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真题 文综 (福建卷)
精品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204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图1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1~2题。

图1

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2.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

A价格低廉

B减耗保鲜

C绿色优质

D品种丰富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图示该地既种植水稻,发展种植业,又饲养牛羊,发展畜牧业,因此属于混合农业;而季风水田农业、乳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等都属于单一农业生产类型。故选 D。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和获取及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混合农业是一种在同一农场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业生产类型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且每一种农业生产类型的规模相当。所以判断是否属于混合农业,一是看该地农业生产类型的多少,二是看每一种农业生产类型是否达到一定规模。

易错点

学生审题不仔细,只从一个方面分析会从种植的农作物水稻、牧草或养殖的牲畜而错选。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该生产模式不适用化肥,所产农产品无污染,绿色优质,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而农产品的价格不会低:农产品的新鲜程度与该生产模式无关:消费者青睐的是农产品的质量,而不是农产品的种类。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农业的优势。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使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易错点

学生曲解了生态农业的特点,而把生态农业的优势想象为价格、保鲜盒品种。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图2示意某区域某年气候要素的逐月变化。读图完成3~4题。

图2

3.造成4~6月蒸发量逐月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温上升 ②降水量增多 ③风力增大 ④云量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该区域当年水分累积亏损最为严重的月份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蒸发量的大小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图示时段的气温上升,降水增多;而无法判断风力的大小;降水增多表明云量增加,故选A。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曲线图的判读、联系有关气候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图表,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读图的一般步骤①看图名,图名是一幅图的灵魂所在,它直接表明了这幅图要反映的主题。因此,在做有图的题的时候,首先要看图名,这样有助于我们确定考察方向、及时调动和回忆相关知识。②看图例,图例能够告诉我们地图中各个事物所代表的地理意义以及各个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帮助我们准确的理解地图想要表达的具体内容。因此,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看好图例,扣准点是保证高分的重要条件。③看图注,有部分地图,除了图名和图例外还会有一些文字的注释。这些注释往往会是我们解题时重要的突破点和切入口,所以,读图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认真,不能错过地图所要传递的信息。④提取图示信息,图示有价值的信息是我们解题关键,把有价值信息标注出来,便于分析其规律性。⑤回归材料、找遗漏点,在所有的地理高考题中,题目呈现的方式几乎都是图文结合的。在答题时,除了地图中所反映的知识点外,还要回归材料,认真研读,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点,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同时,一些比较难、偏的题,材料里面还往往隐藏着解题的突破点。因此,所有的读图题最终都要回归材料。

易错点

没有读图,而想当然的从蒸发量的变化上去分析变化的原因而错选。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水分亏损,图示3 一 6 月份均为亏损,所以累积亏亏损量 6 月份最多;而其它月份没有出现亏损。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曲线图的判读、联系有关气候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图表,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读图的一般步骤①看图名,图名是一幅图的灵魂所在,它直接表明了这幅图要反映的主题。因此,在做有图的题的时候,首先要看图名,这样有助于我们确定考察方向、及时调动和回忆相关知识。②看图例,图例能够告诉我们地图中各个事物所代表的地理意义以及各个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帮助我们准确的理解地图想要表达的具体内容。因此,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看好图例,扣准点是保证高分的重要条件。③看图注,有部分地图,除了图名和图例外还会有一些文字的注释。这些注释往往会是我们解题时重要的突破点和切入口,所以,读图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认真,不能错过地图所要传递的信息。④提取图示信息,图示有价值的信息是我们解题关键,把有价值信息标注出来,便于分析其规律性。⑤回归材料、找遗漏点,在所有的地理高考题中,题目呈现的方式几乎都是图文结合的。在答题时,除了地图中所反映的知识点外,还要回归材料,认真研读,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点,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同时,一些比较难、偏的题,材料里面还往往隐藏着解题的突破点。因此,所有的读图题最终都要回归材料。

易错点

有的同学仅从降水量或者气温或者蒸发量的一个要素去分析,没有综合起来分析水分盈亏的原因。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一个国家中某种商品出口的比较优势程度用R值表示,R值越大表示该商品出口的优势越强。表1为2005~2012年中国、东南亚Y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前六位的R值。读表完成5~6题。

表1

5.中国、Y国商品出口的共同特点是(  )

A工业品比较优势强

B工业品所占比重小

C农产品比较优势弱

D农产品出口总量大

6.决定Y国鞋子、服装出口优势的生产要素是(  )

A科技

B资金

C劳动力

D原材料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中国和Y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品都占有一定的优势,且中国的工业品所占比重较大;而中国农产品出口量小,Y国的农产品的出口优势较强。故选A。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中国地理、工业的特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结合图表数据对资料进行分析,中国和Y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品都占有一定的优势,且中国的工业品所占比重较大;而中国农产品出口量小,Y国的农产品的出口优势较强。

易错点

要注意题目中的共同特点而不是中国和Y国的大小比较。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鞋子和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Y国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而鞋子和服装需要技术水平较低,资金较少,原材料在生产成本所占比重较小,且并不一定由当地供应。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工业的区位因素、区域差异的比较

解题思路

劳动密集型产品需要的劳动力多,所以劳动力工资在生产成本中占较大比重。而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劳动力工资水平低,那么,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低,同样的经济效益,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出口优势强。

易错点

只关注这俩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没有注意到工业部门而错选原材料。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图3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7~8题。

a方案人口结构(%)     b方案人口结构(%)     c方案人口结构(%)

