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
7.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
9.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10.中国古代主要流通钱币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纸币如交子、会子、宝钞,金属货币白银、铁钱、铜钱,铜钱如半两钱、五铢钱、通宝钱,以下关于货币出现的先后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
①白银 ②交子 ③五铢钱 ④开元通宝 ⑤咸丰通宝
12.著名学者陈国刚在《民主的审判》一文中说:“苏格拉底之死是产生的一个疑惑的自我解答。这个疑惑就是,为什么以民主著称的雅典会将苏格拉底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判处死刑?换句话说,苏格拉底为什么会死于民主的审判?”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14. 14世纪意大利彼特拉克诗中的女主人公劳拉已不是中世纪文学中的那种矫揉造作、高不可攀类型的贵妇人,而是单纯开朗的新女性,人物原型劳拉虽已失去了昔日风采,但不少读者还远道而来亲睹劳拉芳容,这反映了彼特拉克作品的特点之一是( )
17.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
16.有学者这样评论欧洲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本质是宗教改革家和俗人的政治野心的结合……这些俗人并不是磨刀霍霍的政治领导人,而是普通的、中等富裕的人。”依据所学知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15.16世纪出现的新世界地图改变了世界面貌,宇宙志变成了地理学。商人、军人、海员,不但可以利用沿海航行图表,还能从对地球的新认识中获得方便,黄金、香料源源流人欧洲。这说明( )
18.“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惧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哪国政治制度的演进符合材料中的描述( )
19.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在安妮女王去世后,王位将转人詹姆士一世的外孙女——信仰新教的索菲亚手中;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共和国总统”,上述法律其旨在( )
20. “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
22.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
23. “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24.19世纪,欧洲小学教育大规模发展,基本教育成为强迫性的公民义务。1870年到1900年间,德国的文盲率从2%降低到0%,意大利的文盲率从59%降到33%。这一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27.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529——595年)在其《颜氏家训·治家》中记述:“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讼。”这段记述能够反应当时在邺下地区( )
28.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
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30. 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子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21年2月2日是中国的春节。这一天,来自亚洲、非洲、阿拉伯世界以及印度洋周边地区的使节和统治者们,麋集于“天子脚下”的北京城,这些被中国惊世骇俗的航海技术制造的超级巨轮载来的使节们,有幸成为访问世界上最伟大的宫殿群——紫禁城的第一批客人。超过28个国家的首脑和使节获得了此项殊荣,但不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拜占庭帝国皇帝、威尼斯大公和英、法、葡萄牙诸国的国王。而他们之所以没有被邀请,只是由于他们作为既缺乏科学知识,又没有可贸易货物的落后国家的元首在中国皇帝朱棣的眼里尚不入流。
——加尔文·孟席斯《1421:中国发现世界》
材料二 如果只有欧洲的历史,欧洲的工业革命不能发生。因为大规模以焦炭冶铁的技术成熟于中国,而非英国的发明,而且不但是机械的问题,而是社会整体结构的问题。工业革命发生的背后,需要小资产阶级的兴隆,亦必须从东洋贸易中得来的资本积累。要机器运转,不能单靠动力,还必须有棉花作为原料,更需要贩卖制品的市场,而提供原料和市场的实际是东洋。没有和东洋的交通,工业革命大概不会发生。
——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
材料三 乾隆帝对马戛尔尼说:“天朝自有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尔国自有风俗制度,亦断不能效法中国,即学会亦无用。”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3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欧洲国家当时的世界地位,并分析欧洲国家统治者未被中国皇帝邀请的原因。(6分)
3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为何没有率先发生在中国。(6分)
3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当时中英两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并分析其对两国产生的不同影响。(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亚里士多德认为:“凡以政治修明著称于世的城邦无不对人口有所限制。最美的城邦,其大小必然有限度……一个城邦,如果像一个民族国家那样,人口太多了,虽然在物质需要方面的确可以充分自给,但它既难以构成一个真正的立宪政体,也就终于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城邦。”同样,孟德斯鸠也认为:“从自然特质来说,小国宜于实行共和政体,中等国宜于由开明的君主治理,而大帝国只能由一个专制君王来维持。”
34.根据材料概括亚里士多德及孟德斯鸠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表明态度(赞成、反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结合材料和中外史实进行论证,史论结合。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以土官治土民”。明政府开始废除世袭土官,代之以由中央任命的、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即所谓的“改土归流”。清朝雍正时期,全国统一基本实现,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盛世局面正在形成。同时,内地人民逐渐南迁,西南地区和内地经济上互通有无,民族融合日益加强。但各土司辖地如同一个个封闭王国,土司对土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和压迫,有的甚至拥兵反叛。因此,有识之士改流的呼声日益强烈。雍正帝委任云贵总督鄂尔泰主持改流工作。鄂尔泰采取“剿抚并用”、以剿为主的方针,在大规模用兵告一段落后,进行了大量的善后工作:妥善安置被革土司,慎重选任新设流官;解放奴仆,推行保甲制度;禁革各种旧制陋规;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路办学等。
——摘编自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论考》
3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雍正时期改土归流能够成功的原因。(6分)
3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意义。(7分)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