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真题 文综 (全国III卷)
精品
|
前去估分
单选题 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1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

图1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正确答案

D

解析

图中有小桥流水,房屋依河而建,屋顶为“V”形,使用船舶作为交通工具,为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景观图,结合选项,故选C。

考查方向

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图中景观的特征,结合选项中各地理单元的地理环境,即可作出判断。

易错点

本题学生对四个选项中的地理环境不了解,容易错选成其它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1是一帧剪纸作品。

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上题结论,该地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降水丰沛,呈现出典型的江南水乡的特点,结合选项,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可以根据第一题的结论,结合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特征,即可得出结论;也可以根据图中小桥流水的景观推断该地区的自然条件。

易错点

沟壑纵横,降水集中对应黄土高原,A选项错误;地形封闭,排水不畅应为盆地地形,C选项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1是一帧剪纸作品。

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正确答案

D

解析

该景观主要分布区为长江三角洲,对应的地方剧种为越剧,结合选项,故选D。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中国地理的相关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设问简单,只需正确判断出该景观的分布区即可。

易错点

川剧对应四川;豫剧对应河南;粤剧对应广东。部分学生该景观的主要分布区判断错误,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的主要客流集散地。图2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

成4~6题。

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

正确答案

B

解析

地铁站是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服务的对象是城市人群,其等级的高低应与人流量有关,结合选项,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地铁站的特点及其服务对象,结合选项信息作答即可。

易错点

部分学生对地铁站的布局区位理解错误,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 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的主要客流集散地。图2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

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正确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甲、乙、丙站点的等级最高,服务人群最多,人流量最大,且位于市中心,推断应该为中心商务区。故选A。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考查调动和应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应结合图中站点的等级及区位,再结合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则即可判断。

易错点

部分学生对地铁站的特征判断错误,误认为人流量大应该属于大型住宅区,从而错选成C选项。忽略了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原则。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6. 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的主要客流集散地。图2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

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正确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地铁穿城而过,且一级站点分布较为分散,在内环和三环附近均有分布。交通线呈环状,推断其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结合选项,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考查调动和应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需要根据图中地铁站的信息,结合城市交通网,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原则,即可作答。

易错点

本题容易错选成A选项。学生忽略地铁站点信息,根据图中同心圆状交通线的布局,容易错选成A选项。根据图中环状交通网可排除B、D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 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图3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7~9题。

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正确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区西部浮游植物密度较小,东部较大。可知该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递增。结合选项,故选D。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只需结合图中密度分布和图例信息,根据选项判读即可。

易错点

学生因看图不仔细,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 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图3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正确答案

C

解析

由于夏季河流汛期,含沙量较大,导致入海口处水体浑浊,光照条件较差,浮游植物的数量较少,故其主导因素应为水体含沙量,结合选项,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需要根据材料信息“不同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要因素不同”,可推断影响该地区浮游植物的主导因素与平时所想并不一样,再结合季节信息,根据选项信息判断即可。

易错点

河流淡水中的营养盐较多,越靠近河口,浮游植物密度应该越大,与图中信息不相符,A错误;图中浮游植物的分布大致在同一纬度,故与太阳辐射分布无关,B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 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图3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正确答案

A

解析

图示海域冬季水温偏低,与夏季相比,总数量会减少。冬季河流径流量减少,河流搬运能力减弱,含沙量变小,河口处的营养盐减少,密度高值区会向陆地方向移动,故选A。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再对比冬夏季节海域的的光照、水温、营养盐分布的不同,即可判断。

易错点

学生对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因素理解错误,对选项信息判读错误,容易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 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10~11题。

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丁地有极光,纬度最高,且位于北半球;乙地也是冬季,故乙地在北半球;丙地即将进入秋季,推断丙地应在乙地的南方;甲地临近夏季,应该在南半球。故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应为丁、乙、丙、甲,结合选项,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需要先判断出丁地的位置,再根据材料中不同地区四季的不同,判断出四地的南北位置。

