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天气系统
- 共2036题
(10分)2009年11月9日至12日,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和山东等地先后出现暴雪天气。这次降雪持续时间之长、雪量之大,是195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之后,冷空气又将“主战场”转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雪、冻雨等灾害性天气。读我国东部地区正常年份初雪日期,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东部地区正常年份初雪日期
⑴雪灾是由哪种天气系统形成的?该天气系统在东北、华北地区春季容易形成的气象灾害是什么?(4分)
⑵武汉2009年初雪日期与常年有什么不同?对湖北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6分)
正确答案
(1)冷锋;(2分)沙尘暴、(1分)寒潮(1分)
(2)日期提前。(2分)影响越冬作物的播种。(1分)影响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的收割、采摘,导致农作物减产;(1分)但是降雪可以补充土壤中的水分,(1分)减少来年的病虫害,促进来年农作物的高产丰收。(1分)
略
云层多少会影响气温的变化。读“某地相邻两天气温日变化对比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晴天时的气温曲线是 。
(2)阴天的白天气温比晴天的白天气温 ,这是由于 。
(3)阴天的夜晚气温比晴天的夜晚气温 ,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正确答案
(1) B (2) 低 ,这是由于阴天多云层,故大气削弱作用明显 。
(3) 高 ,这是由于_ 云层多,故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略
正确答案
在高大的山脉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这种分异在中低纬度高山表现较为明显。但并不是任何一个山体都具有垂直地带性。只有它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引起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发生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出现。通常基带(垂直带下部的起始带)以上垂直带出现的高度,温带地区在800 m以上;热带地区在1 000 m以上;在寒带地区,基带即寒带景观,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寒冷程度不同,但是自然带仍与基带一样。即从山下到山上,自然带没有明显变化。
本题主要考查了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出现变化,从而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现象,但这种现象并不是在任何山区都能看到。
干湿地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分的。
正确答案
正确
试题分析: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以降水量和蒸发量的综合比较关系划分的。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干湿地区的基本划分标准,知识性试题。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
正确答案
错
本题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变暖对中高纬度地区而言,因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利于农业生产。
读北半球局部区域示意图,回答
(1)若③处盛行西北风,则南半球为________季。此时盘踞在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为________。
(2)①处气候类型为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
(3)下图为①②两地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把气候类型的序号填人相应的括号内
( ) ( )
正确答案
(1)夏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
(2)温带海洋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3)② ①
略
读“我国沿300N的地势、年太阳辐射量和七月均温随经度的变化趋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每空2分)
(1)图中①、②、③线分别表示: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b处②数值低的原因是
(3)a处的气候特点对当地农作物有何有利影响?
正确答案
略
区域积雪面积距平指数是指某一时间积雪面积与同时期多年平均积雪面积的差值。
读某区域等高线图(图1)和甲国图示地区区域积雪面积距平指数图(图2),回答。(11分)
(1)图中甲、乙、丙等国交界处的地形为 ;(1分)L1河和L2河的水源补给主要来源于 、 。(2分)
(2)图中A、B两湖泊,其中属于咸水湖的是__________。(2分)
(3)图中有三个经纬线交点,其中海拔最高点的地理坐标为 。(2分)
(4)据统计分析,距平指数超过20或低于-20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雪灾或旱灾。据图中信息,说明1996年—2006年期间出现雪灾的时间。(2分)
(5)分析L1河段流域多雪灾的主要原因。(2分)
正确答案
(1)山地, 大气降水, 冰雪融水。(3分)
(2)B(2分)
(3)88°E,48°N 。(2分)
(4)2002年末和2003年初 , 2005年末和2006年初。(2分)
(5)此地为冬季风的主要路径区,且地处两山间的风口和山地迎风坡地带;冬季当水汽含量大的偏西风强劲时,易在此地产生深厚的降雪,出现雪灾,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2分)
略
读下图,回答问题。
(1)科学家研究认为,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排放
气体导致的 效应有关。
(2)图中表明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与地球平均气温升高的趋势是 。据图回答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与温室气体含量呈 相关关系。
(3)对全球气温升高影响最大的两种温室气体是( )
A.二氧化碳和臭氧 B.二氧化碳和甲烷
C.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和甲烷
(4)二氧化碳被称为“温室气体”,是因为( )
A.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
