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共2171题
正确答案
(1)纬度 海陆
(2)纬 热量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3)沿海 内陆 水分 海洋水汽 中
此题把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画成示意图的形式,主要考查各自然带的位置和分布规律。由于自然带形成的基础是水热条件组合,形成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有关。自然带H、I、A、B、F、G是沿着纬度变化方向作有规律更替,形成这种分异规律的基础是热量条件,这种分异主要是受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而产生的。图中自然带由B—C—D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区域分异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产生这种分异的原因是受海洋水汽的影响程度不同,这种分异规律在中纬度最明显。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共16分)
(1)若一艘轮船航行至A处附近时恰好日出,此时北京时间为19:00,则A点的昼长大约为__________ 。(2分)
(2)图中山脉走向大体为______________走向。依据板块构造理论,该山的高度将如何变化?请简述理由。(6分)
(3)若轮船沿该大洲西海岸并顺图示洋流航行,船员沿途可观赏到哪些自然植被?(6分)这些景观的变化体现出什么规律?(2分)
正确答案
(1)11小时20分 (2分) (2)南北 升高。因为它位于两大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6分) (3)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森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热带森林)、热带荒漠(沙漠)(6分) 体现以热量为基础的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分)
根据海陆分布特点及寒流流向判断图示区域为南美洲的西海岸地区,图中经线应为70ºW,根据已知北京时间,便可算出A日出的地方时为6时20分,再根据公式:日出时间=12-1/2昼长,即可算出A地昼长为11小时20分;其它题只要知道该区域是南美洲西海岸地区就容易得出答案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凌晨,智利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给智利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南美洲部分区域图。
(1)智利处于美洲板块和 _板块的 (生长或消亡)边界,因此多地震。
(2)此季节,圣地亚哥受 (气压带或风带)控制,气候特征是 。
(3)A洋流按性质分属于 ,该洋流对从东向西经过麦哲伦海峡船只航运速度的影响是 。
(4)某考察团从北部的阿里卡沿海岸线向南到麦哲伦海峡进行考察,发现自然景观有明显的变化,该变化体现自然带分布的 ____,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____。
(5)圣地亚哥附近发展铜矿开采和冶炼工业的优势条件有 、 。
正确答案
(1)南极洲;消亡
(2)副热带高压带;炎热干燥(“高温少雨”也算对)
(3)寒流;减慢(减速)
(4)纬度;热量
(5)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应该答得更准确;水力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材料一 2010年12月,南非正式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至此,“金砖四国-BRIC”变为 “金砖国家-BRICS”。2011年4月14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南非和印度“金砖五国”领导人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会晤,会晤的议题涉及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形势、发展问题、金砖国家合作等内容。
材料二 南非示意图
材料三 海南岛相关信息图
材料四 印度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和中国的沪宁杭工业区图。
(1)南非正式加入“金砖国家”时,当地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南非最主要自然景观是_______,对该自然景观进行资源环境方面的调查时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
(2)好望角附近是世界重要航线经过的海域,但冬季和夏季从大西洋绕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的船舶航速往往有较大差异,冬季航速比夏季航速_______(快、慢),试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材料三:海南岛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说明该岛东、西两侧的经济产业结构的差异及原因。
西侧:差异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侧:差异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材料四,比较两个区域工业区位条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昼长夜短;热带草原;RS (遥感)。
(2)快;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风力大,航速较快。
(3)中部高,四周低;依据:河流流向(或七月气温分布特点)。
(4)西侧以第二产业(加工业和重化工)为主;原因:附近有丰富海盐、石油等化工原料;有港口,便于运输
东侧以第一产业(热带种植业)为主;原因: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丰富。
(5)相同点:①有发达的铁路系统和海港条件,交通运输十分便利;②地势平坦,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不同点: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沪宁杭工业区矿产资源和能源都短缺。
读亚洲部分地区气候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气候类型名称:① ② 。
(2)试分析①②两种气候的相同和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成因上都是 造成
的,表现在气候特点上,夏季都是 。 不同点表现在冬季的气候特点上:① ; ② 。
(3)分析比较③④两种气候在气候特点上的相同和不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③有明
显的 ;④是 。
(4)②③两种气候成因的最大不同点是: , 。
(5)①所处的自然带的的名称是 。
(6)图中④→③→②→①自然带的更替主要是受 因素的制约。
正确答案
(1)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高温多雨、寒冷干燥、温和干燥
(3)全年高温、旱雨季交替、全年多雨
(4)前者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而后者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造成
(5)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6)热量条件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右侧四幅图中,能表示甲地气候类型的是_________。
(2)北京的气温年较差为31.2°C,华盛顿(38.8°N)的气温年较差为25.3°C,北京的年较差大于华
盛顿的主要原因是北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图中C洋流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C三支洋流的水温由高到低的排列顺
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4)今年入秋以来,飓风频频“光顾”墨西哥湾一带,给周边国家带来危害,美国更是深受其害,损失
惨重。你认为飓风频频“光顾”墨西哥湾对美国______________工业影响最大。
(5)若在图示范围内自南向北沿大陆西海岸旅行,沿途经过的自然带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正确答案
(1)B
(2)受季风环流影响显著(或深受冬夏季风的影响)
(3)加利福尼亚寒流;C;A;B
(4)石油(或能源)
(5)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读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中的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材料二 表青海省2000 年和2010 年人口数据
(1)描述图 所示区域积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特点,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歌谣所反映的西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西宁市环境人口容量高于青海省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二概括青海省2000~2010年的人口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由东向西积温逐渐降低,地势由东向西逐渐抬升。
(2)昼夜温差大,地势起伏大( 天气多变) ,植被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3)位于河谷地区,气候条件较优越(1 分) ;科技发展水平较高。
(4)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答出两点即可) 有利:劳动力较丰富,社会抚养比下降;不利:就业压力加大。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凌晨,智利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给智利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
南美洲部分区域图(下图)。
(1)智利处于美洲板块和________板块的________(生长或消亡)边界,因此多地震。
(2)此季节,圣地亚哥受____________(气压带或风带)控制,气候特征是________。