易错点

对材料信息解读错误,不能正确判断丁地的位置,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 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10~11题。

当天可能是( )

A4月28日

B6月28日

C9月2日

D11月2日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上题结论,可知甲地在南半球,乙地在北半球。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甲地临近夏季(12月),乙地临近冬季(12月)。可推断时间应为11月前后。结合选项,故选D。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丁地为冬季,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结合选项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易错点

部分学生对材料信息提取错误,不能正确判断材料中各地的地理位置。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2.小夏使用信用卡在北京透支8000元购买了一台外国品牌笔记本电脑,在免息期内通过银行偿还了该笔消费款。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B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和世界货币

正确答案

C

解析

购买笔记本电脑需要8000元,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小夏向银行透支(贷款)8000元,是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在免息期内通过银行偿还了该笔消费款是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故本题应选C。

考查方向

货币的基本职能

解题思路

本题是理解题,需要准确掌握货币的基本职能的判断标准,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而流通手段体现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手段表现的是一定的时间差。

易错点

容易混淆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尤其是对“透支(贷款)”的定位。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3.因钢铁行业复苏,导致对铁矿石需求增加。在此背景下,占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的四大矿产企业不断增产,引发业界对铁矿石价格战的担忧。对于这种担忧的产生,若用供求曲线来反映,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A

解析

因钢铁行业复苏,导致铁矿石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动;在此背景下,四大矿产企业不断增产,供给量会向向右移动;随着供给量增加,业界担忧的价格会相应下跌;同时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只有A项。正确选项为A。

考查方向

商品价格与供求的关系。

解题思路

本题是图示题,有一定的难度,根据题意锁定价格与供求关系的相关知识点,再结合“左减右加”的法则能够准确判断当需求量增加的时候,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当企业扩大生产时,供给量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掌握了这个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不能准确把握“左减右加”法则和需求曲线变化规律。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4.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2016年我国对120万个贫困家庭的新增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这一举措的依据是( )

①劳动者就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促进就业是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要求

③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④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强调劳动就业对于脱贫的重要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①项错误,不选;促进就业是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但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要求,②项错误,不选;就业是民生之本,通过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稳定脱贫,最终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故选③④,选D。

考查方向

新时代的劳动者的相关内容。

解题思路

本题充分考查了学生调动知识的能力,能够通过信息点“职业教育培训”和“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来锁定相关知识点,便迎刃而解。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5.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1299.2亿人民币元,居世界第二位,近10年平均增幅超过25%。中国对外投资蓬勃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于( )

①减少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降低汇率风险

②促进投资对象国的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

③推进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发展

④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课运用排除法。我国近10年对外投资平均增幅超过25%,说明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是在增加的,①项不选;③项推进全球资本一体化不符合事实,排除;②④项本身表述准确且符合题意,可选;正确选项为C。

考查方向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解题思路

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其产生的积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投资国的就业和经济发展也会产生积极影响,是个双赢的结果。

易错点

不能够准确判断当对外投资增加后,外汇储备是在增加而排除①,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6.某省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对公共服务“做加法”,对增加办事门槛和费用负担的中介服务“做减法”。截至2017年1月,“公共服务清单”新增2505个服务项目,增幅135%;“中介服务清单”取消或规范147个项目,精简比例达43%。两个清单的形成不公布,意义在于( )

①减少政府财政支出,降低公共管理成本

②拓展政府的基本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③明确政府服务内容,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④方便社会监督,防止政府的缺位和权利滥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政府对公共服务“做加法”,对增加办事门槛和费用负担的中介服务“做减法”,两个清单的形成和公布,进一步明确政府服务的内容和职责所在,体系那了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说明政府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同时,也便于接受社会监督,防止政府的缺位和权力滥用。故③④正确,排除①②。

考查方向

服务型政府和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调动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先排除②,应通过对“公共服务清单”的信息点的锁定,深层次挖掘题意。

