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
3.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成为定官,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得到发展;唐朝时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这反映出汉唐时期( )
4.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魏晋时期,皇帝将宰相之权交由这些私属代行……到唐代,则全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把以前的宰相职权正式分配给三省。”这种变化体现了( )
8.经济学博士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说上海,1850年进口货物为390. 8万元,其中鸦片占54%,棉布为34%,棉纱为6%.1870年,进口货物为6457.4万元,鸦片占34%,棉布为50%,棉纱为6%。”这种现象反映出( )
10.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 )
11.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在某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这一看法( )
12.康有为在其《大同书》里强调“去家界为天民”即实现个体自由,其中特别揭露了传统家庭和社会对妇女的残酷迫害。但后来其实际做的只不过是不让自己的女儿缠足,成立“不缠足会”而已。这说明康有为( )
13.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圣”、“利用厚生”,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学之两大砥柱。对材料观点的准确解读是( )
15.1937年年底,《时代周刊》将1937年的年度人物选定为蒋介石,而不是连任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或新登基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理由则是,“中国近代发生的事情,不仅仅构成一个警告,更是一个最后的信号,即白种人的负担将由一个更愿意承担的日本接过去。”《时代周刊》这一行动反映了( )
17.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他可以用葡萄酒的神奇魅力融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公元前7世纪在雅典出现了大量民众种植、采摘葡萄和酿制葡萄酒以及酒神狄奥尼索斯形象的瓶画和神话故事。据此可以推知当时雅典( )
20.公元前5世纪,面对波斯大军的入侵,雅典组建军事联盟的努力带来了希腊走向统一的希望,但由于“不能上升到一个巨大的、非城邦的、联合在一种共同公民权的国家”而没有实现。这反映了古希腊城邦( )
23.1651年,英吉利共和国发布《航海条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点:一、禁止外国商人和拥护斯图亚特王朝的美洲殖民地有任何贸易关系;二、外国商船如无共和国政府的许可证,不得与美洲的英国殖民地通商。以下关于此条例说法正确的是( )
25.1692年下院提出《任职法案》,先被上院否决,次年议会重提此案,又被威廉三世否决。以后如此多次,直到1707年作了有利于国王的修改后,才由安妮女王签署。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
26.伏尔泰在认识论上坚持人的思想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经验,并根据牛顿的科学原理解释物质世界。他的宗教观是自然神论,主张上帝就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这说明伏尔泰( )
27.卢梭设想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在这一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 形成所谓公意。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可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
28.二月革命后,尼古拉二世发布诏书说我同意国家杜马的请求,由我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即位,并祝福他登上俄国国家的皇位。希望他遵守立法机构确立的原则,就此宣誓绝不违背。”这一诏书说明(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的科技奖励起源很早。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对天文、水利方面的奖励。春秋战国时期以后,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奖励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天文学、医学,数学、农业、军事科技、建筑等领域都有获奖的记载。对科技的赏赐主要反映君主的个人意愿,赏赐频度最高的是对皇帝有功的人。君主采用不同形式的科技奖励,来激励创 造者的热情,推动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奖励形式由授官赐爵、金钱物质、树碑立传扩展到赐姓、赐名、赐诗文等。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清初的顺治帝首开了对外国人的科技奖励,他对德国传教士汤若望非常器重,命他任钦天监监正。因为中国的科学技术活动往往是个人行为,没有形成科学共同体,对某一技术和产品的奖励难以找到相关技术人员来评定,所以往往通过其外观或以实际应用中产生的效果来定。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科技救国”成为时代强音。洋务运动中,晚清政府不仅对中国的科技人才进行鼓励,还对在华的外国技术人员进行奖励,如给予高薪、授予官衔、金钱奖励等。为鼓励回国的留学生,清政府赐予他们“翰林”、“进士”、“举人”出身或授官。在近代西方科技传入的同时,西方的专利和奖励制度也引入了中国。1882年,清政府批准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件专利,即郑观应等人创造的机器织布工艺,保护期10年。1898年,在康有为建议下,光绪帝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科技奖励法规。上海强学会、务农会等学会也在各自的章程中加入了科技创新的奖励内容。民国时期,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已形成了较好的基础,政府奖励、研究院所和学术团体的奖励互为补充,科技奖励体系已具雏形。
——摘编自姚昆仑《中国科学技术奖励研究》等
29.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科技奖励的特点。(4分)
30.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科技奖励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
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
(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
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
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
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
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
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一条
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
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传统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
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1911年晚清政府制定
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条规。该条规分为户籍的管理、人籍、户籍、罚则四个部分,确
立了户籍管理形式的统一、平等和保障私权的近代户籍管理原则。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
了《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规定警察只是对户口调查负监督之责,
调查户口的具体事务则主要由“地方自治策事会或乡长办理,以总策或乡长为调查长,
策事或乡策为调查员” 。1931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分通则、
籍别登记、身份登记、迁徙登记、变更登记、登记申请、罚则、附则等内容。1932—1941
年国民政府相继颁布《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保甲条例》、《县保甲户口编
查办法》等,通过保甲连坐的办法强化对民众、乡村的控制。
——摘编自《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探析》
3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演变特点。(10
分)
3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并分析
其原因。(8分)
注:①英国人,《泰晤士报》驻华记者,长期担任北注政府政治顾问。②1917年由法国人建立,有大量外国商品销售,是当时京城少有“高档购物中心”。③21世纪初合资兴办的亚洲最大综合性商业建筑群之一。
33.以“近现代历史发展与地名变化”为主题,对表2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