)明心见性,发现并彻底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修己治人,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更好地治理百姓。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是指宋明理学中一种不切实际的学风,过分强调对心性的培养,忽略了实际做事能力。因此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点评: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注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重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必须注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四语,当终身服膺。
二、举止要安和,毋急遽怠缓;言语要诚实,毋欺妄躁率。
三、见人之善扬之,见人之恶掩之。彼之于我,亦如是矣。
四、内外亲族,无论尊长同列,皆当以礼接之。毋得简傲笑谑,不恭不敬。
五、交友,所以辅德也。须亲直谅、多闻者,远便僻、柔佞者。
六、治家之余,日取经史传记三五百言读之,以养德性,以长识见。毋博弈嬉戏,虚费时日。
七、作家,但得衣食、祭祀、宾客之费无缺,足矣。毋过求赢余,为世所讥。
八、凡邻里亲故,平昔善良,倘有婚姻丧疾应助者,即量力助之。毋慕豪侠之名,轻意肆志,贻忧父母。其无赖之人,当敬而远之,一与交游,为患不小。
——《家训二十四条》节录
材料二 源远流长的祖国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科学地评价传统家训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伦理文化的历史地位,剔除其封建纲常礼教及唯心主义的糟粕,保持其民族性的精华,对于我国当前的家庭美德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传统家训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家庭美德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8分)
正确答案
(1)主要内容:和睦家庭,团结宗族,和谐乡里,提高个人修养。(4分,言之有理即可)
(2)积极作用:维系家庭亲情纽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推动思想文化发展。(4分,言之有理即可)
消极作用:儒家伦理维护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在新文化运动中被称为“吃人的礼教”。(4分,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概况归纳能力。从材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邻里亲故,平昔善良,倘有婚姻丧疾应助者,即量力助之”“交友,所以辅德也”“治家之余,日取经史传记三五百言读之,以养德性,以长识见”中的信息来作答就可以。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维系家庭亲情纽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推动思想文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其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在新文化运动中被称为“吃人的礼教”。
儒学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荀子认为:“天不为人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恶辽远而辍广。……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孔子指出“四海之内皆兄弟”。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科学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 ……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三:江户时代(1603—1867年)的日本是以儒学代替以前的佛教作为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汉学是日本西洋学发达的起点。这里所说的“汉学”,包括以儒家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的学问和技术方面的学问两个方面。……中国儒学在日本不像在中国那样拥有社会基础,而且没有同科举结合,所以,它一开始就作为思索的学问而发展,而且平行地存在着几种学说。
————伊田嘉家《近代日本的历史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以上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主张。(6分)
(2)材料二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儒学的?分析导致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2分)站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 、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21世纪,中外有识之士呼吁要重视儒家文化。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请你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立场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主张:自然界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当互助友爱,和睦相处;反对战争,主张友好相处。(6分,每点2分)
(2)观点: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儒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必须摧毁儒家旧道德。(3分,每点1分)
原因:19世纪后期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西方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传播。(3分,每点1分)
(3)影响:儒学不仅替代佛教成为统治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日本学习西方的立足点。(2分)
原因:儒家文化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增进家庭和睦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持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4分,每点2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主要体现的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孔子主张相互的有爱,荀子主张遵从自然规律办事,可以利用规律但是不能违背规律;孟子则是主张道德,做个圣贤之人。(2)新文化运动中儒家思想遭到批判,认为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儒家思想的存在不利于中国民主制的确立。儒家思想在20世纪以后遭到批判的主要的原因在于民主思想的传播与民族工业的发展。(3)从材料可以明显的看出,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之大,成为了统治人们的思想工具。儒家思想强调相互的关爱,主张利用自然但是又不能破坏自然,这些主张对建立和谐的社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儒家思想的内容。孟子主张民本、仁政,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此外,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西汉时期确立统治地位,唐宋三教合一后发展成宋明理学,并对日本等东亚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清成为了官方哲学并出现了批判思想。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儒家思想遭到彻底的批判。此外,儒家思想在每一个阶段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读后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 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 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3) 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007年10月28日至30日第二届朱子文化节在福建武夷山举行,以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诞辰877周年。宋明理学的积极作用有
①压抑人的自然欲求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