图3

7. 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8.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图示表明人口的性别比相差不大,老年人及青壮年人口比重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少年儿童比重差异最大,a方案比c方案小得多。故选D。

考查方向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判读和人口的增长模式,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特点及判读方法:一、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及特点掌握人口金字塔图的结构特点,明确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及其内涵,是准确解读人口金字塔图的基础。人口金字塔图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它是一种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塔状条形统计图。金字塔的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上部代表老年人,下部代表少年儿童,中间部分代表青壮年;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横条的长度表示某年龄组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百分比)。根据人口金字塔图所反映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扩张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静止型——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收缩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金字塔已经变形。

易错点

没有对a、c老年人和少年人口的比重进行比较而错选老年人比重。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a方案少儿比重太小,将来会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问题;c方案青壮年人口比重较小,社会负担过重;而b方案老年人口比重、青壮年人口比重和少儿人口比重都较合适。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模式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模式应该是人口的数量规模和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对应,过多或过少都不合适。

易错点

有的同学没有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模式的内涵而简单认为人口较多或较少比较好而错选。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图4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9~10题。

图4

9.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10.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

A

B

C

D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X地属于中间老,两翼新,判断为背斜,从地貌分析,属于河谷,因此X地为背斜谷。故选A。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和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考查探讨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背斜为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为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新.依据等高线判读地形名称:①山顶:也可称山峰,山岭。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则中部为山岭。②山脊: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③山谷: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④盆地: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低四周高,则中部为盆地。⑤鞍部:等高线地形图中,两个相邻的山岭之间相对较低处。⑥陡崖: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相交的地方。

易错点

要么只注重等高线地形的判读或者只是判读地质构造的类型,没有注重它们的因果关系。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从等高线分析,两河支流相连处,c河的地势高,河水应由c河流向a河,又②地位于下游河段,所以水量会显著增加;而①④位于上游,水量不变,③河段位于c河的下游,水量会减小。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判断、等高线判读。

解题思路

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处为陡坡;等高线稀疏处为缓坡。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中,要根据比例尺确定,根据地势的高低判断河流流向从而判断流量的多少。

易错点

图中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大多位于地势的第二级、第三级阶梯,并未包括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大部分分布在亚热带地区。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图6为某摄影爱好者在图5中广袤草原上拍摄的“日出”美景。读图完成11~12题。

图5              图6

11.摄影爱好者拍摄“日出”美景的方向和北京时间分别是(  )

A东南 7月1日06时

B东北 7月1日06时

C东北 1月1日12时

D东南 1月1日12时

12.拍摄“日出”美景的地点是图5中的(  )

A

B

C

D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图示广袤草原应位于等高线稀疏区域,接近赤道附近,当地日出时间应为6时,该区域位于东二区,与北京时间相差6小时,所以日出时,北京时间为12时;又因7月,日出东北,1月日出东南方。故选 D。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时间计算、日出方位、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解题思路

区时的计算方法:①先确定当地的时区和区时。②找出另一城市所在的时区。③计算出两个城市之间的时区差,即为区时差。④根据东早西晚的原理,计算出另一城市的区时,当要计算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时区的东边时,在已知时区的基础上加时区差,反之则减时区差。日出方位判断: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东北方向日出;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东南方向日出;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正东方向日出。

易错点

没注意图中的经纬度而错算;没注意是日出这个时间段。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从等高线分析,图中甲、丁两地东侧地势较高,不能看见日出景观;乙地恼近湖泊,不属于广裹草原;而丙地等高线稀疏,属于广裹草原,且东南侧视野广阔,是拍摄日出的最佳地点。故选 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判读,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从等高线分析,图中甲、丁两地东侧地势较高,不能看见日出景观;乙地恼近湖泊,不属于广裹草原;而丙地等高线稀疏,属于广裹草原,且东南侧视野广阔,是拍摄日出的最佳地点。

易错点

图中拍摄地要求日出视野开阔,地形平坦才能拍到,这要结合等高线图判读出平坦的地形。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37分

图17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材料二 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

图17

37.说出渭河平原南北两侧(沿108°E)的地形特征差异。

38.简述甲、乙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

39.分析楚河中游地区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

40.楚河中游地区某中学的同学对造纸厂的规模是否扩大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选择你支持的一种看法,并为其提供论据。(9分)

A可扩大造纸厂规模。 

B不宜扩大造纸厂规模。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南侧:以山地为主,地势较高(南高北低),起伏较大。
北侧:以高原为主,地势较低(北高南低),起伏较小。

解析

读图可知,楚渭河地区位于陕西地区,结合等高线的特点和河流流向可以判读地形的特征。从渭河两侧的等高线的数值及分布分析,南侧,等高线数值较大,表明地势较高,分布密集,表明地势起伏较大,其地形以山地为主;北侧,等高线数值较小,表明地势较低,分布稀疏,表明地势起伏较小,其地形应以高原为主。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世界地理的相关知识,等高线地形图、地形类型的分类。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地形特点 描述主要从两方面:一是地形类型及分布,二是地势起伏状况。题干强调地形差异,分析时注重南北、地形的类型、地势的高低,分析回答即可。

易错点

部分学生对题目设问理解有偏差,不会正确分析其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此外部分学生可能会没有关注到108°E这个信息而乱答。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地处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宽阔;气候较温和,河流较多,水源充足;周边地区农业基础好,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是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解析

从地形分析,两城市均位于河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广阔;海拔较低,且北侧有山地阻档,气候较温和;临近河流,水源充足;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好,农产品丰富;临近铁路,交通便利,是当地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城市的区位因素,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题干强调区位优势,分析时应从自然因素(地形、水源、气候、土壤、矿产)和社会经济因素(经济、生产力、交通等)分析回答即可。

