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示意某区域某年气候要素的逐月变化。读图完成3~4题。
图2
3.造成4~6月蒸发量逐月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温上升 ②降水量增多 ③风力增大 ④云量减少
4.该区域当年水分累积亏损最为严重的月份是( )
一个国家中某种商品出口的比较优势程度用R值表示,R值越大表示该商品出口的优势越强。表1为2005~2012年中国、东南亚Y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前六位的R值。读表完成5~6题。
表1
5.中国、Y国商品出口的共同特点是( )
6.决定Y国鞋子、服装出口优势的生产要素是( )
图3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7~8题。
a方案人口结构(%) b方案人口结构(%) c方案人口结构(%)
图3
7. 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8.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图4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9~10题。
图4
9.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10.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
图6为某摄影爱好者在图5中广袤草原上拍摄的“日出”美景。读图完成11~12题。
图5 图6
11.摄影爱好者拍摄“日出”美景的方向和北京时间分别是( )
12.拍摄“日出”美景的地点是图5中的( )
图17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材料二 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
图17
37.说出渭河平原南北两侧(沿108°E)的地形特征差异。
38.简述甲、乙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
39.分析楚河中游地区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
40.楚河中游地区某中学的同学对造纸厂的规模是否扩大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选择你支持的一种看法,并为其提供论据。(9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罡《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解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来的油耗往来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4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4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43.就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解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心逐梦的中国,正在以博大宽广的胸怀、心系天下的情怀,奏响“一带一路”交响曲,谱写自贸区战略新华章。
材料一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热烈响应。2015年3月,福建被国家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2015年4月,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福建自贸区)正式建立,实施范围涵盖平潭、厦门和福州三个片区。
材料二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自2013年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大健全法制,国务院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协同实施,社会各界群策群力,福建自贸区筹建工作依法有序推进。目前,福建省围绕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要求,确立了自贸区重点实验项目186项,涉及体制创新、对台开放、投资管理、法制保障、市场监管等方面,自贸区建设全面铺开。
材料三 一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既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互动、共生共荣的历史。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之路。对此,同学们围绕“经济和文化何者先行”展开讨论。
观点
论据及论证过程
观点一:经济先行
经济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合作,但更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
观点二:文化先行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尊重、交流合作,才能保证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4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概述“福建自由区”和“海丝核心区”的建设,对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产生的积极影响。
46.联系材料二,运用《 政治生活》 相关知识,简要分析福建自贸区建设应如何依法推进。
47.材料三中的讨论运用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简要说明他们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观点上的分歧。
48.参考材料一和材料三,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展望中华文化与沿线各民族文化交流合作的美实远景。
请考生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A)[选修2—海洋地理]【请回答49、50题】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图18示意我国沿海局部海域波浪能密度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8
(B)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请回答51、52题】
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浸溢上陆的现象。图19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的逐月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9
(C)[选修6—环境保护]【请回答53、54题】
图20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20
49.指出该海域波浪能密度大小的南北差异,并分析其原因。(9分)
50.简述我国波浪能利用的前景。(6分)
51.指出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其原因。(9分)
52.简述该省防御风暴潮灾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53.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9分)
54.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请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请回答55、56题】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请回答57、58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9年,围绕着“人类应该在怎样的基础上缔造自己的社会?”。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辩论正在六边形的国土上展开。在争论的双方中,一方打着维护历史传统的旗号,积极鼓吹神赋权利、等级制度和行业组合;另一方则宣扬人类的创造性,主张天赋权利以及理性和正义。这场涉及哲理的政治辩论的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确认占法国人口三分之二的第三等级拥有何种地位。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 《1791年宪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它规定,年满25岁的男子为公民,又提出财产资格限制,“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者享有选举权,为积极公民;未达到者无选举权,是消极公民。《1793年宪法》取消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划分。第二共和国时期,法国选民人数猛增至900多万。
——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请回答59、60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鞠(审问)裳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闻,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树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55.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6分)
56.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10分)
57.材料一中大辩论的焦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成为焦点?(6分)
58.材料二中法国是如何扩大民众选举权的?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进程的因素。(10分)
59.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6分)
60.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10分)
请在A、B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得题号。
(A)【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请回答61、62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把团结统一看做“天地之长经,古今之通义”近代以来,在抵御外来侵路和长期革命斗争中,各民族人民形成了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B)[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请回答63、64题】
篮球场上,某著名球星行云流水般的摆脱防守队员,优雅地上蓝或远投,当人们问他是如何做到的这一切时,他很自然地说,这就是“球感”。一个熟练的司机面对复杂的交通状况,不需要经过完整的推理,就能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这就是所谓的“路感、车感”
上述看似不假思索的“感觉”,并不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洞察事物的思维活动。
61.我国的国家组织形式是:(4分)
6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简述我们应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6分)
63.思维角度看,这种特殊的思维活动称之为(4分)
64.结合材料,简要说明这种思维活动所具有的特征(6分)
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世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16. 关汉卿在《关大王独会单刀会》中,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到:“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19.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眴窄的一隅,生活着近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22. 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知识。科学革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
25. 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经历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审”——公开征求意见——“二审”——再次公开征求意见,最后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接受“三审”。此过程表明:
①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最高决定权
③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27.2015年4月,中国领导人在万隆亚非峰会上表示,中国将于年内对已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产品给予零关税的待遇,并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此举体现了中国坚持:
29.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
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 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
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33.如果没有政府最低工资的形响,劳动市场通过供求力量将自动达到均衡。如下图所示,在E点实现均衡的劳动价格和劳动供求数量。
现假定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W1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由此带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最合理的是:
32.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近年来,某省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降与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降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2014 年达到75.6 %。这些支出:
①能够有效促进财政收支平衡 ②强化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③有助于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④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35.研究人员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如图14 )置于晴天的室外,对其进行24 小时测定,得出某气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15 )。
该实验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坚持实事求是 ④客现事物的联系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6.一堵墙挡住了视野,找个东西把脚垫高.问题就解决了。可是找不到垫脚之物,于是,便把墙上的砖拆掉垫在脚下……。漫画(下图 )给我们的警示与下列古诗所蕴含的哲理最为接近的是: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