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 共19748题
婴幼儿时期,外界刺激不易在大脑皮层形成明确兴奋灶的原因是
正确答案
解析
婴幼儿时期,神经髓鞘形成和发育不完善,导致外界刺激不易在大脑皮层形成明确兴奋灶。
关于大气二次污染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大气二次污染物是各种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或与大气的正常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能(如紫外线)参与下所能引起的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与一次污染的理化性状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这类物质的毒性一般比一次污染物高。
不存在于人体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是
正确答案
解析
鸟氨酸不属于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
成年患者输注1单位红细胞估计可提升的血红蛋白数量是
正确答案
解析
输注1单位红细胞和可提高的血红蛋白数量的比值为1:5。
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诊断糖尿病标准,其2h血糖应为
正确答案
解析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即OGTT试验,2h PG>11.1mmol/L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需重复一次确认。
女,51岁。绝经2年,阴道脱出肿物1年。妇科检查:子宫体全部脱出阴道口外。适宜的处理方法为
正确答案
解析
子宫脱垂临床分度 Ⅰ度(轻型):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4cm,尚未达到处女膜缘;重型:宫颈外口已达处女膜缘,在阴道口能见到宫颈。Ⅱ度(轻型)宫颈已托处于阴道口外,宫体仍在阴道内;重型: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至阴道口外;Ⅲ度: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至阴道口外。患者51岁,手术治疗方式经阴道子宫全切除术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适用于Ⅱ度、Ⅲ度子宫脱垂办阴道前、后壁子宫脱垂、年龄较大、不需要保留子宫的患者。
女性,28岁,G1PO,孕41周,宫口开大4~5cm,胎心100次/分,胎心监测示“晚期减速”,胎儿头皮血pH7.16,以下哪项处理最为恰当
正确答案
解析
胎儿的胎心100次/分,胎心监测示“晚期减速”,胎儿头皮血PH7.16,均提示胎儿窘迫。此时应及时结束分娩。由于患者的宫口未开全。需立即行剖宫产。
某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多名眼疾患者举报,反应在县医院眼科就诊使用某药后发生“眼内炎”。药品监管部门经过调查确认该药为假药,其法定依据为
正确答案
解析
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劣药论处:①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②不注明或者更改生产批号的;③超过有效期的;④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⑤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⑥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药品管理法》规定,禁止生产(包括配制)、销售劣药。药品成份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 品标准的,为劣药。
患者,女,24岁。饥饿性上腹痛伴反酸1 月余。2小时前呕血1次,暗红色,量约200ml。体重无明显变化。否认慢性肝病史。查体:贫血貌,腹软,上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最有助于确诊的检查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临床表现: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中上腹部疼痛。胃溃疡常在剑突下或偏左,进餐后1〜2小时发作,持续1〜2小时胃排后缓解;十二指肠溃疡多在剑突下偏右,多于空腹时发生,进食后缓解。常伴有返酸、嗳气、流涎、恶心、呕吐等。可有贫血貌,严重者可引发消化道出血。本病例中患者符合其诊断要求。胃镜是确诊消化性溃疡诊断的最有用检查。
患者,男,38岁。间断腹痛、腹泻5年,大便3〜5次/日,带黏液,无脓血,便后胀痛缓解,受凉及紧张后症状加重,无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体重无减轻。粪隐血试验阴性。最可能的诊断是
正确答案
解析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精神心理障碍是发病的重要因素。精神因素可影响症状的改变。诊断标准:①排便后症状缓解;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改变。肠镜检查,发现肠黏膜有充血水肿。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均无精神因素对症状的影响。