易错点

部分学生对题目设问理解有偏差,不会正确分析其城市的区位优势,此外部分学生可能没有注意共同优势。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地处古代丝绸之路;自然地理环境较好;关中地区人口迁移到此聚居,带来秦腔文化,并世代相传到今。

解析

联系材料分析,楚河中游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交通便利;且临近河流,地平平坦,自然环境好;“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表明关中地区人口迁移到此蛋居,带来秦腔文化,并世代相传到今。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世界地理的相关知识和区域差异,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题干强调秦腔的发源地以及丝绸子路路线,分析时应结合图中信息,挖掘有用信息,分析回答即可。

易错点

部分学生不会用联系比较的方法去分析导致,条理不清晰的情况。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B

解析

从该地造纸厂的区位优势分析A观点,从资源利用分析,当地农业发展可为造纸工业提供原料;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林木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国际合作分析,两国汪贸合作的加强,资全未源更充足,可以扩大造纸厂规模;从市场分析,经济发展,会使市场扩大。从市场规模、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分析 B 观点,从市场规模分析,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大,市场有限;从保护环境角度分析,当地降水较少,水资源缺乏,扩大规模会加剧水资源紧张;污水排放量增大,会造成水污染:砍伐林木增多,可以导致生态破坏。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影响工业生产的因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造纸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产生大量废水;木材造纸工艺中原木处理所剩树皮、除沙器中排出沙石铁质等杂物、废纸造纸工艺中粗选排出粗大杂物、脱墨污泥、废水处理所得污泥等,都形成了造纸厂的大量废渣;所用蒸汽的生产过程要消耗化石燃料,若追溯到源头,原木生长、采运过程也要消耗能源,因而排放CO2、SO2、NOX等有害气体。因此围绕这方面分析回答即可。

易错点

部分学生对题目设问理解有偏差,不会正确分析其工业污染物有哪些,此外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遗漏要点,条理不清晰的情况。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3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罡《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解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来的油耗往来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4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4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43.就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解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4点即可,8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一“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可以归纳为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材料一“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考查方向

中美关系正常化;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解题思路

)据材料一信息“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得出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等要点;结合所学知识,“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得出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等要点。

易错点

不能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概括能力较差,同时对中美关系的基本史实把握不清。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问题:台湾问题。(2分)

理解: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3点即可,6分)

解析

第一小问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理解,根据材料二?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可以归纳为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再结合所学,《联合公报》的发表意味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

考查方向

中美关系正常化

解题思路

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当时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因此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和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再根据材料二信息“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说明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易错点

对中美关系的基本史实把握不清。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重大改变: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

第一小问反应,根据材料三“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可知是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三“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可以归纳为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以归纳为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可以归纳为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角度作答。

考查方向

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题思路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得出中美两国关系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等要点,再结合所学,得出中国自身国际地位提高等要点。

易错点

对中日关系的基本史实把握不清。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日本:甲午战争及30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言之有酌情给分)

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从日本方面,根据材料四?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作答;从中国方面,应该吸取教训,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等等,只要言之有理。

考查方向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侵华日军的罪行;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题思路

注意题目设问要求“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从日、中两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及30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日本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珍爱和平;从中国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以来,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中国也应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开创未来。

易错点

对日本侵华史把握不清。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4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心逐梦的中国,正在以博大宽广的胸怀、心系天下的情怀,奏响“一带一路”交响曲,谱写自贸区战略新华章。

材料一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热烈响应。2015年3月,福建被国家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2015年4月,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福建自贸区)正式建立,实施范围涵盖平潭、厦门和福州三个片区。

材料二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自2013年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大健全法制,国务院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协同实施,社会各界群策群力,福建自贸区筹建工作依法有序推进。目前,福建省围绕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要求,确立了自贸区重点实验项目186项,涉及体制创新、对台开放、投资管理、法制保障、市场监管等方面,自贸区建设全面铺开。

材料三  一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既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互动、共生共荣的历史。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之路。对此,同学们围绕“经济和文化何者先行”展开讨论。

观点

论据及论证过程

观点一:经济先行

经济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合作,但更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

观点二:文化先行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尊重、交流合作,才能保证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4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概述“福建自由区”和“海丝核心区”的建设,对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产生的积极影响。

46.联系材料二,运用《 政治生活》 相关知识,简要分析福建自贸区建设应如何依法推进。

47.材料三中的讨论运用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简要说明他们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观点上的分歧。

48.参考材料一和材料三,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展望中华文化与沿线各民族文化交流合作的美实远景。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有利于实施自主创新驱动,增强创新能力,为福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②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③有利于抓住机遇,扩大和深化闽台合作。④有利于深化改革,推动制度创新,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努力。⑤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答对4点即可。考生若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福建自贸区”和“海丝核心区”的建设对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产生的积极影响,属于意义类试题,综合性较强,能力要求较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创新驱动战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经济合作、改革、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知识回答。

考查方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培养考生分析探究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

材料分析题,先审题,考查自贸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可以从对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分析;再结合材料一的相关数据“得到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热烈响应”,就可以从对外的角度分析,然后结合材料二“涉及体制创新、对台开放、投资管理、法制保障、市场监管等方面”就可以从对内的角度考虑。

