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6.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时的“蓄发令”,再到辛亥之后的“剪辫易服”,对头发苛求的背后是复杂而隐晦的历史在流动。影响近代国人头发命运的因素有()
①政治统治
②反清斗争
③西学东渐
④民族政策
⑤西方殖民政策
7.1936 年12月14日,苏联《真理报》的社论说:“(张学良)本人乃一贯采取不抵抗政策。现在他乃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俨然高揭抗日旗帜,实际上则助日本使中国分裂,使中国更加骚乱,成为外国侵略之牺牲品。”这一评论()
11.“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美国文化以电影、时装、摇滚音乐这类商业形式牢固占领欧洲市场时,许多欧洲人不安地要求:欧洲应当有一个简明有力的自我概念。法国在反对美国文化影响方面特别积极——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欧洲的价值和传统而战……”欧洲特别是法国对美国文化的反应实质上反映出()
12.在西方近现代文化史上,英国某文学家从写印度的故事和关于英国的诗歌转而写作儿童文学,后来又转向描写野生动物、社会讽刺和关于船舶机器以及想象的越洋空中旅行的故事。时人评价这一文学现象说,“只有艺术家才能使成人读者对关于动物行为和机器的书读的津津有味。”这一评价反映了当时()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是中国古代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其萌芽于唐末五代,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当时书院多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等。清代雍正帝颁布上谕,明令所设书院皆由封疆大臣控制,并由政府拔给经费,书院应重视“读书应举”。清末,书院为近代学堂所取代。南宋以后历代书院共同依据的总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规定,书院学生要接受的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个方面的伦理关系的教育。书院的主要课程有儒家学说、历史、诗词和诸子百家等,其中“四书五经”和理学大师的讲义、语录、注疏等是书院的重要读物。
——摘编自陈元晖《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母大学”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1209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1224年);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1181年)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摘编自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中国古代书院课程与中世纪后期西欧大学课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古代书院和中世纪后期西欧大学课程特点形成的社会背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汤因比认为每一个人类“文明”都像一个个生物体一样,都必然要依次经历“生老病死的周期”。似乎这个“定律”就是决定各文明兴衰的最终原因。他由此预言,现存的西方文明也必然像古老的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罗马文明一样,要走向衰亡。
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不像汤因比那样,把国家或“文明“兴衰原因笼统地归结为某种宿命论式的“定律”,而是力图进行经验的、实证性的分析。他强调经济状况是决定大国兴衰的一个基本因素:“从长远看在每个大国经济的兴衰与其作为一个军事大国(或世界性帝国)的兴衰之间,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联系。”
——摘编自庞卓恒《从世界历史看文明兴衰规律》
根据材料运用历史史实,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证,可以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仁宗诏:“(西京)城内民八十以上,免其家徭役,赐茶人三斤,帛一匹。”“其父母年八十者,与免一丁,著为式。”(即“侍丁”制度);据《宋刑统》的规定,除了谋反、内乱等死罪之外,罪人若家有祖父母、父母年八十岁以上,且“户内无周亲年二十一以上、五十九以下者”,可以“申刑部具状上请听敕处分,若敕许充侍”(即“权留养亲”制度。)宋朝,宗族福利开始制度化,如范仲淹创设的范氏义庄。义庄就如一个公益基金,定期向族人或族中贫困、孤寒人口发放钱米。后宋朝士绅纷纷效仿,成立义庄赡养族人。南宋《新安志》载,新安“愚民嗜储积,至不欲多男,恐子益多,而赀分始少。苏公谪为令,与民相从为社,民甚乐之。”即民间结社互助养老。根据北宋末的一项立法:“居养鳏寡孤独之人,其老者并年满五十岁以上,许行收养,诸路依此。” 国家根据年龄不同确定了不同的养济标准;后因为国家财力等原因将进入福利院的年龄线提高到60岁以上。宋政府设立的福利院,包括京城的福田院、遍设于各州县的居养院、养济院,收养的对象包括“鳏寡孤独贫乏不得自存者”、“非鳏寡孤独而癃老废疾、
委实贫乏不能自存者”。
——据吴钩《宋代养老制度对今天的启示》等
(1)据材料概括宋朝尊老养老的举措。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朝尊老养老的举措。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