易错点

看到“精简”,很容易直接选择①,认为是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7.西藏自治区某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履职13年,共提交42项建议和议案,与所在县每个乡定点联系人保持定期联系,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藏东南博物馆,还就提高边民补贴和偏远地区的工程造价标准等提出建议。该代表通过上述行为( )

①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

②反映基层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③行使自治区人大代表的立法权

④行使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A

解析

人民代表为人民,该代表通过上述行为履行代表职责,行使代表权利,反映基层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①②项符合题意,可选;人大代表不行使立法权,③项错误;该人大代表行使的不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④项错误,不选;正确选项为A。

考查方向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职权。

解题思路

明确了人大代表的职权后通过排除法排除③④。

易错点

④项中的“自治权”不能果断排除。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8.2017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的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产生监察委员会。新的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整合政府、检察等部门的监察力量,将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及其他公共部门纳入监察范围。这一改革旨在( )

①实现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

②清除公共部门滋生腐败的社会土壤

③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

④搭建群众直接监督公共权力的新平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B

解析

成立新的监察委员会,整合监察力量,扩大监察范围,有利于实现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故①项正确;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仅仅清除滋生腐败的社会土壤,故②项错误;合署办公,整合力量,有利于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故③项正确;建立新的监察委员会,并没有搭建群众直接监督的公共权力新平台,故④项错误;正确选项为B。

考查方向

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解题思路

本题的信息点在“监察”,锁定信息点就能准确调动课本所学知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9.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的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A

解析

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体现了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①正确;长征这一人类历史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其作品引起强烈反响,吸引了全世界的人们,体现了革命文化具有利旧迷信的精神价值。②正确;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是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确定的,故③错误;革命文化本身的价值并不是通过大众传媒才具有的,④错误;正确选项为A。

考查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解题思路

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其作品引起强烈反响,体现了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革命文化具有利旧迷信的精神价值。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0.2016年10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

①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②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互联网思维属于社会意识,无法决定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①项错误;互联网思维能够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适应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所以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故②项正确;先进的社会意识应当能够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而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并不是衡量社会意识正确与否的尺度,故③项错误;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因此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故④项正确。正确选项为C。

考查方向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解题思路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互联网思维属于社会意识,而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因此要强化互联网思维,。

易错点

对互联网思维的定位。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1.“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因此,社会意识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①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也可以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因此②正确,③错误;春节期间,北京、上海等地的烟花爆竹然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应,故④正确;正确选项为C。

考查方向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解题思路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也可以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掌握这个知识点后根据题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来作答即可。

易错点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2.习近平反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他把理想信念看作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安身立命的根本”,比喻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这些论述蕴含的价值观道理是( )

①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

②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

③理想信念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④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取决于文化水平的高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正确答案

A

解析

习近平反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他把理想信念看作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安身立命的根本”,比喻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说明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①②项符合题意;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是看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③项错误;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影响理想信息的坚定程度,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故④项错误;正确选项为A。

考查方向

理想信念

解题思路

运用排除法直接能够排除。

易错点

理想信念的导向作用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3.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正确答案

B

解析

恩格斯认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能引起无数的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说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①正确;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认识虽然具有局限性,但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是可以认识和发现真理,②错误;真理与谬误作为一对矛盾,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但这并不等于说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③错误;认识对象是无限变体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时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④正确;正确选项为B。

考查方向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理解题,应该先理解恩格斯的话,通过后半句“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能够准确答题。

易错点

认识的无限性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正确答案

A

解析

西周时期,西周时期,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文字是统一的,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文字因为广泛的使用被简化,提高书写效率,故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发明,文字的书写材料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简和丝帛为主,故B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这一变化的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西周与战国”不符,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古代文字的演变

解题思路

学生需要对基本的文字演变的历史知识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化了解,能够看懂材料图示才能准确的解答。

易错点

学生对文字的演变缺乏了解,不能看懂材料所给的信息,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正确答案

C

解析

A项与史实不符。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且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各行业的人通过努力和智慧而致富,体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汉代经济的发展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是作答的关键,同时也应该知道汉代前期经济发展的情况,二者结合进行作答。