易错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考生容易遗漏对这个方面的考虑。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党要发挥领导核心,坚持依法执政,加强对自贸区建设的领导。②人大要依法行使权力,完善自贸区建设相关法律,加强监督。③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自觉接受监督。④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有序参与自贸区建设。(答对3点即可。考生若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政治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福建自贸区建设应如何依法推进,属于措施类试题,对于此类试题首先要分主体、多角度的回答。解答时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大健全法制”、“国务院统筹协调”、“社会各界群策群力”,然后调动运用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府和公民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并结合材料福建自贸区建设进行回答。

考查方向

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府和公民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培养考生分析探究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

材料分析题,材料中没有规定政治生活的主体,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结合材料信息“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大健全法制”、“国务院统筹协调”、“社会各界群策群力”,然后调动运用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府和公民的有关知识组织答案,注意卷面整洁。

易错点

材料中没有规定政治生活的主体,考生较难全面的从各个主体的角度分析,容易遗漏要点。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他们都坚持了两点论,都看到了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既要开展经济合作,又要开展文化交流。他们都坚持了重点论,观点一主张经济为重,观点二主张文化为重。②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所坚持的重点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明确具体,即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解答时首先回答两点论和重点论指的是什么,然后结合材料中的做法进行分析;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观点上的分歧,主要从影响认识的因素等角度进行回答。

考查方向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考生分析探究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

先审题,题目要求分析如何运行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然后结合材料,分别分析是如何做到两点论,如何做到重点论的,注意表述是要将材料与观点紧密结合。

易错点

对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要分别从两点论和重点论分析,不是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文化在交流和传播中发展,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实现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共同繁荣。③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在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中不断创新,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考生若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角度是“文化发展”,即文化生活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设问指向是展望中华文化与沿线各民族文化交流合作的美好远景,实质是分析这样做的意义,可以从文化的多样性要求交流传播,提高软实力,继承发展并推动创新等角度概括和总结。

考查方向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考生分析探究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

材料分析题,先审题,题目要求展望中华文化与沿线各民族文化交流合作的美实远景,就是考查文化发展的知识,就可以从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创新等角度分析,结合材料组织答案。

易错点

对题目的把握,不知道是考查如何推动文化的发展的,就难以下笔,容易单纯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请考生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A)[选修2—海洋地理]【请回答49、50题】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图18示意我国沿海局部海域波浪能密度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8

(B)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请回答51、52题】

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浸溢上陆的现象。图19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的逐月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9

(C)[选修6—环境保护]【请回答53、54题】

图20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20

49.指出该海域波浪能密度大小的南北差异,并分析其原因。(9分)

50.简述我国波浪能利用的前景。(6分)

51.指出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其原因。(9分)

52.简述该省防御风暴潮灾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53.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9分)

54.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差异:北部密度较小,南部密度较大。
原因:北部海域大陆架宽浅,海底摩擦作用大,波浪能密度较小;南部海域水深,海底摩擦作用小,波浪能密度较大。

解析

从图示等波浪能密度值线数值分析,北部密度较小,南部密度较大。其原因受海域水深的影响,从等深线数值及分布分析,北部海域数值小,分布稀疏,表明大陆架宽浅,海底摩擦作用大,波浪能密度较小;而南部海域水深,海底摩擦作用小,波浪能密度较大。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海洋能源分布、影响因素,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波浪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分布面广等优点。它是一种最易于直接利用、取之不竭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尤其是在能源消耗较大的冬季,可以利用的波浪能能量也最大。波浪的能量与波高的平方、波浪的运动周期以及迎波面的宽度成正比,而波高与风力大小、海水深度及海底地形有关。

易错点

部分学生对题目设问理解有偏差,不会正确分析其等值线,此外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遗漏要点,条理不清晰的情况。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2)我国海岸线长,波浪能资源较丰富,海岸线曲折,适宜波浪能发展的地点较多;波浪能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波浪能密度小,开发利用难度大,发电成本高。

解析

从波浪能利用范围分析,我国海岸线长,波浪能资源较丰富,且海岸线曲折,适宜波浪能发展的地点较多;从从波浪能的性质分析,波浪能是可再生清洁能源,其利用可以改善环境;从利用技术分析,波浪能密度小,开发利用难度大,且发电成本高。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海洋能源开发利用。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波浪能是海洋能源中能量最不稳定的一种能源。

易错点

部分学生对题目设问理解有偏差,条理不清晰的情况。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原因:该省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河流入海流量大,对风暴潮起顶托作用(或与天文大潮相逢),增加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次数。

解析

从图示风暴潮时间分布分析,风暴潮主要集中分布在夏、秋季节,因风暴潮是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的,所以从风力分析,该省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从外因分析,夏秋季节降水多,河流入海流量大,受其顶托作用,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

解题思路

题干强调交通位置,分析时应这种分析德国的交通,结合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德国的铁路和水运发达,结合德国的地理位置,分析回答即可。

易错点

部分学生对题目设问理解有偏差,不知季节对应月份,此外部分学生可能没有注意东南沿海,而忽视区域特征。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加强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加固堤防;保护生物(红树森、珊瑚礁)海岸,营造沿海防护林;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意识。
(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从监测分析,加强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报;从工程措施分析,加固堤防,营造沿海防护林;从非工程措施分析,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意识。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水文灾害的成因及治理。。

解题思路

自然灾害防御措施分为非工程性措施和工程性措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指建立监测与预报预警系统各应急机制;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防洪规划与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工程性防御措施指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具体方式:一是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二是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三是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易错点

部分学生对题目设问理解有偏差,防御风暴潮灾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从而条理不清晰的情况。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特点:湿地面积减少。
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开垦湿地。