磷酸吡哆醛作为辅酶参与的反应是
正确答案
解析
磷酸吡哆醛是氨基酸代谢中的转氨酶及脱羧酶的辅酶,能促进谷氨酸脱羧。
患儿,女,11岁。发热、头痛、呕吐3天,嗜睡半天,于7月12日入院。既往体健。查体:T 38.6℃ ,P 112 次/分,R 20 次/分,BP130/75mmHg。神志不清,皮肤未见出血点,心肺未见异常,腹软,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颈抵抗(+ ),双侧Babinski征(+ )。实验室检查:血WBC 12.4×10<sup>9</sup>/L,中性粒细胞0.70,淋巴细胞0.30。腰穿脑脊液检查:压力200mmH<sub>2</sub>O,WBC 170 × 10<sup>6</sup>/L,单核0.66,多核0.34,蛋白1.1g/L,糖 4.2mmol/L,氯化物115mmol/L。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头痛、恶心、呕吐、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等。可出现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强直性瘫痪和阳性病反射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一般在(10〜20)×10<sup>9</sup>L,中性粒细胞在0.8以上;脑脊液:压力增高,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外观清亮,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sup>6</sup>/L;特异性IgM抗体测定:脑脊液中最早在病程第2天即可测得,血标本则在病程第3天出现。结核性脑膜炎:起病较慢,病程长,脑膜剌激征明显,脑实质病变较轻,常合并颅神经损害,脑脊液蛋白显著升高、葡萄糖降低、氯化物显著降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脊液浑浊米汤样。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医生告知某患者患有糖尿病并且让其接受药物治疗,但该患者并不相信自己患病,未听从医生的医嘱服药而是继续上班,该患者的角色行为类型属于
正确答案
解析
角色行为缺如:否认自己有病,未能进入角色。虽然医生诊断为有病,但本人否认自己有病,根本没有或不愿意识到自己是患者。B项正确。角色行为冲突:病人角色与其他角色发生 心理冲突。同一个体常常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 当患病并需要从其他角色转化为患者角色时,患者一时难以实现角色适应。角色行为减退:因其他角色冲击病人角色,从事了不应承担的活动。 已进入角色的患者,由于更强烈的情感需要,不顾病情而从事力所不及的活动,表现出对病、伤的考虑不充分或不够重视,而影响到疾病的治疗。角色行为强化:安于病人角色的现状,期望继续享有病人角色所获得的利益。由于依赖性加强和自信心减弱,患者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对承担原来的社会角色恐慌不安,安心于已适应的患者角色现状。或者自觉病情严重程度超过实际情况,小病大养。角色行为异常:患者受病痛折磨感到悲观,失望等不良心境的影响导致行为异常,如对医务人员的攻击性言行,病态固执,抑郁,厌世以至自杀等。
患儿,女,11岁。发热、头痛、呕吐3天,嗜睡半天,于7月12日入院。既往体健。查体:T 38.6℃ ,P 112 次/分,R 20 次/分,BP130/75mmHg。神志不清,皮肤未见出血点,心肺未见异常,腹软,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颈抵抗(+ ),双侧Babinski征(+ )。实验室检查:血WBC 12.4×10<sup>9</sup>/L,中性粒细胞0.70,淋巴细胞0.30。腰穿脑脊液 检查:压力200mmH<sub>2</sub>O,WBC170 × 10<sup>6</sup>/L,单核0.66,多核0.34,蛋白1.1g/L,糖 4.2mmol/L,氯化物115mmol/L。最有助于确诊的检查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头痛、恶心、呕吐、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等。可出现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强直性瘫痪和阳性病反射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一般在(10〜20)X10<sup>9</sup>L,中性粒细胞在0.8以上;脑脊液:压力增高,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外观清亮,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X10<sup>6</sup>/L;特异性IgM抗体测定:脑脊液中最早在病程第2天即可测得,血标本则在病程第3天出现。最有助于确诊的是特异性IgM抗体测定。
当患者对诊治手段有质疑时,医生必须给予详细解释,在患者同意后才能实施诊治。这属于尊重患者的
正确答案
解析
知情同意是患者自主权的一个重要而又具体的形式,是医学科研和人体实验、临床医疗领域的基本伦理原则之一。知情同意权不只是为了争取患者的合作、 增进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效果,而且还体现了对患者的尊重,有助于患者自主权的合理行使。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