易错点

学生缺乏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不能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和概括材料导致回答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6.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正确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拥有土地较少的和较多的都是少数,大部分土地拥有量是在20----130亩,这是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很容易知道B项错误;均田制的内容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D项生产效率的问题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解题思路

学生一个方面要能够读懂材料,能准确的分析材料,另一个方面还要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成分和唐代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所了解。

易错点

学生缺乏对材料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不知道材料数据所体现的社会现象导致回答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正确答案

B

解析

通过材料内容可知,对于宋太宗是否去过宫中这一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所以B项正确。历史事实除了通过历史叙述,还可以通过实物呈现,故A项错误;北宋时期的文献虽然对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有不同记载,但这并不代表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事实,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历史研究的思维

解题思路

学生应该知道,历史史实并不一定都是通过一定的史料进行记载,记载的也不一定都是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要学会辩证的分析。

易错点

学生缺乏历史研究的思维,看到材料感到困惑无所适从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正确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时间“1897年”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所以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虽主张发展工商业,但维新变法的影响力也没有这么大,因此维新变法不是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1895年甲午战争清军惨败,洋务运动破产,故B项错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途径,列强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故C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题思路

学生应该对材料中的时间敏感,这是在甲午战后,结合材料中的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分析原因是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易错点

学生对材料中所述的历史现象不理解,对材料中的时间不敏感,无法提炼核心的思想导致回答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婚礼仪式上中西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无法获知这些婚礼的配偶是否是出于自愿,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提及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政府主导的问题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解题思路

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对选项的关键词应该注意,有些词明显绝对化,直接可以排除,故A项“实现了”C项“已颠覆”D项“主导”都是很容易排除的。

易错点

对材料不能准确的分析和理解,无法概括材料的核心思想导致回答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正确答案

B

解析

渡江战役时期,新中国尚未成立,还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故A项错误;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捍卫了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主权,否定了列强在华特权,故B项正确;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西方国家还可以通过东南沿海等地援助国民党,故C项错误;“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政策,此时新中国尚未成立,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

解题思路

仔细的分析材料,并且运用排除法是做题的重要方法。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前,解放战争阶段,因此D项错误,材料看不出A项内容,C项绝对化。

易错点

学生无法仔细的分析选项之间的差别,找不到和材料相符合的选项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1.图5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正确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时间“1954年”可知,此时正是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时期,扫盲工作在农村是工作内容之一。该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故C项正确。文人画诗画于一体,材料明显不符,故A项错误;现代主义绘画反传统、反理性,与材料明显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办学方针,不是艺术想象,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等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需要知道建国后中国教育的情况,同时也要知道西方美术的一些内容如近现代西方美术的流派和特点等。

易错点

学生对美术的相关情况不熟悉不能仔细的分析材料,看不懂画作导致回答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2.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

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

A限制权力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雅典官员就职、陪审员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成人前,都必须宣誓,这有利于增强这些人的责任意识,所以D项正确。材料提及官员做法都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履行本职工作,并不是为了限制权力滥用,故A项错误;“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并非都是官员,因此不能说明这些宣誓旨在防止官员腐败,故B项错误;材料不仅在强调公民享有权利,还强调公民在履行权利的同时要遵守义务,故C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

解题思路

学生首先应该对雅典民主制的相关情况熟悉,同时应该仔细的读材料,明白材料到底讲了什么,找到与之相符合的选项。

易错点

不能真正的读懂材料,不能正确的分析材料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3.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正确答案

C

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1793年法国国民公会即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即是法庭又是被告,这体现了国民公会的人民主权理念,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最高权力机关”、“正式选举会议”、“是权威机关”、“是法庭”可知国民公会掌握了国家的立法、司法等国家大权,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故A项错误;法国1793年颁布共和国宪法,不是君主立宪,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政体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和术语是做题的关键,区分近代西方主要的国家的政体和各自的特点,能够进行比较。