解析

从图示数值分析,该区域湿地面积在减少。联系人口和耕地面积变化分析其原因,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人们开垦湿地面积增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导致城镇化水平提高,建筑用地面积增加,占用湿地面积增加。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湿地减少原因,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联系人口和耕地面积变化分析其原因,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人们开垦湿地面积增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导致城镇化水平提高,建筑用地面积增加,占用湿地面积增加。分析回答即可。

易错点

部分学生对题目设问理解有偏差,不会读图提炼信息。

第(6)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从湿地减少原因分析采取的措施,所以要退耕还湿地,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另外从法律法规分析,还要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湿地减少原因及保护措施。

解题思路

湿地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作用: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调节流量,控制洪水;保护堤岸,防风;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保留营养物质;提供可利用的资源;保持小气候;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航运;旅游休闲等。

易错点

部分学生对题目设问理解有偏差,对治理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从而条理不清晰的情况。。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6分

请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请回答55、56题】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请回答57、58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9年,围绕着“人类应该在怎样的基础上缔造自己的社会?”。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辩论正在六边形的国土上展开。在争论的双方中,一方打着维护历史传统的旗号,积极鼓吹神赋权利、等级制度和行业组合;另一方则宣扬人类的创造性,主张天赋权利以及理性和正义。这场涉及哲理的政治辩论的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确认占法国人口三分之二的第三等级拥有何种地位。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    《1791年宪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它规定,年满25岁的男子为公民,又提出财产资格限制,“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者享有选举权,为积极公民;未达到者无选举权,是消极公民。《1793年宪法》取消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划分。第二共和国时期,法国选民人数猛增至900多万。

——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请回答59、60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鞠(审问)裳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闻,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树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55.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6分)

56.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10分)

57.材料一中大辩论的焦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成为焦点?(6分)

58.材料二中法国是如何扩大民众选举权的?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进程的因素。(10分)

59.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6分)

60.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10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法令:方田均税法。

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2点即可)

解析

第一小问法令,根据材料一“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结合王安石变法内容可知是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材料“而又田臸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结合所学,从增加财政收入、抑臸土地兼并、均摊赋税等角度回答。

考查方向

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一信息“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得出这是指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就是清查丈量每户人家的实际耕地,按实际耕地数量征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方田均税法的主旨是通过丈量田亩,整理地籍,以实现均平税收负担,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易错点

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内容把握不清。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

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2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北宋处在中古田臸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归纳为旧田臸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第二小问简析,从王安石变法背景,即积贫积弱和时代背景上考虑。

考查方向

王安石变法·时代背景

解题思路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回答。第二小问注意材料二信息“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再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符合时代要求,“富国强兵”的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但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也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 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易错点

对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把握不清。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焦点:第三等级的地位。

原因:国王实行专制统治,维护等级制度;第三等级占人口多数,是税收的主要承担者。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这场涉及哲理的政治辩论的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确认占法国人口三分之二的第三等级拥有何种地位”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法国当时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下,国王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教士和贵族所属的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是特权等级,他们享有高官厚禄却不纳税。第三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和城市平民,他们没有政治地位,在经济上受盘剥。

考查方向

法国大革命·时代背景·启蒙运动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一信息“这场涉及哲理的政治辩论的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确认占法国人口三分之二的第三等级拥有何种地位”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法国当时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下,国王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教士和贵族所属的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是特权等级,他们享有高官厚禄却不纳税。第三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和城市平民,他们没有政治地位,在经济上受盘剥。

易错点

对法国大革命的时代背景把握不清。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扩大:法律保障;降低、取消财产等限制。

因素:启蒙思想的传播;多次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1791年宪法》”“《1793年宪法》”得出法律保障;“《1791年宪法》提出财产资格限制,把公民划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 《1793年宪法》取消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划分” 得出降低、取消财产等限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等角度回答,如思想上启蒙思想的传播;政治上多次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关系上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考查方向

启蒙运动对法国政治的影响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二信息“《1791年宪法》”“《1793年宪法》”得出法律保障;“《1791年宪法》提出财产资格限制,把公民划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 《1793年宪法》取消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划分” 得出降低、取消财产等限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等角度回答,如思想上启蒙思想的传播;政治上多次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关系上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易错点

对法国政治改革把握不清。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

解析

本问注意根据材料一信息“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得出增加御史人数;“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得出增设下属部门,“委御史台有“鞠(审问)裳禁系”之权”得出扩大御史的职权(赋予拘禁权力)

考查方向

唐朝的监督机制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一信息“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得出增加御史人数;“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得出增设下属部门,“委御史台有“鞠(审问)裳禁系”之权”得出扩大御史的职权(赋予拘禁权力)

易错点

对材料信息把握不准。

第(6)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

解析

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隋炀帝暴虐,臣下树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得出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臣不敢进谏;第二小问综合上述材料,根据材料一信息,“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得出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根据材料二信息“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得出强调自省、纳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

考查方向

隋衰唐兴的原因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二信息“隋炀帝暴虐,臣下树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得出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臣不敢进谏;第二小问综合上述材料,根据材料一信息,“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得出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根据材料二信息“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得出强调自省、纳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

易错点

对材料信息把握不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请在A、B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得题号。

(A)【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请回答61、62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把团结统一看做“天地之长经,古今之通义”近代以来,在抵御外来侵路和长期革命斗争中,各民族人民形成了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B)[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请回答63、64题】