(3)A洋流按性质分属于______,该洋流对从东向西经过麦哲伦海峡船只航运速度的影响是_________。
(4)某考察团从北部的阿里卡沿海岸线向南到麦哲伦海峡进行考察,发现自然景观有明显的变化,该变化体现自然带分布的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5)圣地亚哥附近发展铜矿开采和冶炼工业的优势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南极洲;消亡
(2)副热带高气压带;高温少雨(炎热干燥)
(3)寒流降低航速
(4)纬度地带;热量(太阳辐射)
(5)原料(铜矿)丰富;交通(铁路)运输便利(或能源丰富)
济南市某校“地理社团”在2011 年暑期用一周时间进行了网上模拟探究活动,研究了该时间内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图表示模拟探究的区域和探险路线。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社团成员们发现,有许多地点经度或纬度相近,但自然现象却差异明显,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按要求补充下表中内容。
(2)社团成员们调取了①地7 月10 ~13 日气象资料统计表(见下表),请写出该时段影响①地的天气系统名称,并分析判断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述苏门答腊岛地形的基本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门答腊岛素有,曾多次发生重大泥石流灾害。试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方面简要分析泥石流发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见下表
(2)冷锋;该天气系统过境时:风向由西南风转为西北风,风力加大;出现强降雨天气;天气系统过境后与过境前相比,气温明显下降。
(3)西( 南)部为山地(多火山),东(北)部为平原(多沼泽);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4)苏门答腊岛位于多火山地震带(或板块交界出),导致周边山体松动,岩石破碎;地形崎岖,坡度大;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且多暴雨;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原因,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援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
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带。
(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
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______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__________地。
(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___________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
_______________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带。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
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带性差异。
(4)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地中海;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乙;丙
(3)乙;温带荒漠;温带草原;经度或从沿海到内陆
(4)地形;海陆位置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重要因素。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l)“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
(2)“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甲中该风带的风向________。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____。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
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__
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正确答案
(1)整体
(2)西南风
(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
(4)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5)从赤道到两极;热量;从沿海到内陆;水分
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
设想一: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
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
地区
降水时间分布
年降水量(毫米)
年平均气温(℃)
年溶蚀率(毫米/年)
广西中部
相对均匀
1500~2 000
20~22
0.12~0.3
湖北三峡
中等
1000~1 200
12~15
0.06
河北西北部
集中
400~600
6~8
0.02~0.3
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
小题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
小题2:补充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
小题3:试分析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与植被覆盖率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
小题4:南方喀斯特地貌区降水量大,为何地表易缺水?
正确答案
小题1:三地中,年平均气温越高,年降水量越大,年溶蚀率越大。
小题2:如下图:
小题3:植被覆盖率高,下渗地下的水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从而会促进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
小题4: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漏斗、落水洞和溶蚀裂隙发育,促使地表水下渗、下漏,造成地表缺水。
小题1:由袁中数据可以看出,三地中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大,年溶蚀率越大。其原因:①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时间长,溶蚀率大;②气温高,水中CO2含量虽减少,但其反应速度加快,加快石灰岩的溶蚀。
小题2:坡度越陡,水的存留越不容易,时间越短,发育程度越低。
小题3:依据材料和表中数据、结合相关地理原理可得出答案。
小题4:依据材料和表中数据、结合相关地理原理可得出答案。
读南美洲轮廓图,完成下列要求。
(1)①地气候南北分布狭长,几近赤道,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降水量柱状图中能正确反映②降水状况的是_______图。
(3)③地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__________。
(4)④和⑤两地位于同一纬度但自然景观不同,试分析其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受寒流影响
(2)甲
(3)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4)④处终年受西风带影响,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⑤处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降水稀少成为温带荒漠。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
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_____(填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
出该风带的风向。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______和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
之对应的自然带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地带分
异规律,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__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中的________________地带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__为基础的。
正确答案
(1)整体
(2)西风带;西南风,风向略。
(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
(4)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纬度;热量;干湿度;水分
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________。(填字母)
A.南坡为向阳坡
B.北坡为向阳坡
C.南坡为迎风坡
D.北坡为迎风坡
(3)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
(2)D
(3)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故南坡雪线高于北坡。甲地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北坡雪线低于南坡。
(4)丙地东坡为迎风坡,从海洋上来的水汽,在东坡形成地形雨,且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故东坡基带形成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偏少,形成稀树草原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