易错点

学生对近代西方的政治体制不熟悉,对一些概念不清楚导致混淆造成选择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正确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的“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这种做法使集体农庄农民的生活得到相应的保障,旨在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关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对选项进行分析,找到明显不符合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选项。

易错点

学生对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不熟悉,对材料理解有偏差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正确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可以看出政府干预经济的活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政府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将权力下放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故B项错误;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加重联邦政府财政负担,故C项错误;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新自由主义并不是恢复自由放任传统,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

解题思路

学生应该知道在西方战后经历了两次经济指导思想的调整,一次是战后初期,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另一次是在70年代后,减少干预,再次强调市场的作用。

易错点

学生对战后西方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不清楚,不知道每次调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导致错选。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20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4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图6a)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图6b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1)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纪70~80年代甲地温室生产的农产品出口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条件。(6分)

(3)分析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6分)

(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正确答案

(1)地处地中海沿岸,冬季温和(最冷月最低气温为8℃左右),日光温室可满足蔬菜、瓜果生长需要;当地干旱少雨,日光温室可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蔬菜、瓜果成熟早,可反季节供应;冬季气候温和,温室设备简单,不需要加温,生产成本低;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

(3)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保持产品质量的优势;能及时维护、更新各种设施、设备,保证生产的稳定和供应的连续;完善的销售网络与现代物流业,能将农产品快速运达市场。

(4)赞同理由:当地气候条件适宜,温室农业技术基础好,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经济效益高,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沿海平原土地有限,地表水资源缺乏,扩大生产规模将会增加水资源、土地资源供给压力;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导致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

解析

(1)根据甲地区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地区冬季温和,日光温室可以满足植物的生长;该地区降水少,日光温室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利用效率。

(2)根据材料可知,甲地纬度较低,农产品成熟早,可以反季节供应;而该地区冬季气候温和,不需要加温,生产成本低;西班牙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劳动力价格低廉。

(3)集群式发展,利于产品和技术的推广;集群式发展是集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能够及时的维护和更新设备,保证生产。利用完善的网络,便于农产品快速到达市场。

(4)如果赞同,应从该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业技术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角度分析;如果不赞成,应该从该地区水资源缺乏,耕地资源少,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等角度分析。

考查方向

(1)本题考查农业区位条件,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2)本题考查农业区位的选择,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3)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4)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1)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信息和气候资料图,从气候角度分析即可。(2)对比分析该地区比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即可。(3)根据材料信息“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从技术、品种、销售、物流等角度分析即可。(4)表述观点,然后从生态、社会、经济等角度分析说明。

易错点

(1)学生审题不清,不能单纯的从气候角度分析说明。(2)不能正确分析甲地与欧洲发达地区的区位条件。(3)学生容易答成集聚的优势,不能使用学科语言分析说明。(4)设问较为简单,可能会出现只答观点,不答理由的错误。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2分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类,适宜在16℃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部的冷水水域,栖息环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图7),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属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1)根据支流的分布特征,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8分)

(2)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8分)

(3)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 分布特点:该流域降水北多南少。

原因:地处大陆内部,气候干旱。但北部山地为(西风)迎风坡,山体高大,能拦截水汽。

(2)支流发源于高山地区,水质好;纬度高,加之受高山融雪影响,水温低;干流流速较缓,水草丛生;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而上(可构成统一种群)。

(3)生长繁殖的环境要求特殊,适宜生长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水温低,生长缓慢。

解析

(1)读图可知,额尔齐斯河的支流对集中在北部,而南部为戈壁,推断流域降水北多南少;该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处中纬西风带,北部山地为迎风坡,拦截水汽。