篮球场上,某著名球星行云流水般的摆脱防守队员,优雅地上蓝或远投,当人们问他是如何做到的这一切时,他很自然地说,这就是“球感”。一个熟练的司机面对复杂的交通状况,不需要经过完整的推理,就能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这就是所谓的“路感、车感”

上述看似不假思索的“感觉”,并不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洞察事物的思维活动。

61.我国的国家组织形式是:(4分)

A单一制         

B联邦制

C总统制

6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简述我们应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6分)

63.思维角度看,这种特殊的思维活动称之为(4分)

A类比        

B直觉

C演绎

64.结合材料,简要说明这种思维活动所具有的特征(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国家形式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也是统治阶级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组织政权,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国家的结构形式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我国是单一制国家,A适合题意,排除B。

考查方向

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考生分析探究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

属于识记题,调动教材知识就可以知道选A。

易错点

对我国国家形式的把握,容易误认为是联邦制。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②不断增强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民族团结。③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入侵和占领,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

解析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要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本题考查的是怎么做,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难度不大,可以从履行义务、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等角度分析。

考查方向

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考生分析探究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

先审题,考查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可以从公民和国家的角度回答,然后结合材料,就可以从履行义务、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等角度组织答案。

易错点

对我国国家形式的把握,容易误认为是联邦制。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区分类比、直觉和演绎。类比的灵感来自对过去经验的原型启发或使原型发生某种变形、转化;直觉,是不假思索就快速冒出来的想法或者厌恶喜好,为我们提供不一定可靠的想法,直觉的发生是迅速的,明显发生在理性思维启动之前;演绎是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从一些假设的命题出发,运用逻辑的规则,导出另一命题的过程。通过材料中的“感觉”可以看出属于直觉。

考查方向

思维活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首先要区分类比、直觉和演绎这三种逻辑方式,可以通过材料中的“感觉”可以看出属于直觉。

易错点

对思维活动种类的分析与把握。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直觉具有敏捷性,上述情景中,思维过程都是瞬间完成的,难以完整描述。②直觉具有敏捷性,上述情景中,直觉都是对认识对象整体的觉察。③直觉具有敏捷性,上述情景中,直觉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可靠,还需要进行理论论证和实践检验。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直觉这种思维活动所具有的特征,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调动教材知识,可以从直接的敏捷性的角度综合分析,难度不大。

考查方向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考生分析探究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

先审题,题目考查的是直觉具有的特征,把握是“特征”;再联系教材,结合材料,从直接的敏捷性的角度综合分析,组织答案,注意分析全面,保持卷面整洁。

易错点

对直觉思维活动的特征的掌握,对材料的解读。

单选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4分,共9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3.图7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

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正确答案

B

解析

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属于片面性理解,故A项错误;‘历’者,过也,传也,是指过去的事实,而‘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意思是撰史者应该客观记载历史事实,结合两者,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故B项正确;历史的原意是对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不是只限定在书籍上,故C项错误;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不能反映,‘历’与‘史’两者结合的本意,即对过去事物的记载,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

解题思路

由材料中的信息,“历”者,过也,传也。“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故答案选择B。

易错点

对材料的理解不到位,从材料中“据此可知”一定要注意对材料的翻译很关键,‘历’者,过也,传也,是指过去的事实,而‘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意思是撰史者应该客观记载历史事实,结合两者,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可知选项B正确。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世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正确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唐代景德镇瓷器比较出名,但是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从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身份是镇民而非官营,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产品销往海外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经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

解题思路

根据“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景德镇”,可见景德镇一词是在宋朝出现,排除A;根据“镇民陶玉者”,可见陶玉身份不是官营手工业者,排除B;题干中并没有体现该产品闻名海外,排除C;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因此选D。

易错点

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朝而非唐朝,根据材料明确陶玉的身份,涉及对材料的理解。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7.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培养人才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弘扬道德,规范言行信息,故B项错误;“必在臸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意思是先让百姓富足,然后推行教化,达到移风易俗,故C项正确;教化民众,静心明志是在“必在臸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基础上,没有突出作者意思,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文化·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解题思路

“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因此选C,ABD三项都与题干意思不符。

易错点

材料的理解不准确。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6. 关汉卿在《关大王独会单刀会》中,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到:“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示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扶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一个无所畏惧、毅然赴约的英雄形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可知,关汉卿借用关羽独赴单刀会的典故来吊古抚今,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大江东去浪千叠”,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有类似,体现的是豪放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关汉卿

解题思路

用排除法解题。“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说明A理解正确,“可正是千丈虎狼穴”说明作者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大江东去浪千叠”联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明D理解正确。通过排除法 选择C.

易错点

材料的理解不准确。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说明军国急务不拘于“三日一奏事”时限,不能说明中书省只是处理军国急事,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从材料“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故B项正确;“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不是强化相权,故C项错误;“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只是遇到重大且意见不同时才禀报皇帝,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中书省

解题思路

“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说明A解读错误;“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议决,因此选B ;C在题干中没有充分体现;“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D解读错误。

易错点

对中书省的性质和职责把握不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8.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的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正确答案

C

解析

“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后农业总产值在下降,故C项错误;大跃进是在1958年,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总产值在不断下降,工业总产值在不断上升,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运动

解题思路

用排除法,根据图表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6年以后工业总产值高于农业总产值,排除A;“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3年-1955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总产值,排除B;“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以后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趋势,排除C;1958年大跃进开展,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因此选D。

易错点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和对图表数据的把握。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9.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眴窄的一隅,生活着近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A古希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不列颠文明