B.破坏臭氧层,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C.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
D.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释放热能
(5)全球气候变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下列地理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将其序号填入图中。
①海水膨胀 ②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 ③森林大量减少 ④两极冰川融化 ⑤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⑥海平面上升 ⑦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6)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带来的影响是: 。
正确答案
(1)二氧化碳 温室
(2)一致的 正
(3)B
(4)C
(5)从上到下,从左到右:③⑤ ② ⑦ ④① ⑥
(6)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和对人类健康威胁的增加。
试题分析:
(1)根据上述两幅图可以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和二氧化碳含量增高有很大的关系,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2)据图分析: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与地球平均气温升高的趋势是一致的,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与温室气体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3)二氧化碳和甲烷是最重要的两种温室气体,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4)二氧化碳被称为“温室气体”,是因为其具有保温作用,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所以选择C选项。
(5)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主要是人为原因导致空气中温室气体增多。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使全球气温升高。全球气温升高造成两极及高山地区的冰川融化。进而带了一些列的影响。所以本题填空顺序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③⑤ ② ⑦ ④① ⑥。
(6)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带来的影响是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和对人类健康威胁的增加。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是需要的记忆量较大,容易出错。
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7月等温线分布状况,图中M、N两个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见下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1)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示区域7月份南北温差的特点,并解释其原因。(4分)
(2)图中①②③④均为重要港口城市。试判断分析哪一个港口货物吞吐量最大?(6分)
(3)比较分析M、N工业区工业结构的差异。有人建议将图中N工业区的冶金工业迁往①地,你认为是否合理?试阐述理由。(8分)
正确答案
(18分)
(1)(4分)特点:南北温差小(2分) 原因:7月份,南部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地面获取太阳辐射较多)温度较高(1分);北部纬度高,虽正午太阳高度较小,但白昼较长(1分)(弥补了因太阳高度低获取热量少的不足),温度也较高。从而决定了南北温差小。
(2)(6分)①(2分) 工业发达;通过运河、铁路连接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便利;腹地广阔,经波罗的海可直通西欧、北欧等发达地区。(答对2点即可得4分)
(3)(8分)差异:M工业区:轻重工业都很发达(2分);N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2分)。
判断:不合理(1分) 理由:①远离资源产地;②污染环境;③土地租金(劳动力工资水平)高、生产成本高。(3分) 或答合理(1分) 理由:①水陆交通便利;②接近消费市场;③技术力量较强(或工业基础较好)。(3分)(回答任何一种观点,必须观点和理由一致才能给分,否则不给分)
试题分析:
(1)读图可以看出,图示区域7月份等温线稀疏,南北温差小, 主要是因为7月份,南部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地面获取太阳辐射较多,温度较高,北部纬度高,虽正午太阳高度较小,但白昼较南部长,日照时间长,弥补了因太阳高度低获取热量少的不足,获得太阳辐射并不比南部少多少,所以温度也较高,从而决定了南北温差较小。
(2)分析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港口可知,①为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是圣彼得堡工业区的中心城市,该区工业发达,通过运河、铁路连接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便利,腹地广阔,经波罗的海可直通西欧、北欧等发达地区,所以该港口货物吞吐量最大。②港口是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北冰洋沿岸自然条件严酷,工业不发达,货物吞吐量较小,③港口是是一个河港伏尔加格勒,货物吞吐量自然不必海港,④是位于亚速海沿岸的港口(罗斯托夫),附近没有较大的工业区,海洋运输距离发达国家和地区较远,所以货物吞吐量较小会比①港口圣彼得堡小。
(3)比较表格中内容可以看出M工业区轻重工业都很发达,N工业区则以重工业为主。该题第二问“有人建议将图中N工业区的冶金工业迁往①地,你认为是否合理?试阐述理由。”为开放性试题,回答只要解释合理即可得分。从资源、环境保护、土地租金、劳动力工资水、生产成本等角度分析看,①地远离资源产地,土地租金、劳动力工资水平高、生产成本高,而且①地城市规模大,人口密集,冶金工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不利于城市健康发展,所以说不合理。 从交通运输条件、消费市场、生产技术、工业基础等因素考虑,①地水陆交通便利,接近消费市场,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技术力量较强,工业基础较好,有利于冶金工业的发展,是合理的。所以回答这样的开放性试题,回答任何一种观点,必须观点和理由一致才能给分,否则不给分。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