(2)根据材料,可知白斑狗鱼适宜在16℃以下的水域产卵,而额尔齐斯河纬度较高,加上冰雪融水,水温较低,适宜其产卵。额尔齐斯河水质较好,水草丛生,适宜鱼类的生存。

(3)根据材料,可知白斑狗鱼的生长环境较为特殊,适宜生存的水域较少,栖息环境水质清澈,鱼类饵料少,冷水鱼,生长较为缓慢。

考查方向

(1)本题考查气候成因,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2)考查农业区位条件,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3)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1)先读图,根据图中支流特征,结合影响降水的条件分析说明即可。(2)根据鱼类生长的自然条件,结合额尔齐斯河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说明。(3)结合材料,从白斑狗鱼的生长环境分析,需要结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如饵料、特性等。

易错点

(1)不能正确读图,不能根据支流分布推断气候条件。(2)答题时不按要求作答,不能仅从自然条件分析,不能正确判断适宜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有哪些。(3)忽略白斑狗鱼的生长与繁殖条件,不能将自然地理要素联系起来,容易将产量低和数量低混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4分

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材料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建成了营业总里程达2.2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2017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

材料二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超过3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1)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14分)

(2)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10分)

正确答案

(1)有利于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带动相关产业“走出去”;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打造“中国品牌”,提高国际影响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完善对外经贸政策环境;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商业商贸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铁路“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扩大了中外人员交往,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解析

第(1)题可从中国高铁走出去,会带动相关产业出去,从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中国品牌,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高铁的走出去不是单一的输出产品,而是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这有利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供给侧改革发展。建议可围绕高铁走出去需要更优化的市场环境、外贸环境,还需要优惠政策的支持和财政税收金融等。第(2)问的文化意义,可以从高铁走出去,会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这些文化传播的途径,通过高铁及其中国产品这些载体,将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中国文化带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加强对优秀外国文化的借鉴和吸纳。

考查方向

企业的经营;文化的作用

解题思路

本题以高铁走出去作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8分

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1)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2分)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10分)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6分)

正确答案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有利于促进我国及世界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能够更好地协调政策与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的普遍安全与持久和平。

(2)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赢共享。

(3)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同舟共济。

解析

第(1)问回答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为经济全球化已经将世界各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各国只有携起手来,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共同问题,才能应对挑战。回答问题时可从国家利益、合作共赢、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世界和平与安全等方面组织答案。第(2)问知识明确,要求具体,可直接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两个方面,结合材料,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这一主题加以阐述。第(3)问设问开放,但要求的能力很高,平时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其实这类名言名句教材中就有很多。

考查方向

经济全球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解题思路

本题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为背景材料,从政治、哲学和文化角度考查考生公民意识、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等。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10分)

正确答案

(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解析

(1)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是在新航路开辟后,从材料“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外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可以看出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开始了殖民扩张;同时材料时间17世纪前半期可以看出这是处于明末明初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第二问目的结合所学可知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是为了将台湾作为其殖民据点;从材料“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外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可以看出西方扩张目的在于高额利润;根据“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可以看出这是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解答此题需要仔细的分析材料。根据材料“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得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根据“ “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得出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根据材料“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得出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从这些做法可以看出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考查方向

明末反对荷兰、收复台湾的事件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能够对教程内容进行分析和灵活运用;仔细的阅读材料,真正的明白材料的核心信息;(2)仔细的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概括形成答案要点。

易错点

(1)学生对材料中所涉及到的时间,世界和中国的相关背景不清楚,掌握不住基本的历史知识如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中国则是明末动乱等造成回答偏离材料要求或者遗漏答案;(2)学生缺乏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缺乏对材料的概括能力,形不成答案要点。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东西方的列强竞相侵略中国,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地探索救国之路,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思想文化,探索的主体,由资产阶级而至无产阶级,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

明清之际,中国衰落,西学东渐之势渐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中体西用成为主流。但后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的失败使后继的先进的中国人再次觉醒,进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来完成任务,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解析

这一类试题是开放性比较强的试题,回答这一类问题,一般需要这样几步走。首先应该仔细的阅读材料,看看材料是关于什么的,然后认真的分析材料的要求,看看是要自己提炼观点,还是选择材料中的一种观点或者是论证材料的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史论结合的分析说明。就本题而言,首先拟定论题,先解读材料,材料反映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西方文明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冲击,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再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说明。