D阿拉伯文明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臺序和政治……闻名遐迩”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古希腊文明。古希腊地点在欧洲,多山多岛,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发展工商业,形成民主政治,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故A项正确;古罗马当时地跨欧亚非三洲,不符合材料“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故B项错误;不列颠文明不符合材料“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臺序和政治”,故C项错误;阿拉伯不符合材料“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雅典民主政治·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解题思路

用排除法,根据题干信息,“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排除B,因为古罗马曾经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也排除D,阿拉伯世界位于亚非两大洲的结合部,不属于欧洲;根据“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结合所学知识,指的是古希腊,自然资源奇缺,但确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影响深远,排除C,选A。

易错点

对古雅典地理与城邦制度把握不到位。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0.图9、10、11是有关美国邦联政府、议会与州关系的一组漫画。该组漫画反映了

A邦联政府拥有征税权与财政权

B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

C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听命于各州

D邦联议会财政支出须各州批准

正确答案

B

解析

邦联政府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各州联合体,邦联政府没有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宣战、媾和、签约、发行货币、借债、征兵和征税等权力,故A项错误;从图11可以看出,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故B项正确;从图9、10可以看出,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得到各州的支持,不是听命于各州,故C项错误;邦联议会是各州的一个协调机关,其财政支出须各州批准说法不正确,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西方代议制·美国政治

解题思路

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美国建国之初实行邦联制,它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各州联合体,邦联政府没有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宣战、媾和、签约、发行货币、借债、征兵和征税等权力,排除A;邦联议会的决议需要征得各州同意,但不是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听命于各州,排除C;D在图片中无从体现,因此选B。

易错点

对古雅典地理与城邦制度把握不到位。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1. 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正确答案

A

解析

结合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可知,当时荷兰称霸,控臸世界航运业,成为“海上马车夫”,故A项正确;英国打败法国是在18世纪,“七年战争”,故B项错误;17世纪上半叶当时中国处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故C项错误;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是在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解题思路

用排除法,注意题干时间,“17世纪上半叶”,排除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对印度的贸易是在18世纪;排除C,正是由于欧洲殖民扩张,促使中国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A符合题意,17世纪,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易错点

对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的基础知识把握不到位。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2. 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知识。科学革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

A进化论

B万有引力定律

C量子论

D相对论

正确答案

B

解析

进化论产生时间是19世纪中期,故A项错误;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力学内容,产生时间是17世纪,研究对象符合材料“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故B项正确;量子论、相对论产生时间是20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D项错误。

考查方向

经典力学——万有引力定律

解题思路

注意题干信息“16、17世纪”, “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据此排除ACD,进化论属于生物科学理论,而且由达尔文于19世纪中叶提出;量子论是关于微观世界的认识,而且由普朗克在20世纪初提出;相对论虽然涉及对宇宙的认识,但是是由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提出,因此选B,牛顿在17世纪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易错点

对教材四大科学成就基础知识把握不到位。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3.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材料表明,托尔斯泰是

A农民运动的引领者

B资产阶级革命的倡导者

C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D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托尔斯泰是作家,不是农民运动的引领者、资产阶级革命的倡导者,也不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据?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说明列夫托尔斯泰的文作品客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俄国农民的状况,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选择C项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19世纪的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解题思路

根据“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客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俄国农民的状况,因此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ABD都理解错误。

易错点

对托尔斯泰基础知识把握不到位。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6.规范党内生活,到铁面问责严格执纪;从亮短揭丑的民主生活会,到重拳破除各种潜规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守底线、讲原则、重法治成为新常态,这有利于广大党员:

A牢记党的宗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B强化执政意识,履行国家管理职能

C遵守党纪国法,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D遵循客观规律,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正确答案

A

解析

反腐倡廉工作有利于广大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A说法符合题意;政府是我国的行政机关,要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履行国家管理职能,B、D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A。

考查方向

政党制度。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采用排除法,党不履行职能,政府是我国的行政机关,要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履行国家管理职能,B、D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说不是党员的要求。

易错点

对党员与党的区别,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5. 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经历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审”——公开征求意见——“二审”——再次公开征求意见,最后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接受“三审”。此过程表明:

①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最高决定权

③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一切重大事务, 享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材料中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经历的过程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立法权,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也说明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③④适合题意,①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考查方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考生分析探究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

采取正选法,根据材料,立法法修正案经过“三审”,最后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排除错误选项和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易错点

对政治生活主体的把握,对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认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4.表2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

A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B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

C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

D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加

正确答案

A

解析

注意解读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中国在与美国的对外贸易中入超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说明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选A。

考查方向

近代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解题思路

排除法,中国在与英国的对外贸易中,入超量呈现有所下降趋势,说明英国对华贸易优势地位动摇,排除B;经济危机期间中国与法国的的对外贸易中出超量与危机前相比呈现有所上升趋势,排除C;中国与俄国的对外贸易中出超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排除D。所以选A。

易错点

对基础知识把握不到位。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7.2015年4月,中国领导人在万隆亚非峰会上表示,中国将于年内对已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产品给予零关税的待遇,并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此举体现了中国坚持:

A合作共赢理念,推动亚非地区共同发展

B求同存异思想,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C和平共处原则,主导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D开放包容态度,顺应多极化发展的潮流

正确答案

A

解析

中国对已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产品给予零关税的待遇,并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这体现了中国坚持合作共赢理念,推动亚非地区共同发展,A说法符合题意;B、D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C项中的“主导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

考查方向

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考生分析探究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