考查方向

近代西学东渐

解题思路

多读几遍才, 真正的明白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找到材料的观点,利用所学知识对提炼的观点进行分析说明。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缺乏分析材料的能力,形不成合理的观点,不能史论结合的进行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42. 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负地形是指从地面向下发育的地形,发育程度越高,高差越大,重庆武陵地处乌江东南缘,其喀斯特景观以负地形(峡谷、溶洞、竖井等)高度发育著称,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请指出武陵喀斯特景观特点对旅游活动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正确答案

不利影响:负地形发育,旅游线路高差大,交通困难,安全隐患多。

措施:控制人、车流量;增设电梯等设备;增加安全防护设施;设置安全警示牌;增加安全疏导人员。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负地形是向下发育的地形,多以峡谷、溶洞、竖井等,高差较大,交通受限,有安全隐患。

针对影响交通,可以增加基础设施,控制人流、车流等,针对安全隐患多,可以增加防护措施,增加安全疏导人员,设置警示牌等。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旅游地理的有关知识。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认真阅读材料,根据材料描述,对负地形有大概了解。再根据负地形的特征,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易错点

不能有效提取材料信息,对不利影响分析错误,进而不能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43. 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学*科&网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正确答案

(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

解析

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与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人工种植的橡胶林的生物层次低,林冠密度低,截留降水量少。地表缺乏植被保护,下渗少,土壤蓄水能力低,容易出现水土流失。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湿度低推断橡胶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差,结合橡胶林是人工种植,生物量较少,涵养水源的能力差,分析作答即可。

易错点

本题设问较为简单,回答时注意语言规范,条理清晰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44.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佘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

正确答案

(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解析

(1)从材料“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可以看出改变了北周的严刑竣法,减轻刑罚;从材料“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可以看出隋朝制定法律吸取了前朝的一些内容、择善而从;从材料“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可以看出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从材料“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得出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从材料“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可以看出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法律是治国的基础,《开皇律》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法律制度对唐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隋朝法律制定改革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明白材料的核心思想;概括分析材料,形成特点;(2)根据第一问的分析,回答《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易错点

(1)学生读不懂材料,不能分析概括材料是做错的主要原因;(2)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依据隋代法律制定分析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45.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8分)

正确答案

(1)“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解析

(1)从材料“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和后来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相关相关内容可知日本有预谋的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这是30年代侵华的开端;从材料“‘东亚新秩序’”和后来的卢沟桥事变等内容可以看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根据“1940年7月……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解答本题需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对日本而言,这些口号是服务于战争需要;“东亚新秩序”、“大东亚共荣圈”等口号掩盖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本质;同时用这些口号欺骗、蛊惑本国民众。对被侵略国家而言,“东亚新秩序”、“大东亚共荣圈”等口号很容易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日军侵略战争中的口号

解题思路

(1)多读几遍材料,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形成答案要点;(2)仔细的对材料进行分析,根据对材料一的理解,分析每个进程中口号的目的。

易错点

(1)学生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能力,不能概括材料的信息导致回答不全面。(2)学生不知道回答此问题要从日本国内和被占领国家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导致回答不全面。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46.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7分)

正确答案

(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

(1)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等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并结合“八大”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材料“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可以看出这时候注意吸取苏联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经验教训。

(2)解答此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从材料“……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被中央采纳实施”可以看出陈云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材料“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等信息可以看出他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从材料“1979年春,陈云指出……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可以看出陈云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陈云

解题思路

(1)仔细的阅读材料,概括材料的核心内容形成有关陈云思想的答案要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陈云思想出现的背景。(2)解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内容等角度分析陈云经济改革思想的意义。

易错点

(1)学生缺乏对材料的概括能力,提取不出有关陈云的经济思想;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不熟悉,不知道陈云经济思想出现的背景;(2)学生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进程不清楚,不能分析陈云思想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