采用正选法和排除法,依据材料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就可以选A;排除与材料无关的B、D选项;排除错误选项C。

易错点

对材料的分析与把握,对我国外交政策的掌握。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8.撰写《大众传媒与现代公民素养》的论文,在图书馆查到了下面四篇文章。从篇名判断,最符合论文主题的是:

A现代社会互联网传播特点探究

B网络时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研究

C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形象的塑造

D2014年央视收视率的调查分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本题属于确定主题型选择题,解答本题要注意把握关键词“大众传媒”与“现代公民素养”,A、B、D只谈到了大众传媒,并没有设计到对现代公民素养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既谈到了大众传媒,又指出了现代公民素养,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C。

考查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考生分析探究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

采用正选法,根据材料,要求论文主题符合大众传媒与现代公民素养两个方面,就可以得出C项符合。

易错点

对论文主题的把握,要符合大众传媒与现代公民素养两个方面。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9.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

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  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

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不是自然现象,①说法错误,排除;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③说法错误,排除;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考查方向

我们的中华文化。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考生分析探究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①③说法错误,排除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D②④。

易错点

对文字产生原因的认识,容易误认为是自然现象。对时代精神的精华的把握。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0.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文化五千年自强不息的品格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吴楚”、“北人”、“江南”等词语明显的体现出了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B说法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考查方向

我们的中华文化。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考生分析探究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

采用正选法,根据材料中的“吴楚”、“北人”、“江南”等词语,就可以选出答案B。

易错点

对中华文化特征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区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1.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当一国的通货膨胀率持续以两位数的水平变化时,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

B百姓的储蓄意愿明显降低

C生产者投资欲望减弱

D工薪阶层处于有利的地位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对通货膨胀的描述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持续以两位数的水平变化时,物价全面持续的上涨,货币的购买力降低,货币贬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利于生活质量提高,A、D说法错误;此时百姓的储蓄意愿明显降低,B符合题意;通货膨胀意味着经济过热,生产者投资欲望增强,C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考查方向

价格、通货膨胀。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把握通货膨胀的实质,排除错误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对通货膨胀现象的掌握,通货膨胀会给经济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①滴水穿石  ②根系沃土   ③敬德保民   ④犬吠非主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传导型试题,要正确理解顺序变化。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故正确的是①→②→④→③,所以本题答案选A。

考查方向

把握思维的奥妙。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考生分析探究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

把握意识产生过程先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先选自然界的现象,再锁定社会现象,就可以得出答案为①→②→④→③。

易错点

对意识产生过程的掌握,不清楚意识的最初形式是什么。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3.如果没有政府最低工资的形响,劳动市场通过供求力量将自动达到均衡。如下图所示,在E点实现均衡的劳动价格和劳动供求数量。

现假定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W1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由此带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最合理的是:

A推动企业科技创新,采用先进技术

B强化政府经济监管,激发劳动热情

C增加劳动市场需求,减轻就业压力

D优化企业人才结构,增强竟争优势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图示类选择题,要正确解读材料的有效信息。在E点实现均衡的劳动价格和劳动供求数量,假定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W1高于市场均衡价格,则有利于增加劳动力供给,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C说法错误;此时企业会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推动企业科技创新,采用先进技术,A说法符合题意;B、D不符合材料要求,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查方向

企业与劳动者。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考生分析探究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

先判断曲线图表达的意思,在E点实现均衡的劳动价格和劳动供求数量;再排除错误选项C,排除与材料无关的选项B、D。

易错点

对曲线图的分析,看不懂曲线图,导致无从下笔,难以将教材知识与曲线图联系起来。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2.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近年来,某省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降与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降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2014 年达到75.6 %。这些支出:

①能够有效促进财政收支平衡   ②强化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③有助于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④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险与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降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这体现了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作用,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实行宏观调控,③④说法符合题意;①与材料无关,排除;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但不是基础作用,排除②;所以本题答案为D。

考查方向

财政的作用,国家收入的分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考生分析探究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财政用民生方面的支出,可以得到选项④,由“2014 年达到75.6 %”可以选③。

易错点

对财政作用的把握,财政属于宏观调控的政策,在资源配置中的不起基础作用。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5.研究人员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如图14 )置于晴天的室外,对其进行24 小时测定,得出某气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15 )。

该实验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坚持实事求是  ④客现事物的联系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对其进行24 小时测定,得出某气体含量的变化曲线”,这体现了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③说法符合题意;通过对图15 的观察可知,在不同的时间里某气体含量是不同的,说明客现事物的联系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④说法符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故排除;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②说法错误,排除;所以本题的答案为D。

考查方向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求索真理的历程。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考生分析探究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

结合图和材料信息,置于晴天的室外,强调条件的变化,导致某气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就可以选③④。

易错点

对曲线图的分析,曲线图反映的是变化,不能体现其曲折和循环往复。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6.一堵墙挡住了视野,找个东西把脚垫高.问题就解决了。可是找不到垫脚之物,于是,便把墙上的砖拆掉垫在脚下……。漫画(下图 )给我们的警示与下列古诗所蕴含的哲理最为接近的是:

A踏玻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漫画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漫画中主人公找不到垫脚之物,便把墙上的砖拆下来垫在脚下,看到了外面的视野,但没想到拆掉墙上的砖就能看到,这启示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说法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答案为B。

考查方向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考生分析探究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

先读懂漫画,找出其所蕴含的哲学道理,再对每一个选项逐一分析,选出合适的答案。

易错点

对漫画的理解,不能理解漫画是表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理,导致错选。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